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規劃
一個人是天才還是庸才,不是決定於他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他學習的多少,對於清華才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而不是天賦。“胸中有了大目標,泰山壓頂不彎腰”,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沿著目標廣建基礎大廈,恒心耕耘,逆灘而上,在學習中,定當有趣味橫生,同時注重方法的運用,執著的追求,用“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鼓勵自己,不斷進取,雖成不了聖人,也不致於成白頭翁一事無成。
下麵是我在進入清華學習時的學習規劃。
1.好的學習目標是成功的一半
學習一定要有目標
適當的目標不僅對於事業非常重要,對於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地走過高考的同學對目標的重要性認識是非常深刻的。1996年以湖北省理工科前10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的張啟迪在介紹自己的經驗時指出:
高考,對每個人來說是如此重要,而考試範圍又如此之廣,必須做長遠規劃。想靠臨考前一個月內的突擊取得好成績,那是異想天開。所以不要總以為高考是一年後的事,遠著呢!一點都不遠,你準備的時刻到了!
首先製定一個長遠規劃,比如一年規劃(目標××大學,各科內容學習目標等等),進而做出本月規劃,本周計劃乃至本日計劃,某某時刻該做什麼。隻有這樣,你才能知道要學什麼,要怎麼學,隻有這樣,你的學習動機才會強烈,學習效果才會顯著這是第一步。
第二要注意使自己的學習係統化。有的提出這樣的步驟,預習+聽講+複習+做題+溫習(小結),這也不失為平時學習的好程序。要使學習係統化,一要製定學習時間計劃,二要理解各科的差別,不同的學科,要用不同的複習方法。對於數學物理這類科目,要係統地有步驟地學習,而對於曆史。地理這種重內容、思想的科目,應注意學習思想觀點以及有關細節。你的學習必須是徹底而全麵,以便當人進入考場時,能心情穩定,順利解決各類題目。對個人來說,各科之間必有強弱之分,強科自然要讓出些許時間給弱科,以求學科平衡。學科平衡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標準分計分法的實行與推廣。
第三,要提高學習效率,珍惜學習時間,希望與祈禱考試延期,倒不如把日常生活中經常浪費的時間找出來,然後把這段時間充分、高效地利用起來。
第四,切記學習需專心致誌。
“先生,當一個人得知兩周後他將被絞死時,他的精力就非同一般的集中了。”薩穆爾·約翰遜曾如是說。這雖然是一個極個別的事例,但說明人們依靠自身能力能夠控製自己的大腦,使其高效地工作,無論在什麼問題的事件中,無論在什麼科目的學習過程中,隻要注意力集中,就會很容易發現這些問題的關鍵之所在。反之,像記憶時注意力分散,則會出現一小時已去而所學僅此而已的令人氣憤不已的事情。而高考的學習又如此重要,自然不能僅顧自己學習不能專心而推卸責任,因為隻要努力,學習“本可專心”。
要想培養注意力高度集中這種十分有益的習慣,就必須每天為自己全神貫注地學習製定一個時間。因高考時間為上午和下午,為形成那個時間的興奮點,最好使自己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段定在那個時間。當然對某些人來說這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轉變,特別是夜晚型的人轉變為白晝型的人。
能夠促使你精力集中並使學習成績顯著提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你對學習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要傾向於成功,試想此科學好後的美滋滋的感覺,要勇敢挑戰自己的弱項。在難以集中精力學習的弱科麵前,你要鼓勵自己一定要贏得此次挑戰。要把大量的學習任務分開,分成若幹部分,以便使你在每段學習中看到自己的進步。
關於怎樣實現目標,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獲得者、清華大學計算機係96級的張帆同學把自己的體會具體總結為以下幾點:
(1)明確學習目的
諸葛亮有句名言:“夫才須學也,學須誌也,非學無以成才,非誌無以成學。”在求學的道路上充滿艱辛困苦,莘莘學子們披荊斬棘,迎難而上的動力是什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對於我來說,在我腦海中留下最深刻印象,最使我激動和振奮的永遠是已故周恩來總理的那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湖南省最大的新華書店——長沙袁家嶺新華書店的牆壁上,就寫著這句話。中學階段,每次我走進袁家嶺新華書店,都能看到這句話,都能引起我深深的感慨。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偉大的民族,但是到了滿清時代卻淪落到了落後、挨打的悲慘境地。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為中華民族的騰飛提供了曆史性的機遇。我們這一代青年學子,生逢其時,遠比我們的父輩走運,可以不受政治運動的幹擾不受精神枷鎖的禁錮,理應奮發圖強,為國家的興旺發達貢獻自己的一份聰明才智。我想這不是唱高調吧,愛國之心是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具備的。我中學階段的同學中有不少人來自偏遠的農村、山區,有的人家庭還沒脫貧,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尚未解決,他們奮發努力,也包含了實現自身價值,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樸素願望在內,我認為這也是正常的、自然的。可以這麼說,努力學習,是青年學子對國家、對社會乃至對家庭、對自己本人理應負起的一種責任,同時也是一項不可推卸的任務。
