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痕跡
近一百年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地球人不僅認識了太陽係的九大星球,還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實現了地球人遨遊太空的夢想。可是,隨著人們眼界的拓寬,擺在人們麵前的謎案也越來越多,就連科學家也茫然不解:與地球互為姊妹星的火星上居然有人的腳印,月球上竟停放著二戰時期美軍的轟炸機,3500年前的埃及人建造出了20世紀90年代水平的金字塔,500年前的瑪雅人卻算出了今天地球的運轉周期!還有一個頻繁出現在人們頭上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莫測的UFO!
UFO與飛碟
那還是1947年6月,美國退役飛行員肯尼恩·阿諾德駕駛著他的私人飛機,尋找幾天前失蹤的海軍陸戰隊“C-46”型飛機,就在羅切斯山脈的雷尼空峰附近,九個十分耀眼的碟狀的東西使他驚呆了。這些物體的直徑大約有30米長,排成一個交叉的隊形,從阿諾德的飛機前方飛過。憑阿諾德幾十年的飛行經驗判斷,這些碟狀飛行物的速度不下2000公裏/小時。阿諾德形容說,這些飛行物在空中,像是拋出的碟子在水麵上輕盈地快速前進。各報記者競相報道,這件事成了當時的爆炸新聞,“飛碟”一詞由此傳開。從那以後,人們注意到類似的飛行物不斷出現,因其形狀有所不同,西方人便將其稱之為“UnidentifiedFlyingObject”,後縮寫為UFO,中文意為“不明飛行物”。
一、UFO在中國
實際上,UFO並非現代才有,早在上古之時,UFO就出現過。追溯其曆史,幾乎有人類文明記載之時,就有了不明飛行物,隻是受當時條件的限製,沒有予其命名,也沒像今天流傳之廣。
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載道: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即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臣後宮從上者70餘人,龍及上去。”
黃帝鑄鼎,龍便來“垂胡髯下迎黃帝”,拽著龍的“胡子”而爬上龍身的達七十多人,龍衝霄而去。人們不禁要問:什麼樣的“胡子”能經得住這麼多人攀上攀下?我們都知道龍是傳說中的動物,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而司馬遷也不是在編神話故事,他是在真實地記錄曆史,相信如果當時有“不名飛行物”這個詞,他一定取而代之。
東晉的王嘉曾在他的《拾遺記》上,十分形象地描寫出了UFO的形狀:
“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於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晝滅,常浮繞西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複始。名曰貫月槎,亦謂掛亞槎。”
浮者,懸浮,懸空也;繞者,環繞也。這不是一個懸浮在空中,環繞西海的UFO嗎?再有,“槎”乃為木筏,不管它是“貫月”還是“掛星”,那麼,在那個極其原始的年代,能接近月亮和星星的是什麼?
同朝的張華在《博物誌》中說,奇肱國的人會造飛車,並且,能駕車隨風雲遊。商湯之時,他們就是這樣來到豫州,湯毀壞了他們的車,不讓老百姓看見他們。十年之後,東風吹起,奇肱人又造出了新的飛車,他們還是返回了距玉門關西40000裏的祖國。
又是一個不明飛行物!唐代的《洞天集》中對此也有記載:
“嚴遵仙槎,唐置之於麟德殿,長50餘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蠹,李德裕截細枝尺餘,刻為道像,往往飛來複去,廣明以來失之,槎亦飛去。”
從上文看,這是唐武宗,即公元841~847年間發生的事,這個被稱為“仙槎”的不明飛行物,放置在麟德殿中。李德裕任當朝丞相,他從仙槎上弄下了一塊,刻成了個道士像,這個道士像竟能“飛來複去”。廣明是唐僖宗的一個年號,為公元880~881年。也就是說在公元880~881年,這個道士像下落不明,那個神仙乘的木筏即“仙槎”也飛走了。
描寫最詳細的要數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了,大概別人或為出於好奇,或為街頭巷尾的談資,吃驚一段時間就淡忘了。而沈括以科學家的眼光審視這個不明飛行物,並把它記錄在《夢溪筆談》裏:
