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
禪的宗旨是從佛教傳下來的,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曆史。
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記載,有一次大梵天王把一枝金色波羅花獻給釋迦牟尼佛祖,請佛祖為眾生說法。釋迦佛祖對著台下眾生,默然不說一句話,隻輕輕地以手拈波羅花,向大眾環視一圈,大家都不解他的寓意,隻有佛祖身邊的大弟子摩訶迦葉會心地展顏微笑,於是釋迦便當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便是禪宗的開始。
所謂“正法”,指佛在世及其入滅後的一段時間的純正的教法;所謂“眼藏”,指心法深廣,能含藏萬德。
佛祖傳授給迦葉尊者,乃至後來禪宗一脈所傳的,就是這個“正法眼藏”。
摩訶迦葉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他原來並不信佛,在釋迦牟尼成道的第三年,迦葉受佛陀的感召皈依佛門。據說他八天就得道成為阿羅漢。迦葉是佛陀生前最得意的門生之一,被列為佛祖十大弟子之首。迦葉入佛門後,曾率領五百弟子在韋提河山修習頭陀苦行,被稱為“頭陀行第一”,佛祖稱讚他“大行淵廣”。
禪宗認為,佛祖在靈山會上的“拈花示眾”,是要弟子們領會佛教的根本精神,迦葉的“破顏微笑”則暗示了他已得到了佛陀思想的精髓。這就是“以心傳心”的無言之道,被禪宗看做“教外別傳”。如此,摩訶迦葉成為了禪宗的開山祖師。
二十八祖
佛祖圓寂後,摩訶迦葉取得了佛界領袖的地位,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工程,就是主持了第一次結集三藏(經、律、論)經典的會議。
在這次會上,佛陀的另一位弟子阿難做主誦人,背誦了釋迦牟尼生前所講的佛法。阿難背完,迦葉請眾比丘當場審定,大家一致認為:與佛祖所說的一模一樣。
這些經按經、律、論分類加以整理後,就是現在我們所見的佛經的最初形式。
三藏經典結集後不久,迦葉對阿難說:“我今年即將化去,現在將正法傳給你,你要妥善守護。”說完,他對阿難念了一首偈語,然後就來到摩揭陀國的雞足山,入滅逝世。於是,“正法眼藏”又傳到了阿難這裏。阿難也就成了西天禪宗第二祖。
阿難是“阿難陀”的簡稱。他是釋迦牟尼的叔父白飯王的兒子,也就是佛陀的堂弟。釋迦牟尼覺悟得道後曾返回家鄉,為親人說法,二十五歲的阿難就跟從出了家。他在佛陀身邊忠心耿耿地待了二十五個年頭,深得佛陀真傳。他博聞強識,才學淵富,被稱為“多聞第一”,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迦葉召集第一次結集,指定阿難複述經藏,背誦佛法。當時阿難就宣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
於是這就成了現存佛經的卷首語。“如是我聞”即指這是由阿難親耳聽佛說後憑記憶背誦出來的。
阿難從迦葉處得到佛祖衣缽,成為西天禪宗第二祖後,盡心盡力,使佛教僧團得到了發展。
阿難因為學識淵博,名氣很大。他入滅前離開摩揭陀國前往吠舍離國,來到兩國的界河——恒河時,雙方國王都派兵來搶,想讓他留在各自的國家。阿難為了避免兩國兵戎相見,“平等度諸有情”,就乘船來到河中央,準備自焚。當時山河大地震動齊鳴。雪山中的五百仙人從空中飛來,禮拜阿難,希望能得到超度,從而解脫。阿難接受了他們的請求,把恒河變成了金地,為眾仙人演說“正法”。這時又有以前跟隨釋迦佛祖聽法的五百弟子——五百羅漢從天而降,為五百仙人剃度出家。眾仙人裏有兩位當即成了羅漢,一個叫商那和修,一個叫末田底迦。阿難知道商那和修堪任“正法”,就對他說:“以前佛祖把正法眼藏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入滅前又傳給我。現在我也將入滅,我把它傳給你吧。”
說完,阿難也對商那和修念了四句偈語,然後騰身而逝,不見蹤跡。
於是,商那和修成了西天禪宗的第三位祖師。
就這樣,在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授受“正法眼藏”、“教外別傳”的禪宗,據說在佛教的“家鄉”——古印度,輾轉相傳了二十八代,這就是禪宗史上著名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說。
達摩東渡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是東印度人。他得法後,遊方到了南印度。南印度香至國王崇奉佛教,他的三位王子也信奉佛法。
般若多羅有心考察了一番,知道三太子菩提多羅有佛緣,隻因時機未到,所以他暫時沒有吭聲。等到香至王駕崩,眾人悲痛欲絕,隻有菩提多羅在靈柩前坐禪入定。七天以後,三太子起身要求出家。般若多羅為他授了戒,並對他說:“佛祖把正法眼藏傳授給迦葉尊者,輾轉到了我,我現在要傳給你。”
般若多羅傳法完畢後,說了四句偈語,然後站起,伸開左右手,各放二十七道五彩斑斕的光芒。又騰身躍到虛空,化火自焚。當時空中的舍利如雨般落下,菩提多羅收後建塔供養。
就這樣,“以心傳心”的禪宗宗旨從迦葉起傳了二十七代,最後傳到了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太子菩提多羅(後改菩提達摩)身上。
菩提多羅是禪宗史上劃時代的人物。從他起,西天禪宗把發展方向轉到了中國。菩提達摩作為西天禪宗的二十八祖,擔負起了這曆史的重任。
達摩渡海東來,先從南海(今廣州)上岸,過金陵(今江蘇南京)時與南朝的梁武帝見麵。梁武帝是當時篤信宗教的皇帝,不但尊崇佛教,同時也崇尚道教,所以一見到達摩祖師,便問:“我修造了這麼多寺廟,做了許多的佛事,你看有什麼功德?”
