前言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情商是心理健康的內容之一。發展一個人的情緒能力,對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和發展大有好處。而增進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必定有助於提高情商。
人類對健康的認識經曆了一個發展的曆程。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把健康局限在生理健康上,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乃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臻完滿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也就是說,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並且,心理健康還會明顯地對健康的另一半——生理健康造成影響。大量的研究報告顯示,強烈或持久的不良情緒會導致生理疾病。
目前,心理健康的意義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正如美國艾森伯克教授指出:“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證後,心理衛生在決定人們生活質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麵對日益緊張的生活節奏和日趨激烈的競爭,麵對越來越多的信息刺激和多元化的文化選擇,人們麵臨著更多的焦慮、困惑和無所適從,心理的壓力不斷增加,心理障礙的發生率明顯提高,人類的健康狀況正日益受到威脅。針對這種狀況,一場聲勢浩大的旨在預防心理疾病、促進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心理衛生運行動正在世界各地蓬勃開展。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幹事事勒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必須讓人民認識到,健康並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
心理健康的標準雖然不像生理健康標準那樣明確、具體,但還是有一個基本的要求。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曾提出過心理健康的標誌是: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十條被認為比較經典的心理健康標準是: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並能適當估計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實際;④不脫離周圍環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⑥善於從經驗中學習;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⑧能適度地宣泄情緒和控製情緒;⑨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我國學者多是從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點的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標準的,通常包括:①智力正常;②善於協調與控製情緒,心境良好;③具有較強的意誌品質;④人際關係和諧;⑤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健康;⑦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從心理健康的標準,可看出,心理健康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心理健康所追求的目標與情商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
人的心理麵臨內外不良刺激後,有可能出現失調,甚至引起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的程度有輕有重,輕的如一定程度的焦慮、憂鬱、緊張、不安、恐懼等。這既可能是心理不健康者的一種表現,也可能出現在正常人身上,當人們身心疲乏、挫折重重、心理衝突激烈,或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麵臨難以協調的矛盾時都可能出現上述症狀。這些症狀如果作用的時間較短,程度較微,並且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那麼就不一定會發展成心理障礙。但如果程度比較嚴重,持續時間較長,就有可能發展為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典型的如表現為精神活動失調的神經症,以及表現為精神活動紊亂的精神病。
神經症患者多有嚴重、持久的心理衝突,常為個體素質因素及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而起病,可表現為精神上和軀體上的症狀,但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患者覺察到心理的衝突,一般意識清晰,求治欲望強烈。較常見的神經症有神經衰弱、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恐懼症、疑病症等。
神經衰弱是由於某些精神因素使得大腦神經活動長期處於持續性的過度緊張中,導致大腦興奮——抑製功能失調所致。常見的不良心理社會因素如:長期緊張,學習工作過於繁忙而難以鬆弛,親人死亡,婚戀失敗,事業受挫,人際關係失調,經濟困難等等。這些不良因素若得不到調整、改善,心理緊張、衝突持續存在,就有可能逐漸發展為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患者常有某些共同的個性心理因素,如,敏感多疑,自卑膽怯,憂鬱多慮,依賴性強,或衝動急躁,主觀任性,過分好強,自製力差等等。其症狀可分為三組,一是精神容易興奮和容易疲勞兩者相結合的各種症狀,前者如聯想和回憶增多,難以自控,注意力渙散,感覺過敏,怕吵怕光等等;後者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頭腦糊塗,腦力下降等等。二是表現出易激惹、煩惱和緊張激動等情緒。三是出現一係列心理生理症狀,主要有睡眠障礙和肌肉緊張性疼痛,前者如入睡困難,易驚醒,醒後不解乏,晚上興奮難眠而白天無精打采;後者如緊張性頭痛或肌肉酸痛等。通常上述三組症狀至少要有兩組才能判斷。
焦慮症,即焦慮性神經症,是以持續的焦慮或發作性驚恐狀態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神經症。表現為焦慮、煩躁、易激惹,同時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的紊亂,如劇烈的心跳,胸悶,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多汗,惡心,有昏倒或虛脫感等,以及運動性不安,如來回走動,坐立不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