“嘉佑中,揚州有一珠甚大,無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軒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餘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有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然不可正視,十餘裏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比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嚐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複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觀,名其亭為‘觀珠’。”
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從公元1056~1064年,前後共八年。那是,揚州上空有一個大“珠”子,多見於晴天。最初出現在天長縣境內的一個小山坡下的水溝裏,後來不知怎麼的就到了甓社湖,最後又跑到新開湖裏,先後有十多年的時間,當地的行人常常看見它。我的朋友在湖中有一個書房,一天夜裏,忽然見這個“珠”離他很近,他把書房開了一條縫,見那“珠”也開了一條縫,一道金黃色光線從“珠”的縫中射出。一會兒,那“珠”忽然張開了,有半個席子大小,殼中閃出銀光,那裏麵還有一個拳頭大小的“珠”子,照得人的眼睛都睜不開,十多裏以外的樹林都能看到光照的影子,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遠處被照得如火一樣。突然,這個“珠”向遠處駛去,速度很快,漂浮在水中,仿佛跟太陽似的。
沈括很是納悶,他想,古代有人把月亮比作明珠,但這個“珠”卻不像月亮,它不但發光且有火苗,跟太陽光似的。崔伯易曾寫過一篇《明珠賦》。崔伯易是高郵人,可能是因為他多次見過這個“珠”,才作了《明珠賦》。但是近幾年這個“珠”卻不出來了,不知“珠”去哪了。有個叫樊良鎮的亭子,是這個“珠”當初常常經過的地方,人們都到這來,停下船,連續好幾個晚上等待看這個“珠”。後來,人們把這個樊良鎮的這個亭子就叫做觀珠亭。
沈括客觀生動形象地把不明飛行物出現的時間、地點、目睹之人,以及其外觀、大小、亮度、飛行狀態等,描寫得淋漓盡致。不但他親眼所見,還有些文人為其寫詩作賦,遊人因在一個亭子上看到“甚大之珠”,而把該亭稱作“觀珠亭”以為紀念。
《赤焰騰空》是清朝光緒年間的著名畫家吳友如所作的一幅畫,畫的是南京朱雀橋頭站立數十人觀看不明飛行物的情景:一大群穿著長袍馬褂的人,翹首仰望房頂上空高懸的卵形的被當時人們稱為“赤焰”的不明飛行物。觀者有的驚愕,有的興奮,有的兩眼注視天空,有的相互議論,有的在聽別人的品評。畫中之人,各具形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吳友如真實地畫出當時人們的各種心態,用他手中的畫筆記錄了那一珍貴的時刻。在這幅畫上,吳友如寫道:
“9月28日晚間8點時,金陵城南隅,忽見火球一團,自西而東,形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跋足者,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漸遠漸滅。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遝,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瀉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為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燈又可知,眾口紛紜,窮於推測,有叟一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之不聞也,係由南門外騰越來者,嘻異矣。’”
