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瀕臨滅絕危險的動物
大自然氣象千,生機勃勃。自然界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依賴,彼此製約,保持著生態平衡。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發展及其它種種原因,使許多動物賴以生存的場所大大縮小,條件越來越差,加上濫捕濫殺,汙染等公害的影響,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一些動物絕種了,也有些處在滅絕的邊緣。
根據《紅皮書》的統計,在過去的2000年間,已經滅絕的動物有記載的,包括種和來種,就有鳥類139種,哺乳動物106種。而滅絕的原因,有1/4是由於自然演化,而其餘都是人由於人為的因素造成的。16世紀以來的300多年中,動物滅絕的速度更快了。光是鳥類,就有75種,平均4年少1種。本世紀以來,鳥獸平均每年就有一種在地球上消失了。
風靡世界的大熊貓
大熊貓是我國特產的珍貴動物。它隻生活在我國四川、甘肅省告示少數崇山峻嶺地區,十分稀少。它那種蹣跚的姿態,美麗的皮毛,特別令人喜愛。我國人民曾把大熊貓作為國禮,贈送一些友好國家,世界著名動物園爭相展出,轟動了世界。大熊貓長1.5~1.8米,肩高70厘米,重達100千克以上。大圓頭、小耳朵,四肢粗壯,尾巴很短,身披乳白色的皮毛,肩部、四肢、耳鼻呈黑色,眼睛周圍的黑環帶,是兩個黑眼眶,仿佛白臉上塗了一個黑色的“八”字,黑白相映成趣,美麗可愛。
王朗自治區棲居、著大熊貓。那兒高山峻嶺,崗巒起伏,森林密布,箭竹常青。大熊貓腳底寬闊,長有肉墊,密生著黑色長毛,在竹林中穿越,行動自如,沒有一點聲音。這裏冬季漫長,大雪紛飛。大熊貓不怕寒冷,照常活動,棲息在向陽的山坡上。到了夏秋季節,涼風習習,暑氣消失,大熊貓常在背陽的山坡下的小溪、泉水邊,喝水、遊泳、戲耍,直到玩夠、喝足、肚子滾瓜溜圓,才蹣跚走去。因此,竹林和清溪成了它經常出沒的地方。
大熊貓,學名叫“熊貓”,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它隻是外貌上同熊相似。不同的是:大熊貓頭骨短寬,體色特別。它的祖先是食肉目,可是演變到今天,它卻偏愛吃素。它的胃沒有蜂窩式的構造,腸子短粗而結實,吃得多,每天吃箭竹10知克左右。箭竹很細長,密密麻麻,肥嫩多水,又脆又甜,大熊貓先把竹子咬斷,然後一根根地扯掉枝葉,剝去竹皮,一口口地吞吃。
大熊貓有時也吃些葷食。人們發現,那兒竹林中生活的一種竹鼠,常常在地下齧咬竹根,發出嚓嚓的聲響。大熊貓聽到後,放下箭竹不吃,跑過去尋找,發現洞穴後,它一麵向洞內噴氣,一麵用前掌在洞口拍打,竹鼠從洞裏竄出來,正好被大熊貓抓住,當作美餐。因此,動物園裏飼養熊貓時,除了供給大量植物性飼料外,還添加一些雞蛋和牛奶。
大熊貓走起路來像熊,低著頭,身體不停地左右搖擺,它感覺較遲鈍,對前麵的情況似乎不大理睬。平時,很少奔跑,當受到進犯時,就迅速逃跑,攀登上樹。它性靜溫和,小熊貓、金絲猴、蘇門羚、青鹿和貝母雞等,都是它和睦的鄰居。大熊貓真是淘氣,有時會闖進住屋,趁獵人不在家,偷吃食物,把勺子扔得遠遠的,把鍋子掛上樹梢。
大熊貓性靜狐獨。它晝伏夜出,活動的範圍很小,沒有一定的棲息地方。雌雄分居,隻有春暖花開時節才相會。繁殖力很低,每胎大都1仔。懷孕期間,它尋找樹洞或草叢,作為“產房”。剛生下的熊貓,小得出奇,隻有90~130克重,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1000。可是,它長得很快,一年後,就可重達幾十千克。大熊貓媽媽照料子女可體貼哩!它外出時,把“孩子”噙在嘴裏,或者用背馱著,真是形影不離,還不時教它各種本領:爬樹、遊泳和剝食竹子。2年後,就各自去過孤獨生活了。
大熊貓的壽命約10~25,歲。1963年,北京動物園在人工飼料的條件下,繁殖出熊貓娃娃,叫“明明”,這在世界上還是頭一次呢!