(2)抵禦不良誘惑
我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世界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麵對各種誘惑,青年學子要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需要有足夠的理智與自製力。我的座右銘是革命老人徐特立先生撰寫的一副對聯:“有利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這句話用在今天,非常有現實意義。讀書,要讀有利於家、國的書,即能淨化靈魂,陶冶情操,增進知識之書,而不要不加選擇地讀一些庸俗、無聊、下流的讀物,那是毒害人們靈魂的精神鴉片。做事,要做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事,即積極投入健康向上的學習及體育、文化娛樂活動,而決不可沉溺於徒然耗費光陰的電子遊戲,更不能墮入賭博、色情之類的陷階。看到一些同齡人因為缺乏足夠的理智與自製力,最終一無所成,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真替他們感到痛心不已!
(3)穩紮穩打、循序漸進
學習是一種艱辛複雜的腦力勞動,要使自己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定要遵循認識發展的規律,穩紮穩打,循序漸進,由淺而深,由簡單而複雜,由低級而高級,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知識要日複一日地積累、深化。我在中學階段參加過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學科的競賽,深切體會到一些看似深奧的東西離不開最基本的知識、概念。要想學好任河一門學科,基礎必須打好。
(4)要想成功,先學會吃苦
愛迪生說過:“什麼是天才?天才就是一分靈感加九十九分汗水。”誰不祈盼成功?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奧秘在於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吃苦。我在高中階段參加數學競賽,節假日常常一天做十幾小時的習題,長沙的夏天十分炎熱,有時氣候達到攝氏40度,我住的地方還常停水、停電,三伏天在家演算習題,哪天不是汗流狹背,連背心、短褲都能擰出水來。就是憑著一股非成功不可的拚搏精神,才算取得了一點微小的成績。
(5)學會自我設計、自我實現、自我突破
中學時代正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時期,要懂得自我設計、自我實現、自我突破。所謂自我設計。就是要有充分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裏,短處在哪裏,知道自己將來適合幹什麼,不大適合幹什麼,知道如何揚長避短以長補短。所謂自我實現,就是要把自我設計定下來的目標,通過艱苦的努力變成現實。所謂自我突破、就是要更上一層樓,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到極致。比如,我擅長哪門學科,就應該在哪門學科上脫穎而出,不要滿足一般而要爭取拔尖。隻要有可能,就不僅要爭取在班級、在學校名列前茅,還要爭取在縣、市乃至更高層次也能排個名次。這樣,你給自己提供了成就感,給自己增添了自信心。這種成就感和自信心不僅可以使你在特長的科目上保持已有的優勢,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你彌補其它科目的不足,並且可以使你成為學有特色、學有專長的有用之才。
張帆同學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不管是高考還是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都應該記住:“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時刻約束自己。大家可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這樣一個人,他追求完全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討厭生活對他的任何束縛。
他討厭理發師對他的擺弄,因而他拒絕理發,一任頭發胡須自由地瘋長。
他討厭洗澡時受水的衝刷和毛巾的搓擦,因而他拒絕洗澡,一任汙垢滿身,虱子亂爬。
他討厭鞋子、襪子對他的約束,因而他拒絕穿襪,把鞋子也脫掉扔了。
他討厭身上衣服對他的束縛,因而他把上衣脫下扔了,打著赤膊。
現在,他隻剩下腰中皮帶和下身褲子的束縛了。
他對皮帶說:
“你給我滾開吧!你幹嘛總是這麼緊緊約束著我?”