九月二十八日晚上八點左右,南京城的南麵忽然發現有一個火球自西向東而來,其形狀像一個大雞蛋,呈紅色但不發光,它飄在空中,速度很慢。當時雲遮住了天空,天色很暗,抬頭一看,十分真切,站在朱雀橋邊翹首而觀的人有好幾百。大約有一頓飯的時間,這個火球才漸漸地遠去,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有人說這是流星,可流星瞬間即失。這個火球卻由近而遠,自有而無,行動很慢,不可能是流星劃過;也有人說是兒童放的孔明燈,可是,孔明燈是順風飄的,那天夜裏刮的是南風,風向北吹,這個火球卻是向東飛的,也不可能是孔明燈。人們說什麼的都有,誰也說不出讓人信服的推測。有一個老人說:“這個火球是從南門外的天空飛來的,剛飛起來的時候,聲音很小,要四周很安靜才能聽到,唉,真是奇怪。”
從這段文字上看,這個被稱為“火球”的不明飛行物“形如巨卵”;“色紅無光”;飛行速度“其行甚緩”;持續時間“約一炊許”,大約一頓飯,差不多半個小時;觀者“不下數百人”。吳友如本人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他自己分析之後認為:第一,這個飛行物不是流星,因為流星“瞬息即遝”,也就是轉眼就消失,而此物“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瀉滯”,在半空中可走可停。第二,吳友如又排除了“兒童放天燈”之說,“天燈”乃孔明燈之類的東西,是順風而行的,可當天晚上刮的南風,如果是“天燈”,應該是向北飄,可是,“此球”即不明飛行物卻向東行。到底這是什麼呢,吳友如隻好留給後人研究。
古代有UFO,近半個世紀以來關於不明飛行物的報道就更多了。
1981年7月24日晚19點40分左右,我國的西南、西北、華中、華南等廣大地區,成千上萬的群眾目睹了UFO,這是一個呈蚊香盤狀的螺旋狀的不明飛行物。此物一出現,附近地區全部斷電,並伴有狂風,當地地震部門測到了類似地震波的圖像。
當天晚上22點33分,UFO在四川灌縣出現,天文愛好者吳誌宏成功地拍攝到了這次UFO現象。據吳誌宏事後說:“這個飛行物略呈橢圓形,在空中緩緩移動,後來便慢慢噴出一條發黃的尾巴,而且開始旋轉,速度漸漸加快,這條尾巴不是一條直線拖在後麵,而是圍繞中心越旋範圍越大,轉到第四圈時,便不再擴展了。”吳誌宏估計這個UFO的高度不下200公裏,速度在10公裏/秒。
這天晚上,四川理塘縣內也發現了UFO,其狀如拳,周圍有光環,光環最初隻有4圈,後來擴展到8圈,先後持續了11分鍾,最後由東向西消失了。
也是這天晚上,南京城上空兩次出現UFO。第一次是傍晚18點10分,一個不明飛行物由東向西急駛而過,中間有亮點,下方拖著一條帶狀的長長的尾巴。第二次是夜裏23點左右,因天氣太熱,在外麵乘涼的人們見一形如燒餅的飛行物,它前邊閃著藍光,後麵噴著長長的火焰,由南向北駛去,速度同火車差不多,但聽不到一點聲音。
這次UFO事件,持續時間之長,所見範圍之廣,在世界上也不多見,在國內也是第一次正式的有關UFO的報道。
新疆哈密出現的UFO更是不容置疑:
新華社烏魯木齊1993年7月2日電通訊員韓建強報道:7月1日晚,新疆航空公司飛行大隊一機組,在駕機執行任務返回烏魯木齊途經哈密上空,發現不明飛行物。
新疆航空公司飛行大隊2中隊原宗祥機組,駕駛2607號飛機執行9304深圳到烏魯木齊航班任務。飛機進入新疆之後,高度為11000米,22點33分過哈密市,約三四分鍾後,機組發現飛機正前方有一個比星星還亮的光點,正與飛機相對而來,機組立即問烏魯木齊機場調度:“空中有無活動?”回答:“沒有。”機組立刻警覺起來。這時,光點已變成了發亮的光團,後麵有扇形的餘光,機組立即報告烏魯木齊機場:“發現不明飛行物。”
“不明飛行物”先是向北轉彎上升,升到約比飛機高2000~3000米處靜止片刻,突然增加光亮,由原來的一個光團分解出兩個光團,中間無亮光,幾秒鍾之後,這個光團又合為一個大光團,亮度很強,並不斷增大,下降高度。當與飛機同高度時,光團急速向飛機直衝過去,亮光照得駕駛艙如同白日,機組立刻緊急下降,當飛機下降到7000多米時,“不明飛行物”在飛機前上方突然停止,然後,向左轉彎,拖著光弧遠去,該飛機於22時20分,在烏魯木齊機場安全著陸。
隨手翻一下身邊的資料,就能看到關於UFO光臨我國的消息:
1981年6月9日,15個光點般的飛碟出現在台灣省台北市西方天空。
1981年7月24日,我國西部的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等地上空出現了一個螺旋狀的發光物。
1994年11月30日淩晨3時,貴陽北郊都溪林場,400多畝鬆林被空中怪車毀掉……
還有本書引子所講的,1997年1月23日,1999年12月初……此類事情太多了。而這些隻是發生在我國的,外國關於UFO的見聞也頗多。
二、UFO在國外