達摩祖師肩負宣揚正統佛教的心法使命,便老老實實答道:“並沒有功德,那隻是一點小事情,是每個人都該做的。”
因為梁武帝“有眼不識真佛”,於是達摩就走了。後來梁武帝感到後悔,就派人前去追趕,眼看前麵已經沒有路了,達摩“一葦渡江”來到北魏,在那裏他不吃不喝,麵壁靜坐了九年。相傳在他麵壁的最後一刻,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他成佛了。
立雪斷臂
相傳達摩祖師曾在嵩山少林寺麵壁靜觀。他整日整夜地麵對石壁打坐,一言不發,連小鳥在肩上築巢做窩都渾然不覺,所以人們稱他“壁觀婆羅門”。
至今,在少林寺的西北麵,還有“達摩洞”,相傳就是這位南天竺高僧入定的地方。達摩就這樣默坐冥想,長達九年。成語“麵壁九年”(或作“九年麵壁”)就出自此典。
一天,一個和尚來參訪他,這個人就是慧可——禪宗後來的二祖。慧可俗名姬光,洛陽人,少年時博覽經籍,尤其善談老莊。可是他總是遺憾地感歎說:“孔子、老子的教化,隻是建立人文禮教與世風學術的規範,《莊子》、《易經》雖然玄奧,但仍然未能極盡宇宙人生的妙理。”
於是他放棄世間的學問,出家為僧,更名神光,從此遍學大小乘的佛學教義。到了三十三歲時,回轉香山,終日宴坐(相同於靜坐)了八年。後來他聽說達摩祖師佛法精湛,於是到少林寺求見,可是達摩時常麵壁端坐,並不加以教誨。神光於是便在寒冬大雪之際,徹夜站立侍候在達摩祖師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積雪已經過膝,神光卻侍立愈加恭敬。
達摩祖師這時才回頭問他:“你徹夜立在雪中,為求什麼?”
神光痛哭流涕地說:“隻願大師慈悲,開示像甘露一樣的法門,借以普度眾生。”但達摩大師卻以訓斥的口吻說:“佛法無上的妙道,要經曆無數劫難的精勤修持,經過許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德行的鍛煉。就憑你這樣的小德行、小智慧的人,以驕慢的心情,便想求得真正的佛法,恐怕你白用了心思啦!”
神光聽了這番訓斥,當即取出利刃,砍斷了自己的左臂,送到達摩麵前,表示自己求道的決心。於是達摩祖師認為他可以擔當大任的傳人,遂為他更改法名叫慧可。
神光問道:“請佛心印的法門,可以說給我聽嗎?”達摩說:“諸佛心法,並不是從別人那裏得到的!”(注意,這句話是禪宗最重要的宗旨。)
神光他聽了又問道:“我心不得安寧,請大師為我說安心法門。”大師便說:“你把心找出來,我便為你安心。”
神光聽了這話,當時便怔住了,良久,方說:“我找我的心在哪裏,了不可得啊!”大師又說:“對啊!這便是你安心的法門啊!”並且又教他修持的方法,要摒棄一切的外緣,做到內心沒有喘息波動的程度。歇下此心猶如牆壁一樣,截住內外出入往來的妄動。那麼,便可由此入道了,後來又吩咐他要以《楞伽經》來印證自己修悟的功夫與見地。
此後,達摩開始傳揚禪宗。他駐足於嵩山少林寺,據說,他在那裏創設了少林武術。
傳法僧璨
達摩圓寂後,尋找一位堪任大法的“法器”(傳人)的使命,又落到了慧可的肩上。
有一天,有一位看上去已四十多歲的居士來見慧可,說:“弟子之身被重病所纏,請大師為弟子禮懺說罪,以得寬恕。”
慧可就像當年達摩一樣答道:“把你的罪過拿來,我替你禮懺。”
這位居士想了半天,茫然道:“我找不到我的罪過。”
慧可道:“我已經替你禮懺完畢!你應該按照佛法出家為僧。”
居士道:“今日我見到大師,已知就是僧人了。但還不知道什麼叫佛法?”
