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針叢林裏殺戮脂肪(1 / 3)

在鋼針叢林裏殺戮脂肪

穴位刺激直接破壞脂肪細胞,大刀闊斧行刑未能如願,忍住美味的煎熬依然肥碩無比,惟有這一根小小的針,能在一時間讓肥膘大軍潰不成軍,個個被削得瘦骨嶙峋,從此身姿矯健玉樹臨風笑看風雲。

針灸:紮穴位破壞脂肪細胞

以靜治動,以小治大,這種辯證的原理從古至今一直被人所沿用,針灸減肥也是通過辨證施治的方法來達到減肥目的。

對於不同的敵人鋼針都有其不同的看門招數,長短不一的鋼針專治各種不同性質的脂肪。

有些鋼針隻有1.5寸長,適合紮在臉上等一些脂肪較為薄的部位,一根最短的鋼針足以對付得了,往浮腫的臉上紮上些許根針棒,臉上的穴位一旦得到刺激,經絡也疏通了,各路膘兵紛紛出逃。還有一種鋼針是7寸長,專門用在脂肪厚的部位。

飲食無規律者一旦放鬆警惕,膘兵會迅速占領地盤,對付這種敵人最好的辦法是置之於死地,不能留任何活口,才能安安心心當上一個蜂腰美人。

這時7寸長的鋼針可派上用場了,這小小的針往腰部一紮,通過穴位刺激直接破壞脂肪細胞,逐一纖滅,以後再怎麼吃怎麼睡也無須擔心脂肪來騷擾了。

紮針破壞脂肪細胞

針灸減肥屬於中醫治療範疇,其主要是通過針灸對各個減肥穴位的刺激,進行辨證實施,疏通經絡,調節氣血平衡,同時可直接破壞脂肪細胞,使體內的脂肪細胞的數量減少,並可抑製食欲從而達到減肥效果。

這種減肥方法操作起來非常簡單,醫生會根據肥胖者的不同特點不同部位從而有選擇性地紮針。醫生先在肥胖者身上找到適合的穴位,選擇合適尺寸並用消毒過的鋼針,以最快的速度往穴位一紮,醫生這時的手法不但快,而且要輕和準,肥胖者這時毫無疼痛感。

會有酸麻的感覺

針在體內停留40分鍾,眾多穴位在針的刺激下,經絡便活躍起來,加速了血液循環,同時釋放出體內的熱量,達到減肥目的。

在操作正常的情況下,治療者會有一點點酸、脹、麻的感覺,不過針灸一完畢,這種感覺就會馬上消失,便可像正常人般隨意行動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針灸方法,因為看上去,身上密密麻麻紮滿針,的確可怕。但是,綜合各種方法來說,它適合那些不喜歡運動,又不願意每天吃減肥藥的愛美女士,它的針直接指向肥胖細胞,即使有點痛也是可以忍受的。

準媽媽不要試

對肥胖人士來說,熱量多也是導致肥胖的原因,因此針灸時可以把體內的熱量喚發出來,肥胖者就會覺得沒有了饑餓感,大多數人做過減肥針灸後對美味佳肴不怎麼動心了,那是通過這種方法來抑製食欲來達到減肥的目的,肥胖者可以心甘情願地放棄美食,不會再受誘惑的煎熬。

針灸是通過消耗體內熱量來達到減肥效果,如果是準媽媽千萬別做這種嚐試,肚子裏的小寶寶這時候可是要加強營養的,把熱量趕走了怎能健康成長?

你知道艾灸療法嗎

不少人認為針和灸是同一種療法,其實不然。雖然它們都是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針療產生的隻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藥物和物理的複合作用。

艾灸有很多不同凡響之處。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廣泛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養生保健的作用。進入現代社會之後,針療不斷得到發展,而艾灸卻受到了人們的冷落。艾灸在施治過程中,燒灼患者經穴,會在身體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學大師周楣聲先生指出,正是病痛與灸瘡帶給患者的雙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並呼籲對艾灸深入研究,推進艾灸的現代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艾灸療效獨特性的認識,艾灸療法重新得到了醫學界重視,現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現代化的艾灸治療儀是傳統艾灸材料與光電儀器的結合,在現代新型熱源的作用下(如紅外線、磁療)充分發揮艾的藥物效用,並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簡單,不會燒灼皮膚產生疤痕的特點。

經絡是什麼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係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借助的途徑。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係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係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髒腑和表裏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係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係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麵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循經傳感探經絡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經絡問題進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古人所說的經絡是否真實存在。當時,有人認為古人所說的經絡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血管,並不存在一套獨立的經絡係統。另一方麵,國外有人聲稱發現了經絡的實體,結果被我國學者證明是一種假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但這類人隻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這些現象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到了七十年代,人們對循經感傳現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循經感傳的一些奇異特性:

●速度較慢,為每秒厘米量級。

●可被機械壓迫和注射生理鹽水及冷凍降溫所阻斷。

●可出現回流和乏感傳。

●可繞過疤痕組織及通過局部麻醉區,可趨向病灶。

●循經感傳的路線上有時出現血管擴張、輕度水腫並可測出肌電發放。

●發現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現幻經絡感傳。

這些現象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走向複雜化,因為單純的神經傳遞或血液流動均無法解釋上述特點。不過,由於循經感傳的這些特性主要依賴病人的主觀感覺和描述,其直實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進行的一些可見經絡現象和經絡客觀檢測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時循經出現的皮膚過敏、色素帶,沿經檢測到微小聲波(循經聲發射)、隱性循經感傳(一種90%以上人都存在的經絡敏感現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經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經絡的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課題,即“七五”國家攻關課題——“十四經循經路線的客觀檢測”。這時,科學家們已不滿足於通過主觀感知等簡單的手段說明經絡的存在,而是試圖通過更科學的手段證明經脈路線的客觀存在。這期間的最重要發現莫過於用γ照相機拍攝到同位素循經脈路線運動的軌跡。使用生物物理學手段對經絡進行研究成為經絡研究的一大特點。

