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鷺鷹,更是蛇的克星了。它雙腳很長,而且很強頸,腳爪銳利,毒蛇碰到克星,就沒命了。
野豬也是蛇的敵人。太平洋沿海的一個島上,到處都是蛇,沒有人再願意住下去了。後來,人們把野豬運到島上,在兩年裏,野豬幾乎把所有蛇類幾乎都消滅了。
捕食蝙蝠的隼
蝙蝠的種類很多,它們的生活習性也不同,有的吃食花粉、果實,有的吃食昆蟲、青蛙、魚、小鳥和老鼠,有的吸血,甚至吃食自己的同類。
在自然界裏,蝙蝠也有各種天敵,有些鳥兒常常捕食蝙蝠。
燕隼是中型猛禽,體長30多厘米,重200多克,身披暗褐色鑲有白色帶斑的羽毛,腿淡黃色。瘦長的身軀,兩翼長而尖,長橢圓形尾巴,飛行時宛如燕子那樣優雅從容,因此得名。
燕隼有晨昏時分活動的習性。它常常在天色昏暗時,扇動雙翼,在昆蟲密集的地方,穿梭往來地捕食。這時候,也是蝙蝠活動頻繁的時候,好趁機捕獵。它也追捕雨燕、燕子等小鳥,時而鼓翅飛行,時而乘風滑翔,當臨近鳥群的時候,以閃電般的速度衝過去,用利爪抓一隻疾飛的雨燕,揚長而去。
在繁殖季節,燕隼常常發出一種單調的“Kew-Kew-Kew”叫聲。它們自己不營巢,利用烏鴉等的舊巢,或者鬆鼠的窩穴,在那裏產蛋孵育。雌雄鳥之間都有一種“禮儀”:當雄鳥覓食歸來時,它銜著食物漫步走向雌鳥,一邊點著頭,一邊將兩腿叉開,將內側的羽毛顯露出來。當雄鳥將叼來的食物遞交給雌鳥以後,這種“鞠躬”儀式結束了。接著,雄鳥圍著雌鳥邊歌邊舞,溫文爾雅的姿態似乎同它凶猛的本性極不一致。
鳳頭鵑隼也在晨昏時活動:捕食昆蟲、蜥蜴、青蛙、小鳥和小獸。它特別喜歡吃蝙蝠。它外貌、大小、羽色同烏鴉相似,嘴喙和跗蹠是黑色,渾身上下也是黑黝黝的,在陽光下閃耀出淡綠色的金屬光澤,隻有背部和胸部點綴著少量白羽。同烏鴉不同的是,頭上長有長長的羽冠,能隨時聳起或垂下,比烏鴉要凶猛得多。
鳳頭鵑隼棲居在印度、尼泊爾和我國西南地區森林中,在大樹梢頭營巢,繁殖育兒。它常常三五成群地出沒,黃昏時候在空中飛行捕食,當抓到獵物後,就飛回樹枝上享用。秋天,它飛遷到東南亞一帶越冬,春季再返回繁殖地育兒。
在中美和南美熱帶山地棲居著一種叫蝙蝠隼的隼,它長約20厘米,頭部灰黑色,背部羽毛邊緣帶灰色,上腹部白色鑲斑,下腹部黃褐色,黑嘴、黃腳、白喉、黑尾,飛行速度很快。它在晨昏時分出來活動,主要捕食蝙蝠,也捕獵飛行中的燕、雨燕、蜂鳥,吃一些昆蟲。
蝙蝠隼的幼鳥剛飛行時,起飛和降落都不很靈巧,需在親鳥帶領下,不斷學習飛行技巧,在空中練習俯衝、翻斤鬥、急轉彎等高速動作。母鳥銜回獵物,要幼鳥前來搶奪,一個在前飛逃,一個在後猛追,突然母扔下獵物,試著讓幼鳥在空中截住。
所有猛禽,都是經曆了飛行訓練後,才具備了空中捕獵的離超本領。
貓頭鷹捕鼠
夜幕降臨了,山林裏靜悄悄的。這時候,野鼠出來覓食了;貓頭鷹躲在枝幹上,圓睜著大眼,左顧右盼,在尋找野鼠的蹤跡。
貓頭鷹那副長相真怪:貓形的臉盤,連那黑褐色的羽毛斑紋也有點兒像貓,因此人們叫它“飛貓”或“貓王鳥”。但是,它不是貓,而是鴟鴞科的鳥。
貓頭鷹是鼠的天敵。它有柔軟的翅膀和銳利的爪。當它看到野鼠在田野東蹦西跳偷吃果實時,就拍打翅膀向下飛撲,幾乎沒有一點兒聲響,到了野鼠頭頂。野鼠剛驚覺,已被利爪逮住。貓頭鷹連咬帶啃,很快就把它吞食掉了。
貓頭鷹學名鴞,又叫梟,在我國分布極廣,常見的有紅角鴞、雕鴞、長耳鴞和短耳鴞等。捕鼠本領最強的要推長耳鴞了。長耳鴞長有一對耳羽,它並不起聽覺的作用,而是一種傳遞信號的器官,向同類報警。長耳鴞和短耳鴞形態上有差別。長耳鴞體長30~36厘米,體羽的底色以棕黃為主,雜有白黑、褐紫色斑紋;耳羽很長,額和胸羽毛有細碎橫斑,晝夜夜出。短耳鴞體形稍大,耳羽較短,上體棕褐混雜,胸部羽毛棕色,沒有細碎斑紋。它和一般鴞不同,白晝也常能見到。
