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女人缺什麼(1 / 3)

現代女人缺什麼

女人通常都有一種極為相似的困惑經曆

女人們談到她們與她們的母親的關係時往往有一種酸苦辣的感情,有些婦女在談到這個在她們生活中,最有份量、最基本的關係時,她們會突然地陷入沉思。

無一例外,所有這些婦女都有著同樣一種極為困惑的經曆。她們感到好象被拴在了母親身邊,也被母親所“接受”;同時她們又感到被從母親身邊推出去了(遭到了拒絕),沒有很好地被理解,也沒有注意到她們怎樣了。她們感到在她們自己的需要與對她們母親的需要之間,展開了一場拔河比賽。

(1)母女關係給女人以壓力

由於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母親所占據的社會地位,她們扮演的社會角色之要求,這些她們自己就視為二等公民的母親們,在這種無法令人羨慕的環境中,她們也就不得不將她們的女兒撫養成人以步她們的後塵了。換句話說就是:那些自己處於劣等地位的母親的本職工作就是幫助女兒準備好接她們的班。

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地都受到牽連而又無法寫在書麵上的社會問題之一就是:女人和男人依賴的需要不平等地交換。事實真相是女人從小就被培養為他人提供撫愛,關心和注意,使他人在感情上能夠依賴於她,而男孩子卻不這樣。這個事實給母女關係從以下四個方麵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第一,母親需要訓練女兒們有給予的性格。假如一名婦女認為自己不具備“良好的給予”性格,她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接下來,母親會有意無意地去鼓勵並不斷推動女兒向關心人的方麵發展,增強感情雷達的靈敏度,增強責任感。母親告誡女兒不要自私自利,要慷慨大方,要重視他人的需要,要幫助他人,不但要伸出一隻手(還要敞開胸懷),還要為他人鋪開一張無形而堅實的網。

第二,很有可能母親在她的婚姻中沒有得到她想要得到的那種撫愛,所以她的女兒在父母關係中看到的是不平等。母親也許會向自己的丈夫抱怨,也許會順從自己的丈夫。她也許會,也許不會將她這種感覺直接傳染給自己的女兒。然而,大多數女兒能夠分辨出母親的這種不滿意的情緒。她們也就認為母親——這位她們在性別上相象的人,也就是她們將來也會象她那樣的人——想從父親那裏得到的東西,她是不會得到的。母親,這位成年人是不大會順心的。

第三,在某種程度上說,由於母親是自己依賴自己,她可能會指望她的女兒給予她那些她曾在生活中遺失掉的與人在感情上的聯絡。在教育女兒怎樣為他人做奉獻時,她自己沒有認識到,她可能已將自己變為了接受教育的候補生,她們之間的關係有可能由於需要的厚望而變得負擔沉重,這一需要是母親在其他地方都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第四,母親她自己就是個女兒,這位女兒有了她的女兒。她早期的發育也受到同樣因素的感情所影響。她的母親教育她怎樣做個女人,怎樣克製自己太多的渴望。那麼當她接觸到自己的女兒時,這些教育產生了反響。她感到了她失去了自己母親的撫愛,但希望她的女兒無論如何可以補償一些。

由於上述這些原因,女兒母親化是一個充滿特殊血緣遺傳的過程。母親發現要想沒有愛憎的矛盾心理是不可能的。有時她能夠自然地去愛、去奉獻、去聽取、去安慰、去擔保、去鼓勵女兒;而有時她卻可能退卻、製抑、批評或對女兒給予製裁。在這些行為中所采取的態度完全是無意識的,連母親自己也會感到驚訝對女兒會有這樣不公正的態度。

由於婦女在社會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製,由於她對親密關係產生了失望的感覺,所以她通常會用有一兩個孩子來填補這一真空,有了孩子她就有了依賴的關係。孩子是她生活中無法拒絕,必須去接觸的人。女人為孩子奉獻同時又得到這樣一種滿足,她設想她自己要是能處在她孩子的地位上,那麼她就會沉醉在她所幻想的那個孩子的經曆中。

