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最早教育
我國的原始社會,大體上經曆了原始人群,母係氏族公社和父係氏族公社這樣三個相互聯係的階段。中華民族從原始人群製造和使用粗糙的石器開始,就產生了以傳授有關的生產和生活經驗以及原始禮儀為內容的教育。在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教育主要是通過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來進行,沒有專門人員和專門機構,教育的手段是通過語言、口耳相傳,觀察模仿,因此教育表現為自然形態的一種社會現象。
大約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的原始人群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幾十人群聚一起,過著沒有剝削,沒有階級,平等互助的生活。他們已能製造出多種粗石器,並懂得了保存和控製火,由原來他們茹毛飲血變為吃熟食,用火取暖、照明和防身自衛等,這時有關火的知識便成了他們迫切需要掌握的新內容。根據北京猿人大腦發展的完善程度推斷,他們已有語言。北京猿人就這樣以語言為交際工具,結為群體,與自然作鬥爭,以獲取生活資料。然而他們處在洪荒時代,沒被困難嚇倒,與自然作艱苦的鬥爭。
“北京人”的原始人群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工具極其落後,因而生產、生活資料公有,甚至連小孩都屬群體的。那麼,為了使孩子成長,教育小孩的重任便落在每個成人的身上,成為他們應盡的、共同責任。傳授打製和使用石器,利用天然火等生產和生活中所必須掌握的知識。
原始社會教育的內容既要傳授勞動的知識技能,又要進行思想道德習俗的教育。因為原始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所以,這個社會就更談不上軍隊、法庭、監獄等的存在了。要維持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隻能依靠社會的風俗習慣,原始禮儀。就此事,不妨以六、七千年前的一個典型的母係氏族公社的村落——西安半坡遺址為例。
這個村落是以農業為主,兼有漁獵,製陶等生產活動。石器已有更新,由原來的打製變為磨製,出現了光滑、鋒利、準確而合乎規格的各種細石器,如:鏟、箭頭等;還有魚鉤、針、錐之類的骨器。最有特色的手工藝是製作陶器。
陶器的種類很多,它們既是實用的工具,又是一種藝術創作。象彩陶器上的紋飾:奔馳的鹿、飛翔的鳥、張著大口的魚,同心擴散的水波,以及人麵魚紋的圖案……,既有生動逼真的對自然和生活的描繪,也凝結著人們的想象、宗教觀念和對美的感受。製陶是一種專門工藝,一般由有經驗的婦女掌握。年輕一代學習這種技術,由這些成人有目的、有意識地給予指導。
古書記載:“燧(suì歲)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神農耕而作陶”等。這些傳說,從內容看,所反映的正是遠古人群進入母係氏族公社之後的生產和教育的反映。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進了父係氏族公社時期,關於這時期創製發明的傳說,愈加豐富,而且集中在黃帝(部落聯盟的首領)的身上,如:“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溫”,“黃帝作車、引重致遠”,“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黃帝作駑”等,這類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生產技術和文化有了多方麵的進展,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教育的內容。同時武器的製作和作戰的訓練,也成了教育的新課題。
遠古氏族公社時期的教育,較之原始人群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其內容更為豐富、複雜,形式也更為多樣、生動。具體地說,有生產勞動的教育,如教孩子們采集、狩獵的知識和技能技巧,學習天文、曆史、數學等有關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原始工藝技術的傳授等等。還有生活方式的教育、宗教活動中的教育。特別有意思的是宗教活動中的教育。
原始宗教活動中的教育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種教育。下麵就圖騰崇拜中的教育作一簡單說明。
什麼是“圖騰”呢?“圖騰”是氏族的人徽號和保護神,受到敬仰和膜拜。原始社會的氏族往往以獸為圖騰,相信它能供給本氏族的生活需要,能夠驅除災害。傳說黃帝部落可能以“熊”為圖騰。夏後氏的祖先可能以“龍”為圖騰。“龍”是想象中的動物,它的基本形態是蛇,又兼有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它由多種動物圖騰結合而成。
圖騰崇拜以及由此派生的儀式、禁忌、歌舞和神話故事,是氏族形成以後進行思想文化習俗教育的重要形式。諸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之類的神話故事,有助於增強氏族共同體的觀念和獻身精神。
傳說中悠悠古國的最早教育,盡管實物、史料較少,但從現有的資料可以看出,教育從人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所以,中國古代的教育也如同中華民族產生、發展的曆程一樣,源遠流長,輝耀千古,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有文字記載的學校萌芽——“大房子”
教育是同人類社會同時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學校則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學校的產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經過相當長的孕育、萌芽、成長的過程。那麼,學校產生的曆史條件是什麼呢?學校的萌芽主要表現是什麼呢?
