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簡介

羅傑斯

羅傑斯,卡爾·蘭塞姆(Rogers,CarlRansom1902—?)

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之一。1902年1月8日生於美國伊利諾斯的奧克派克。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學,選讀農業,後轉修曆史,1924年獲威斯康星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考上紐約聯合神學院,二年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讀臨床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1928年獲文科碩士學位,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曾出任紐約羅切斯特“禁止虐待兒童協會”兒童社會問題研究室主任,羅切斯特兒童指導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為俄亥俄洲立大學心理學教授。1942年,他的《谘詢與心理治療:實踐中的新概念》一書問世。1945年,他供職於芝加哥大學,出任谘詢中心執行秘書。離開芝加哥後,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學,任心理學教授。1946—1947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療:它目前的實施、含義和理論》一書,十年後《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的心理治療觀點》問世。

羅傑斯的突出貢獻在於創立了一種人本主義心理治療體係,其流行程度僅次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實現的趨向,當由社會價值觀念內化而成的價值觀與原來的自我有衝突時便引起焦慮,為了對付焦慮,人們不得不采取心理防禦,這樣就限製了個人對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達,削弱了自我實現的能力,從而使人的心理發育處於不完善的狀態。而羅傑斯創立的就診者中心治療的根本原則就是人為地創造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氣氛,使就診者能在這種理想氣氛下,修複其被歪曲與受損傷的自我實現潛力,重新走上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心理康莊大道。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1856—1939)

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裏學了宣泄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製理論。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裏研究》(1895)、

《夢的解釋》(1900)、

《性欲三論》(1905)、

《論無意識》(1915)、

《自我與本我》(1923)、

《焦慮問題》(1926)、

《自我和防禦機製》(1936)。

華生.約翰·布魯德斯

華生,約翰·布魯德斯(Watson,johnBroadus1878—1958)

華生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1878年1月9日出生於美國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城外的一個農莊,16歲時進入格林維爾的福爾滿大學學習哲學,21歲獲得哲學碩士學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學研究哲學與心理學,師從教育哲學家J·杜威、心理學家J·R·安吉爾、神經生理學家H·H唐納爾森和生物學家J·洛布。1903年以題為《動物的教育》的論文獲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隨之出任芝加哥大學講師和心理實驗室主任,1908年受聘為霍普金斯大學正式教授。1913年《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文章發表,行為主義正式誕生1914年《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出版。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8年獲福爾滿大學名譽博士。1919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美國軍事航空服務社少校。1920年因主持一項有關性行為實驗研究,引起家庭糾紛與妻子離婚而被迫辭職並離開學術界,改行從商,經營廣告行業,1958年9月25日逝世。

他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有:

①確定了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消除了傳統心理學的主觀性,格守一般科學共有的客觀性原則。

②發展了客觀的觀察方法,使心理學在方法上益趨精進。華生的預測與控製行為的觀點促進應用心理學的發展,他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

斯金納.伯爾赫斯·弗雷德裏克

斯金納,伯爾赫斯·弗雷德裏克(Skinner,BurrbusFrederick1904—1990)

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1904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漢納,從小對動物及人類行為感興趣,1922年進紐約哈密爾頓學院主修文學,獲英語科學士學位。後上哈佛大學專修心理學,師從當時著名的心理學家E·G布林。1930年和1931年分別獲該校心理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此後5年時間留任哈佛大學研究員。1936—1944任明尼蘇達大學講師、副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參與美軍秘密作戰計劃,采用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方法訓練鴿子,用以控製飛彈與魚雷。1945年出任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係主任。1948年重返哈佛大學,擔任心理學終生教授。1990年8月18日卒於波士頓。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機體的行為》(1938)、《科學和人類行為》(1953)、《言語行為》(1957)、《強化程序》(1957)、《教學技術》(1968)、《關於行為主義》(1974)、《超越自由和尊嚴》(1971)。

他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發展了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設計和發明的“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在60年代曾風行一時,對西方教育界產生深刻的影響,他在心理治療、兒童行為矯正領域卓有貢獻,屬行為矯正技術的創始人之一。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羅維奇(Pavlov,IvanPetrovich1849—1936)

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1849年9月14日出生於梁讚的一個牧師家庭,1860年進入神學院,1870年改變成為當牧師的初衷,進入聖彼德堡大學學動物生理學。1875年轉入軍事醫學院學習,1883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4年獲任軍事醫學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為軍事醫學院藥理學教授,1895年起為生理學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學研究的卓越貢獻而獲諾貝爾獎金。他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關於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他是用條件反射方法對動物和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進行客觀實驗研究的創始人,也是現代唯物主義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立者。他發展了謝切諾夫關於心理活動反射本性的學說,把反射解釋為有機體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詳細地研究了暫時神經聯係形成的神經機製和條件反射活動發展與消退的規律性,論述了基本的神經生理過程——興奮和抑製現象的擴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誘導的規律,提出了神經係統類型的學說和兩種信號係統的概念。他的條件反射理論是後來行為主義發展的奠基石,華生借此構成行為主義綱領。

主要著作有:《心髒的傳出神經》(1883)、

《主要消化腺機能講義》(1897)、

《消化腺作用》(1902)、

《動物高級神經活動(行為)客觀研究20年經驗:條件反射》(1923)、

《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1927)等。

卡特爾

卡特爾,雷蒙德B·(Cattell,RaymondB.1905—?)