大熊貓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我國熊貓出國定居或展覽,常在當地引起不尋常的熊貓熱。蘭蘭和康康在日本落戶,興興和玲玲在美國居住,晶晶和佳佳在英國安家,紹紹和強強在西班牙長住下來了……1979年,蘭蘭不幸死去,日本人民為她致哀追悼,我國又送去了新娘歡歡。它一到東京,傾城轟動。大熊貓憨厚有趣逗人喜愛。它會兩腳立起轉圈,會用前肢向遊客致敬;它穩重好靜,神態嚴肅,常常引人發笑;它會蜷成一團,隨地打滾,撐著竹子玩兒。
我國現在隻有近千隻野生大熊貓了,保護大熊貓是極重要的事。我國政府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不久前達成了協議,派出科學家,培育箭竹食料,用無線電跟蹤設備等保護和繁殖大熊貓。
身價不凡的褐馬雞
中國鳥類協會的會微上,飾有褐馬雞的圖案標誌。褐馬雞是我國一類保護動物,它身價不凡,同熊貓、金絲猴並列。這種鳥快瀕臨滅絕了,隻是在山西西北部。河北的小五台山地才見到。蘆芽山自然保護區以褐馬雞為重點保護對象。
褐馬雞也叫“***雞”,它的體形和雉雞相似。雄鳥長約1米,重2~3千克。全身披著油光閃閃的濃褐色羽毛,頭和頸漆黑如墨,2隻大圓眼的周圍有一道光閃閃的金邊,仿佛戴了一副金絲眼鏡,臉紅得像鮮花。頸下、前胸、背側和腹下羽毛深褐色,背後和尾部的顏色逐漸變淺變白,像掛帶甲似的。最突出的是,它那頸部仿佛套著一個魄的“項圈”,向後截銀白色,後半截轉黑而帶有魄的角。尾羽十分美麗,前半截銀白色,後半截轉黑而帶有深藍色的金屬光澤,別具一格,在微風中輕蕩,發出那耀眼的閃光。雌鳥身軀稍小,羽色相似,喙粉紅色,兩隻腳趾呈紅色,像穿著一雙紅襪子,特別醒目。
褐馬雞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它翅膀很短,不善飛翔,卻能從高處向下滑翔。腳粗有力,遇到敵害來襲,奔跑速度快得驚人,可同駿馬媲美。連快跑的姿勢,也同馬相似,因此得名。它向山間高處爬,一步步上去,速度較慢,下山時速度可快啦,從山嶺沒落,常常橫過深穀滑翔到對麵山坡上,這是它的一項“絕技”。
春天,在清晨和黃昏時分,褐馬雞站在山崗樹梢上,昂首引頸,翹起尾巴,像號手吹起了號角,聲音粗獷:“哇――哇――咯唧哇”,鳴聲可持續一分種鍾左右,此起彼伏,相互唱和,然後,它們紛紛跳落地麵,成群覓食,到遊蕩,啄食種子和果實,也吃各種昆蟲。
每年4~5月間,是褐馬雞係列的季節。雄鳥間為了爭奪雌鳥,要展開一場激烈的格鬥。雄鳥找到情侶後,就在灌木叢間地麵凹陷的地方營巢。巢很簡單,裏頭鋪墊幹草、葉和細枝等。雌鳥年產蛋一窩,每窩8~10枚。雌雄鳥相互體貼,共同擔任育兒任務。雌鳥特別變巢,除非生命受到威脅,它都不願離巢一步。蛋經過26天左右孵化,小褐馬雞就自己破殼出生了。
人們在小五台山曾經見到這樣一伯件事兒:一隻褐馬雞由於情侶被狐抓走了,孤單地在鳴叫,聲音低沉哀傷,它東張西望,卻並不覓食。不久,它離去了,幾天後,人們在不遠的地方找到了這隻失去伴侶的褐馬雞的屍體。原來,它為伴侶的失蹤而悲痛不食,最後竟餓死了。
褐馬雞在落葉鬆、雲杉之鄉的保護區得到了理想的生息繁衍場所。晚上,它們棲息在樹上,三五成群互相偎依著睡覺,睡得很香,好像睡不醒似的,這同平素警惕性很高的多數鳥兒完全相反。人們用手電筒照它,也照樣熟睡不醒。