國外關於不明飛行物的記載,最早見於自埃及莫塞斯三世時期的編年史中,是用象形文字寫在莎草紙上的,距今已有3400年。文中道:
“22年冬的第三日6時,生命之宮的抄寫員看見天上飛來一個火環,無頭,長一杆(約5.5米),寬一杆,無聲無息,抄寫員驚慌失措,俯伏在地……數日之後,天上又出現此類事物,其光足以蔽日,法老站在軍中,與士兵靜觀奇景,晚餐後,火環向南天升騰。法老焚香禱告,祈求平安,並下令將此事錄在生命之宮的史冊上,以傳後世。”
《聖經》是一套逾越千年的古典叢書,由《舊約全書》、《後典》和《新約全書》組成。猶太教取《舊約全書》為《聖經》,基督教新教取《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為《聖經》,天主教把三者合為《聖經》。
《聖經·舊約全書》載:
“……隨著一陣狂風,一朵包括著閃耀的火的大雲飄然而下,它周圍有光輝,中間好像閃光的精金,裏麵走出四個“活物”(類人生物)來,輪的形狀和顏色如同水蒼玉,四個輪子都是一個樣,仿佛輪中套輪,輪子可以向四方直行,不必轉彎,輪軸高而可畏,四個輪軸周圍滿是眼睛,“活物”走,輪子也在旁邊跟隨,“活物”從地麵上升,輪子也上升。後來,“靈”將它舉起,他聽到了輪子轉動的轟轟的聲音,他被帶到一個叫做“提勒西畢”地方悶坐了7天。”
法國凡爾登博物館珍藏著1493年出版的古書,這本書上有一幅UFO圖片,書中介紹說,1034年出現一個奇特的大火球,火球由南向東劃過天空,之後向日落方向飛去,畫麵上顯示出一個周圍是火的雪茄狀物體,在連綿起伏的綠野上空飛翔。
近幾十年中,國外有關UFO的報道就更多了。
1971年10月3日夜晚,日本的北海道與東北縣之間的上空出現過一次不明飛行物,目擊者多達數百人,氣象站警視廳和報社電話鈴聲不斷。正在這個地區上空飛行的日本民航機組人員也發現了這個UFO。事後據日本航空公司69航班N384PS號波音727-200型的機長說,此物像根大木棍,它在飛機的右下方飛行,並能清楚地看到上麵像飛機舷梯之類的東西,這個物體後麵,有四個排列整齊的小亮點,這小點與這個棍狀物同時飛行,其後拖著一條霧狀的尾巴,速度快得驚人。
1973年10月18日晚上23點10分,一架美國軍用直升機在美國俄亥俄州曼斯菲德上空飛行時,東方突然出現一個紅色發光體,它疾速飛向這架直升機,身為機長的勞倫斯·科因上尉以為它是本部的殲擊機,他立刻向機場詢問,但剛講沒幾句,無線通訊係統就失靈了。
科因驚出一身冷汗,為了避免與這個紅色發光體相撞,他迅速使自己的直升機下降到500米。那個不明飛行物從科因的機上掠過,在空中自轉了幾圈後向南飛去。科因等人以為危險過去了,哪知那個不明飛行物不知什麼時候又回到了他們的上方,這時,科因機艙的儀表顯示,直升機突然竟以每秒100米的速度,由460米猛然增到1150米!這種上升速度是任何直升機都無法達到的,可是,機艙裏的科因等人卻沒有一點上升的感覺。科因說:“這個飛行物全速飛到我們的右側,我們確信,它是想同我們相撞。但當時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它竟在刹那間將其1000公裏的時速降低到我們直升機的時速——160公裏!後來,它飛到我們上方,與我們一同飛行。我們看到,這是一艘像雪茄的飛行物,長約18米,外表是金屬灰色,其上部有個圓蓋般的東西,但並沒發現任何門窗,當它出現在我們前方時,隻看它有紅光發出。後來,我們發現它尾間有綠光。它從直升機上方掠過時,就是發出強烈的綠光,我連操縱盤上的紅色指示燈都看不清了,機艙內全部被綠色籠罩。”
1986年12月17日,一架從巴黎飛往東京的貨機,在阿拉斯加上空也遇到一件類似的事。飛機正常行駛著,突然左前方偏下600米處,有兩束燈光射出。機組人員立刻向附近的機場詢問,但地麵安克雷奇指揮中心回答說,雷達上除了該機外什麼也沒發現。7分鍾之後,這個不明飛行物放出刺眼的光芒,頓時一股熱浪襲向艙內。幾分鍾後,機上又與機場聯係,當地麵人員改用氣象雷達觀測時,屏幕上顯示一個綠色物體。直到費爾班克斯上空時,憑借地麵的燈光,機組人員才看清,這個不明飛行物竟然有兩個航空母艦大小,直徑是波音飛機的幾十倍,外部是正方形,中間部分黑暗,左右兩端三分之一部位有無數噴嘴似的裝置,放著亮光,它前後跟隨這架飛機大約一個小時。
還有——
1988年2月5日,日本《周刊時事》記者岸田鬱弘發自澳大利亞悉尼的報道,題目是:《母子四人奇遇UFO》
1999年4月底之後,圓盤狀和三角體的UFO屢次出現在比利時,觀者多達萬人……
……
在20世紀60~70年代,僅十年間,美國統計的結果是,有據可查的UFO事件不下10萬餘次!英國國防部統計後認為,確實可信的不明飛行物事件有1631次。
三、UFO的特點