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1905年出生於英格蘭斯塔福德郡。1921年進入倫敦大學,主修特理和化學,3年後獲理學士學位,畢業後進入倫敦大學研究生院主修文學和哲學,並先後獲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28—1931年,在英格蘭埃克塞特大學任講師;1932—1937年,創辦並主持了英格蘭萊斯特市心理診所。1937年應美國著名心理生學家E·桑代克邀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工作一年,之後分別在克拉克大學及哈佛大學講學,1944年以後長期供職於伊利諾斯大學。

卡特爾最突出的貢獻在於將因素分析的統計方法應用於人格心理學的研究。他編寫的《卡特爾十六項個性因素測驗》是世界公認的最具權威的個性測驗方法,在臨床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心理障礙、行為障礙、心身疾病的個性特征的研究,對人才選拔和培養也很有參考價值。

主要著作有:《多元實驗心理學手冊》、

《人格的種類和測量》、

《人格研究導論》、

《人格》、

《一個係統的理論與事實研究》、

《人格和動機:結構與測量》、

《人格和社會心理學》、

《人格的科學分析》、

《人格和學習理論:一個有關成熟和結構學習的係統理論》、

《人格和學習理論:環境中的人格結構》

阿德勒

阿德勒的一生,可以說是不斷地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

他患有先天性軟骨病,兒時身體弱,並不特別受寵。5歲時還得過大病,受到死亡的威脅。但他堅強地活了過來,而且活得樂觀而自信。

等到上學後,又因數學差受到老師的歧視,被當作差等生看待,阿德勒憑著頑強的意誌和刻苦的努力改變了別人對他的看法而成了優等生。

就在他的心理學研究嶄露頭角的時候,他遭到弗洛伊德的壓製和排斥,但他不懼權威,勇敢地走上自己渴望的道路。

他自己的事業開始不久,就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不得不中斷研究,到軍中服役,救死扶傷。

戰爭終於結束了,他的思想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但他昔日的追隨者和夥伴卻因觀點不合棄他而去,幾乎動搖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阿德勒沒有貪戀小圈子的聲譽,把研究的熱情傾注到普通的百姓們平凡的生活中去,反而給他帶來更大的成功。

由於阿德勒對人類個體心理的出色研究和取得的卓著成就,使個體心理學在他身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它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還在1949年,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就預言說,我們可以預見,個體心理學在20世紀將迅速發展,因為唯有它的幫助,心理學才能符合它所研究和服務的人類本性。

個體心理學在多個有關人文科學的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以心理治療和教育領域最為突出。

在阿德勒看來,各種心理疾病或障礙都是“生活的失敗”,是由於錯誤的生活風格導致的。而錯誤的生活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個人專注於誇大了的個人優越感並缺乏足夠的“社會興趣”。如果一個人缺乏對社會的興趣和與他人的合作精神,而自己的生活目標又遇到困難不能達到,人的心理就不平衡。不正常了。

阿德勒的治療方式就是通過分析病者的生活風格,幫助病者提高社會興趣,麵對現實,做出新的生活選擇。

這一點是個體心理學相當獨特的特征,也是它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因為它通過提高人的社會興趣,改變了人在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從而重新樹立了生活目標,填補了信仰的空白。

從這一點自看,個體心理學有一種類似宗教的作用,而這恰恰是其他各派心理學忽視的東西。《個體心理學》一書的作者考西尼說:我發現個體心理學填補了我的空虛,並優於其他理論體係,它通過它的“社會興趣”概念給了我一種生活哲學。

的確,如果耐心地品味阿德勒的名作《超越自卑》,你會被作者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和他對人類健康、理性、樂觀的執著精神而深深地感動。尤其在一個物欲橫流、精神貧乏的年代裏,阿德勒的心理學猶如浸入沙漠的一縷甘泉,讓人重新體味到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絕不僅僅是金錢、物質和泛濫的私欲,它還有更廣闊,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園地。

目前,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所喜愛、所傳播。在美洲,有“阿德勒心理學協會”,定期出版業務通訊和《個體心理學季刊》。在北美和歐洲,有30多個訓練機構和100多個專業阿德勒組織。德國也有龐大的個體心理學協會,出版《個體心理學》雜誌。國際上也有個體心理學聯合會,定期開會,討論交流個體心理學的最新進展。

阿德勒認為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是所有目的在於增進人類福利的偉大運動的繼承者。可以說,阿德勒為自己確定的這個生活目標是實現了,世界上已經有無數讀者從阿德勒的名作《超越自卑》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義,成功地跨越了自卑感的局限。今天,仍然會有更多的人從這本書中體味個體心理學特有的魅力,省察自己的生活風格,尋求適合自我的超越之道。

維果斯基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1917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係和沙尼雅夫大學曆史哲學係。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心理研究所、克魯普斯卡婭共產主義教育學院和第二莫斯科大學從事心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

他畢生從事心理發展問題,重點是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生和發展。他強調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人的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並借助語言實現的,維果斯基與A.H.列昂節夫和A.P.魯利亞等人由此形成了一個極有影響的文化曆史學派,在30年代顯得特別活躍。維果斯基是一位極有才華的學者,他既提出了有獨到見解的理論,又創造性地進行了許多實驗研究。在思維和語言等高級心理過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觀點和應用的方法都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在蘇聯心理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有〈《兒童期高級形式注意機製的發展》(1929)、《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1931〉、《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礙》(1932)、《心理學講義》(1932)、《思維和語言》(1934)等。

科爾伯格

科爾伯格本來會成為一個很好的牧師的,假如他不覺得自己最喜歡的工作是當一名道德發展心理學家的話。他認真而體貼,熱心而溫和,又很幽默,善談且狂熱,對種族問題和其它一些道德生活極為關心。他對外部世界很冷漠,是知識型教授的原型,他衣著寬大而皺巴巴的,頭發蓬亂,他的手提箱磨損嚴重,裝得太滿,眼鏡推起來擱在額頭上,然後就忘記了,一直留在額頭上。