褐馬雞遇上山鷹襲擊,就會發生一場激烈的戰鬥。山鷹從空中看到一隻褐馬雞在地上啄食,立即俯衝下來,掠過地麵,用利爪抓了一把,褐馬雞往前一竄,“嘎”的一聲驚叫著,旋即鎮定下來,將雙翅和渾身羽毛豎散開來,準備迎戰。山鷹急忙返回空中,開始了第二次俯衝攻擊。褐馬雞向上一跳,在低空叼住鷹頭,雙方一起跌落地麵,繼續廝拚猛鬥。山鷹不善在地麵上戰鬥,脫身躍起,再來第三次進攻。褐馬雞飛起幾米應戰,雙方在低空啄咬廝殺,拚了一陣後,終於摔落地麵,依舊你叼我抓,鼓翅拍翼,各不相讓,直打得塵土飛揚,傷痕累累,殘羽飛落,山鷹敗退飛跑為止。
我國人工飼養的褐雞已能產蛋繁殖了,不過孵化和育雛就得請家雞來替代“媽媽”了。1864年,褐馬雞傳到歐洲,歐洲人十分喜愛,開始了人工飼養。現在,國外人工飼養褐馬雞已較普遍了。
鳥中“美人”
幾百年前,朱鹮曾經廣泛地分布在中國的東半部和東北部的黑龍江下遊,以及朝鮮、日本等地。19世紀以後,由於這些地區人口增加,森林被吹伐,環境遭到汙染,這種鳥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快瀕臨絕跡了。
1980年,全世界隻有日本飼養了6隻朱鹮,而且都沒有繁殖能力。在國際水禽研究局和日本野鳥之會舉行的座談會上,各國代表紛紛發言,原意為拯救朱鹮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的動物學家們也很著急,接受了一項任務;在中國境內尋找朱鹮,可是,到哪兒去找呢!據記載:1957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在陝西洋縣捕到幾隻朱鹮。我國最後一隻朱鹮是1964年在甘肅捕到的。從那以後,再沒有人發現過。
1978年,我國動物研究工作者曾到遼寧、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甘肅等9個省進行了廣泛調查,到處給群眾展覽朱鹮的照片,放幻燈,希望能找到它們的遺跡。可是,3年過去了,都未見朱鹮的蹤跡。
1981年,在秦嶺地區的陝西洋縣朝廷重點複查,終於在金家河、姚家溝發現7隻朱鹮――2對成鳥和剛出殼的3隻幼鳥。有一隻雛鳥因為食物不足,從樹上掉下,帶回人工飼養,送到了北京動物園。現在,全世界已知的朱鹮總數隻不過20多隻,其中還包括在朝鮮半島發現的。
朱鹮的別名很多,如紅鶴、朱鷺、桃花鳥、美人鳥等。朱鹮遠看全身雪白,近看兩翅下端和尾巴呈粉紅色,就像春天裏的桃花的顏色。腦後有10多根刺棘般的柳葉狀的冠羽。它喙長而微彎,臉部沒有羽毛,顯現出鮮紅顏色,喙尖和腿爪也都是朱紅色的。由於這些特征,叫它“吉祥之鳥”;日本人叫它“仙女鳥”。
根據朱鹮的生活習慣,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類過著冬候鳥的生活,春季在黑龍江下遊一帶的我國東北和朝鮮、前蘇聯等地養兒育女,冬天飛到南方長江中下遊過冬;另一類過著留鳥的生活,在當地(如我國秦嶺地區)生活,並不隨季節的變化而遷徙。
