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據地學校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蘆溝橋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大規模侵略。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努力,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國共合作的宣言,宣告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為適應抗日救亡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根據十年蘇區教育建設的經驗,在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實施了“抗日教育”。教育為長期抗戰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執行的教育方針。它是在新的形勢下,根據當時形勢的迫切需要提出來的。
一、抗日根據地的高等院校
抗日根據地的高等院校,主要是指較高級的專門教育,為抗日戰爭培養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麵人才的幹部學校。特殊的環境和抗戰的迫切需要,不允許抗民主根據地創辦學製三年或四年的正規大學,而是實行新製度,新課程的新型的短訓班式的革命高等學校,較為著名的大學有: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1936年6月創辦於陝北瓦窯堡。初稱抗日紅軍大學。是為培訓紅軍幹部而創辦的。西安事變以後,國內戰爭基本結束,1937年初遂改“紅大”為“抗大”,並隨黨中央遷校延安。1938年底,為配合黨中央建立和擴大敵後抗日根據地,抗大開始在敵後根據地辦分校,先後在山東、晉察冀、淮北、蘇北、蘇中、鄂豫皖、太行,太嶽等解放區辦了12所分校。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0月奉命挺進東北,組成東北軍政大學。九年中,抗大共培養了二十餘萬名革命幹部。
陝北公學,簡稱陝公。全國抗戰爆發後,到延安求學的知識青年越來越 多。1937年7月黨中央決定成立陝北公學,11月1日正式開學。為了向國民黨要求辦學經費,校名原定於陝北大學。據成仿吾在《戰火中的大學》主講,蔣介石反對成立陝北大學,說陝北一塊小小的地方,已經批準成立了一個抗日軍政大學,足夠了,不能再成立什麼大學了。為抵製蔣介石的限製政策,遂改稱陝北公學。在這兩年的時間裏,為抗日戰爭培養了6000多名幹部。1940年9月,陝北公學在延安繼續招生,1941年全部師生並入延安大學。
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為培養抗戰所需的文藝工作幹部,1938年4月在延安成立。初分戲劇、音樂、美術三個係,後又設文學係。學製為九個月,分為三個階段,即學習三個月後,在前線或根據地實習三個月,再返校學習三個月,然後畢業。1939年夏,魯藝與陝北公學、工人學校,青訓班合並為華北聯合大學、開赴華北前線。1940年以後加強了專業化的學習,學製延長為三年(除實習外)。1943年4月,魯藝並入延安大學,為該校下屬的“魯迅文藝學院”。
中國女子大學。為培養婦女幹部,滿足來自國統區和敵占區愛國女青年的學習要求,於1939年7月成立於延安。學生來自不同省市,共一千餘人。按學員不同的文化程度,分別編為普通班、高級班、陝幹班和特別班。普通班的學員來自敵占區的高、初中學生;高級班中,有紅軍中的婦女幹部,也有來自敵占區的女高級知識分子;陝幹班是專門培養邊區婦女工作幹部的;特別班學員是經過長征,有戰鬥經驗,但文化水平較低的工農幹部。1941年9月女大並入延安大學。
華北聯合大學。1939年夏,在日寇戰火迫近,在國民黨頑固地對陝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的情況下,黨中央決定將陝北公學、魯藝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培訓班、延安工人學校聯合起來,成立“華北聯合大學”,與抗日軍政大學一起開赴敵後。聯大師生越過敵人的層層封鎖,於9月底到達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0月中旬在阜平縣城南莊開學。抗日戰爭期間,學生達8000餘人,對堅持華北抗日,爭取最後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延安自然科學院。為了加強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培養科技幹部,1940年9月創辦了延安自然科學院。它是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學校,設有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礦四個係。學製三年,師生約三百餘人。為配合教學和科研,還設有實驗室和實習工廠,他們在配合邊區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例如,化工實習廠先後製成肥皂、火柴、砂糖、玻璃等。為抗日根據克服物質困難,作出了貢獻。