沒有必要再多說什麼了,不論是遠古還是現代,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UFO都頻繁出現過。歸納起來,UFO有以下幾個特點:
1.無視地球引力。UFO仿佛有一種對抗地球引力的係統,似乎可以根據需要,在任意時刻,使其自身重量為0,並且往往能在瞬間達到任意高度,忽視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或升或降,運用自如。
2.無視慣性。飛機在空中減速是很難的,通常我們看到飛機在降落時,尾部放出個大傘,用來增加空氣阻力,使飛機安全停在地麵。我們也有這樣的感覺,在行駛的汽車上,司機猛一刹車,車裏的人都不約而同地向前擁,如果車速過高,常常有人碰得頭破血流,甚至有生命危險。而UFO即使是以數千公裏的時速飛行,也可以隨意在空中“刹車”,而不必放任何東西,就可使其自身速度驟減為0。這對地球人是不可想象的。
3.喜歡在地質斷裂帶、地球兩極及海洋中活動。前文中講的,第一個描述“碟狀”不明飛行物的美國人肯尼恩·阿諾德,就是在地質斷裂處發現的。地球的兩極和海洋也是UFO經常出沒的地方。
4.其表麵常常有電離層罩住,並伴隨著強大的電磁效應。UFO能釋放出強大的電磁波,能使方圓數十裏的電力供應中斷,而自身依然如故。
5.常常出沒於軍事設施、核電站、工業發達地區。UFO對飛機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軍用飛機。過去因人們對UFO了解不多,往往把UFO當成是敵人的先進武器而自衛,因此而產生機毀人亡的惡果屢見不鮮,新聞媒介也不止一次報道。同時,核電站、工業發達地區,也常常發現UFO。
6.形狀大體有三種:雪茄形、碟形、螺旋形。雪茄形包括棍棒形,碟形含圓盤形,蚊香盤形屬於螺旋形。這三種形狀最為常見。
有人說UFO是一種自然現象,有人說UFO是外星人監測地球的宇宙飛船,一些死守古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先生們幹脆全部否定,他們認為這純屬捏造,謠言惑眾。眾說紛紜,科學家們也皺起了眉頭……那麼,UFO到底是什麼呢?
考古之謎
研究人類進化和生物的演變過程,最通用的辦法就是考古,從化石裏,從古代遺跡上,進行考察分析,最後做出科學的鑒定,使人類了解自己的過去,把握自己的將來。可是,當考古學家走過一些人類遺址之後,他們驚呆了,有些地方,就是用現代的技術也無法完成,然而,它們卻跟生產力極為原始、交通工具極為落後、科學極不發達的我們的祖先聯係在一起,這實在讓考古學家無法解釋。請看如下謎案——
一、金字塔
在尼羅河下遊的埃及境內,有一處古老的建築群,當地人稱之為“庇裏木斯”(Pyramlds),中文是“高大的建築”的意思。這個古建築群中,除了大小不同之外,形狀幾乎完全一樣。隨便觀察其中的一個,都是石砌的錐形結構,四麵均為四個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並且,四個斜麵正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下麵是台階,從遠處望去,很像中文的“金”字,所以,我們形象地稱之為“金字塔”。
目前已查明,這個建築群中共有80多座金字塔,最大的就是第四朝法老胡夫的寢陵,它大約建於公元前2700年,距今已不下4500年曆史。由於年代太久,塔基外層石灰石剝落不均勻,正方形的底邊已由原來的230米降為227米,原塔高146.5米,經風化腐蝕降到137米。整個金字塔坐落在一塊巨大的凸形的岩石上,底角正好51°51′。
該塔占地麵積為52900平方米,體積約260萬立方米,由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塊砌成,外層石塊約115000塊,平均每塊重2.5噸,最小的1.5噸,最大的160噸,總重量約684.8萬噸。如果用載重7噸的卡車來裝載,需要978286輛,如果把這些卡車一輛接一輛地連接起來,總長度要6200公裏,跟地球的半徑差不多。
比胡夫金字塔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哈佛拉金字塔,塔旁還雄跨著一尊巨大的人麵獅身像。像高22米,長75米,頭戴“奈姆斯”皇冠,額刻“庫伯拉”聖蛇浮雕,下巴上還垂著5米多長的胡須。
1798年,拿破侖占領埃及時,曾下令用重炮轟擊人麵獅身像,結果,獅身像巋然不動,隻炸斷了幾根胡須,現保存在英國皇家博物館裏。當時,拿破侖估算,如果把胡夫、哈佛拉、孟考夫拉三座相鄰的金字塔拆除,這些石塊如果砌成一道1米厚,3米高的石牆,可把整個法國圍一周!