朱鹮體軀像白鷺,飛翔時像仙鶴,叫聲像烏鴉。它是一種中型鳥,比白鷺大一些,長70~80厘米,重1.5千克。生活在沼澤或河灘溪樹梢上,在河流、稻田裏捉泥鰍、田螺、魚蝦、蟹、青蛙、軟體動物,蝗蟲和水生昆蟲人食。
在係列季節,朱鹮的脖頸和背上變為深灰色,翅膀上的飛羽和尾側的羽毛呈鮮豔的紅色。它們棲居在大樹上,用小枝條和樹葉築成一個簡陋的巢。每年3~8月,是產蛋育兒季節,每窩生蛋2~5隻,像鴨蛋大小,蛋殼青灰色,上麵點綴著黑褐色的小絨毛,眼耳又瞎又聾,不能行走,由親鳥來喂養。這時候,母鳥更加忙碌了,成天飛來飛去尋覓食物,把它存在喉部,飛回巢後,小鳥就爭先恐後地把長嘴伸進媽媽嘴裏取食。一隻體重270克的小鳥,每天要吃500多克食物,相當於它體重的2倍。
朱鹮已列為我國一類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鳥類。在朱鹮棲息的地方,我國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對朱鹮的生態進行觀察研究,讓它不斷繁衍下去。為了使人們認識和了解這種珍禽,1984年,我國發行了3枚反映朱鹮生態的特種郵票,畫麵分別為翔、涉、棲3種姿態。
丹頂鶴的故鄉
自古以來,鶴是我國著名的珍禽。古代文人常以它為題吟詩作賦,繪畫歌舞。特別是丹頂鶴,更是世界珍貴鳥類。它體態優美,秀麗瀟灑,人們頌讚鶴壽龜齡、鬆柏常青,把它列為神仙、逸士的伴侶,給以“仙鶴”的美名。詩人有詩讚美說:“雙鶴俱起時,徘徊蒼海間。長弄蒼天橫,身軀似雲懸。”
丹項鶴全身幾乎都是純白色,隻是喉、頰和頸部是暗褐色。頭頂皮膚裸露,呈美麗的朱紅色,同白羽相襯,更顯露出那鮮明的神采。“丹”是朱紅的意思,丹頂鶴的名稱由此而來。正是:“白絲翎翎丹砂頂,曉度秋煙出翠微”。
丹頂鶴兩翼寬闊,尾巴短小,都是白色。飛羽為黑色,次級和三級飛羽長而彎曲,像弓狀:雙翼折疊的時候,把尾羽遮住,人們常常當它是尾羽。
丹頂鶴從頭到腳,每個部分都顯得修長。暗褐色的小眼睛,暗綠色的長喙,長長的頸脖,還有兩條鉛黑色的長腿。它的氣管比脖子更細長,盤曲在胸骨之間,好像彎曲的喇叭管,鳴聲宏亮而有回音。
丹頂鶴起飛時,先是不斷拍動雙翼,然後經過滑翔,淩空而起,飛得很高。它振翅飛翔時,前引長頸,後伸長腿,前後相對,優美秀逸,輕盈飄然,不時發出“嗬嗬”鳴叫聲,真是“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遠望天空一鶴飛,朱朱為頸雪為衣。”
丹頂鶴產在我國黑龍江和青海省,在日本、朝鮮和前蘇聯的西伯利亞東部水草豐盛、魚蝦肥美的湖沼地,也有它的分布。齊齊哈爾市東南30千米的紮龍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大型水禽保護區,總麵積21萬公頃。大小湖泊20~30個。嫩江平原上的烏裕爾河流到這裏,漫延消失,形成了許多湖泊、沼澤、草高葦密,魚蝦蟲蛙成群,環境隱蔽,適宜各種水禽生息繁殖。據調查,這裏有禽鳥200多種,稀有的如大天鵝、小天鵝、折鸛、黑鸛、大白鷺,以及各種歐鷺和鴨類,特別是鶴類繁多,可見到丹頂鶴、白枕鶴、白鶴、灰鶴,白頭鶴和蓑羽鶴等65種,而丹頂鶴更是蜚聲中外。這裏被稱為“丹頂鶴的故鄉”。