“可是,假如你失去我這唯一的約束,你就可能完全失去你的人格。”皮帶說。
“胡說!你給我滾開吧!”他找來一把剪刀,剪斷了皮帶。
可想而知,皮帶斷了,褲子當然滑落了。他喜不自勝——為解脫了全身的任何約束而高興異常。
當然,沒有多久,人們就把他當作一個精神病人關進了病房。所有的約束他都無法抗拒了——他被徹底地約束了。
目標是前途,也是約束。為了實現目標,也許你必須幹一些自己不想於的事,放棄一些自己深深迷戀的事,這樣就感到了一定的“約束”。但是,為了生活,為了目標,為了成功,我們不能試圖擺脫一切“約束”,而是應該在“約束”的引導下,一步步沿著既定的目標,穩妥地前進。
實現目標,從現在開始努力
有一個古老的寓言,說到一個寒號鳥的故事。
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陽光明媚,鳥兒歡快地歌唱,辛勤地勞動,其中有一隻寒號鳥,有著一身漂亮的羽毛和噱亮的歌喉,更是到處遊蕩賣弄自己的羽毛和嗓子。看到別人辛勤地勞動,反而嘲笑不已,好心的鳥兒提醒它說:“寒號鳥,快壘個窩吧!不然冬天來了怎麼過呢?”
寒號鳥輕蔑地說:“冬天還早呢?著什麼急呢!趁著今天大好時光,快快樂樂地玩玩吧!”
就這樣,日複一日,冬天眨眼就到來了。鳥兒們晚上都在自己暖和的窩裏安詳地休息,而寒號鳥卻在夜間的寒風裏,凍得瑟瑟發抖,用美麗的歌喉悔恨過去,哀叫未來:“哆,哆抖落落,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萬物蘇醒了。沐浴在陽光中,寒號鳥好不得意,完全忘記了昨天晚上的痛苦,又快樂地歌唱起來。
有鳥兒勸它:“快壘窩吧!不然晚上又要發抖了。”
寒號鳥嘲笑地說:“不會享受的家夥。”
晚上又來臨了,寒號鳥又重複著昨天晚上一樣的故事。就這樣重複了幾個晚上,大雪突然降臨,鳥兒們奇怪寒號鳥怎麼不發出叫聲了呢?太陽一出來,大家尋找一看,寒號鳥早已被凍死了。
《寒號鳥》雖是一則寓言,但它的確講明了在人的一生中,今天是多麼重要,是你最有權力發揮或揮霍的,寄希望於明天的人,是一事無成的人,到了明天,後天也就成了明天。今天你把事情推到明天,明天你就把事情推到後天,一而再,再而三,事情永遠沒個完。隻有那些懂得如何利用“今天”的人,才會在“今天”創造成功事業的奠基石,孕育明天的希望。
時間包括3個部分,“過去”是已經逝去的時間;“未來”是尚未到來的時間;“現在”是現實的時間,存在的時間。應該說,“現在”這個部分的時間最寶貴、最重要。因為“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淵源”。“過去”是“現在”發展的基礎,“現在”又是向“將來”發展的起點,現在把握不住,將來更無從談起。誰放棄了現在,便為葬送將來開了先例。“現在”的重要性還在於因為它最容易喪失,所以倍覺它可貴。俄國文學家赫爾岑認為,時間中沒有過去和將來,隻有現實的現在。一個現在過去了,另一個現在立即來到。時間也可以說是許多個現在的整體集合。隻有抓住了一個一個的現在,才可以積成一天、一月、一年……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是成就萬事的裏程碑。人,隻有抓住現在,才能有輝煌的過去和燦爛的未來。
魯迅曾經說過:“要做就做,與其說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
抓“現在”,就要有緊迫感。女作家楊沫,年過花甲,又有嚴重的冠心病,但仍然爭分奪秒地進行寫作,有時連節日也不回家過。一次,招待所服務員勸她:“老楊,身體、年齡不饒人啊!今天休息一下,明天再寫吧。”“明天”這兩個字觸動了楊沫,她對服務員說:“你年輕人不懂事啊!我年齡老了,不抓緊今天,還有幾個明天?”抓“現在”,必須立足於抓分秒。對於時間,人們隻能從現在中去掌握它。現實的1分鍾,是比想像中的10年更長的一段時間,古今中外一切事業上有成就的人,都是積秒積功、積秒創業的人。陳景潤在參加人民代表大會期間,放棄看戲,爭分奪秒地演算他的“1+1”;甚至利用會議期間的間隙躲到廁所裏去演算。抓“現在”,更要克服惰性心理。由於從前有一種惰性心理,往往今天得過且過,而把一切決心的付諸行動推到明天。俄國著名作家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雖有宏大誌向,而問題在於躺在床上空想,僅此而已,不馬上起來行動。你看,“突然產生一些思想像大海裏的波浪似地在他的頭腦中起伏奔騰,隨後發展成為一種企圖,使他的血液沸騰,盤肉蠕動,血脈賁長,於是企圖又變成誌向;他受到的精神力量的激動,一分鍾內迅速地改變了兩三次姿態……”可是,“早晨閃逝了,白晝已經轉向黃昏,奧勃洛摩夫疲勞的精力也隨之轉向平靜……”“他這樣地目送日落有多少了啊!”就這樣,他躺在床上,什麼也沒有幹。古往今來,立誌者芸芸,遂誌者寥寥,有無抓“現在”精神是其中一大原因。