麵對如此宏偉的建築,就連當今最傑出的建築工程學家也望而興歎,人們不禁要問,在古代的埃及,是什麼人設計,用什麼施工方法,用什麼神奇的器械,創造出如此規模的金字塔呢?要知道,就是憑借現在的科技水平,建造這樣的工程也得需要5000萬人,而在4500年前的古埃及,全世界總人口也才不過2000萬。而且,4500年前,人類剛剛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銅器時代,甚至還不知鐵為何物,對炸藥、滑輪連聽都沒聽過,可想而知,如果沒有“神仙”相助,他們根本不可能創造如此的奇跡。
最讓人不解的是,這些金字塔沒用一根木頭,一顆釘子,石塊之間或施以薄灰漿,或直接相互塞緊,接縫極其嚴密,連細針、硬紙片都插不進去。而且,有的石室是用70噸的巨型石板構成,國王墓室用一塊400噸重的石板疊成,這些石塊是怎樣搬運和安放的?
最讓人吃驚的是胡夫金字塔的一組等式——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100萬億=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金字塔高×10億=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等式三:金字塔高的平方=塔麵三角形麵積
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長×2=赤道的時分度
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長÷2倍塔高=圓周率(3.14159)
還有——
1.延長它底麵中央的縱平分線,就是地球的子午線,這條線正好把地球的大陸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兩半;
2.胡夫金字塔的塔基正好位於地球各大陸引力的中心;
3.地球兩極軸心的位置每天都有變化,但是,經過25827年的周期,它又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金字塔的對角線之和,正好是25826.6,二者僅差0.4年!
這些數據都是巧合嗎?從年代上推斷,金字塔建成的1000年之後,才出現畢達哥拉斯定律即勾股定理;3000年後,我國晉代的數學家祖衝之,才把圓周率推算到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西方直到16世紀才有此精確計算;在金字塔建成4000年之後,哥倫布才發現美洲大陸,人們對海陸才有初步了解;在金字塔建成4500年後的今天,我們才能測算地球的重量和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可是,這些事情,4500年前的埃及人都做到了!
還有一個穩定的51°51′角。如果把沙子、石子或糧食等碎物,從一個固定的地方往下倒,一會兒的工夫,下麵就會形成一個圓錐體,盡管介質不同,質量不一樣,但它們的形狀卻一模一樣,錐角都是52°。這是自然形成的最穩定的角度,人們把它稱為“自然塌落現象的極限角和穩定角”,而金字塔使用的是51°51′,與“穩定角”基本相同。科學家研究之後表明,金字塔能在4500多年之後的今天依然昂首挺立,而沒有被風沙和空氣吞蝕掉,這個角度起了決定作用。
真是讓人想不出,遠古的埃及人竟也發現了這個穩定角!
金字塔還有一些奇怪的現象,如果你把一塊生了鏽的金屬幣放進金字塔中,不久,就會變得光潔如新;如果把一杯鮮奶放進塔中,24小時之後取出,仍然味道鮮美;如果你頭痛或牙痛,到金字塔中呆一個小時後,你就會渾身輕鬆,病狀消失;如果你因勞累而疲憊不堪,進金字塔中走一圈,就會精神煥發。
真是太神了!