鶴鄉的美,名不虛傳。無邊無際的沼澤水塘,長著蘆葦、烏拉草、三棱草,夾雜著五顏六色的斑讕野花。每當東方曦光初露的清晨,或是夕陽西下的時光,在蘆葦叢生的淺灘上,丹頂鶴在鼓羽亮翅、翩翩起舞;或者一邊嬉戲,一邊引頸長鳴,發出清脆宏亮的歌聲。它靜止時,常常棲息在近水淺灘上,縮著一條腿,亭亭玉立,姿態安詳而秀逸。它有時漫步於淺灘之旁,涉水於急流之中,閑靜地往來徘徊,尋覓食料。它常常扭動長頸,把長喙伸進水中,啄取魚蝦、水蟲、貝類和青蛙,也吃一些嫩草和穀類。
丹頂鶴築巢在長有蘆葦的淺水灘上,巢直徑1米,裸露在外。丹頂鶴一旦找到了如意的伴侶時,便協力把別的禽鳥趕跑,占地築巢而居。
丹頂鶴一般在4~5月間產蛋,每窩2枚,雌雄鶴輪流孵 化。一隻孵蛋,另一隻警戒,一發現敵情,孵蛋的鶴立即站起,用草把蛋蓋好,然後雙雙在巢周圍巡邏,準備迎敵。過了31天,小鶴在殼內發出輕輕的“唧唧”聲。破殼後,翅膀先出來。全部出生過程要20多個小時。它的雙親一直在旁守候,焦急地等待新生兒出世。
初生鶴周身呈黃褐色,眼微張,可以蹣跚走路,幾天後即在淺水中遊蕩,9月份學會飛翔,10月下旬隨親鶴南遷。到日本海島、我國江蘇鹽城沿海沼澤地過冬。第二年3月下旬,再北飛到紮龍去繁殖。初生鶴4年長成求偶,壽命大約60年,舊說丹頂鶴配偶一旦成功,便結為終生伴侶,一隻死去,另一隻再配偶。可是紮龍保護區的飼養員說,丹頂鶴對“愛情”並不“忠貞”。80年代初,電影《丹頂鶴的一家》中的一位“演員”,它羽毛豐滿,舞姿翩躚,是鶴中驕子。後來它同一隻嬌柔的雌鶴“一見鍾情”,結為伴侶,5年後,“演員”病了,胸羽幾乎全脫,這隻雌鶴鶴竟與另一雄鶴遠走高飛了。從此,這“演員”就變得孤獨、憂傷。
現在,紮龍保護區的科技人員人工繁殖丹頂鶴已獲成功。“有情仙鶴不南歸”,在精心飼養下,丹項鶴改變了習性,成為這裏留鳥了。而那些野鶴,卻依舊過著秋去春回的遷徙生活。
背甲美麗的玳瑁
玳瑁同綠海龜、紅海龜有一個明顯不同的標誌:背甲上各個角質質片呈覆瓦狀排列,好像老式房屋屋頂的覆瓦那樣,到年老時才逐漸變為平鋪關鑲嵌排列。背甲的角質板共13塊(四周還有25塊緣角板圍成一圈)。因此又叫它“十三鱗”。
人們在海洋裏捕捉這種海龜的時候,一下子就可以把玳瑁認出來啦。
我國沿海產的5種海龜(棱皮龜、綠海龜、紅海龜、玳瑁、麗龜)中,要數玳瑁的個頭最小。它體長約60厘米,重約45千克。它背甲上的各個盾片,呈現出紅棕色,並雜有黃白色的雲斑,具有光澤,背甲的邊緣還有鋸齒狀的突起,顯得十分美麗。腹甲黃色,也有光澤。
玳瑁又叫***瑁、文甲,它頭部前端尖,吻側扁,上頜鉤曲,好像老鷹的嘴巴;四肢呈槳狀,前肢,後肢較小;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它適宜在海中遊泳,以魚類、軟體動物為食,有時也吃海藻。
玳瑁生活在太平洋東南亞海域和印度洋,我國南海。西沙群島及台灣、澎湖列島數量較多,夏秋季在江蘇、浙江、山東沿海都捕到過。玳瑁在海洋中遊得很快,它性情凶猛,捕捉的時候,人們如果經驗不足,深深會被它咬傷。
玳瑁每年到島上產蛋繁殖。清代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到西沙群島巡視,曾經對玳瑁作了生動的描述:“夜宿島中,黃昏後聽水中有淅淅之聲……月下見大魚貫而上,為數不可勝計,群以燈照之,龜即縮頸不動……水手在樹下撥開積沙,有龜蛋無數。……取玳瑁大龜,畜養於海邊淺水處,以小樹枝插水內圍之,而不能去。”
