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驚奇的是,一種叫角鮟鱇的雄性魚,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寄生在雌性魚的身上。雌魚的身軀要比雄魚大上10倍,它們棲居在海洋深水暗黑的地方,行動遲鈍,找尋配偶機會少。雄魚-經孵化,就趕緊尋找雌魚,相遇以後,就終生附著在雌魚身上了。有的吻在頭上、腹部,有的附在前鰓蓋棘下麵。雄魚用嘴吸咐著,唇和舌就跟雌魚皮膚連接起來,最後完全愈合成一體,連血管也相通。雄魚的嘴、齒、鰭、鰓,幾乎都退化了,隻有生殖器官保留著。這種雌雄同體的關係,不僅在魚類中突出,而且在脊椎動物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鳥兒的共棲者
鳥兒常常以鄰為友,共棲一起。
非洲的蜂虎,乘坐在鴇的後背後,借著鴇的飛行,一路上捕捉昆蟲吃。
鵜鶘的頭上,常常停著一種鷗,它在幹什麼呢?是在啄食鵜鶘大嘴裏的魚兒。
魚鷹是龐大的吃魚鳥,通常在樹頂上建立永久性的巢,每年還要增添樹枝,加固巢穴。在巢下麵幾十厘米處,是黑頭夜鷺的巢,可以受到魚鷹的庇護。鷯哥、鷦鷯和麻雀等,也鑽到魚鷹巢的兩旁來求保護。
海鷲的巢中有雀築巢借住,食蛇鷹的窩內,也有小鳥去造巢。鷲和鷹都是猛禽,既吃蛇,也食小鳥,而這些鷹巢中卻常有小鳥住宿,還得到了保護。
白肩雕更加凶猛,連鷹、隼都不敢接近它。有一種麻雀居然在白肩雕的巨巢巢壁裏搭建小巢居住,有時多到幾十隻。可是,白肩雕既不加以危害,也不去驚動這些小夥伴。其原因至今是個謎。
澳大利亞的三眼蜥蜴,巢穴很寬暢,同鸊鷉、海燕分左右兩邊同住。奇怪的是,它隻準“房客”一家居住,其他同類鳥到來時,蜥蜴用頭頂住洞口,拒絕光臨。
禿鷹和長冠鷹有時同蜜蜂結伴共居,在蜂窩上築巢。目的是,鷹借助蜜蜂來保護自己的巢,不受寄生鳥類和食肉動物前來侵襲。
非洲銀頰犀鳥,雌鳥躲在樹洞裏產蛋孵育,雄鳥用泥糊洞口,3個多月內給雌鳥覓來200多個果實,於是招來了許多小昆蟲,啄食殘屑,為雌鳥打掃鳥巢,巢內幾乎沒有臭味。科學家在一個鳥巢裏發現了400多隻昆蟲,分屬8個種,其中2個種還是新發現。
南美洲的長尾小鸚鵡在一種白蟻巢裏繁殖。蟻巢建在樹枝椏上,小鸚鵡在營建洞穴時,先是搗毀了半個蟻巢,白蟻開始還給以抵抗,最後還是被小鸚鵡趕走了。小鸚鵡要靠蟻巢繁殖,為什麼要破壞原來的巢?這也是個謎。
鳥鼠同穴
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夏季草地碧綠,牛羊成群。
這裏的天氣變化無常,一天之內竟有四季。年平均氣溫隻有-1.5℃。最熱的月份氣溫也隻有1.5℃,到了夜裏還會有霜出現。“六月雪”並不少見。植物種類很少,除了牧草以外,什麼樹木也沒有。
由於鳥類無樹營巢,大多鑽到洞穴中去了。有的失去了飛翔能力。有種褐背地鴉,比麻雀稍大,不善飛翔,兩腿強健,嘴細而彎曲,常在草地覓食跳躍,遇到危險就向洞裏一鑽。它就在洞中築巢、產卵、育兒。這些環境的變化,出現了鳥鼠同穴等奇特現象。這種現象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書中就有記載。19世紀以來,許多國外關於亞洲中部的探險記錄中,也常常提到這個有趣的生物學現象。許多雪雀棲息在鼠兔的洞穴。過去,學者把它解釋為“共棲”關係,說鼠為鳥打洞築巢,和諧共居一次,鳥為鼠放哨,鳥還常常立在鼠背上,啄食鼠身上的寄生蟲等等。
這裏的草地和山坡上,到處可以見到大大小小的洞穴。有旱獺、兔和鼠打的洞,有被獸類遺棄而又被鳥類利用的洞。山坡裸露的石頭旁,一般是雪雞和岩鴿的營巢地,草地上的洞往往是地鴉、百靈鳥的棲居所,公路和村邊屋旁是麻雀繁殖營巢的洞。
科學家發現,在同一個洞穴內,並非是鳥鼠同穴的。曾經有人接連挖了好幾個洞穴,哪現鳥在洞中把洞道完全堵死了。鼠兔的洞口很多,達10~20個。鳥多半選擇廢棄的舊洞,或者隻占其中的一個洞口,由於鳥和鼠並不同出一個洞口,就不可能在地下有密切交往。偶爾,鼠兔在受驚危急的情況下,會臨時闖進鳥營巢的洞穴“避難”。這種共居的時間不長,總有一方出洞逃逸。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也有這種奇觀:雲雀、百靈利用沙鼠、黃鼠的洞穴、築巢產卵、育雛;沙鼠、黃鼠的視力很差,要依靠小鳥來報警,好及時逃回洞穴。
鳥兒在高原氣候多變的情況下,采取了地洞棲居的特殊生活方式。洞內的氣溫比較穩定,受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很小,同時,洞穴較為隱蔽,鳥為在裏麵繁衍後代,比較安全,幼鳥不易遭到天敵的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