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高情商的父母
怎樣才能做好高情商的父母,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問題。做一個高情商的父母,不僅對孩子有好處,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益的。
獨裁型父母設定了嚴格的限製,孩子們必須遵守,他們堅信孩子們必須“呆在該呆的地方”,反對他們發展自己的觀點,企圖按照嚴格限製和傳統來管教孩子,他們卻沒有意識到,情況下他們過分強調秩序和嚴格控製,反而成為孩子的負擔。伊利莎白·艾利絲在《培養有責任心的孩子》一書中這麼寫道:“許多研究表明,獨裁型家庭出來的孩子過得都不好……他們都不快樂,離群索居,難以信任他人。與控製不太嚴的家庭出來的孩子相比,對自己的評價最低,最缺乏自信。”
如果父母一貫縱容孩子,社會使他們的思想或行為走向另一個極端,同此,隻有把握了正確的方向,才可使孩子的成長更健康。他們想盡可能地接受孩子,盡力去培養孩子,但卻很被動,不能為孩子確立一定自然發展。
權威型父母與上述兩者都不同,既盡力為培養孩子創造極佳的成長環境,又確定明確的限製。他們指導孩子,但決不意味著控製。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同時也允許孩子有主見。對孩子的獨立性很欣賞,同時又培養他們對家庭、同伴和社會的責任感,反對孩子的依賴性和幼稚的行為,鼓勵和讚揚孩子的能力。所以正如你所期待的,一個又一個研究證明權威型父母必定更可能培養出自信、獨立、想象力豐富、適應性強、很受歡迎的孩子。也就是高情商的孩子。
以上三種分類盡管對研究很有幫助,但許多方麵失於簡單。實際生活中,你會發現有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是獨裁型,另一方卻是縱容型,而且這種現象比比皆是。這些父母在培養孩子方麵,有可能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在另外一些家庭中,父母在某些方麵是權威型的,而在別的方麵卻又是縱容型的,或者甚至是過分溺愛,盡管在伊利沙白·艾利絲看來這樣做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艾利絲認為,一般的美國父母愛孩子都稍嫌過分,不能拒絕孩子的要求。
給孩子建設性的關懷
關心愛護孩子與溺愛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建設性的關懷意味著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環境,以一種孩子能承認接受的方式支持他。這種關懷遠遠超出於表揚孩子取得好成績或晚上擁抱孩子。它需要父母積極參與到孩子情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對於較大的孩子,應該按照專家建議的方法,和他們一起參加某些活動。
研究證明,開放式的關懷可以長期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形象、處理問題的方法,甚至是他們的健康。心理學家琳達·魯塞克和施瓦茨向美國身心健康協會1996年3月的會議呈交的研究報告正好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對始於35年前的一項研究作了報告。當時有87名20歲左右的哈佛大學的學生接受了調查,對父母的關心和支持作出書麵評價。
35年後,這些參加者均已步入中年,研究者對他們又進行了調查。結果證明,自稱受到父母關心的人,中年時患心髒病等嚴重疾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也不受諸如家庭曆史、年齡、吸煙等主要危險因素的影響。而那些認為父母對之不公的孩子到中年時,多患上比較嚴重的疾病。
類似的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兒童治療專家中間目前正流行著一種做法:強調父母以接受和積極的態度參與對孩子的治療。60年代魯特格斯大學教授伯納德·吉斯耐就開創性地提出,可以訓練父母充當有問題孩子的代理治療師,這些孩子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因為受父母虐待或父母患有精神不安症,而僅僅因為其父母沒有掌握與孩子發展積極關係的技巧。最近,治療精神混亂的專家魯塞爾·伯克利建議那些“困難”孩子的父母每天用20分鍾時間和孩子呆在一起,以使孩子們得到肯定性的關懷,這對因不受注意而導致精神混亂的孩子來說是極重要的。
因為他們總是受到老師、同伴和家庭成員的嘲弄與批評,這
些關懷可以使他們受益終生。推而廣之,對所有孩子來說,
這都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盡管大多數情況下,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