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說得好:“冰塊放在電冰箱裏就不易化掉,而一個人的時間這塊‘冰’,卻是任何電冰箱也無法阻止它融化。它不停地在化、在淌,越化越少了。我把時間花在寫作上,寫出了厚厚的書稿,我把這些書稿看作是凝固了蹬時間。”一切願意使自己的生命有更大的價值的人,千萬要抓住“現在”,使自己生命的一分一秒轉化為“凝固了的時間”吧!
2.打好基礎的大廈,獨立學習勇攀登
打好基礎,獨立學習
早在本世紀3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康普頓就意識到單純的工科隻能培養一般的技師和藝匠,他將學校及時地改造成為一所理、工、文兼容的新型理工大學。這一成功的改革,使該校譽滿全球。曾留學該校的清華著名學子錢偉長在1957年的大辯論中提出了他早就想提出的高等工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問題。他認為,工程師是我們高等工業學校培養的方向,但是不能作為5年培養的目標。作為清華大學教務長和副校長的錢偉長深感以工程師三個字的要求來確定教學任務,勢必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獨立工作能力較差,專業分得過細過專,以致在分配就業時發生了困難。由於過分地強調了學生出門就要作某某工程師的要求,專業課就顯得龐大複雜,把一切純經驗性的專業生產知識不加選擇地搬進了課堂。另一方麵,忽視了基礎理論課和基礎技術課必須有足夠的課外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自學的原則,把這些課都擠在低年級裏,每周上課達三十五六個小時,那麼在每周54小時的學習時限下,還剩多少時間給學生獨立學習呢?可見,目標定得過高過死必然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而又沒有獨立工作及獨立思考的時間,影響了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另外一個後果是導致專業設置過細過專,專業口徑愈細,愈不易對上國家的需要,畢業生愈易感覺他“改行”。表麵上好像由於分了過細的專業而使培養目標“明確”了,好像保證了畢業生一出門就能做這樣那樣的工程師,實際上畢業生因為專業分得過細對不上口徑,大量“改行”,還得從頭學起,再加上基礎不夠,事倍功半。因而錢偉長以為,要求高等工業學校畢業生出門就當工程師的目標是不現實的,過高的,畢業後,還需要經過一定時期的生產鍛煉,才能勝任工程師工作。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一定要奉行“打好基礎,獨立學習”的原則,隻有這樣才能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後,迅速適應社會。
應該指出,21世紀,“知識”的概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教育學家認為,21世紀的知識不僅僅是知道某個知識點和規律,而是非常具體和豐富的,主要應該包括:
知道如何做(knowhow)——完成任務的方法;
知道找誰(knowwho)——清楚從哪裏獲取資源;
知道幹什麼(knowwhat)——能夠組織和從事具體的各項工作;
知道為什麼(knowwhy)——能夠了解事物發生的原因和背景;
知道在何處(knowwhere)——知道和預見事情的發生和進展;
知道在什麼時候(knowwhen)——選擇時機和務實的態度。
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有價值的知識就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一種與學生的經驗相吻合的、促進人的個性和潛能充分發展的課程。
3.學貴有恒勤奮耕耘
(1)勤能補拙,學貴有恒