(2)父親對女性的影響

讀者也許會對我們在這幾頁中所集中闡述的母女關係感到沉悶得透不過氣來。他們也許會疑問父親到哪裏去了,他又是怎樣影響著一個女孩子心理因素的發展,以及她成年之後同男人的關係呢。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父親在我們個性形成最至關重要的幼兒依賴期是很少出現的。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在一天工作結束後同父親呆上半個小時。一個星期中他幾乎每天都不在,隻有母親能奉獻給我們,我們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也隻有找母親。父親在一個小女孩的世界中是站在遙遠的邊緣。他總是來去匆匆。他的存在和空缺影響了感情環境。

愛使女人盲目

當女人陷入戀愛中時,往往十分盲目,看不到她所愛的男人身上的缺點,甚而男人的一些缺點也變成了可愛的東西。可是一旦和他結婚,她的沉睡許久的理性很快就恢複過來,重新發現這些缺點,並為之不安。於是,對婚姻產生了一種失落感。

有一首叫做《我的他》的美國歌謠。全部歌詞我已不太記得,隻記其中有這麼一句“別人都說他是一個平凡的小卒。但是,在我的心靈中,他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這句話講得非常好。在別人冷靜的眼光下認為不好的男人,對愛戀他的女人而言,卻是世界上十全十美的男性,不論東方或西方,這是戀愛中的人們共有的特征。如果你對在戀愛中的男女說,他們是愚笨的話,那你就更愚蠢了。因為在熱戀中的男女,是絕對不會被他人所說服的。

有些愚笨的女人,以種種自私的欲望為戀愛的出發點,但是,有些人則用純潔的心來愛人,這種心靈與前者完全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完全相反。要把自己的愛情視為最純潔、最神聖的,這樣全心全意地去愛,才能使彼此的身心合一,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假如,女方對男方的將來前途,有些懷疑的態度時,那麼,應該趕快使他換一個工作,以打消這種疑慮。或者,以隻要幸福地過日子就心滿意足,事業發不發達是無關緊要的態度來安慰自己。假如,一個女孩所愛上的人,是非常喜歡喝酒的,那麼,即使她正在為父親的酒後亂發酒瘋而苦惱著,但是,對她所熱愛的情人的嗜酒如命,卻會在無形中變得寬大起來。假如,她愛上一位花花公子,那麼,就會在無形中認為,不被許多女人所圍繞的男人是沒出息的。或是,被這麼多女孩所圍繞的男人愛著,可證明自己是很有魅力的。“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句話常被人們說起,就是認為自己所愛的人的一切都是好的。即使不過是從少數的男人中,所選出來比較優秀一點的,也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暴牙、塌鼻的男人,在旁觀者冷靜的眼光下,可以算是醜陋的人,但是,在他愛人的眼光裏,卻具有像電影明星阿蘭·德隆般的魅力。

(1)愛情的敵人是理性

愛情為什麼會使人變得如此盲目呢?這是很難解答的問題,不過,我認為,冷靜的眼光與理智的頭腦,是愛情最大的障礙。愛情是很自私的,即使自己的眼睛與耳朵,也會屈服在愛情的蒙蔽中。為了避免聽到對方的閑言閑語,或是看到尷尬的場麵,於是,會把自己的眼睛、耳朵甚至心靈,整個予以鉗製起來。讓自己所愛的人的缺點,通過了這種好像“非禮勿視”般的感覺,把自己的心完全沉浸在美好的一麵,愛情就這樣滋長茁壯起來。愛情有種本能的自衛作用。換言之,人對愛情也有像恐懼死亡一樣的心理,這也就是人類本能的一種心靈活動。

對於許多女性來說,男女間的愛,就是通過“性”,而達到與對方結為一體的欲求。

愛情是盲目的,我們從以上種種的理由得到了明證。假若對方的身體和心靈與自己的身心產生某種差距時,愛情就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所謂“愛”,就是對對方所討厭的事物,盡可能避免“去看、去聽、去講,才能使彼此的距離更為接近。用冷靜的眼睛與頭腦去觀察對方,對愛情是沒有益處的。對自己寬大,對對方嚴格,也不是“理想”的愛情,應該對自己和對方都放寬尺度,愛情的幼苗才能成長為堅強的大樹。大部分的女人仍然要依靠男人而生活,所以更應該朝著這一方向前進。假如能夠找到一個一切都比自己強的對象,那麼,在結合之後,必能使自己各方麵的水準,在實質上得到提升。