據有關文獻考察,中國古代學校的萌芽是在原始社會末期,具體地說,我國原始社會進入父係氏族公社階段以後,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導致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後,有了長足的進步,突出表現為製陶技術的發展和冶銅業的出現。與此同時還發明了紡織技術,改進了房屋建築。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製度的急劇變革。大約在五帝時期,我國原始社會進入了部落聯盟和軍事民主製階段,私有製進一步發展,使得少數人可以在別人的勞動產品供養之下從事腦力勞動工作。這就為學校的萌芽準備了條件。
有了脫離生產勞動專門辦教育和受教育的人,隻是為學校的萌芽準備了條件,並不能說學校就能產生,要使學校產生還需具備其它因素。我們知道,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需要憑借一定的工具。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教育曾經曆過以“聲”為工具的原始樂教,和以“儀”為工具的原始禮教。“禮”與“聲” 上古曾是施教的重要形式。
但是,憑借聲音和儀式等形象化的手段進行教育,畢竟不如把人們的語言記錄下來,用做交流思想和傳授知識技能的工具,更為便當、直接,傳授的範圍也可更加廣泛。形象化的教育手段在古代都離不開人的親授,而文字所載的知識技能,可以縱接千載,橫穿萬裏,凡書到達之地,也是教育所要到達的地方。因此,文字便成為以書本為主的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文字的發明被視為學校產生的重要標誌。
那麼,文字是如何發明的呢?據古籍記載,大約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原始先民就創造了各種原始的記事方法,人們在長期使用原始記事方法的基礎上,逐漸發明了文字。
原始記事方法,大致分三類,其中已包括萌芽形態的文字。第一,物件記事。這是以實物來記錄數字或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第二,符號記事。這是以物件為標誌或在物件上作出一些符號以表達思想,作為記錄事情的方法。第三,圖畫記事。這是用摹繪事物的形象來記錄事情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有人也將這些圖畫稱為“圖畫文字”)。
原始記事的方法,經過漫長的使用實踐,最後便發明出文字,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創辦了使用文字進行教學和學校。但是,確切地說,我國的文字起於何時,這仍然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在考古學家的艱辛努力下,相信揭示漢字開端的確切時間,已為時不會多遠了。
除了上述敘述的脫離生產勞動專門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文字的產生之外,還有,在原始社會末期,社會事務日漸複雜,需要培養專門人員進行管理,基於這些,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組織有計劃的專門教育機關,於是產生了學校。
一般認為學校大概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古籍記載:“成均,五帝之學”。“五帝”即黃帝、顓頊(zhuān xū專須)、帝嚳(kù庫)、堯、舜、是後世想象中的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首領。“成均”可能就是“五帝”時期萌芽中的學校名稱。
又有記載:“米廩,有虞氏(舜)之庠也”。“庠”是舜時學校的名稱。庠的原意是“養”,即把有道德、有經驗、有知識的老人養在那裏,專門從事教育年輕一代的工作。“庠”既然是供養老人的地方,便需要儲存一定的糧食,所以後世又稱“庠”為“米廩”(倉)。這裏被供養的老人很可能就是為氏族顯貴服務的巫、史。