玳瑁背甲盾片的色澤和花紋美觀,使它身價百倍。玳瑁的肉有異味,還有毒,不能食用,可是它的甲片卻是工藝品的原料和貴重的藥材。背甲盾片是製作紐扣、梳子、眼鏡框和雕刻精細工藝品上等原料。我國還用它製作民族樂器箏等的彈片。海南島一帶漁民還有用玳瑁背甲做成手鐲佩戴的習俗。
宋代《開寶本草》就有記載著玳瑁的背甲盾片入藥,叫玳瑁片。《本草綱目》說玳瑁的甲片有解毒功效,為毒物所“***嫉”,因此得名。玳瑁片有清熱解毒,鎮驚祛風,鎮心平肝,滋陰潛陽等功效。用玳瑁片煎服,可治痘毒療瘡、小兒發熱、驚痛;用玳瑁片製酒衝服可治腰腿痛。中成藥“局方至寶丹”用玳瑁作為主要原料。玳瑁片還可與其他草藥配製成抑製肝癌的藥物。
美麗的經濟價值又高的玳瑁背甲,使它招來了殺身之禍。長期以來,一些人為牟取暴利,濫捕玳瑁,每年平均約有6萬~7萬頭玳瑁被殺,因而數量急劇減少。如不采取保護措施,麵臨著滅絕的危險。
我國已將玳瑁列為三類保護動物。現在,已經引起了世界有關國家的重視,正采取措施加以保護。
喜紅怕白的坡鹿
海南坡鹿是澤鹿的一個亞種。澤鹿分布在緬甸、泰國、越南和印度的部分地區,而坡鹿僅殘存在我國海南島西部,是我國熱帶地區的珍稀鹿種。早在1915年,已為世界動物學家公認是世界珍貴動物。
海南坡鹿外形優美,瘦長的身軀,毛色清秀。背毛是黃褐色,背脊的中央,從頸部到臀部,有一條黑色脊紋,兩邊有明顯的白色斑點,黑白相襯,十分顯眼。每年冬季,這些白色斑點逐漸消失;到了春季,白色斑點又重新出現。
坡鹿外形同梅花鹿相似,但比梅花鹿小,一般重65~80千克。雄鹿頭上長角,雌鹿不長角。坡鹿的角不像梅花鹿那樣主角有許多樹枝般的分叉,而是成對向前傾斜,到了角尖才分小叉。它主角彎彎似眉毛,因此又叫它“眉角鹿”。
坡鹿主要棲息在海南島的西部和西南部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平原和沼澤地。它喜歡群棲,常成對或三五成群地活動。發情期間,群集現象就更多啦。
坡鹿白天棲息在灌木林帶,早晚才出來覓食,雨過天晴的時候,活動很頻繁。它吃食青草和嫩枝葉,愛吃沼澤邊的水草、竹葉、茅草、甘薯葉、竹節草等也吃。它喜歡舔食鹽堿土,常常在燒過的草灰土上嘬火灰土。
坡鹿機靈,聽覺靈敏,能跑善跳。鹿群之間,遠在1千米外,相互都能呼應。鹿群中總有一隻“哨鹿”。負責站崗放哨,發現敵害來臨,首先發出警告,立即快速跳跑。在吃草的時候,每吃上幾口,便抬頭張望;飽餐以後,鹿群選擇一個地方,屁股對著屁股蹲下休息,各自還警戒著一方。
每當受驚,特別是聽到槍聲響的時候,起鹿逃命時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千米以上,淩空躍起,就像一條白煙似的沿著地麵消失了。它是跳高跳遠的“健將”,高2~3米的障礙物,六七米寬的山溝,都能一躍而過。人們曾看到過:一隻坡鹿聞風奔跑時,淩空飛躍過離地4米高的電話線;一隻坡鹿受到狗追逐逃跑時,越過12行薯地,起點和落腳點相距8.4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