常聽人說,愛的力量能使原有的生活方式改變,這或許是真實的。戀愛中的女人必然是美麗的,因為她不再孤獨,擁有了人間最美妙的愛情而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就會漸漸地對一切事物都產生自信,而有替別人著想的雅量,生活態度也就變得知極而親切,更感謝上帝賜予她的幸運,讓她遇見了一個能與自己身心契合的伴侶,即使對路上的行人,也投予慈善的眼光,這些都是愛情的力量。

(2)結婚後睜開眼睛

愛情雖然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是,它的幻滅終將到來。愛情的初期,會向著兩人同心同體的目標邁進,但在結婚後,隨時都想擁在對方的態度就會漸漸地冷卻而清醒過來。本來與自己身心一體的丈夫,有時會意外地發現,他好像一個陌生人般的冷漠,當然,這是指在親熱以外的時間。本來他曾說,一個星期帶我去跳一次舞。現在,卻變成一個月一起出去吃一頓飯都心不甘情不願的。以前外表高雅的丈夫,現在卻是穿了短褲汗衫就橫躺在沙發上,邊用手挖著鼻孔,邊哼著流行歌曲的低級樣子;太太在看著連續劇時,丈夫卻“叭”的一聲換了一個頻道,有時還會當著太太的麵連續地放上幾個響屁。少有的休假日,本想兩人過一段甜的時光,丈夫卻拉了同事到家裏來打上一整天的麻將。啊!這樣自私自利的男人,當初我為什麼會那麼熱烈地愛著他!這種愛情一經幻滅,生活的痛苦馬上急增,每個月1500元的薪水雖然足夠家用,但卻沒有多餘的錢來添製新裝了。哎!工薪階層真是沒出息。難道我一輩子都要過這種苦日子嗎?當愛情的目已達到後,盲目的眼睛也睜開了,這才發覺自己的丈夫原來是這樣的一個人。

以前丈夫熱情地擁抱自己的那種美妙感覺也逐漸衰退,每天熱情的行為與親密的愛撫,也變得一星期才有一次,而且還顯得非常勉強的樣子,完全失去了以往那種憐香異玉的態度。以前所嚐到的兩人一體的感覺也沒有了。於是就視丈夫與陌路人無二致,這是在戀愛中的女性所想象不到的事,但是,這種時期終將到來。假若運氣不好,說不定還會發現丈夫的風流豔事呢!

等到這個時候,女人往往會產生一種極為深刻的失落感和挫折感。為避免這種感覺產生,女性應該明白,愛與婚姻不是一回事。當你想要和自己的戀人結婚,一定要睜開眼睛,看好了他是什麼樣子,運用自己的理智,判斷人了是否是合適的終身伴侶。千萬不要太盲目。

女人在依賴性中淹沒了自己

(1)海倫的幻想和憂慮

當女人和異性尚未處在親密關係時會感到若有所失。可是一旦她們與男人建立親密關係,就會將自己的依賴性埋露無遺,總是對這種關係產生緊張不安的感覺,害怕失去對方的愛。結果全無獨立個性可言,還往往造成雙方關係的裂痕。

“我所需要的一切就是要知道並確定有某個人為我而生存,那樣我就可以去休息或離開或去做我自己的事情。”

海倫27歲了,是個會計,未婚女子。她以前曾和鮑勃住在一起,但是兩年前他們分手了,從那以後她又與許多男人有過約會。我們看到她正準備外出與保羅進行第一次真正的約會。保羅35歲,是離過婚的社會工作者,也是海倫一星期前在一次偶爾的相遇中認識的。這是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海倫悠閑地在洗漱間梳洗打扮。整個下午她都在麥克西商店中買新鞋子、新皮帶和新圍巾,為今晚的約會作準備。她早已被這次約會弄得神魂顛倒了,以至一整天都沒怎麼吃東西。她已經感覺到他們有可能會“墮入情網”,並在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她還幻想會見他的父母,也把他引見給她的父母,並使夏日在火利島上的度假充滿香檳味。