二、瑪雅文明
在南美洲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周圍,有一處神密的古代文明遺址,這就是瑪雅人的故鄉。1562年,西班牙人入侵美洲時,有一個名叫迭戈德·蘭達的隨軍主教,在瑪雅人輝煌的文化麵前驚得目瞪口呆,宣稱那是“魔鬼幹的活兒”、“魔鬼的作品”,這個莽夫竟下令將記載瑪雅曆史的用象形文字寫下的珍貴文獻付之一炬,並把掌握瑪雅文字的僧侶全部處以火刑,致使瑪雅文化消失殆盡,所剩的隻有“德雷斯頓手稿”、“巴黎手稿”、“馬德裏手稿”和“格羅裏耶手稿”四種原始文獻。由於這些文獻都是用瑪雅文字寫成,那些熟知瑪雅文字的人又都葬身火海,致使僅存的這一點文稿對現代人來說也隻能是讀不懂的天書。現在人們了解的瑪雅文明,除了考察遺留下來的建築,隻有聽當地的印第安人的口述了。
在這片土地上,也聳立著許多氣度非凡的金字塔,其規模雖不及埃及,但它的氣勢之雄偉,構造之巧妙,完全可以與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就拿太陽金字塔來說,它的塔基長225米,寬222米,基本上是正方形,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大致相等,並且塔的四個斜麵也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而瑪雅金字塔與埃及金字塔的不同之處,實在令科學家大惑不解:
1.天狼星的光線,經過南邊牆上的氣流通道,可以直射到長眠於上層廳堂中的死者的頭部;
2.北極星的光線,經過北麵牆上的氣流通道,可以直射到下層的廳堂;
3.金字塔的四麵共有91級台階,四麵共364級,再加上塔頂平台,不多不少365級,正好一個地球年!
4.瑪雅曆把一年分為18個月(每個月20天,共360天,年終加上5天禁忌日,一年也是365天),而金字塔座的階梯剛好是18個部分。
不知這些是不是巧合?
考古學家在瑪雅金字塔裏,發掘出許多令人驚訝的東西,有精致的透鏡、蓄電池、變壓器、太陽係模型碎片和其他用不鏽鋼及合金製造的機械工具等。
奇欽·伊查天文台是瑪雅文化中惟一的圓形建築物,一道螺旋形的梯道通向三層平台,頂上有對準各個星座的天窗,從上屋北麵窗口厚達3米的牆壁所形成的對角線望去,可以看到春分、秋分落日的半圓;而南麵窗口的對角線,又正好指向地球的南極和北極。奇怪的是,他們天文台的觀察窗並不對準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卻對準肉眼根本無法看見的天王星和海王星。我們知道,天王星是1781年由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發現的;海王星是1846年由柏林天文台發現的,古老的瑪雅人是怎麼測知這兩顆星星的呢?
最讓人不敢相信的是瑪雅人超時代的天文研究成果:
瑪雅人測算出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周期,即一個地球年為365.242129天,比現代天文學家計算的365.242198天隻差了0.000069天,也就是說,按照瑪雅人的曆法,10萬年誤差不過7天!瑪雅人還保留了一個奇怪的宗教紀年法,把一年分為13個月,每月20天,260天為一個卓爾金年。天文學家在已知的宇宙中查找了不止數次,都沒有找到周期為260天的天體。他們還有一個584天的金星年,這個與當代科學家公認的225天的金星公轉周期相差太多,可是,瑪雅人有一個神秘的公式:
卓爾金年260天×146=37960天
地球年365天×104=37960天
金星年584天×65=37960天
瑪雅神話認為,當三個紀年同為37960天時,神將回到他們中間。這個神是什麼?人們不得而知。
據考證,瑪雅人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就運用了“0”這個數字概念,他們的數係采用的是20進製,以時間為例,他們的單位是:
20金(天)=1鳥納(月)
18鳥納(月)=1盾(年)
20盾=1卡盾
20卡盾=1伯克盾
20伯克盾=1皮克盾
20皮克盾=1卡拉盾
20卡拉盾=1金奇盾
20金奇盾=1阿托盾
由此計算:
1阿托盾
=64000000盾(年)
=23040000000金(天)
=63123288地球年
在什麼領域才能用上這麼大的數字呢?大概隻有現代的星際航行測算星空距離時才用得上。
1966年,有人試譯奎瑞瓜山頂上的一石碑時,發現它竟是一部編年史,史中記載著發生在9000萬年前,甚至4億年前的事情!
