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動物生態
奇形怪狀的魚
海洋裏的魚兒,千變萬化,各種各樣,有的模樣長很得怪。特別是鰩魚、蝠鱝、海蛾、鼠魚等,相貌和陸地上的動物很相像,十分罕見。
鰩魚外形有的是菱形,有的是圓盤形,身上長著盾鱗。它有些像鷹,胸鰭仿佛是兩翼。在水中遊泳時,就不斷擺動兩隻翅膀,難怪人們叫它“水中鷹”了。它遍身長滿尖利的鱗,動物被它刺傷後,傷口長久不會愈合。
有種叫海蛾的小魚,身體扁平,頭部突出,尾部細長,體外披著一節節的骨板;胸鰭向左右展開,活像一對翅膀;腹鰭變成了細紋,好像昆蟲的腳,粗看起來,有點像飛蛾;也有點像蜻蜓。
非洲西海岸有種古怪的鼠魚,模樣跟老鼠很相似。灰黃色的身體,嵌著黑色的斑點,鰭和尾巴長得花花綠綠的,兩隻眼睛小得像大頭針的針頭。
鼠魚常常棲息在海底,用胸鰭當作腿,在淤泥上爬行。尋找食物,行動緩慢極了。碰到障礙物,它就浮起來,遊過去,省得多走彎路。這時候,它的“腿”恢複成了“鰭”。
當鼠魚遇到危險時,腸子裏會產生一種氣體,肚子就一下子脹大了好幾倍,好像一隻“氫氣球”,向水麵直竄上去,把敵害遠遠拋在水下麵。
生活在太平洋中的一種鬆塔魚,長約10多厘米,全身披著黃色粗糙的大鱗,鱗的邊緣長有棘很像一隻鬆塔,日本人叫它鬆塔魚。這種魚又 像披甲戴胄的古代武士,英國人叫它“武士魚”;它又像一隻大菠蘿,人們也叫它“菠蘿魚”。鬆塔魚能夠發光,夜晚,在水中遊動時,會閃耀著青白色的光點。
在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域生活的兔子魚,體長達30厘米,體形側扁,身上有許多小圓鱗。嘴和鼻子有點像兔子,因此得名。它貌似可愛,但背鰭和腹鰭卻有毒棘,被它刺中,疼痛難熬。它又像黃鼠狼,因此又叫“海裏的黃鼠狼”。它們棲息在淺海的海藻叢中,以海藻為主。在我國台灣沿海和南海,已經發現它的“同宗”10多種,名叫樹魚或橡魚,同免子魚的形狀大同小異。它們都是水族館中的上等觀賞魚。
四眼魚
許多深海裏的魚都長著一對奇怪的眼睛,它們結構雖大同小異,可是形狀卻千變萬化,奇怪而有趣。
巨尾魚的眼像一架望遠鏡,伸出了一對短圓筒般的突起,每隻眼的前麵,有個圓形的角膜,這雙眼睛還能向上向前活動哩。兩眼平行著,像人用雙眼看同一物體那樣。
有種後肛魚,有著相同形狀的眼,不同的是它隻能向上,卻不能向其他方向活動。
瞧,這是柄眼魚,頭部的兩眼窩地方,向外麵突出了一個長柄,眼睛卻長在柄的頂端上。
雙髻鯊的頭上突出了兩個側葉,像婦女的雙髻,眼睛長在側葉的頂部上。
還有更奇怪的四眼魚哩。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河流中,生活的一種魚兒,兩眼突出在頭部,每隻眼睛由一條水平的黑色的帶,分隔成兩半,每個部門各有不同的構造,各有自己的焦距,因此,上眼能夠看到天空的東西,下眼能夠看到水裏的物體。
這種魚在水麵上小群地遊泳的時候,水麵正好跟那條眼睛的黑色的水平帶相吻合。因此,四眼魚就能同時上下一起看到:那水麵上低飛的昆蟲,那水下怡遊的魚兒。
四眼魚眼睛的上半部分,露在空氣中,由於空氣的折射率比魚眼睛的角膜低,從空中物體反射的光線,要先後經過角膜、日狀體,折射兩次,因此,能夠發現較遠較小和更加清晰的目標。而眼睛的下半部分,由於水和角膜的折射率相似,就直線穿過角膜,再經過日狀體折射,把物像顯現在視網膜上。
海水平潮時,四眼魚齊集到河口,露出水麵,微昂著頭,像千萬隻浮在海上的小小潛望鏡。潮退時,它就在海岸邊淺水中遊來遊去,時而躍入空中,吞進飛行中的昆蟲,時而潛入水下,捕食藻類和甲殼動物。
在南美洲蘇裏南和巴西馬膜若島附近的淺灘上,常常有成群的四眼魚群憩息著,有時多到成百上千條。它們豎起一對炯炯的黑眼珠,仿佛在淺灘上的一堆“珠子”,十分壯觀。它們往往是在靜候著小潮的到來,把它們推向河岸的沙灘,那裏有許多營養豐富的小生物可以充饑。
這種四眼魚具有兩棲性,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棲息在陸上。在水中,它們用皮膚和鰓體進行呼吸。在陸上,它是怎樣呼吸的呢?原來,它頭部有一個儲藏水分的液囊。當它躍上陸地後,液囊會不斷排出水分,傳到鰓體,讓鰓體繼續呼吸水分中的氧氣。然後水分流遍全身,保持魚體濕潤。在陸地上,四眼魚常常躲在陰濕的地方,不讓太陽光照射,否則就沒法活下去。
四眼魚眼看四方,感覺靈敏。遇到空中的海鳥或者水裏的大魚來襲,就會迅速逃之夭夭。漁民們也很難張網捕捉到它們。
