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辨藥(2)(1 / 3)

2.淡竹葉與蘆葉

淡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莖葉,一般切段藥用,是常用中藥。完整的葉片為披針形,多皺縮卷曲,寬1~3.5cm,表麵淺綠色或黃綠色,平行脈,並具橫行小脈,形成明顯的長方形的網格狀,葉背表麵尤為清晰。質輕,手觸之柔軟,味淡。偽品蘆葉來源於禾本科植物蘆葦的葉,切段後摻入淡竹葉中。本品葉呈線狀披針形,寬2~4cm,表麵灰綠色或藍綠色,脈平行,無橫行小脈,也無長方形的網格。質較淡竹葉韌,觸之有糙手感,味淡。

木通的鑒別

木通是常用中藥,由於來源不同,其所含化學成分各異,功能及毒性也有所不同,需認真鑒別。目前使用最廣的是關木通,其次是川木通。此外,尚有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等在部分地區作木通用。

一、原植物鑒別:

1.木通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的藤莖,均為正品木通。此三者均為落葉木質纏繞藤本,長3~15m。

(1)木通主產於華東地區。掌狀複葉,小葉片5,倒卵形或橢圓形,長3~6cm。

(2)三葉木通主產於浙江等地。三出複葉,小葉卵圓形或長卵形,長寬變化很大,邊緣淺裂呈波狀。

(3)白木通主產於四川等地。三葉木通的變種形態,但小葉全緣,質地較厚。

2.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鐵線蓮屬繡球藤或小木通的藤莖,均為木質藤本,長6~8m,莖圓柱形,有縱條紋,小枝有棱和短絨毛。葉對生,均為三複葉。

(1)繡球藤主產於四川、西藏、雲南、貴州、台灣等地。葉片卵形、寬卵形或橢圓形,長2~7cm,寬1~5cm,先端急尖或漸尖,3淺裂,邊緣有鋸齒。

(2)小木通主產於陝西、甘肅、福建等地。葉皮革質,卵狀披針形、卵形或披針形,長4~16cm,寬2~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全緣。

3.關木通為馬兜鈴科植物木通馬兜鈴的藤莖,又名東北木通。

(1)木通馬兜鈴主產於東北、陝西、甘肅、山西等地。木質藤本,莖具灰色栓皮,有縱皺紋。葉互生,葉片圓心髒形,長10~20cm,寬15~23cm,基部心形,全緣或微波狀。

二、藥材與飲片鑒別:

1.木通藥材藤莖均為圓柱形,扭曲,表麵灰色或棕色,皮部易與木部剝離,木部灰白色或黃白色,斷麵導管孔細密,排列不規則,中央髓部圓形而大。飲片為不規則薄片,表麵淺棕色或棕黃色,周邊有縱紋,灰綠色或灰棕色,氣微味苦。

2.川木通藥材藤莖呈圓柱形,表麵具細縱溝及棱脊,外皮層有縱溝撕裂,節膨大,斷麵有放射紋狀及導管孔,髓部黃白色或黃綠色,有空隙。飲片為圓形薄片,表麵淡黃或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布滿小孔,髓部較小類白色,偶有空腔,周邊棕黃色,有縱向凹溝及棱線。質堅硬,無臭,味淡。

3.關木通藥材藤莖呈長圓柱形,直徑1~6cm,表麵灰黃色或淺棕黃色,有淺縱溝及斑狀淺棕色栓皮殘痕。體輕,質硬,斷麵黃白色或黃色,皮部狹窄,木部較寬,導管多數呈針孔狀,或多層同心環狀排列,與類白色射線相間如蛛網狀,髓部小,狹條狀。飲片為圓形薄片,木部寬廣,有多層排列成環狀小孔及放射狀紋理,髓部不明顯,皮部薄。體輕,質硬。氣微,味苦。

如何識別金錢白花蛇偽品

金錢白花蛇又名小白花蛇,為眼鏡蛇科動物銀環蛇幼蛇除去內髒的幹燥全體。多加工成圓盤形,盤徑3~10cm,蛇頭長橢圓形,盤在中間,尾末端尖細,常銜在口中,蛇體較小,直徑0.4cm左右,背部黑棕色,有光澤。有多數黑白相間的橫紋,白紋較黑紋部分細窄,為1~2枚鱗片,黑紋較寬,約3~7枚鱗片,軀體及尾部共有27~50個白橫紋,體鱗15行,呈六角形。背部具有一條顯著突起的脊棱。腹部黃白色,氣微腥,味微鹹,以身幹、頭尾整齊、有花紋斑、有光澤者為佳。金錢白花蛇在廣西、江西、福建等地人工養殖成功。目前,在藥材專業市場治理整頓中發現,市場存在許多白花蛇偽品,現介紹如下:

1.以金環蛇偽充

金環蛇為眼鏡蛇科動物金環蛇去除內髒的幹燥全體。蛇體卷成圓盤形,盤徑2~3cm,蛇頭橢圓形,稍大於頸,體鱗通身15行,有的頸部16~17行,背鱗擴大成六角形,背脊顯著隆起,尾末端鈍圓而略扁。頭背黑色,有∧形黃紋斜達頸側。軀幹及尾部有黑黃相間的寬環紋環繞周身,兩者的寬度大致相等,約為3~5枚鱗片,黃環紋約20~28個。腹部色較淡,氣微腥。另外有用金環蛇皮肉切成條狀,接上普通蛇蛇頭,盤成圓盤,偽充金錢白花蛇。偽充品蛇頭大,可分離,背部黃環紋稀疏,數量少,體鱗大,無尾。

2.以赤鏈蛇偽充

赤鏈蛇為遊蛇科動物赤鏈蛇除去內髒的幹燥體。盤成圓盤,盤徑3~3.5cm,蛇頭長橢圓形,前部黃棕色,後部黃白色,蛇頭盤在中間,尾端細,納於蛇口中。背部顯灰棕色或紅棕色,較寬,為3~6枚鱗片,有多數黃色或紅黃色環紋相間,較窄,為1~2枚鱗片,腹部與背部環紋相間,鱗片大,易脫落。

3.以銀環蛇偽充

有用銀環蛇切成條狀,接上另一種幼蛇的蛇頭,然後盤成圓形,偽充金錢白花蛇,此偽品特征:蛇頭與蛇身可分離,背部白橫紋稀疏,數量不足27~50個白橫紋,體鱗大,無尾和黃白腹部。有用銀環蛇的尾部,切一小段,接上另一種蛇頭後,盤成圓盤偽充的。其區別是蛇頭與蛇身的大小不一致,頭部大,頸部縮小,並可分離,有腹部和尾部。

4.普通蛇切去尾部偽製

將普通蛇切去尾部後盤成圓盤,可見不甚明顯黑白相間橫紋,頭部較大,軀幹體鱗大,有的脫落,鱗片成菱形。腹鱗大,易剝離,淡黃色,無尾部。

5.普通幼蛇塗色偽製

盤成圓盤狀,盤徑約3cm,蛇頭較大,橢圓形,蛇頭係人為接插的,與蛇頸大小不相吻合,與軀幹可分離,背部有人工塗色加工的黑白相間環紋,鱗片平滑,具光澤,腹部鱗片白色,或淡黃白色,較大,易脫落,有尾部,不納於蛇口中。

6.普通蛇體切條加幼蛇頭偽製

用竹片撐成圓盤狀,盤徑約2.6cm。蛇頭橢圓形,紅棕色或黃棕色,係人工接插的蛇頭,與軀幹可分離,腹部與背部區別不明顯,無黑白相間的環紋,鱗片較大,白色或黃白色,間有棕色鱗片,鱗片易脫落,缺尾部。

山茱萸常見摻雜物

藥農為了多獲得,在山茱萸加工時摻入了一些非藥用部分、雜質、異物等。現介紹幾種摻雜情況,供參考。

1.摻未成熟的果肉采摘時不分青紅,一概采之,加工而成。未成熟的果肉入藥,不符合中國藥典規定。與成熟果實相比,未成熟果實色淡紅或黃紅,肉薄,無光澤。

2.摻變質果肉把變質品加工後摻入正品中。變質品果肉黑褐色,略呈扁團塊狀,質較堅實,果肉之間不易分離。

3.摻食鹽水將食鹽水噴淋在幹燥萸肉內,拌勻,悶一夜,幹燥。鹽萸肉外表有白霜,口嚐有鹹味。

4.摻蜂蜜將蜂蜜加適量水稀釋後拌入萸肉內,稍悶,曬幹或烘幹,蜜萸肉外表油潤,手摸發黏,口嚐味甜。

5.摻玉米粉將萸肉用水噴濕,拌入玉米粉,幹燥。玉米粉萸肉外表有一層淡黃色玉米粉,凹陷處為多,手搓,可見玉米粉散落在手掌上。

嗅氣嚐味鑒別藥材

甘草甘草有特殊的甜味,主含甘草甜素,為甘草的甜味成分,也是甘草的有效成分之一。1:20000的甘草甜素水溶液仍有甜味,說明甘草以味甜為好是有科學依據的。

熊膽口嚐味苦回甜,並有清涼而持久的鑽舌、竄喉感,嚼之不粘牙。其他動物的膽仁苦腥既無清香味,也沒有回甜、清涼、竄喉、鑽舌感。

牛黃口嚐或用舌尖舔之,味先苦而後轉甜,有清涼感直達舌根及喉部,久含皆然。嚼之不粘牙,慢慢溶化而無殘渣。黃色掛舌不落。而用大黃、黃連粉、雞蛋黃浸膽汁並染色製成的偽品一般都是味苦不回甜,無清涼感。