我國曆史巨著《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從幼年起開始漫遊,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彙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曆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德國偉大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歌德,前後花了60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界和思想界產生巨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陳景潤說:“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這個難題之前,曾經曆了將近10年的準備時間,在這10年中,我夜以繼日地學習,有時一連運算幾天幾夜,連吃飯、睡覺也都忘了。”他還說:“攀登科學高峰,就像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可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和幸福的。”他能取得震驚世界的成就正是勤奮努力的結果。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是華羅庚的親身體會,也是他從一個初中生而成為大數學家的真實寫照。
曾獲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保送入清華大學計算機係96級的黃立波對此深有體會,他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
我在小學時並不是一個好學生,很貪玩,也不愛學習,不過挺喜歡讀書的。到了初中我也很普通,隻不過有一次華羅庚金杯賽上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那時老師和父母的朋友都誇獎我,我覺得我不該混日子,我可以成為一名好學生,不能讓別人說笑我。就這樣我逐漸成為了一名好學生。仔細回想這段經曆,我並沒有什麼比別人強的,不過是竟賽上的考試題在畫報上看過一些。因此比一般同學考得高並沒有什麼。而它卻成了我的轉折點。開始了我另一種人生。
中考的成績並不足以使我進入省重點學校,但金杯賽的成績使我進入了省重點高中。由於擔心跟不上會被開除,高一上學期我瘋狂地學習,即使其他人玩的時候我也在學習。除了一些課外興趣活動,我幾乎都在學習。那段時間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我的成績迅速升到年級前幾名。從此以後,我學習起來便輕鬆了一些。我個人認為,高一第一學期是萬分重要的。這是因為在高中和初中,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差異很大,而且大多數人中考後玩了一個暑假,即使到了高一也無法進入學習狀態,而少數人的努力使成績一躍居上。而且成績好了以後,無論是自己的要求,還是周圍的目光也都不允許你有明顯的退步,正像大家看到的,過了高一第一學期,成績已經相對穩定了。我勸剛入高中的同學不要放鬆,讓自己一入校便停留在很好的位置上。
高二後,我投入到物理競賽的準備中去。因為保持高一的那種學習的刻苦精神,在競賽中付出了更多的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在全國物理競賽中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績,並進入國家集訓隊,進而保送進入清華大學計算機係。
無論你做些什麼,都要以汗水作為成功的代價。有一個同學,她的成績是讓人望塵莫及的,我也不明白她何以如此高的成績。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書桌上放著3本做完的物理精編時,我才感受到什麼是付出。
被保送清華經濟學院的蔡翔說: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此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3年過去了,我並不算如何成功,卻對這段話深有感觸:成功的軌跡就是那麼簡單,有一股精神,樹立一個信念,再堅持不懈地追尋它,無論是“伊人”還是勝利都會向你招手。