他是一位生意人的後代,1927年出生在布隆克斯維爾市,是紐約一個富有的郊市。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學上學,而是二戰結束的時候畢業。當時,他沒有繼續去上大學,而是在良心的驅使下去當了一條商船的水手,因而就能加入一項事業,把一船船的歐洲猶太難民從英國的封鎖下偷渡到了巴勒斯坦。這次經曆讓科爾伯格對一個問題產生了終生的興趣,即,在什麼時候,一個人不服從法律和法定權威時,從道德上是有道理的。這次經曆還給他帶來了終身的疾病:他被抓住過,並在塞浦路絲的一個軍營裏關押過一陣子,他人雖逃脫了,但卻沒能逃過一次寄生性腸胃感染,從此以後,這個毛病時不時地煩他,終生未愈。

科爾伯格在芝加哥大學拿到了本科及研究生學位,心理學和哲學(特別是道德學)是他最喜歡的兩門課程。他閱讀過,並極喜歡皮亞傑的著作《兒童的道德判斷》,可是,他以美國心理學的精神感覺到,有關道德發育的堅實理論,應該以通過客觀方法而不是皮亞傑的自然觀察得出的數據為基礎。因此,為了完成他的博士論文,他創立了一套定級係統(他後來把它變成了一項測試),他自己終生修改和使用這套係統,並根據它形成了道德發展階段的認識-發展理論。這套測試由九個道德兩難問題構成,研究者一次向受試者提一個。每個問題都跟著一次談話,談話裏麵是一係列有關問題。

科爾伯格在接近60歲的時侯極度壓抑,他曾與一位親密朋友談過自殺的道德兩難問題。他對這位朋友說,如果一個人對其他人有很大的責任,則這個人應該堅持下去。可是,與病魔的爭鬥太痛苦了。1987年1月17日,他的車被發現停在波士頓港一處潮水洶湧的濕地裏,3個月後,他的屍體被衝到洛根機場附近。在1989年12月15日的《哈佛公報》中,一篇充滿愛心的哀悼辭中,三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是其中一位)總結了他的貢獻:“【拉裏】幾乎全憑自己的力量確立了道德發展作為發展心理學的中心議題的地位。”

馬斯洛

如果要列舉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是絕對不能遺漏的。在今天,他的一些基本的理論概念不少人已耳熟能詳,如:“需要層次”、“自我實現”、“高峰體驗”、“潛能發揮”,等等。他的有些思想已經成了當今世界公眾意識的一部分。1987年的中國曾出現過“馬斯洛熱”,它所表達的也許是計劃經濟模式中的年輕一代渴望發揮自身潛能的意向。而今天,馬斯洛的心理學不僅與科研或管理有關,它也將有助於每個普通人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定位。

逃避家中的緊張氣氛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歐洲東部,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遷移浪潮正在興起。無數窮苦的猶太人為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自由,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移居到美國。塞繆爾?馬斯洛就是這些移民中的一位。他的老家在俄國的基輔城,那裏有大量的猶太人聚居。

1908年4月1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曼哈頓降生了。依照猶太人的習慣,在一位去世的親屬之後,給他取名為“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馬斯洛最早的兒時記憶是關於他母親的。他們之間相處得很不愉快。雖然家裏沒有什麼要遵守的猶太人的宗教禮節,但她是一個迷信的女人,經常為一些小小的過失就衝著孩子們說:“上帝將嚴厲懲罰你!”正是這種從幼年的心靈折磨到科學探索的發展中,年輕的馬斯洛逐漸對宗教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懷疑和對無神論的尊重。

馬斯洛從五歲起就是一個讀書迷,他經常到街區圖書館瀏覽書籍,一呆就是幾個小時,以此來躲避家中的緊張氣氛。他後來回憶道:“那時,我經常比家裏其他人起得更早,一出門就到圖書館去,站在門口等待開門。”

當他在低年級學習美國曆史時,托馬斯?傑斐遜和亞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時,這些人則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像許多出身於經曆過大屠殺和遭受過迫害的移民家庭的孩子一樣,馬斯洛對美國革命的奠基人,以及他們的夢想懷有深深的敬意。

馬斯洛的表妹貝莎?古德曼於1922年3月從俄國來到紐約,那時她13歲,比馬斯洛小一歲。馬斯洛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由於貝莎幾乎不會講英語,他就主動去做她的老師。從那時起,馬斯洛幾乎每周都要去拜訪貝莎,同她聊天。在青少年時期,馬斯洛從來不和其他同齡的女孩交往,貝莎是惟一的例外。

找不到理想的學術環境

1922年1月,馬斯洛進了布魯克林最好的中學之一的男子高中。在高中的這幾年裏,馬斯洛喜歡科學,尤其是物理學。在進入這所學校之初,他就經曆了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啟蒙。他的老師塞巴斯蒂安?利特爾向全班推薦說,如果他們真正想讀點有用的書籍,厄普頓?辛克萊的書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閱讀厄普頓?辛克萊揭露社會陰暗麵的小說,觸發了馬斯洛潛在的對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興趣。

1926年9月,馬斯洛考入紐約市立大學。因討厭和逃避“三角”這門課程,他於1927年冬轉學到了康奈爾大學。他希望在新的地方能發現自己所期待的學術氣氛,因為刻板的、兩點一線式的市立大學的生活,讓他在智力上幾乎沒能感受到任何刺激。他離開紐約市立大學的另一個原因,是想與表妹貝莎在感情上拉開一段距離,其實這時他已愛上了她。馬斯洛以為,兩人的距離遠一些,可以減少自己對她的迷戀。

在康奈爾的一個學期裏,馬斯洛還是沒有發現能使他在學術上感到興趣的課程。即使在基礎心理學課程方麵,他的期望也破滅了。心理學課的教師是愛德華?鐵欽納,他是美國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可鐵欽納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與馬斯洛那充滿激情的社會目標完全是南轅北轍,毫無關係。馬斯洛發現,結構主義“與人無關”;也正因為其中沒有什麼可以被“應用”的,所以鐵欽納強調,心理學純粹是對意識的實證性研究。