生物學家曾經觀察了貓頭鷹的捕鼠,統計了每隻貓頭鷹的戰果,可驚人啦!它一年中可消滅野鼠1000隻左右,還吃食了無數蝗蟲、金龜子等害蟲。它真是個“捕鼠的能手”。
說也奇怪,貓頭鷹和野鼠的繁殖數量,往往成正比例:鼠多的年份,貓頭鷹也多;鼠少的年份,貓頭鷹也跟著減少。食物是否豐富,影響到貓頭鷹的產蛋孵育。生物界的相生和相克、相互製約和聯係,使動物的生生息息,處於一種平衡狀態。
貓頭鷹為什麼都在夜裏活動呢?原來,它的眼睛老是睜得大大的,因為它沒有環狀肌,瞳孔收不小。相反的,它卻有放射狀肌,能使瞳孔放大。它眼睛內的視網膜上,沒有圓錐細胞,隻有圓柱細胞。圓錐細胞學豐富的色彩,但需要較強的光照;圓柱細胞恰恰相反,隻要有很弱的光線,就能工作。貓頭鷹視網膜上的圓柱細胞比其他動物多得多。因此,在黑夜裏照樣能看得清清楚楚。
貓頭鷹還有一對靈敏的耳朵。那羽毛組成的大耳廓,能很好的收集四周發出的聲浪。這加強了貓頭鷹對周圍環境的監察能力。
貓頭鷹還有一些奇怪的特征:眼睛像人一樣生在頭部前麵的臉上,它停留在枝頭上常常把頭轉來轉去,窺視著遠方。
鳥類的眼睛一般都長在頭部兩側,或兩側稍靠後,視力敏銳,視野寬闊,可及時發現遠處的敵害。山鷸和鴨都有360的視域,不用轉頭照樣能罕見後麵的“敵人”。貓頭鷹就不同了,它的視域比較小,隻能看到前方的物體,而且眼睛也幾乎固定不動。可是,它的頭卻能夠左右180迅速轉動,脊椎骨也可以曲繞。這樣就補償了兩眼視野較窄的不足。
貓捕鼠和鼠吃貓
貓會捉老鼠,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兒。當老鼠活動猖獗的時候,也是貓兒最忙碌的時候。貓四腳底下的肉墊,又柔軟,又富彈性,走起路來,輕手輕腳的,即使它跳上跳下,奔東走西,也隻有很輕微的聲音發出來。貓眼瞳孔能縮小、放大,在不同光線條件下,反應很靈敏。即使暗黑無光時,貓眼照樣能看清四周的事物。貓的腮邊長著一撮細長的胡子,有極靈敏的觸覺,便於鑽穴奔躍。胡子一碰到東西,貓就會很快地調整自己的行動。
貓躲藏在黑暗地方,一見老鼠就匍匐著不動,圓睜著眼球,觀察時機,算準距離,猛的竄將過去。老鼠受驚潛逃,沒逃跑幾步,就給逮住了。一隻好貓,一夜間能捕食好多隻老鼠。
在倫敦的白城體育館裏,有一隻叫“敏尼”的貓,自1927~1933年的6年中,共捕捉了1.248萬隻老鼠。美國有一隻叫“朱基”的貓,它的主人曾統計了它一生捕鼠的輝煌記錄:在23年晨,共捕鼠2.2萬隻。這隻貓在1968年死去。可以說,這是貓捕鼠的世界紀錄了。
印度洋有個弗列加特島,老鼠跟著船舶踏上小島,不久,鼠患成災,於是引進了貓。貓在島上繁殖到了1萬多隻,由於貓多島小,島上的老鼠幾乎已被吃光。這些變野了的貓終於學會了“下海”捕魚的本事,在淺海灘追捕魚兒或掘取貝類和螃蟹,成為世界上哺乳動物中獨一無二的“海貓”。
“貓兒咪咪叫,老鼠舍命逃。”貓是老鼠的克星。可是世界上的事真有趣,居然有一種老鼠會吃貓呢!
這種吃貓的老鼠長在非洲,樣子跟家鼠差不多,隻是嘴巴上有層硬殼,長得很堅硬。它會散發出一陣陣濃烈的臭味,貓嗅到後就全身變軟、發抖,動彈不得。這時候,老鼠跳將過去,用銳利的牙齒咬斷貓的喉管,把血吸盡,然後再把貓拖到隱蔽的地方,慢慢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