延安大學。1941年9月,陝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合並成立了延安大學。學校設三院:社會科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兩個專修科:英文專修科、俄文專修科。1943年4月,魯迅藝術學院、延安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和新文字幹部學校並入延安大學。據1944年6月統計,延安大學有教職員工575人,學員1302人。1945年9月,日寇投降,抗戰勝利,延安大學除留下一個行政學院外,魯迅文藝學院、自然科學院的全部學員和工作人員,以及行政學院的大部分學員,都奉命開赴各條戰線,去爭取和平建國的新勝利。
二、抗日根據地的中、小學校。
抗日戰爭初期,日寇鐵蹄所至,各級各類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千百萬青少年兒童失學。要恢複學校,就要培養大批教師,因此,建立師範學校,恢複中學,小學校已迫在眉捷。
1937年3月,在陝甘寧邊區成立了魯迅師範學校。起初該校隻有20幾個學生,多數是軍人家屬,後增加到300餘人,多半是外地來的高小畢業生。為培養抗戰所需的小學教師,魯師的課程分為文化課和專業課。文化課包括國語、算術、曆史、地理、自然、音樂、新文字等。專業課包括國防教育,教學法、管理法、教育行政課及遊擊戰術,軍事訓練等課。
1938年。國統區和敵占區青年紛紛奔赴陝北就學,其中有較小的中學或高小學生,他們不適於進入抗大和陝北公學,於是成立了邊區中學,收容學生200餘人,課程有政治、軍事、國語、數學、曆史、地理、自然、新文字、音樂、體育、美術等。
魯師和邊中初斯都是短訓班性質的幹部學校。1939年7月兩校合並為陝甘寧邊區第一師範學校,次年又在關中、寶邊分別成立第二師範學校,招收本地高小畢業生,為邊區培養和培訓小學師資和基層文化幹部。學製逐漸延長到二年或二年以上。1940年又在慶陽成立了隴東中學。同年5月又接管了綏德師範和米脂中學。1941年創設邊區醫藥專門學校。1942年創設邊區職業學校,婦女職業學校等。
抗日根據地的小學教育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發展,它不再為地主,富農所把持,而為廣大勞動人民廣開大門,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所有小學都非常重視抗日的政治教育,編印適合抗戰的教材,增加軍事訓練,政治常識,減少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科目,提供“學校與社會溝通,教育為抗戰服務”。不隻把學生局限在課堂裏,而是把他們組織起來,讓他們參加各種會活動,如站崗、放哨、查路線、送信、募集慰問品等。在敵後根據地組織兒童抓漢奸,破壞交通,開展劫敵運動等。直至1945年,陝甘寧邊區共有小學2297所,其中民辦小學1957所,公辦小學340所。
戰火紛飛中的兩所著名大學——西南聯大、西北聯大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地區陷入了淪陷區或戰區,華北地區的大學開始同內陸地方遷移,免得受戰爭的災禍。當時日軍破壞和控製的中國高等教育機關不少,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沈陽的東北大學的教職員和學生決定向“關內”遷移,翌年借用北平師範大學一部分校舍再開教學。據統計,戰前全國高等學校總共108所,從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被日軍破壞的有91所,而40%的中學也陷入了淪陷區和戰區之內。
著名教育家張伯芩所創辦的天津南開大學,一直對東北問題堅持積極態度,他對從東北避難而來的學生采取優待措施。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7月28日、29日向北京、天津兩地區的中國軍隊開始全麵攻擊,這時候南開大學被嚴重破壞。從這時起,北平、天津地區的大學先後開始準備遷移。其中主要的是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為主在昆明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和以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和天津北洋工學院等為主在陝西聯合創辦的“西北聯合大學。”