也是在這一階段,馬斯洛感到貝莎對他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他找不到進一步發展感情的辦法。富有戀愛經驗的貝莎的姐姐安娜早已看出了他們雙方的尷尬和痛苦,是她加速了這段緩慢的浪漫史。有一天,她一邊把馬斯洛推向貝莎,一邊說:“看在彼得的份上,吻她吧!吻!”馬斯洛先是大吃一驚,然後,幾乎是在安娜的脅迫下,吻了貝莎。貝莎沒有反抗或拒絕,而是還吻了他。這第一次親吻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時刻,他獲得的是一次真正的“高峰體驗”。

1928年9月,馬斯洛來到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繼續他的大學學業。在上個世紀初,這個學校因傑出的教育水平和自由的學術氣氛而名聞遐邇。

猿猴開始吸引他了

在威斯康星最初的心理學訓練中,馬斯洛發現了不少令人激動的東西,但直至獲得碩士學位,他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研究領域。然而,1931年冬天,當他選修哈裏?哈洛的研究實習課後,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長久以來,哈洛的名字就與靈長目動物的高級機能、社會行為和學習過程等研究聯係在一起,他在這方麵取得了裏程碑式的成就。四十多年裏,他一直是猿猴群中夥伴關係發展和母嬰紐帶(愛的學習)研究方麵的先驅。

馬斯洛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後來又成了他的第一個博士生。哈洛還是單身,年紀僅比他大三歲,更像一個同事而非上司。

馬斯洛很願意和哈洛一起工作。猿猴也開始吸引他了,他發現它們很有趣,可愛得使人動感情。他變得像哈洛一樣,喜歡上了猿猴。在1931年7月19日的《威斯康星州報》上登有一幅照片,馬斯洛和助手哈裏?約丁正站在麥迪遜的維納斯公園動物園的猴籠前麵。標題宣稱:“靈長目動物正確地拾取了豌豆。”照片的說明寫著:“亞伯拉罕?馬斯洛,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係助教,正用延時反應測試西非狒狒‘帕特’。哈裏?哈洛教授據此可以確定猿猴是否具有類似人類的意象方式。”在那之後不久,哈洛的小組完成了這個研究,論文發表在1932年的《比較心理學雜誌》第13期上,題為《從狐猴到長臂猿靈長目動物的延時反應測試》。哈洛慷慨地把馬斯洛列為作者之一,盡管他並沒有參與論文的撰寫。

到1931年秋天,馬斯洛對一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很滿意。他自信已經發現了屬於自己的研究領域,他期望通過科學實現自己的夢想:增進人類知識,最終改善這個世界。

在對猿猴的支配權和性行為的研究中,馬斯洛闖入了一個幾乎完全未知的領域。幾乎在沒有直接指導的情況下,馬斯洛開展了他的博士論文研究。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馬斯洛每天花數小時,在不驚擾動物的情況下,對不同種類的35個靈長目動物悄悄進行觀察,並做詳細的筆記。

數十年之後,哈洛已成為美國靈長目動物研究的主導研究者。他評論道:馬斯洛的博士後研究是近三十年來這一領域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研究,他尤其重要的貢獻是,猿猴中的支配權是通過迅速的注視以及相互打量而建立的,而不是訴諸於直接的武力。“如果說馬斯洛超越了他的時代,對他的傑出工作的重要性而言,這絲毫也不過分。”

“沒想到自己那麼聰明”

1935年3月,馬斯洛幾乎花了所有可能的時間,為深入闡述博士論文的主要論點做準備。當年秋天,美國心理學會年會將要在密西根大學舉行,屆時,全國第一流的心理學家們將共聚一堂。

馬斯洛的論文題為《支配驅力在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社會行為中的決定作用》。該論文的寫作,是他當時最值得驕傲、最具有潛在重要意義的工作。他正在積累有關數據,用來證明不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的社會行為和組織中,支配驅力都是一個關鍵的決定因素。在某種意義上,他正在構思一個建立在支配驅力之上的初步理論,用來解釋高級動物中的許多社會行為。他希望,借助這篇重要論文可能產生的廣泛影響,能夠找到一份工作。

不久,馬斯洛意外地收到了桑代克從哥倫比亞大學的來信。他對馬斯洛的研究技巧及其在靈長目動物支配行為方麵的成果印象極深。盡管他並不同意其中的某些論點,但他還是願意提供給馬斯洛一份博士後獎學金。他要求馬斯洛在教育研究學院協助自己進行新的研究課題,即“人性和社會秩序”。馬斯洛對獲得這個在紐約的研究職位欣喜若狂。

馬斯洛和貝莎住進了哥倫比業大學附近的曼哈頓第110街的一所舒適的住宅,開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桑代克成了他生命中的福星。不久之後,桑代克又為他做了一係列關於智力和學術能力的測驗。正是桑代克自己開創了這種測驗。最後,桑代克告訴馬斯洛,CAVD心理測試表明,馬斯洛的智商高達195,其他測試也取得了有史以來第二個高分。他向驚呆了的馬斯洛表示,如果他今後找不到一個永久性職位,他願意資助他一輩子。

馬斯洛最初得知自己具有天才的智商水平時,感到有些疑惑不安,因為他“從沒想到自己會那麼聰明”。數十年後,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他說:是桑代克使我覺得自己成了“重要人物”,從那以後,當我在學術上遭到誰的反對想打退堂鼓時,我會在半夜醒來,叫道:“老天爺,我可比他聰明!”

