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天才出於勤奮,聰明在於積累
1931年8月,華羅庚帶著簡單的行囊,來到了清華園。這是一位身體瘦弱,麵有“菜色”,患有嚴重腿疾的青年。熊教授立刻熱情地接待了他。在談話中,他才思捷敏,對答若素。“一匹典型的千裏駒”,熊教授很快便作了結論。
到校後的第一個難題,是給他定個什麼職稱。最理想的莫如給他個助教的頭銜。因為在當時的清華做一名助教,實際上就是一名在職研究生,對於進一步培養、深造是十分有利的。但具體到華羅庚,這樣做是根本不可能的,以他的一點微薄的學曆(初中畢業),在家鄉做初中教員尚且遇到人事上的重重困難,何況是一名大學助教!所以考慮再三,隻能安排他先做一名係圖書館的助理員,做到這一點也並不容易。在當時,通常一個大學畢業生初到圖書館也隻能是這個職務,而一個初中生通常的職稱隻能是“見習生”之類。但這一切對華羅庚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經跨進最高學府的大門了。在這裏,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況下,他可以旁聽大學課程,業作時間還可“自由”進出圖書館,當時的清華大圖書館,是辦內有名的“寶藏”之一。這好比打通了一條通向數學王國的路,華羅庚開始了他的探索行動,俗話說:“一切事物都怕時間,時間惟獨怕天才”,以後的事,就看華羅庚的努力了。
華羅庚以極大的毅力來對待他所麵臨的困難,拖著一條病腿,每天必須首先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整理圖書資料、收發文件、代領文具、繪製圖表等等。工作之餘,他就去聽數學係大一的課程。據後來有人回憶,在數學課方麵,熊先生本來安排他去聽解析幾何課。他後來對人說:“當時解析幾何對我來說太淺近了,即使熊先生的分析班我也可以聽懂,不過,當時因為初到學校,新的環境,新的人事,有些話是不便直說的。”人家問他:“你當時的數學程度究竟有多高?”他說:“有些問題已經了解到如數學係三四年級的程度,有些地方則尚差一點。”但熊先生很快就糾正了自己的做法,免修他的解析幾何課,而允許到自己“分析”班上聽課了。在“業條”,華羅庚如饑似渴地閱讀清華大圖書館所藏的中外數學書籍。他後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徐賢修:《悼念華羅庚先生》)而實際上,他初到清華時,每天的實際工作時間卻遠不止12小時。當他離垂清華赴英留學時,清華圖書館所有的數學藏書他幾乎都讀完了。
哈達瑪和維納,是當時清華數學係所聘的外籍數學大師。哈達瑪(Jacques Hadamard),法國人,熊先生稱他是“國際數學界數一數二的學者”,來校時是巴黎大學教授、國家數學院會員、世界數學會副會長、世界數學教育委員會會長,據說他還是一位法國共產黨員,所以介紹華羅庚讀蘇聯學派的研究成果。維納(Norbert Wiener)當時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同時又是一位控製論專家,他來清華是受數學係和電機係合聘的,即同時在數學和電機兩個係開課。當時清華數學係人才濟濟,許多後來第一流的大數學家當時都在清華作過研究生或助教,兩們國際大師能夠對一位“助理員”投以青睞,是足以說明一切了。
華羅庚有一句名言:“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他終於在熊慶來先生的力薦下(據說熊先生曾以去留問題在校委會上力爭),於1933年被清華聘為正式助教。有位校友感慨地說:’須知助理員是職員係統,在當年的清華,由職員係統調任至教員係統,幾乎為不可能之事。然而華先生打破了清華的這個相傳多年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