“人活著,就是要有點精神。”學業、事業上更是如此。不少同學認為自己沒天賦,怎麼學也不會有什麼名堂,或是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是迫於老師的壓力、家長的期望。這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每個人都在追求更美好的明天,這是一個人的權力,也是人生價值所在。雖然學習,高考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它是最現實、最好的道路;雖然個人天分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後天因素,是努力,是信念。信念是一個無窮的動力源泉,很多事隻要你想到,才能做到;隻要你想到,也就會做到。像我,初中並不突出,原因之一就是根本沒敢想去爭;而高中第一次年級第一之後,便有了力爭上遊的信念,便有了高中全部期中、期末都在年級前3名,6次年級第一名的成績,也便有了以北大附中第一的身份保送清華的這個結果。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對柯裏商學院的畢業生做演講時就告誡他們要時時提醒自己:“我的位置在最高處。”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一樣好。但有很多掛在枝頭的果子,你隻有蹦了,才能夠到。我們還年輕,現在不努力做得最好,還等什麼時候呢?
樹立了信念,就重在落實了。不會付諸行動的理想隻能是空想。當把理想落實為行動時,就要不甘寂寞,真正腳踏實地的去做。把自己想象為一葉孤舟,看不到岸,隻有一片汪洋。成功的果實是辛勤的汗水澆灌在寂寞的根上長成的。
落實就意味著付出,意味著要吃苦。我感到,學習的苦無非兩種:絞盡腦汁,案膠勞形,體力腦力上的苦累;而更難耐的則是寂寞,在別人隨心所欲時,自己甘坐冷板凳去學。正如一句西方名言所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機會也隻留給有準備的人。
很多同學在現實中耐不住寂寞,不是半途放棄,就是在“持久戰”中喪失了鬥誌和銳氣。其實,古訓說得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我們實力還不夠,獨自苦學時也正是人“窮”之時,而有朝一日學業有成便能用自己的學識和實力去證實自己,去實現理想了。正像清華的老校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知恥而勇、奮發向上
清華要向前,要超越,國人要自強,國家要壯大,民族要複興。我們的祖先說過“知恥者近乎勇”,正因為我們還不如別人,所以我們更要勇往直前,去拚搏,去超越。
清華是個“賠款學校”,是美國用中國庚子賠款餘額建立的,美國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國知識分子當中培養一批“追隨美國的精神領袖”,而學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聯軍洗劫過的清華園和近春園。學生整天麵對著被焚毀的斷壁殘垣,民族恥辱時時襲上心頭,當時在學校的吳猛曾有“熱腸頻灑傷時淚,妙手難施救國方”之歎。“五四”時,北大已高舉科學與民主大旗,而清華可稱道的是聞一多貼出的嶽飛《滿江紅》,主題還是雪恥。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受著美國式的教育,而在出國後卻非常敏感於西方人對黃種人的歧視(可參閱吳宓朱自清、聞一多的日記與書信),他們遠較其他大學的學生蘊積著更深重的對於民族恥辱的痛感。1925年為抗議日軍炮轟大沽口而爆發的“三·一八”遊行示威中慘遭槍殺的韋傑三烈士,在死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死不足惜,但中國要強起來呀!”為紀念這位年輕學生而立的碑舢圓明園搬來的一個被侵略者砍斷的石柱,它那寧折不彎的身軀是清華精神的一個重要象征。1928年清華改成大學後,如何擺脫美國的控製實現學術獨立便成為清華建設的主題,而其深處的情感動因仍是雪恥。到了30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貽琦任校長第一次講話沒講學術自由卻講了莫忘國難。到了1935年“一二·九”,清華終於成為大學抗日救亡的重要堡壘。這種為民族雪恥的激情,在解放後轉化為建設祖國的獻身意誌。