轉向動機理論研究

當美國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局勢日漸緊張、險惡時,馬斯洛卻看到了一條實現他的和平幻想的途徑,那就是發展一個完整的人類動機理論。他覺得,關於人性的關鍵問題實際上並不多:人們在生活中到底想要什麼?滿足什麼才能感到幸福?什麼原因使人們要追求某種目標?

在這之前,為了確認和衡量人類與猿猴對應的支配和服從行為,他已和近百名婦女和十五名男子進行了麵談,並發表了一篇論文:《支配情緒、支配行為和支配地位》。他首次定義和強調了人類社會行為中的這三個方麵。最有趣的是,他也探討了支配情緒的強弱程度怎樣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工作和婚姻。馬斯洛暗示,人性中具有某種生物學上的內核,它受文化和曆史因素的影響和調節,但不會被完全清除。從那以後,馬斯洛開始強調人類固有的情感和精神能力,並開始了對人類動機理論的探討。

1940年,馬斯洛首次把這些思考具體化。在與貝拉?米特曼共同撰寫《變態心理學原理》時,馬斯洛認為有必要用整整一章來概括論述正常人格。在合作者中,誰也沒有料到他會有這種脫離常規的想法,但他仍然執意而為。為確定他稱之為“正常狀態”的表現,他界定了12個一般的品質以及幾十個特殊的品質。馬斯洛用“正常”這個詞來描寫理想的或健康的品性,它們包括適當的自尊和自我認識,表達愛和被愛的能力,對社會習俗和倫理提出質疑的能力,等等。

在同一章中,他寫了簡短的一節,題為“理想人格和目標”。馬斯洛宣稱,既然理想人格問題總是與價值觀問題相關,他希望“科學在發展的進程中將最終接管整個價值觀問題作為研究對象”。

“自我實現”之光

1945年中期,馬斯洛準備對研究自我實現投入更多的精力。自從三年前這一概念初步形成以來,他對此做了很多思考,並記了大量筆記。在他的筆記本的第一個條目上,他寫道:“在雜事煩擾多年以後,現在,我決定對於優秀人物(Goodhumanbeing)進行深入研究,要做到盡可能的嚴謹和正規,盡管一切都相當困難,並且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我要對難以克服的困難保持清醒的認識,然後毫不畏懼地勇往直前。”

到1946年初,馬斯洛揭示了自我實現者似乎共有的兩個重要特征:它們是對於隱私的強烈需要和易於產生神秘體驗。他對第三種特征也有預感:感情健康的人比心懷焦慮的人更能夠用準確的目光看待世界。最後,他還是準備做幾個完全創新的實驗。他試圖證明,自我實現者確實有更精確的對於現實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不僅體現在對他人的人格作出判斷,也體現在分辨光和聲的物理世界方麵。

這時,馬斯洛的健康開始惡化,他不得不到他的兄弟開製桶公司的普裏山頓鄉村去休養一段時間。在這裏,他讀了大量重要人物的傳記,對馬斯洛來說,這是新的、關鍵性的一步,因為正是從這些具體的人物身上,他發現了人格的健康與人格的力量。

這年年底,馬斯洛依據他的正在形成的動機理論,提出了14個命題,他強調說:

生活的真正成就來自於我們自己的高級需要的滿足,特別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滿足。

高級需要滿足能引起更加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

那些生活在自我實現水平上的人,事實上也是最博愛並在個人特質上發展最充分的人。

經曆了這場莫名其妙的病以後,1951年秋,馬斯洛來到布蘭代斯大學,擔任心理學係主任,並於1954年完成了《動機與人格》。該書最初的幾章包括他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的精華部分,特別是關於愛、認知、動機等的具體表現形式。最後幾章則不僅形式新穎,內容上也銳意革新。他提出了把傳統心理學研究轉變為兼有科學與倫理意義研究的令人振奮的設想。

最使人感到鼓舞的大概是這本書的附錄“積極的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在這一附錄中,馬斯洛提出了一百多個人本心理學的研究項目,例如:人們怎樣才能變得聰明、成熟、仁慈?

人們怎樣才能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格以及創造力?

人們怎樣才能學會使自己適應新情況?

人們怎樣才能學會發現善、識別美、尋求真?

《動機和人格》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使馬斯洛一下子在全美國出了名。這部著作被公認為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成就。更有意義的是,它富有說服力的思想開始滲透到其他領域,包括企業管理、市場銷售、教育、心理輔導以及心理治療等。對許多關注心理學以及心理學應用的人來說,馬斯洛的名字開始成為一種深入探索人性的象征。他的心理學理論體現了一種獨特的美國式的激進、創新和樂觀。

人類需求與最佳管理

馬斯洛相信,他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提供了一個如何在工作環境中強調自我實現的最有用的模式。他指出:“最好的管理者應該懂得如何促進被管理者的健康。辦法有兩個:一是滿足被管理者的基本需求,包括對安全感、歸屬感、情感關係、友誼關係的需求,以及對聲望和自尊的需求。二是滿足他們高層次的動機或需求,例如對真、善、美、正義、完美以及規律的需求。”

在日常匆忙的工作中,這些觀點也許有一點理想主義,但是了解馬斯洛的發現是有助益的。他認為,對於自我實現型員工來說,重要的工作目標至少有13個:

1、成為工作的主要推動者;

2、有自決權;

3、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動;

4、能夠全程參與某項計劃(從計劃、執行到完成);

5、對成功有所期待;

6、喜歡或至少樂意擔負責任,尤其對自己的責任;

7、主動而不是被動;

8、做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東西;

9、體驗自己作主的自我;

10、體驗自主性;

11、體驗自發性;

12、體驗獨立性;

13、自己的能力獲得他人的認可。

在當今的企業界裏,馬斯洛關於工作中的自我實現的洞見已經逐漸成為智力資本這個領域所探討的主題。

“早逝”而“永生”