4億年前的地球,還是恐龍“專政”時期!
瑪雅人的曆史有好幾個紀元法,但每個紀元都是以地球毀滅性的破壞為起點。他們最後一個紀元開始於公元前3111年,這正是他們在中美洲定居下來的日子,瑪雅人第一個紀元開始於公元前11000年,那時正好是地球上第三次大冰川期中最後一個冰河期結束的時候。
瑪雅人的長相與其他地球人還不同。正常人的鼻梁都在兩條眉毛之間的下麵,而瑪雅人卻高聳入額,鼻梁把前額一分為二,故稱為“額鼻人”。此人種在地球上絕無僅有,難道他們原不是地球上的人?
總之,瑪雅之謎太多了。
三、複活節島
在浩渺無際的南太平洋東部有個孤島,它東距智利的厄爾帕來索2600海裏,東北距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3300海裏,西北距法屬的塔希提島2700海裏,南麵是南極,麵積為118平方公裏,它就是智利的複活節島。1722年複活節的那一天,荷蘭的一個艦隊司令雅各布·羅格維思率領三艘軍艦在南太平洋航行時發現的,該島因此得名。
複活節島上坐落著1000多尊巨型石雕人像。這些石像的造型非常奇特,鼻子高高翹起,薄薄的嘴唇緊閉著,像是輕蔑,又似嘲笑,但卻沒有眼珠,隻是在前額下凹陷著兩個輪廓分明的眼窩。
這些石像高矮不一,輕重不等,最高的22米,幾乎相當於五層樓房,腦袋長7米,直徑3米,鼻長3.4米,軀幹13米,有的頭上還刻著發髻,發髻的直徑1.8~2.5米,重約30噸。最重的達400多噸,最輕的也有2~3噸,平均重量為60噸左右。石像都是從島上拉諾拉拉庫火山口附近的采石場雕刻好之後,運到15公裏以外的海邊,將它們放到事先準備好的石質平台上的。
但人們發現在采石廠裏,還有一些刻好的躺在地上的,還有一些沒刻完的,也有的棄置在搬運的途中,也有的倒在荒野叢中,似乎施工是突然終止的。
在那原始、落後、缺乏運輸工具的古代,這些巨大的石像是怎麼搬運的呢?200多年來,各國考古學家對此都作了大量的考察,提出種種假設,但始終沒有一個比較科學的答案。
人們不禁要問,這些石像是什麼時間雕刻的?是什麼人雕刻的?雕刻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貧瘠的小島,島上布滿火山,火山呈三角形,其頂點正好是死火山的噴口,中部則是風沙橫行的荒漠,土層淺,含硫量高,農作物難以生長。島上沒有喬木,隻有雜草,沒河流,隻有水塘。島上居民靠打獵、捕鳥為生,用阿科夫或臭卡(一種木釺)打洞,栽種紅薯、甘蔗來養活自己,這是非常艱難的。
據說,最早在這裏棲身的是波裏尼西亞的大酋長,名叫赫圖·馬圖阿,那是在公元12世紀。可是,那時這些石像已經存在了。我們不禁要問,在馬圖阿沒有上島之前,島上還有什麼人?盡管有人估計島上最多人口曾達到5000人,但實際上它隻能維持2000人生存。就算有5000人,難道這5000人都是身強體壯的青壯年人嗎?即便如此,沒有吊車,沒有裝載車,甚至沒有馬車,他們是怎樣把這些石像從幾公裏,十幾公裏外的采石場送到陡峭的海岸呢?還有,要雕成這1000多尊,總重近10萬噸的石像,靠人工開鑿要幹多少年,如何完成?
離複活節島500米的海麵上,聳立著三個小島,分別叫莫托伊基、莫托努基、莫托考考。它們的高度都在300米以上,山上怪石林立,危崖絕壁,陡峭得連小船都無法靠近,就是現在也無法攀登這些石崖。可是,據這裏的土著人介紹,曾有幾尊巨大的石像屹立在危崖的頂端。法國考古學家馬奇埃考察過這裏之後發現,島邊的海水裏確實有眼睛長滿藻類的石像。試想,在這樣的山頂上,如果不是用現代化的直升機,誰能把這些石像運到那孤島危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