在“文革”中,眼看中國在科技上日益落後居然還在批“崇洋媚外”,一位原來的領導人痛心地說:“什麼崇洋媚外?!連洋人屁股都看不見了!”“文革”後,這種恥辱感重新化為辦世界第一流大學的強大動力。“明恥”是清華精神的重要表征:恥中國科技與文明不如西方發達國家;恥清華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學;恥清華某些方麵不如國內兄弟院校;恥本學科水準不如校內先進學科;恥個人學習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同學或教研室同仁。“知恥而後勇”。清華人的恥辱感是民族恥辱感與個人恥辱感的綜合,不同於西方基督教的純個人罪感。它顯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實。
我們不怕落後,也不怕別人嘲笑,隻要有拚搏進取的精神,我們就可以趕上、超越。恥不如人隻能是我們拚搏向上的動力,清華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重托,更應當知恥而勇,奮發向上。
30年代的清華園便最能體現清華精神的所在。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滲透在清華教學的各個方麵,在清華的體育教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馬約翰先生是其中的貢獻較大者,他時刻告誡我們要自立、自強,要知恥而勇。
清華學校成立初期,雖設有體育部,但體育並未列入正式課程。直到1919年開始實行“體育實效測驗”,規定體育不及格者不能畢業。
清華體育活動的真正展開,是從1920年馬約翰先生擔任體育部主任之後開始的。馬約翰,給許多清華畢業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個子不高,但精力充沛,平易近人,活潑可親,頗受同學們的喜愛和歡迎。為使學生走到運動場上去,學校采取了強迫運動的方式,規定每天下午4時到5時,為強迫運動的時間。這時,學校就將圖書館、教室、宿舍全部鎖起來,學生都要穿上短衣到操場或體育館運動,體育教師則到處巡視,加以指導。如有學生仍躲到樹底下看書,馬約翰就走遍校園的各個角落去尋找他們。他出於一種責任感和祖國的榮譽感去說服這些學生,要他們好好鍛煉,要有強健的體魄,以免到國外時,被人譏笑為“東亞病夫”,給中國人丟臉。馬約翰的目標就是,“不許人家說中國人是‘東亞病夫’,要打倒‘東亞病夫”’。經過他多次勸告之後,躲起來看書的“小夫子”們也都出來活動了。
馬約翰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這是他勤勤懇懇畢生獻身體育事業的主要動力。他幼年讀書時,看到周圍同學大部分麵色蒼白,文質彬彬的,心裏很難過,就決心要通過體育改變這種狀況。在聖約翰大學讀書時,有的外籍教師嘲笑中國學生“就是笨,還不如美國的小孩子”!馬約翰聽了不服,就用事實和那個美國教師“吵了起來”。來到清華後,他常聽說中國學生在外國受氣的事,外國人把我們叫“東亞病夫”,他很痛心。他後來說:“從我來說,我主要是考慮到祖國的榮譽問題。”他常向同學說:“你們要好好鍛煉身體,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勁,要去幹。別人打棒球,踢足球,你們也要去打,去踢;他們能玩什麼,你們也要能玩,不要出去給中國人丟臉,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別人一發狠,你就怕,……”他說:“中國學生在外麵念書都是好樣的;因此我想到學生在體育方麵,也要不落人後。”
抗戰期間,馬約翰懷著愛國熱忱,隨校南遷到長沙、昆明,與全校師生一樣過著顛沛流離的艱苦生活。但他在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仍千方百計開展體育活動並發展軍體項目,教同學以抗敵救國的本領。1937年底南京失陷,長沙臨時大學的師生在大操場舉行抗日誓師大會,學生紛紛要求從軍,參戰。馬約翰在大會上也大聲疾呼,激發同學們的抗戰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