1966年7月8日,馬斯洛驚訝地獲悉自己已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他了解到自己並不像以前所感覺的那樣孤獨,數以千計的同行們投了他的票。同時,他也為獲得這個榮譽而感到為難,因為他有那麼多的良師益友都未能夠當選。

那年秋天,馬斯洛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最高的讚譽。他被美國人道主義協會評選為這一年的“人道主義者”,每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邀請信,請他參加各種學術和政府會議,接受榮譽學位,或者與各種團體、教育機構在研究項目上進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關於科學的心理學:一種探索》一書出版了,此書成了擴大他的新影響的催化劑。這本書篇幅不長,卻很有分量,極具啟發性。他在書中以實驗心理學為範例,對傳統科學進行了有力的批評。他繼續發展了以前在《動機與人格》等著作中的觀點,認為主流科學由於回避價值問題,對統計學和方法學過分依賴,從而使人性及其巨大的可能性以一種可憐的片麵的形象出現。

但是,馬斯洛並不是一個以一廂情願的主觀善良願望看待事物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裏,他更加意識到,任何關於人性的理論都應該承認我們自身的不完善性,但也不要陷於絕望。馬斯洛看到,即使是最優秀的人,包括他懷著崇敬心情研究了很長時候的“自我實現的人”,也同樣是不完善的。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任何完美的期望都是錯誤的,甚至是危險的。他在日記中坦率地寫道:“一個美滿的婚姻是不可能的,除非你願意接納對方的醜陋與缺陷。”

1970年6月6日至6月7日這個周末,馬斯洛和貝莎在門羅帕克的家裏享受著少有的寧靜。星期日早晨,貝莎打電話給莫蕾爾夫婦,邀請他們到家中做客。馬裏依?莫蕾爾同意和貝莎一道參加一個關於雕塑的活動,這時,馬斯洛正忙於寫作,他向他們表示歉意,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他說,自己正在緊緊捕捉腦子裏出現的有關人的邪惡問題的思想。

6月8日,星期一,馬斯洛像往常一樣從房間出來,到遊泳池邊緩慢散步,貝莎跟隨在離他幾尺遠的地方。後來,他小心翼翼地按照大夫對他的囑咐,看著秒表開始跑步。突然,在加利福尼亞的陽光下,他倒下去了,沒有一點兒聲音。

剛滿62歲的馬斯洛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馬斯洛的魅力卻深深地吸引著大家。他的一位學生說:“我還沒有遇過像他這樣早逝但卻永生的人。”

馬斯洛心理學關鍵詞

存在性認知:通過沉思得到的清晰的認知,尤其是指關於人或者事物的超越性、神聖性以及永恒性的認知,自我實現的人在高峰體驗的狀態中經常產生這種認知。但並不是隻有自我實現的人才產生這種認知。

存在性幽默:富有哲理的或者是啟發性的幽默,它反映了高度的成熟與高層次的動機。例如:亞伯拉罕?林肯所具有的幽默。

存在性愛情:對於所愛者的本質和潛能懷有無私的、無條件的尊敬心理,而不是利用自己所愛的對象來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愛事物的本來麵目和它的獨特之處。

優心態文化:正式的定義為一千個自我實現的人在一個孤島上所形成的文化。在廣義上是指在人性許可的範圍內,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完美的社會,這種社會能夠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而且還能夠為每個成員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

優心態管理:正式的定義為由一百個自我實現的人合作所建立的企業管理製度。這一百個人把積蓄集中起來,投資到這個企業,所以每個人都有同等的發言權。廣義上是指一種開明的管理。在一個組織內,每個人的成長和創造力的發揮與這個組織的產品或者服務質量以至整個組織的健康發展都密切相關。

自我實現:個人成長的頂峰期,這時,我們已擺脫由基本需求和匱乏性動機帶來的憂患。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不是終點,而是完成充分發展的一種動力和渴望。同時,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程度上發掘自身潛在的天賦、能力和趨勢的一個過程。雖然我們都有這個動力,但我們也有對於成長的恐懼。

自我實現者:一個精神上健康、成熟,正在實現自我完善的個體,他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滿足,因而為超越性需要所驅動,成為存在價值的積極追求者。這種類型的人的特征,包括創造力、睿智、情感的自發性,以及對工作的熱忱等。

高峰體驗:通常指一種短暫的狂喜、入迷、出神、極大的幸福感和愉快。在這種短暫的時刻裏,我們能感受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體驗到“此時此地”以及真實而統一地存在的感覺,同時也體會到超越與神聖。這種體驗多發生在自我實現者身上。

超越性動機狀態:指一種渴求存在價值,如真理、正義、完滿的動機狀態。這是自我實現者的主要動機狀態。

超越性需要:我們天生的除基本需要外的另一種心理需要,這是對存在價值的需要,雖然不強烈,但如果失去,就會導致超越性精神疾病或“靈魂病態”。

超越性疾病:長期喪失超越性需要,即超越性動機不能滿足而引起的存在於精神上的疾病,它們包括玩世不恭、冷漠、厭煩、缺乏熱情、失望、無助感、虛弱和虛無感。

桑代克

桑代克(1874―1949)生於美國麻省一位牧師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獨,隻有在學習中才能找到樂趣,也特別有學習的天賦,他一生致力於心理學研究,著述頗多。

桑代克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學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動物心理實驗的首創者,教育心理學體係和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並設計了心理測驗,為美國教育測驗運動的領袖之一。正因為如此,一些史學家將他劃歸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更象行為主義學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卻認為他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學派。鑒於桑代克的研究成果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影響,我們暫且將他納入行為主義學派。

