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寶寶的團隊精神(1 / 3)

培養寶寶的團隊精神

記孩子單幹還是與他人合作?

當孩子遊戲或者學習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是應該鼓勵他們去單幹,還是合作?有人曾問日本的一位小學校長:“您辦學最注重什麼?”這位校長回答說:“教育孩子理解別人。在現代社會,如果不能同上下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識再多也沒用。?也就是說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未來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需要的是一種“複合型”人才。僅要求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還必須要有健全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具有獨立人格,自強自信,敢於拚搏,勇於創造,有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會團結他人。世界國民教育的主旋律也已經從培養兒童“學會生存”轉變成了培養兒童學會關心。所以我們在積極教導孩子學好各種本領,塑造多樣能力的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引導孩子去積極競爭。這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是未來社會的呼喚。

孩子麵臨的20世紀將是一個更加高速發展的時代,現代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生產過程日趨自動化,地球的人口會越來越多……這一切都要求人們在進行更加激烈競爭的同時,需要進行更為廣泛的多方麵的合作。因為廣泛意義上的競爭恰恰需要密切的合作做後盾。正因為競爭更多了,所以需要更多的合作。有人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工作態度與方式進行了全麵分析,發現在1901年到1972年期間286位獲獎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為與他人合作進行工作而獲獎。相比之下,未獲獎的科學家當中,隻有很少的人與別人進行積極的合作。這個結果顯示,與別人一道工作可以增加創造性。它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讓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在一生當中涉足科學技術的各個方麵。要想在現有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就必須學會與別人進行“信息分享”。科學領域就是這樣。眾所周知,在生物學裏,單細胞的生存率是很低的,多種細胞在一起,才能進行營養的互相滲透,變得穩定、有規律地進行新陳代謝。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赫華斯博士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認為,事業的成敗在於人品的優劣,他把“與同事真誠合作”列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與人合作”列為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在現實社會,一個人若缺乏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與能力,那麼他不僅在事業上不會有所建樹,就連適應社會都會十分困難。而且,一個人建立和保持與他人合作關係的能力,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一項基本的指標。心理學研究表明,合作對兒童的發展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如情緒的成熟,順應良好的社會關係,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對他人和社會基本信任的態度,樂觀主義的精神等。

因此,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從孩子懂事起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別人合作的能力,即孩子的團隊精神。

讓孩子融入群體

孩子學會交友後,融入同性團體的能力便成為他構築良好社會關係的第二支柱。孩子到了3-4歲時,願意加入群體。剛開始時,對性別無所謂,但到四、五歲,便開始傾向於同性夥伴了。

到6-7歲,孩子們開始意識到,屬於某一群體使他有精神歸宿感,可以增強自信心。他們會忠誠於這些團體,如“我們班”、“我們足球隊”、“我們女童子軍”等,但此時的團體還是絕對由大人定義和組織的。由於孩子們從團體中主要是尋找玩伴,因而屬於團體的身份可以和家庭一樣具有社會意義。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搬到新地方,在這個完全由大人決定的群體中,他會經曆2-3個月的見習期,才能羽翼豐滿,得到新群體的完全接受,然後才能成為該群體中平等的一隻。

孩子到7-8歲以後,便會自我定義自己的團體了,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模仿(即使不是拙劣模仿)他們所看到的成人世界。

剛開始,團體的結構比功能更為重要。他們會組成秘密俱樂部,誰能參加誰不能,都有嚴格的規定,是排他性的。成員們會一心一意地選出主席、副主席等官員,確定會議時間、規章製度等。然而等團體結構基本確定下來後(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孩子們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沒有什麼具體的事情可幹,隨即便把注意力轉向別處。

9-12歲時,孩子們對團體的興趣空前地高,並且幾乎全部是同性團體,當然團體內的談話主題,一概是異性。從這時直到少年時代,團體的特點便是強烈的要求服從,這種壓力在某種程序上成了社會流放的最殘忍方式的幌子。

讓我們把我偶然間在一家餐館聽到的談話作為一個例子。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我要了一份秋葵湯坐下來享用,旁邊座位上坐著3個10歲左右的女孩子。沒想到她他是“非崩克”俱樂部委員會的成員,而我正好能聽到她他的談話。顧名思義,“非崩克”俱樂部是拒絕那些打扮得象崩克的女孩子參加的。下麵是她們的談話內容的一小段:

女孩A:星期五你見到瑪蒂了嗎?太惡心了,她簡直象隻貓。

女孩B:我知道,她太 遢了,可能一個星期都沒有洗頭。

女孩A:她以為自己打扮得象誰呢?是不是以為自己

很瀟灑,在我看來,她象個肮髒的吸毒鬼。

女孩C:(哈哈笑著)她可能就是個吸毒鬼,我想她在南街與其他吸毒者一起注射毒品,然後和衣躺下,第二天連衣服都不換便去學校。然後又去注射毒品,爬到拉圾箱裏找垃圾吃,回家後又和衣躺下……

女孩B:真讓人惡心。

女孩A:你知道莎瓏上星期穿的是什麼衣服嗎?

