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 / 2)

“明清之際”,是中國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曆史時期,作為文化史上的一個命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謝國楨先生陸續出版了《南明史略》、《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明清之際的學風》等著作。20世紀90年代,又先後出版了顧誠和美國學者司徒琳分別撰述的同名著作——《南明史》、李亞寧《明清之際的科學文化與社會》、陳鼓應等主編的《明清實學思潮史》、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傾向》、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近年來湧現的新著又有李枚《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等等。對明清之際這一特殊時期展開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是目前學術界的大趨勢之一。

選擇明清之際通俗小說作家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我在學習和閱讀中,深深受到這一課題本身獨特魅力的巨大誘惑。但是在具體劃分明清之際的上限和下限時,也曾有很多困惑。這種劃分究竟科學與否?是將崇禎、順治兩朝合在一起,敘述更為方便,還是分開表述更為方便?也就是說,兩朝之間有無必然的聯係?筆者曾經試圖專門論述南明、順治時期的通俗小說作家,但又感到順治、南明時期小說作家的特色是有淵源可循的,可以以崇禎時期為其源頭。在崇禎、順治兩朝,通俗小說的一些內在特點是有聯係性的,保持著高度的統一。比如時事小說和遺民小說,他們的分別是表麵的,而他們的統一卻是內在的:都是自覺、密切地關注時事,將小說與時事聯係起來。

趙園先生在談到她選擇“明清之際”的“最初的原由”時說:“我最初隻是被明清之際的時代氛圍與那一時期士大夫的精神氣質吸引了,於是在幾乎毫無準備、同時對自己的力量並無充分估量的情況下,我邁過了那道門限。”筆者也以同樣的心情,進入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進行很可能是“不自量力”的艱苦探索和嚐試。

對作家群體的整體性研究,是文學史的重要命題之一。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古代文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許多學者主張打破傳統的文學研究史上單一的作家作品研究的局麵,要求進行立體的、全方位的文學研究。傅璿琮先生在《中國文學史研究係列》叢書的總序中說:“文學史研究的基本單位,不是簡單排列的一個個作家,而是連續不斷向前推進的不同時段。”理論的提出,促進了一係列的實踐活動。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時段研究和作家群體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是我研究的學術背景和理論基礎。

明清之際是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轉型時期,此時的小說作品既有對傳統小說的繼承,又有對傳統小說的革新,處在一個革新舊傳統、開辟新風貌的“夾縫時期”。明清之際小說的因革,主要有三個標誌:其一,作家主體意識增強,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影影綽綽地看到作家自己的生活狀況、心理情態、社會思想等;其二,在明清之際啟蒙思想的影響下,不少作品中有對傳統思想和傳統文化的比較深刻的反思;其三,小說各傳統流派開始發生變異和互相融合,這一點對清初及清中後期小說創作影響深遠;其四,小說觀念發生發展,作家對小說藝術的認識有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