桑代克對行為主義學派的影響主要來源於他對小雞、小貓研究的結果。1895年,他到哈佛大學受教於詹姆斯,做小雞走迷津實驗(即走迷宮),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繼續利用貓和狗等做實驗。他在實驗中發現,最初,小雞小貓小狗都是在死路裏轉來轉去,偶爾會找到出口,逃出迷宮,而這通常需要花很多時間;但重複多次以後,小雞小貓小狗在死路中轉的次數都會減少,花費的時間也會減少很多;訓練到一定次數以後,一把它們放入迷宮,它們甚至會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逃脫了。桑代克認為,小雞小貓小狗都不是通過推理和觀察而學會逃出迷宮的;它們之所以能夠順利逃脫,原因隻有一點,那就是不斷的嚐試,在不斷的嚐試和失敗中慢慢消除那些無用的行為,記住那些有助於逃脫的行為,用桑代克的話說,就是它們已經在這些有用的行為和行為的目標之間建立了聯係。桑代克進一步提出了他的“聯係法”理論,這一理論主要包括兩大學習定律:

1.效果律。桑代克認為,哪一種行為會被“記住”,會與刺激建立起聯係,取決於這種行為產生的效果。例如,迷宮是一個刺激,小雞在迷宮中會作出多種行為反應,但大多數反應都不能幫助它們逃出迷宮,而另一些行為則使它們得以逃脫並得到食物。因此,小雞就記住了這些有效的行為,將迷宮這個刺激和這些有效的行為聯係起來了。以後,一進迷宮,它們就知道作出什麼反應。

2.練習律。桑代克認為,練習次數的多寡,影響刺激和反應之間練習的穩固程度。練習越多,練習越緊密,小雞越清楚要采取什麼行動,逃脫的速度越快;練習越少,練習就不夠緊密,小雞就越難找到出口。

雖然桑代克的“聯係法”理論後來被行為主義者吸收並成為他們的主要理論原則,但桑代克本人對行為主義學派的熱情卻並不高。也許是因為他的研究興趣太過廣泛,而其中有很多是關於精神和意識方麵的,這是行為主義者所不能容忍的,而桑代克本人也並不欣賞行為主義者那種將精神和意識一棍子打死的作法,因而對行為主義的觀點異議頗多,所以就隻能算是一位站在行為主義學派邊上的心理學家了。

榮格

榮格於1875年出生於瑞士東北部康斯坦斯湖畔一個名叫凱斯維爾的鄉村裏,他家中一共有9個牧師(他的父親和8個叔伯),家庭中濃厚的宗教氣氛很大程度上培養助長了榮格的神秘主義傾向。榮格的童年生活是孤獨的。他有兩個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經常吵架,母親的性情反複無常。榮格常常是一個人玩,自己設計出各種模仿宗教儀式的遊戲;他常常沉湎在夢、幻覺和離奇的想象中,他喜歡獨自麵對美麗的湖光山色,享受與大自然默契的愉悅,領悟大自然給他的神秘啟示。這一切使得榮格自小就非常內向、敏感。

1907年,榮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見麵,彼此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此後,大約有五年的時間,可以說是他們的“蜜月”。弗洛伊德器重榮格,稱他為“我親愛的兒子”。希望他繼承自己的事業,認為“當我所建立的王國被孤立的時候,惟有榮格一個人應該繼承它的全部事業”。1911年,弗洛伊德不顧其他人的反對,推薦榮格擔任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第一任主席。而榮格也非常尊敬弗洛伊德。

但是,兩人的親密關係畢竟不能掩蓋他們之間真實存在的思想上的分歧。這首先並且也集中地在性理論方麵暴露出來。事實上榮格從一開始就傾向於把力比多看成是一種創造性的、指向未來並不可破壞的生命力,可以被導向不同的方向,性不是它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形態。

開始,榮格隻是在和弗洛伊德的通信與私下交談中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到1912年,他發表了《力比多的象征》一文,同年夏天,他又去美國講學,在那裏,他終於公開了他與弗洛伊德之間的分歧。1913年10月,榮格辭去《國際精神分析年鑒》主編職務;1914年又辭去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職務,然後又退出了學會。榮格和弗洛伊德之間的友誼、合作和往來至此結束,但是榮格終其一生都保持著對弗洛伊德真誠的敬意。

陳鶴琴

陳鶴琴(1892--1982年)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南京師範學院院長。

陳鶴琴1892年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百官鎮,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後,長期從事師範教育與兒童教育工作,在兒童心理的研究與幼兒教育的研究方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陳鶴年回國後,最初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東南大學成立後,任教授兼教務主任。在此期間,他致力於研究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學和幼兒教育學。1923年他創辦了鼓樓幼兒園,作為理論研究的實驗基地。

陳教授畢生從事兒童心理與教育的教學和研究。他非常重視實驗與實踐。1927年,他在東南大學任教期間,在南京建立教育實驗區,為推廣小學教育作實驗。陶行知先生創辦曉莊鄉村師範學校時,他擔任校董會董事並兼任該校第二院院長,為推廣鄉村幼兒園進行實驗,並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陳教授為中國幼兒教育事業作出了更重要的貢獻。他創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範教育的完整體係了他從事的幼教事業是全麵的、整體的,從托兒所、嬰兒院開始手,到幼兒園和小學;在師資培養方麵創辦了中等功師和高等幼師專校。陳教授為了配合幼兒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需要,創辦了兒童玩具、教具廠,根據兒童心理的發展程序,製作了多種型式的玩具與教具。陳教授為了豐富兒童的知識,編輯出版了不少兒童課外讀物,如:《中國曆史故事叢書》、《小學自然故事叢書》等。他所編輯的兒童讀物。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語言活潑,圖文並茂。他還為幼教、小教界主編了多種輔導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活教育》與《新兒童教育》等。陳教授為了推廣與普及關於幼兒教育和兒童教育,創辦與領導了中國幼稚教育社、中華兒童教育社,通過學術團體的活動,對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教育研究者進行了輔導。