針灸可能會染病

針灸減肥備受都市白領青睞,殊不知小小銀針卻暗藏隱患,針灸針重複使用的情況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記者昨日從衛生部門獲悉,為杜絕交叉感染,滬上所有醫療機構需在年底前使用一次性針灸針,相關規定即將出台。

針灸療法對某些神經、肌肉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時下也作為一種減肥療法在不少醫療機構中開展。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醫院的銀針都是重複使用的。“一針重複使用隱患很大。”上海市針灸學會理事長張仁教授指出,“針灸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手段,重複使用會造成病菌傳播、引起交叉感染,消毒過程並不能100%確保安全。盡管目前國內缺乏因針灸傳播疾病的統計資料,但國外的一些相關數據表明,乙肝、丙肝、艾滋病、性病等都能通過針灸傳播。”

據悉,針灸針的使用已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列入三類管理,即要求使用一次性針灸針,但尚未強製推行。記者獲悉,滬上已有醫療機構讓患者自費購買針灸針接受治療。但是,針灸針重複使用的問題尚未引起普遍重視,市民的了解程度也不夠,不少人以為隻需酒精消毒就能殺滅所有病菌,一些美容機構甚至非法開展針灸治療,而市民也缺乏維權意識。

耳部按摩助健康

“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過於耳,所以人體某一髒腑和部位發生病變時,可通過經絡反應到耳廓相應點上。經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髒腑,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體各部位在耳廓的分布好似一個倒置的胎兒,具體投射區按摩方法如下:

⒈耳垂相當於麵部,當內火上炎而致齒耳腫痛,或麵部生癤時,可用雙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雙耳發紅發熱。每日2次,經常按捏耳垂,還有美容養顏作用。

⒉正對耳孔開口處凹陷叫耳甲腔,此處相當於胸腔內髒器官,經常刺激這個部位,對心腦肺和血液係統有補益作用。具體做法是:將食指放到耳孔處,拇指放到耳的背麵對捏即可,每日3次。

⒊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處有助消化,並有強腎健脾之功。

⒋耳廓的外周耳輪相當於軀幹四肢,耳輪頂端凹陷處叫足趾,頸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壓耳輪。

⒌將耳輪向耳屏對折時,耳廓的上緣為上尖端處,按摩此處有退熱、鎮痛、消炎、降壓的作用。

按摩十術保健康

按摩十術是我國古代養生保健方法之一。是通過對身體各處的輕柔按摩,來達到行氣活血、祛病強身的目的。

一術運元。右手按囪門,左手按枕骨,各做旋轉按摩36次。然後兩手搓熱,環摩兩眼角36次。

二術補腦。兩手掌放在腦門(前額)處,做旋轉環摩55次。

三術拭目。用手指指腹按摩兩眼眶四周各36次。再用手指在眼球上輕輕按壓36次。按摩至微有淚出為度。久久行之,則古稀之年眼仍不花,可以在燈下看書。

四術駐顏。兩手掌心在顴骨處環摩36次。再從前額向下輕推至下巴處36次。

五術明堂。從胸骨劍突下胃脘部到臍上為明堂。兩手掌一上一下,旋轉按揉心胃部36次。再兩手於胸前交叉,按摩兩乳36次,然後用手按揉後背脊柱兩側由上至下36次。最後,兩手回到明堂處,再按揉36次。

六術扶膂(脊柱)。兩手掌先在兩後腰處環摩55次。然後空拳叩打腰臀部。將兩手在胸前交叉,點按雙側肩井穴(兩手從胸前交叉搭肩,中指尖下處),再點按大椎(頸後第七頸椎棘突下)以及由上至下的督脈經穴,如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等,一直做到尾骨尖下的長強穴(在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每個椎體下都要點按,要默默記數。

七術舒臂。將兩臂向前伸直,做旋轉手臂36次。然後兩手交叉,互抱肩部,按揉肩部36次,最後兩手互抱肘部,做按揉活動36次。

八術息踵。兩手掌分別按揉膝部36次。再互搓捉心、膕窩、內外踝等處各55次。最後輕搓會陰部36次。

九術啟。兩手掌輕壓外耳道36次。再以手掩耳,手指敲枕部,做鳴天鼓36次,同時上下齒相叩36次。

十術嗽泉。兩手在臉上輕按上下牙齦,按摩齒根36次。再用舌尖順、逆時針方向在口內旋轉攪動各36次。最後做叩齒36次,待津液滿口時緩緩咽下,用意念導入丹田。

提醒:胡亂按摩易致傷殘

如今,按摩已成為一種常見的保健方式,洗浴城、會所、美容院等到處都掛上了保健按摩的招牌,一時間按摩場所遍布大街小巷。對此,不少專家深感憂慮:按摩本身是一種有效的傳統療養方式,但胡亂按摩所帶來的健康問題絕對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