北大、清華、南開的師生共800名分別離開華北,1937年11月集合在長沙,在這裏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介用湖南大學等校舍開始了教學。但是由於戰局的惡化,還不到三個月就不得已再一次內遷。1938年2月他們分為兩批向雲南出發,第一批由500人組成采取海路通過廣州、香港到越南海防然後再去雲南。第二批是300人走陸路,經過貴州進雲南。兩個月的旅行之後在昆明會齊,正式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可以說這是從北京到2600公裏的“大學的長征”,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偉大的一頁。
華北地區許多學生聽到在西南創立“聯大”的信息,冒著風險千裏迢迢地來到昆明。西南地區的學生也爭先投入這所學校,接受國內第一流教授的講學。這樣來到昆明的學生日益增加,到1939年秋天該校學生總數超過了三千名。1939年以後該校設置文、理、法、商、工、師範五個學院二十六個係,還有兩個專修科和一個進修班。他們在當時艱難和惡劣的環境下堅持了學術研究和教學。其重要成果就是從抗日戰爭開始之前清華大學社會學科一直在編輯的《中國人口問題文獻索引》,1939年末在昆明完成。
1941年4月清華大學迎接了三十周年的慶祝(從1911年成立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到1941年)舉行了紀念儀式。在儀式講演中說:“清華的民主精神”、北大的“自由研究”,“南開的活躍”等各校創立以來的風格,今天在“聯大”中渾然融合。正是這樣,聯大吸取了三個大學的良好傳統校風而融合成獨立自由、民主、活躍的校風,被譽為“大後方的民主堡壘”。當時駐在重慶的英國大使館的著名科學者蕭瑟夫·紐達姆,讚揚“聯大”為“自由的樂園”。那時重慶在國民黨政權的嚴格控製下,知識分子被剝奪言論的權利。與重慶情況相反的,昆明聯大的學者和學生不管誰的監視,進行了自由研究討論、著作活動。
在這所學校,有許多傑出的學者們教過課,比如著名學者和詩人聞一多教授,曆史學家吳晗教授等。英國的著名記者勞巴叨·砰依應邀請來到聯大,擔任英語、英國文學課。他回憶說:這個學校處於過去的墳地之中,校園裏一共蓋了12座樓,校園中央是正式建築的圖書館。圖書館當然以中國文獻資料為主,但也有大約相當於20多個書架的英語文獻。他會見聞一多的時候,聞一多臉上留著胡須,對砰依發誓說,一直到最後一個日本兵從中國國土被驅逐的那天,他才刮臉。聞一多積極進行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參加中國民主同盟等組織。他的這種活動給學校和學生帶來了民主的良好氣氛。不過1946年7月他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英勇就義。
國民黨的反共政策和通貨膨脹使雲南內地師生的生活越來越窘迫,但他們克服困難,一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時一直在堅持研究活動和教學活動。此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三校分別回到原址。
除了西南聯大以外,還有著名的西北聯大。1938年這些學校先遷到西安,聯合組成了“西安臨時大學”。次年由於戰局惡化,再遷陝南,在城固、南鄭、沔縣等三地分別開設文理、法商、師範、工、醫、農等六個學院23個,而正式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學製醫生為五年,其他學院都一樣為四年。該校設置校務委員會,原北平大學校第徐誦明、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李蒸、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等常務委員,管理校務。1939年該校分別改級為西北大學和西北師範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等。與西南聯大一樣,這些學校師生也渡過艱難的日子,在惡劣的辦學條件下堅持民主和學術自由。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和師生回到原址外,西北大學遷至西安,留下了學校組織。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兩所大學以外還有東北、上海等地的許多學校遷向內地(比如前述東北大學遷入四川三台)。但這兩所大學由於原來的大學的水平之高和名聲之大,特別引起了當時社會的注目,而吸引了全國優秀人才。他們在當地的教學研究環境非常劣惡,但他們不僅沒有放棄教學事業而醞釀了所謂學術自由和民主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