陳教授是一位愛國民主主義者,並且隨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發展而不斷地進步。他在美國留學期間,曾受杜威、克伯屈的實驗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回國以後麵對舊中國舊教育的因襲舊法、脫離生活、死讀書本,便立誌改革舊教育、創造新教育。陶行知先生走在前麵,他跟在後邊。陶行知先生批判舊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對陳教授的教育思想影響很大。因而陳教授把這句話改成:“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因此,陳教授提出“活教育”的口號,試圖用“活教育”來改革中國的舊教育。

陳教授的主要著作有:《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均寫於1925年)等。

周先庚

周先庚(1903―),實驗心理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及應用心理學的奠基人,20年代從事漢字橫豎排對閱讀的影響、漢字的完形結構的實驗研究,並發明實驗儀器――四門速示器,開創了漢字心理的研究領域。30年代從事工業心理調查實驗研究,成為中國工業心理學研究的先驅。在河北定縣主持的年齡與學習能力關係的研究,得出一條識字能力曲線,被當時心理學界稱為周先庚曲線。從教60年,為培養心理學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周先庚,1903年8月10日出生於安徽省全椒縣金城港村。3歲時父親因病逝世,家庭境遇使幼年的周先庚養成了本分、不惹是非和勤奮好學、刻苦努力的性格特點。

1916年安徽全省有7人考上了北京清華學堂,周先庚是其中之一。這是他勤勞學習的結果。入學後就讀於理工科,共讀8年。他如饑似渴地涉獵群書,具有廣泛的學習興趣,因此直到畢業時,還沒有最終確定專攻的專業目標。1924年他到南京國立東南大學文法科學習圖書館學1年,他選學圖書館學,也是為了閱覽更多的書籍。在這一年裏,他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5年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學院心理學係,從此開始了他60多年的心理學生涯。1926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學士學位,1928年獲碩士學位,1930年又獲博士學位。其後他即到歐洲考察,先後在倫敦、布魯塞爾和柏林逗留1年。其間寫了理論論文“心理學的電影觀”,發表在美國《心理學評論》雜誌上(1931)。接著他途經波蘭、蘇聯,於1931年回到北平,任清華大學理學院心理係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大學輾轉內遷至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後搬回北平。他在清華大學執教21年,獲“永任”獎狀。1938一1948年曾任心理係主任,還兼過北京師範大學、輔仁大學等校的課程。1952年院係調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心理專業(1978年改為心理係)教授。1950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1982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編委,1984年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顧問,1985年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顧問,1986年應聘為北京心理學會顧問。

開漢字心理學研究的先河

周先庚在斯坦福大學的碩士和博士論文是關於四門速示器的發明。當時他從事的是用實驗方法研究漢字橫豎排對閱讀的影響。四門速示器就是為研究這一課題而設計製造的。速示器是用來控製視覺刺激物(如漢字)的呈現時間,以研究被試者反應(如閱讀速度和準確性)的儀器,因由四塊檔板的運動來覆蓋或顯露刺激物而得名。周先庚的論文曾在1929年第九屆國際心理學年會上宣讀,其後又發表在美國《實驗心理學雜誌》1929年第12卷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速示器不僅可用於漢字識別的研究,也可用於反應時間、視知覺、學習與記憶的實驗研究,這項發明對推動實驗心理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周先庚關於漢字橫豎排對閱讀影響的實驗結果,證實了決定漢字橫豎排利弊的具體條件。此外,他還分析了漢字的完形結構,為實驗工作提供了基礎。論文分別發表在1929年、1930年美國兩卷《實驗心理學雜誌》上。自20年代以來,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漢字的特性及認知過程,並將其成果應用於漢字教學、文字改革、漢字的編碼和信息處理等方麵,已經形成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周先庚關於漢字閱讀的研究,是漢字心理學的開創性工作,對推動漢字心理的研究和漢字心理學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實驗及應用心理學的奠基人

周先庚一直從事實驗及應用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自己身體力行,同時也呼籲心理學界重視實驗及應用心理學的研究。他把心理學應用於實踐,為社會服務,看作是推動心理學發展的動刀。

1931―1937年周先庚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委托,在河北定縣主持年齡與學習能力關係的研究,發表了“定縣曆年測驗統計結果略述”(《測驗》雜誌,1935年第二卷第三期)、“定縣七年新法測驗考試之實施結果”(《民間》雜誌1935年第一卷第九期)等論文。研究結果得出一條7―70歲被試者的識字能力曲線,被當時心理學界稱為“周先庚曲線”。這條曲線表明了不同年齡階段識字能力的變化,周先庚並為這條曲線的變化作出了適當的解釋說明。這項研究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典範。

1934―1935年周先庚在北平私立協和醫學院腦係科指導皮膚電反射的研究。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皮膚導電性能的變化與情緒狀態的變化有直接的關係。用作偵破手段的“測謊器”,就是記錄在情緒變化下皮膚導電性能的變化及其他生理、心理指標變化的儀器。周先庚關於皮膚電反射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中國關於“測謊器”研製的最早工作。

1935―1937年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與陳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機車廠進行了關於職工提合理化建議的調查研究,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摸索調動職工積極性的途徑。這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心理實驗研究。周先庚曾發表過多篇工業心理學論文,如“發展中國工業心理學之途徑”、“中國工業心理學之興起”、“工人心理考察”、“工廠建議製度”、“交通與工業安全問題”等,1943年在昆明舉辦過工業心理講習班,1958年在北京參加了“操作活動合理化研究班”的講課,直接把工業心理學的知識傳授給工業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