五倍子含五倍子鞣質60%~70%,口嚐五倍子,其鞣質可與口中唾液的酶等成分結合而沉澱,而使唾液失去潤滑性,並能引起舌的上皮組織收縮而有幹燥的感覺,故有澀味。

丁香經驗認為香濃鬱,味辛辣微麻舌者為優。丁香含丁香油15%~20%,丁香油的成分主要為丁香酚,有香氣及辣味,是丁香的有效成分。

真阿膠、新阿膠、假阿膠的鑒別

秋冬進補,阿膠不失為滋陰補血的佳品,它可加速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生成,並有顯著的止血作用,對慢性病恢複期的調理、各種貧血及慢性出血等均有良好作用。

阿膠是以驢皮為原料,經煎熬濃縮而成,古時以產於山東東阿、用阿井之水製作者為地道正品阿膠,這也是阿膠得名之由來。到了近代,凡是用驢皮為原料製得者統稱阿膠。

正品阿膠是棕黑色或烏黑色長方形或方形扁塊,塊形平整,大小一致,邊角齊整,有光澤,對光透視時邊緣呈半透明,質脆易碎,斷麵亦有光澤。嚐之味淡微甘而無腥臭。

由於正品驢皮阿膠的價格較高,臨床亦有用豬皮代替驢皮熬製成一種新阿膠———豬皮膠,豬皮膠藥源豐富、價格低廉。臨床觀察表明,其成分與驢皮膠相似,可用於治療一般性貧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假阿膠則係利用舊雜皮、爛皮、動物碎骨等熬製而成,味臭難聞,色暗無光,外形不光滑,不平整,夏季容易軟化,服用後不僅對機體無益,且其中的有害物質還會危害人體健康。市場上常有不法之徒出售假阿膠,受騙上當者不乏其人,患者在選購和服用時要仔細鑒別真偽。

變質中成藥的識別

口服液口服液是多種中藥製劑的常用劑型以安瓿或小瓶包裝多見。若安瓿時有爆炸現象或氣體衝出,口感發酸,說明已變質不能再用。

片劑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劑型。這些藥片容易受潮而出現裂片、發黴。如藥片鬆散、變色、粘連,則不宜再用。不過有些糖衣片雖然表現顏色不均勻,但芯片色澤和質地仍較好的,仍可以應用。

膠囊劑受潮的膠囊容易變軟、粘連、有的膠囊外部看起來尚好,但內容物發黴、變硬、結塊、此時藥已變質,不宜用。

衝劑(包括顆粒劑)是中成藥常見型,分為含糖型或無糖型,最容易受潮。若出現變粘、發黴、結塊、變硬則不應使用。

散劑它是以藥物粉末混合而成的劑型。若常年存放仍保持鬆動性,沒出現濕潤、變色、結塊等現象,則還可繼續使用。

煎膏劑與糖漿劑煎膏劑與糖漿劑的共同特點是糖的含量大,含一定水分、蛋白質、粘膠質等,最易生黴、發酸。若久存後發現液麵發黴變色,有沉澱或懸浮物,開瓶後產生氣體或有氣泡向上翻,說明已變質。

怎樣判斷西藥的過期失效

過期的藥是不能再服用的。但怎樣才能知道過沒過期呢?

(1)查看有效期或批號。

凡經藥政機關審核批準生產和銷售的藥物,在原包裝瓶貼上,或盒子標簽上都印有生產日期或批號,還有的印有“有效期”。可根據這些資料來判斷是否過期。識讀有效期的方法如下:

①如批號為911001,即表示該藥生產日期為1991年10月1日。說明書上可能還印有“有效期限三年”,則三年後過期,即1994年10月1日起失效。

②如果批號為890101,而有效期標為910921,即表示該藥於1989年1月1日生產,1991年9月21日失效。

③如果批號為9112,有效期為9302,則表示該藥於1991年12月生產,1993年2月後失效。一般來說,注射劑和眼科及皮膚科的軟膏,幾乎都標明有效期,膠囊劑也有一些標有有效期,藥片就較少有標的,中藥及其成藥則很少有標的。對於沒標有效期的藥,可按下法判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