六個月之後,保羅和海倫常常見麵。但他們的關係早已失去了原來的光輝。海倫受到了挫折,感到失望,她開始疑心他們分開的晚上保羅是怎樣度過的。她變得非常粘糊,認為隻有他們住在一起關係才能好轉。她特別嫉妒魯娜塔,她是保羅的一位同事,並猜想他們在一起一定很快活。私下裏她也害怕保羅離開她跟魯娜塔好,因為他相信魯娜塔一定更有趣,更能夠滿足保羅想要得到的一切。

海倫一味地順從,並沒有意識到這對於她來講是何等的困難,又是何等的可怕。她感到的那種空虛趨使她夢想能過上一種精心製造的幻想中的生活。在他們首次約會前,保羅就已是那位將要來到她身邊、使她起死回生的白馬騎士了。正象女人所受到的早期教育那樣,海倫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人身上,她無法感覺到自己的力量並具有安全感。實際上,正是由於她自己不能肯定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她才幻想出一個理想關係的世界。在她的內心深處,她對自己的力量沒有信心。從小她就知道,隻要是男人的意見,她就該去辦,該拋棄並中止她已過慣的生活。造就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能適合她,而這種方式又怎樣才能能反映出她是誰。她已經對弄清楚這個問題喪失了信心,反之她所受到的教育是讓她依賴於她未來男人的生活方式上。她的依賴性已在她日常生活中變得很明顯了。現在當她獨自一人時,她對於她應該買什麼刀具都躊躇起來,不敢肯定她到底喜歡哪一套,而以前當她離開鮑勃時,她曾經是那麼固執己見,對自己那一套想法又是多麼肯定。那時她是很清楚她需要什麼,對自行其事並不感到可怕。

當海倫獨自一人時,她感到不可能建立起真實的生活。因此她開始生活在一個著色更濃的幻想世界中,一個多少她能夠控製的世界中。海倫個性中相反的一麵得到了發展,且遠遠超出了她真實生活的的範圍。她夢想有一個誰也無法進入的世界,在那裏一切關係都象早已設計好的那樣,象電影裏一樣,在那裏她可以控製得更加自如,並感到更加安全,更加有保障。

退入她自己的小世界中,她看到了她的生活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但她的看法是極其偏激的。她將她與保羅分離的原因歸罪於另一個女人魯娜塔。但是保羅從來沒有對魯娜塔產生過興趣,他對海倫的嫉妒感到莫名其妙。海倫詛咒魯娜塔,她說:她與保羅之間的困難是來自魯娜塔的威脅。當她渴望親親密密的時候,她總是懷疑她能否信任保羅。她錯誤地認為有明顯跡象表明他在躲避她,想徹底離開她。她提心吊膽地過日子,深信感情之斧必將砍下來,使她又要重新遭到冷落。