慧可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無二。”
這位居士聽了慧可的這幾句話,深有所悟:“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佛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就像心一樣,佛法無二啊!”
這才是達到了悟心成佛的宗旨。所以慧可聽後,特別高興,非常器重他,隨即替他剃度出家,並誇獎說:“你是我的寶貝,應該叫僧璨。”
慧可看中了僧璨,於是將所承達摩的法印及法衣傳授給他,並念偈語道:“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
慧可傳法後,叮囑僧璨隱居深山,說不久將有法難,他自己必須遇害以償宿債。
慧可之後去北齊鄴都弘揚禪法,隨時為眾人開示心要,皈依者甚多,佛名廣傳。
三四十年後,他在匡救寺講道的時候,寺裏有個辯和法師對他極為不滿,因為辯和的聽眾有不少都去跟慧可參禪了。辯和法師到知縣翟仲侃那裏大肆誹謗。翟知縣聽了讒言,對慧可施以極刑,而慧可坦然接受。慧可遇難時,已是一百零七歲的高齡。
一心不生
三祖僧璨大師得法後,聽從二祖的囑咐,一直隱居於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又逢後周武帝滅佛毀法,僧璨隻好出入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居於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為時人所知。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有個才十四歲的小沙彌叫道信,來向僧璨求解脫法門。僧璨問他:“誰綁你了?”
道信隨口就答:“無人綁。”
僧璨提醒似的問:“既無人綁,那為什麼還要求解脫呢?”
道信一聽此話,當下大悟,於是就跟隨三祖,成了他的近侍。服了九年勞役後,才得衣法。僧璨的傳法偈為:“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
僧璨把衣法傳給道信後,自己就到羅浮山隱居。過了兩年,又返回皖公山。一個月後,許多人紛紛前來求法問道,僧璨為四眾廣宣心法要訣,然後就在法會上,在一棵大樹下雙手合十,安然而逝。
僧璨留下的重要文獻,有《信心銘》(即《三祖璨大師信心銘》)。它的主要內容就是歌頌“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所謂“一心不生”,就是不生的佛心。所以,《信心銘》開頭就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最後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雖然學者們考證,認為《信心銘》是公元9世紀初葉,假托僧璨所寫的偽作,但它充分表達了“悟心”的禪意,也可以說明當時禪宗的基本特色。
“借宿”轉生
四祖道信從僧璨處得衣法後,一心精進,不敢有一絲懈怠,相傳他六十年中,肋不著席。
唐武德年間,道信到蘄州黃梅,住在破頭山(湖北雙峰山)說法示眾,聽從者很多。當時山裏有一個種鬆樹的老人,也一定要跟他出家。道信對老人說:“你現在老了,出家無用。若一定想出家的話,可待來生。”
多年後的一天,道信到黃梅縣去,路上碰見一個小孩兒,相貌奇秀,不同於一般的兒童。他就問這孩子姓什麼。
小孩兒答道:“即使有姓,也不是常性。”
道信又問了他一次姓什麼。
小孩兒答:“是佛性。”
道信繼續問:“你沒有姓嗎?”