相傳神農氏“祀於明堂”,並稱明堂是“大教之宮”也就是後人說的“大房子”。能否將明堂視為學校的萌芽?依我看,恐怕不能。因為由近年來考古發現,氏族公社時期有“議事廳”一類的建築,有人推論明堂是與之相當的設置,即氏族的公共活動的場所,氏族會議、節日和宗教性的活動,都在這裏舉行。這些公共活動在當時都起著氏族風俗原始禮儀的教育作用。它尚未脫離“母體”的教育,並不具備專門化的特點,隻可稱做原始的社會教育,不能算做是學校的萌芽。
所以,我們可以說,“成均”、“庠”可能是中國古代萌芽中的學校,開始時還不是專門的教育機關,而是逐漸形成學校的過渡機關,起著教育年輕一代的作用。當然,學校的產生也和其他社會現象一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不完備到比較完備的長期發展的過程。
綜觀上述,有文字記載的學校萌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個表現,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有了萌芽時期的學校,也便於更好地為個人生活、生產,為社會提供有益的服務,也利於推動教育的不斷向前發展,更新一些從內容到形式出現的新因素,對後來的學校具有很大啟迪和影響作用,不能不看到它有益於人類文化科學的發展。
夏朝的學校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的曆史進入了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我國的奴隸社會大致分三個時期,按照傳統的說法,夏為初創時期,也就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朝代,約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十六世紀,它有四百多年的曆史。
在夏代,由於奴隸製的產生,促成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並使教育最終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母體中獨立出來。夏代貴族為培養自己的子弟,建立了一種專門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場所——學校。夏代的學校,是我國奴隸製學校教育的雛型,是我國最早的學校。
夏代的學校教育在古籍上也有記載。如:《孟子·滕文公上》、《說文》、《漢書·儒林傳序》等說,“夏曰校”,又如《禮記》的《王製》和《明堂位》又說夏的學校叫做“序”。東漢時鄭玄注《儀禮》又說夏後氏這學校叫作“庠”。這些傳說,都有一定的根據,我們可以推斷夏代可能已有了“庠”、“序”、“校”三種尚未完全發展成為學校形式的非專門的教育機關。
“庠”是從虞舜時代繼承下來的。“序”和“校”則是新增加的。
“序”是一種什麼類型的學校呢?據《孟子·滕文公上》曰:“序者,射也。”有人從文字學的角度對序進行過考釋,初步證實,軍事教育是夏序的重要教育內容。夏代重視武士的培養,這是由其所處的曆史條件決定的。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在夏王朝權力所及的範圍內,還存在著正在向國家轉化的氏族部落,例如有扈氏等。夏朝建國以後,一直處在兩種製度和兩個階級的鬥爭之中,夏統治者一方麵依靠征伐掠奪戰俘充當奴隸,另一方麵又依靠武力鎮壓奴隸反抗及不甘淪為屬國的其他氏族部落的反抗。
古籍上也有夏代教習武藝的記載,例如,《山海經·海外西經》曰:“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伐。”這是說夏後啟曾在大樂原野上,教授人們操練“九伐”舞。《禮記》曾解釋道:“一擊一刺為一伐”。“九伐”即九個回合的擊刺。這裏所謂“舞”實際就是“武”。說明夏後啟在與有扈氏的征戰中,進行過武藝的教授。
夏初及其中期,據傳羿為東夷族的酋長,他不但善射,而且善於教射,羿稱王以後,仍不修道,其親信寒浞又殺羿稱王。至夏後啟的曾孫少康,立誌複興夏朝,一邊學武、一邊習文,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終於擊敗了寒浞,恢複並鞏固了夏王朝,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少康中興”。據說在這場鬥爭中,少康的兒子杼發明了甲,對戰勝對方起了重要作用,同時推動了軍體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