(2)凱蒂沒有了自信

凱蒂一直沒有結婚,直到37歲那年,她在去歐洲的旅途中遇到了彼得。在那以前凱蒂在城市裏的一家公司工作,一直具有非常獨立的個性。她決心不要湊合的婚姻而是等待,直到她遇到一位能夠引起她內心深處強烈的、熱烈的愛的男子。凱蒂和彼得在建立關係的頭兩年就好象生活在蜜月似的狂喜之中。他們下班後急切地想見到對方,一起聊天,散步,做愛,拜訪朋友,好象有使不完的勁。隻要他們能夠找到機會,他們就躲開大家,浸泡在歡愛之中。他們相處的第三個年頭,凱蒂與彼得長談了幾次,並做出了這樣的計劃,凱蒂辭職做個自由的作家。對於這項計劃是否妥當她沒有把握。此時是經濟不穩定時期,她卻要中斷曆來有保障的工作。另外特別是彼得所掙的錢比她在那個崗位上所掙的錢還要少些(他們並沒有分開花錢,但是他們已把日常的花銷降到了中等以下的水平)。她絕不是厭倦了工作,而是想迎接挑戰,使之重新開始依靠自己。彼得是一個工會代表,因公需要他出差一周,但此時凱蒂又剛好放棄了原來的工作,因此凱蒂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甚至不知道如果沒有他,她將怎樣度過這一星期。她不顧一切地忙著重振旗鼓,再度工作。實際上她在這整整一周裏,隻有一個晚上有空閑。她感到非常沮喪、委屈、弱不禁風,一想到就要開始靠自己生活了,她就驚恐萬狀。彼得一周後疲憊不堪地回到了家。他采取了退讓和分離的辦法。事後他說他離開凱蒂一周簡直是糟透了。他回來後不久就感冒了,接著又在踢足球時受了傷。他在家裏躺了幾個星期,凱蒂照顧了他,是他最可靠的人。他很快就好起來,但是從此以後,他們之間的關係起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之後的幾年中,凱蒂對彼得時時猜疑,並有點看不起他。她覺得他不可能象過去那樣真誠地將一切都奉獻給她,她還懷疑是否正確地估計了他們之間所失去的東西。她變得日益需要依賴這種關係。她長這麼大了卻從來沒有比現在感到更加不安全。某些跡象表明他仍舊愛著她。

凱蒂痛苦而驚詫地發現,隻要她不處於那種親密的關係之中,她就可以一直保持獨立。然而當她剛一敞開心扉接受這種親密關係時,所有一切隱藏著的和被禁錮了的依賴要求就一起湧向了她,把她淹沒。她陷入了強烈的絕望情緒之中,並遷怒於彼得。她對於這種狀況十分惱火。她曾經參加過婦女小組,認為她已經克服了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不合時宜的分離,再加上她離開了工作崗位,這對於她來講,就意味著她已不屬於自食其力的人了。與此同時,她又失去了精神支柱。她認為這個支柱應該來自彼得。失去了這種支持感、獨立感之後,她就象墮入了深淵,十分壓抑,同時感到她在為自己決心而戰的時候根本沒有武器。當她找到的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在各方麵都達不到她的目標時,她又感到了害怕。她對遭人拒絕已變得非常敏感。她的自信心徹底垮掉了。

這一連串的不幸事件打破了凱蒂的平衡心態。她被就事論事地解釋為受感情與憂慮的困擾,神經通過觸動,感情得到了升華。已被粉碎了的自信心,在凱蒂與彼得相好的幾年以後,又恢複了原來的樣子。拋開合理的、有意識的和生活經曆這一層不講,就凱蒂的潛意識而言,它就聲張了正義。懷著重新做人、重新確定生活目標的心情,凱蒂又重新與彼得生活在一起了。她象嬰兒學步那樣邁向獨立。

當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時,我們需要完全地依賴他人。沒有食品,沒有身心的關懷,或沒有感情上的支柱,我們就不能成長。感情與我們的生存有著如此重要的關係,所以嬰兒在沒有足夠的人們的關懷下就無法發揮他們潛在的生命力,甚至會停止生長直至死去,無論是誰首先關心我們,或自始至終地關心我們——通常是我們的母親——將會成為我們精神上的核心支柱,我們的生存也正是有賴於她。我們與她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她在感情上給予我們的一切將組成我們精神的和人格的最基礎的實質。是她的愛和關心鑄成了我們的人格,這種愛和關心與撫養我們在身體上的成長的作用是相同的。她的身影充滿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第一次經驗、我們的歡樂與痛苦,都發生在她所造成的感情環境中。我們為她而狂喜,被她所迷戀,也非常非常地需要她。由於早期的交往所致,我們的個性都深深地打上了她們獨特性格的烙印。母親以何種態度對待我們,她又以何種方式來表現自己,以及外麵世界是如何呈現出它的麵貌的,這些都將給我們以深刻的影響。母親成功地與他人交往將傳染給我們,使我們渴望同他人建立聯係。如果母親憂慮重重,那也會傳染給我們,使我們在麵對一種新型的人際關係時感到不自在,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