小孩兒緊接著答:“因為性空,所以無姓。”
如此,道信才知道這小孩兒就是以前那個提出要跟他出家的老人轉世。
原來,那位種鬆樹的老人受了道信的激發後,便準備喪命轉生。他來到河邊,向一位洗衣服的姑娘“借宿”。姑娘不明白他的意思,說要回去問問父母。老人說:“你隻要答應一下就行。”
姑娘糊裏糊塗地應了聲,於是老人便投胎到這姑娘的腹中了。
姑娘懷孕後,被她的父母發現,其父母大怒,認為未婚先孕是辱敗門庭的行徑,於是將她趕出家門。姑娘無處可去,隻好白天為人家紡紗織布,晚上在人家屋簷下過夜,有時甚至行化乞討,最後生下一子。姑娘認為孩子是不祥之物,便把他扔到一個髒水濁池中。
誰知姑娘第二天跑去一看,孩子不但沒死,反而氣色極好,正逆流而上。姑娘大驚,知道不是一般人子,忙把他撈起,帶回去撫養。這孩子稍稍大一點兒後,就跟著母親一起討飯,人們都喊他“無姓兒”。有一次碰到一位相麵先生,他仔細端詳孩子後道:“這孩子麵相極好,隻是還缺七種相,趕不上如來。”
因為沒有父親,所以,這孩子自然也就說不清自己到底姓什麼。
道信知道了孩子的來曆,就帶他到他母親的住所,懇求孩子的母親允許孩子出家。孩子的母親因為帶著孩子行乞不方便,再加之知道此子的“宿緣”,所以非常痛快地就答應了。
這個沒有姓的孩子就這樣成了四祖道信的徒弟。待他長大成人,道信就把衣法傳授給了他,並念了一首法偈雲:“花種有生性,因地花生生。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因為仰慕道信祖師的德風,多次召他入京,他都以身體有病為由推辭了。最後一次,唐太宗對使者說:“如果道信再不肯來,那就把他的頭拿來見我。”
使者把這個意思告訴了道信,誰知道信毫無懼色,引頸就刃。這麼一來,反而把使者給嚇退了。唐太宗聽後,更加欽慕道信的節操了,自然不再強迫他進京,還賜給他許多珍寶,以遂其誌。
唐高宗永徽年間,道信圓寂於破頭山,徒眾們在山上建塔供養。一年後的四月八日,塔門忽然無故自開,道信的麵貌如生時一樣。自此,門人再不敢關閉塔門。
東山法門
四祖的真傳弟子是五祖弘忍,也就是那個無姓的小孩兒。他被道信收留時,才七歲。十三歲時,他正式剃度為僧。
弘忍在四祖門下,白天從事勞動,夜間靜坐習禪。道信常以禪宗頓漸宗旨考驗他,他觸事解悟,盡得道信的禪法。道信圓寂前,付法傳衣給他。道信圓寂後,由他繼承法席,後世稱他為禪宗第五祖。
由於當時僧俗道眾仰慕弘忍是達摩的正統,所以四方跟從弘忍學禪的人很多,於是弘忍又在離破頭山不遠的馮茂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弘忍在此繼承和發揚道信禪學,所以當時稱弘忍的禪學為“東山法門”。
東山法門實際包括了道信、弘忍兩代禪師的禪學,因為弘忍曾三十年不離道信左右,盡得道信禪學思想精髓。他以後宣傳的禪學思想,也與道信一致。
弘忍門下的弟子很多,見於各種記載的就有二十五人,而被認為能傳其禪法的有十一人,這些人分散在全國,各為一方大師,聚徒傳法,聲震朝廷。因此,自達摩傳來的禪宗,真正地發展壯大,可以說始自弘忍門下。弘忍的兩位大弟子——慧能、神秀,一南一北,一宗《般若》(《金剛般若經》),一宗《楞伽》(《楞伽經》),一倡“頓教”,一創“漸教”,開創了中國禪宗最輝煌的曆史。
旁支“牛頭”
四祖道信門下除了有五祖弘忍傳承衣缽外,還有一位傑出的弟子,他就是禪宗史上牛頭禪的創始人——法融。
貞觀十年(636年),法融到南京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構築了一所禪室,日夕參究,數年之間,同住的法侶就有一百多人。
牛頭山有佛窟寺,其中藏有佛經、道書、佛經史和醫方圖符等書,是劉宋初年劉司空造寺時到處訪寫藏在寺裏的著名經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經的顯法師的允許,在佛窟寺潛心閱讀達八年之久,摘抄各書的精要,然後回到幽棲寺,閉門從事研究,為他創立牛頭禪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貞觀年間,四祖道信過江,看見牛頭山,當即說道:“此山有道氣,宜有得之者。”到牛頭山,與法融相遇,性合神解。法融的禪學思想得到道信的印證。道信告訴法融說,傳自達摩祖師的衣法,隻能傳給一人,他已將此付與弘忍了,所以法融可以自立一支。
法融後來果然在牛頭山創宗,世稱“牛頭禪”。道信的這一旁出的支派,輾轉傳了六代:初祖法融,後傳智岩,智岩傳慧方,慧方傳法持,法持傳智威,智威傳慧忠,合稱“牛頭祖”。後來慧忠下有惟則,惟則下有雲居普智。智威門下還有玄素,玄素門下有道欽。道欽在徑山立寺傳法,所相承傳授的都是牛頭禪的宗旨。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法融在幽棲寺開講《法華經》。永徽三年(652年)邑宰請他出至建康講《大般若經》。江寧縣令李修本又請他講《大集經》(《大方等大集經》)。顯慶元年(656年),應司功蕭元善的再三邀請,法融住進建初寺,次年圓寂於該寺。
牛頭禪的宗意主要是以般若思想為背景,達到世界萬物以及社會人生如夢如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喪己忘情”,超脫苦難,獲得解脫。
牛頭禪相傳六代後,至唐末漸衰。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曾跟隨天台山禪林寺僧翛然學習牛頭禪法。
法融因當年在佛窟寺精讀“七藏經書”,是一位精研般若而又博涉“道書”的學者,受道學的影響,他所創立的牛頭禪也體現了“老莊化”、“玄學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