四眼魚幾乎遍布地球上熱帶地區海岸的沼澤地裏。潮漲潮退的變化,使喚它們逐漸向兩棲類進化,以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它是魚類進化中的一個縮影。
貌似蝙蝠的魚
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暖水洋裏,生活著一種奇形怪狀的魚——蝠鱝。它口大如盆,頭寬大而平扁,兩側長著一對小眼睛,既能側視,又能斜看。頭上長有兩隻可以擺動的“角”,仿佛兔子的兩隻耳朵,其實,這是突出在頭兩側的前鰭。左右兩個大的胸鰭和體軀構成一個龐大的體盤,像菱形船的翅膀。背上披著灰綠底色帶白斑的外衣,腹麵呈白色。身後拖著一條長鞭般的尾巴。它整個形狀像蝙蝠,就是遊動起來,上下擺動胸鰭,也像鼓翼飛行的蝙蝠,因此叫它蝠鱝。
蝠鱝在海洋魚類中算得上是龐然大物了。它體寬約6米,重500千克左右。據記載,在巴哈馬群島曾捕獲一條蝠鱝,體寬為6.7米,長約5.2米,重達1300多千克。體形之大,可同大鯊相匹比,確實驚人。
蝠鱝這個大家夥模樣奇特,食物卻隻是些浮遊生物、甲殼類和小型魚類。它行動敏捷,每當繁殖季節,雌雄結伴,雙雙遊到水麵曬太陽。有時興起常常鼓動雙鰭拍擊水麵,作旋轉狀的踴躍,還會在離水麵三四米高的空中拖著長尾巴滑翔。它的飛翔能力雖不如飛魚,但是它那碩大的身軀能出水騰空,可不簡單啦。
蝠鱝躍起躍落水中,轟然一聲巨響,就像打炮,聲傳幾裏以外,實以駭人。有時,小漁船遇上它,撒網捕捉,或用魚叉刺中,它就會暴跳發怒,變得力大無窮,掀翻船隻。它在海底遊動時會產生暗流,衝力很大,能把潛水員衝走,甚至撞暈。人們叫它“海上魔鬼”。
蝠鱝捕食的姿式是動物界絕無僅有的。它衝進魚群,用頭鰭不停地向嘴巴方向擺動,把小魚快速撥進嘴裏,起著“筷子”的作用。
蝠鱝是卵胎生的。同某些鯊魚一樣,卵在母體內孵化,母體不產卵而直接產出小魚來。它一胎產一仔,不像其他魚兒產卵成千上萬粒,而大多數往往被別的動物吞食掉。小蝠鱝雖然是獨生子,可一生下來就寬約1米,重約20千克,很快的自己就會遊水,獨立謀生啦。
人們曾經發現,蝠鱝有一種奇特的分娩方式:雌蝠鱝在表演淩空飛翔的絕技的時候,大蝠鱝也同時出生了,一起掉落在海水裏。
雌蝠鱝對自己的獨子十分愛護,有些漁民不熟悉這種魚的特性,盲目捕捉,往往招來災禍。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一艘小漁船上的漁民看到一條蝠鱝,立即撒網,誰知後麵來了一另一條蝠鱝,突然騰空躍起,旋又落下來,長尾巴一曳,在一個漁民身上擦過,頓時冒出了鮮血,疼痛非凡。接著,蝠鱝落進水中,發出一聲轟響。另一艘小漁船,也是為了捕捉小蝠鱝,雌蝠鱝為了保護幼仔,居然把漁船掀翻了。
蝠鱝為什麼喜歡躍水騰空呢?人們發現,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繁殖季節裏,或者在受到敵害攻擊,在保護幻仔免遭侵犯的時候。
蝠鱝的肉可食,但不好吃,食用價值不高。不過它的鰓幫,廣州地區叫它繃魚鰓,卻是治療小兒麻疹的藥物。
蛇頸龜和長頸龜
蛇頸龜和長頸龜是“近親”,它們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新幾內亞等地。蛇頸龜在南美洲也有分布。它們頸部特別長,加上頭部,總長就相等於或超過背甲的長度,真是名不虛傳。
在蛇頸龜科中,最奇特的要算南美洲的毛緣蛇頸龜了。它是唯一的真正蛇頸龜,其他的種類都各有其名,如蟾頭龜、長頸龜、癩頸龜、澳龜、漁龜、中龜等等。毛緣蛇頸龜可能也是整個龜類王國裏長相最奇特的一種龜了。
這種龜體長達40厘米,扁平的頭部前端有一個靈活而容易彎曲的通氣管,以及由皮膚伸展而成的三角形輪廓;頸部扁平、寬闊,而且特別長,上麵懸掛著許多簇的柔毛狀的皮突,因此又叫毛緣蛇頸龜。它那扁平的背甲上,還長出三行縱向的“大峰”,乍一看,好像凹凸不平的岩石,常常迷惑了周圍的其他動物。
毛緣蛇頸龜是一種水陸兩棲的動物,它在水裏的時候,經常一動也不動,依靠背甲上的“大峰”加以偽裝,靜待獵物送上嘴來。一旦發現有魚兒在頭邊遊過,它馬上張開大嘴,在一秒鍾內就可以將獵物吞下。在吞食的時候,由於大嘴巴能產生一種食物吞下食管的強烈吸力,發出一種響亮的聲音。它很快閉上嘴巴,將魚兒咽進肚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