她他繼續說下去。

聽著這段話,我心情很複雜。我很同性被她們取笑的女孩,我不知道她是否真是個社會棄兒,或者這純粹是這幾個女孩的捏造加上誹謗而已。我真為自己已經成年感到解脫。

一是教孩子學會欣賞和接受別人,即悅納別人。也就是說,能夠真誠的欣賞他人的長處,從內心深處真正地願意接受別人。從實質上來講,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是雙方長處的珠聯璧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遏製。隻有相互認識到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因此,家長要常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思想,任何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要學會真誠的欣賞。世上人無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師,切不可因為別人有這個缺點或那個毛病,就嫌棄他、疏遠他。要教育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真誠地加以肯定與讚美。學會微笑與稱讚是悅納別人的捷徑,也是開啟對方心扉的金鑰匙。

二是教孩子學會關心,學會善解人意。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與人的聯係已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任何個人對他人的關心都是形成其合作能力的前提,而合作能力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與競爭能力的重要體現。讓孩子學會關心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責任,更是家庭教育的責任。因此,家長在給予孩子關心的同時,必須讓孩子也學會關心,讓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學會愛。1997年,北京家庭教育指導行動的主題定為“學會關心學會愛”,是很有意義的。

所謂善解人意,心理學家把它會解為三個方麵:有理解別人的願望;有理解別人的能力;做出良性反應。打個比方說,家裏人有傷心事,你不是視而不見,而是設法去了解他發生了什麼事,這就是理解別人的願望。有時他的傷心事不一定明白告訴你,甚至一點也不想告訴你,但你從他的表情、隻言片語可以大致知道他的心事是哪方麵的,有多大,這就是理解別人的能力。理解了,你想辦法去安慰他,這就是做出良性反應。從這個“分散”可以看到,善解人意是一種很重要的心理素質,在調適社會人際關係,更好與人交往與合作中有很大作用。那麼,如何教孩子善解人意呢?首先是幫助孩子建立理解別的願望。要讓孩子懂得人們需要互相理解、關心、體貼;其次是提高孩子理解別人的能力。要讓孩子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如故意的重手重腳,說話大嗓門;較複雜的如雙眉緊鎖、一聲不吭、長籲短歎等,都反映了一定的心事;掩門獨坐顯示心情欠佳等等。要讓孩子跟家人協調生活,教給孩子一些這方麵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再次是教孩子學會體貼別人,寬解別人。告訴孩子,在大人心情不好時不要吵鬧就是體貼;主動給心情不好的大人端湯送水就是寬解。

三是教孩子學會分享。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慷慨大方的氣度,要經常提醒孩子想到別人。人若自私自利,凡事都隻想到自己,就會遇事斤斤計較,也就難於與別人友好相處,又怎麼談得上與別人合作呢。這裏給家長提供一些需要注意的原則與技巧問題。比方說,要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來分享他所喜愛的玩具,切忌強迫,也不必講些空洞的大道理,你可以這麼說:“你玩一會兒,他玩一會兒,大家一起玩我好呀!都高興!……”適當地給孩子們以引導,讓孩子覺得分享對他來說不是一種剝奪,而是平添更多更新更好的樂趣機會。當孩子較小時,父母可以拿另外的東西,輕柔地、慢慢地遞給他,從他手中取走玩具。通過這樣反複訓練,孩子便學會了互惠與信任。

四是為孩子創造機會,多參加有利於產生合作關係的活動。社會心理學家多伊奇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當一個活動的目標和手段是參與者積極地相互依賴時,最可能產生合作關係。為此他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學習心理學概念課程的孩子分為5人一組,共10組,給每個組提出兩個問題去解決。其中5個組是合作組,他們是作為一個組來評分的,即每人分數一樣,這樣一來,這個組的成員有著共同的目標;反之另外5個組是競爭組,他們每個人的分數是按個人的成績分別評分的。結果表明,合作組成員表現出更大的相互依賴感、更密切的合作關係和協調一致。為此,家長不妨讓孩子多玩一些諸如過家家、共同搭積木、拚板等需要彼此協作的活動。像許多體育和遊戲活動,如足球、籃球、跳皮筋、跳繩等,既有兩團體之間的對抗與競爭,更有團隊內部的協調與一致,所以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與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