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功與過
酒,在中國的曆史上出現的很早,大約在五千年前龍山文化,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釀酒了,所以我國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
自從有了酒,它不但使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神經性刺激(興奮),而且酒能溫暖全身,促進血液循環。但它也為那些縱酒成性者設下了一個活地獄。
曆代的科學家對酒的功與過都做過評價。戰國時期的扁鵲指出:“久飲酒者潰髓蒸筋,傷神折壽”。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遺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通痰動火”。
酒之功在哪?
酒性味甘、辛、溫,燒酒性大熱。酒有葡萄酒、啤酒、果露灑、白酒、黃酒、藥酒等等。各種酒都可通血脈、興奮神經、消除疲勞、恢複體力、增進食欲,藥酒可發揮其藥效功能。
酒之過在哪裏?
酒是水和酒精(乙醇)的混合物,酒的度數是由乙醇含量多少來決定的。乙醇中含有一定量的毒性很大的異戊醇。所以,酒度數越大,含異戊醇量就越高,其毒性也越大。
現代科學認為,乙醇是一種麻醉劑,它可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或麻痹。如果一次飲用75—80克,可以引起中毒症狀,一次若飲用250—500克可使人死亡。因此,飲酒應適量,一個體質正常的人每公斤體重每天飲酒量不超過1克。過量時將損害人體各係統。
1、對肝髒的損害:
肝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調節蛋白質、脂類、糖類代謝;幫助消化脂肪;解毒作用(包括乙醇在內的麻醉劑和異體化學物質的作用),過量的乙醇,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將使肝組織退化而產生脂肪肝。在許多情況下,這可以誘發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事實說明,各國肝硬化發病率都與酒精中毒率和酒精消費量有密切關係。在美國,肝硬化已成為八十年代初期第五位的致死原因(科學家還發現酒是引起先天性缺陷的第三位原因)。酒對肝的損害還表現在誘發肝癌。據統計,肝癌發病率,飲酒者比不飲酒者高12倍。
2、對胃腸的損害:
據調查,胃病患者有90%以上是飲酒者,酒能促進胃粘膜發炎、糜爛、引起急性胃炎、胃潰瘍、胃穿孔、急性胰腺炎,並能使慢性結腸炎加重病情。啤酒還能減少或阻止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E,從而使胃酸損害胃粘膜而引起慢性胃炎。
3、對心髒和腎髒的損害:
酒對心、腎有很大的毒性,大量飲酒會加重心、腎的負擔,久之使心髒增大、心律失常、心跳加快、動脈壓升高、麵部浮腫。酒還能造成心肌細胞的損害,使心肌收縮無力。由於酒能影響脂類代謝,所以,酒能增加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發病的機會。
腎是產生尿的器官,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都要由尿排出體外,酒也不例外。一旦腎髒受損,酒代謝產生的乙醛就要損害腎組織,引起腎髒病。
4、對腦的損害:
酒對中樞神經係統有抑製作用,在慢性中毒後,神經衰弱、智力衰退、手腳發抖、恐懼不安,出現幻覺、錯覺等症狀。
5、對視神經的危害:
白酒含有一定量的甲醇,甲醇能損害視神經,會導致雙目失明。甲醇還含有強烈的刺激性和辛辣味,飲後易頭痛。
6、對優生的影響:
過量飲酒會抑製性功能,使精子缺匱或死亡,也會引起陽萎、不育;易使胎兒發育緩慢、智力受影響,出現畸形,早產等。據統計,我國有50%的低能兒的父母是嗜酒者。
古今中外,因酗酒而造成患病或早喪者不乏其例,唐朝詩人白居易嗜酒,40歲就“酒病沉四肢”,詩作日漸減少。清朝曹雪芹嗜酒早逝,終年才40歲。前幾年某醫院的門診室裏送來兩位不省人事的病人,滿身的酒氣味,原來是兩位“勇士”鬥酒,規定喝兩瓶高梁大曲就一盤花生米,喝後誰先吐就付給誰一百元錢。結果是“冠軍”剛拿到一百元錢就應聲倒地,不省人事了。圍觀人立即將“冠軍”送進醫院,經醫生檢查,血壓隻有70/40毫米汞柱,脈搏每分鍾130次,心音低純,皮膚濕冷,口唇發紺,呼吸緩慢帶鼾聲。這是明顯的酒精重度中毒症狀。醫護人員立即為病人洗胃,點滴葡萄糖,皮下注射胰島素並給氧,使用了抗休克藥物等。但終因中毒太深,搶救無效,半小時後死亡。另一例是某大公司經理因貪杯造成酒精中毒死亡:死前兩天,其經理在鳳凰國際大酒家的中餐廳裏宴請客人,他一麵高談闊論,一麵舉杯暢飲,事業的順利使他洋洋得意,誰料想,兩天後他已躺在醫院的太平間了。
他死於肝硬化引起的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更確切地說他是死於對自己保健的忽視,因為在一周前,他的老毛病肝硬化已經有了加重的表現,可是他掉以輕心,不僅不去醫院檢查與治療,還照常主持會,談生意,同客人應酬,宴請客人,結果造成死亡。
肝硬化的病人如果能調整好飲食,注意節勞,戒酒、戒煙、限鹽、限脂肪性食物,還能保持相當長時間的生存。所以,肝硬化並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酒對肝髒的損害。
美國有一億人飲酒,其中有十分之一的人的生命受到酒的威脅。大概有五分之二的工業事故都與酗酒有關。我國也不乏其例。
美國學者研究認為,酒精可能致癌;酒精刺激垂體激素的分泌,從而加速細胞的繁殖,這就增加了對腫瘤的易感性。因而,可以說,長期過量飲酒也就等於是在“慢性自殺”。
煙與健康
人類自古就吸煙,古於何時?煙草從何處來?很難考證。據說在墨西哥印弟安人的古墓中曾發現距今1300多年前的吸煙管和煙葉殘片。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時,在古巴看見了當地人吸煙。以後,煙草就輸入歐洲了。到十六世紀中葉,法國駐葡萄牙大使曾經把煙草種子作為禮物獻給葡萄牙女王,於是葡萄牙開始種植煙草,同時煙草也由墨西哥傳到了西班牙。我國古書上記載煙草資料最早的是1575年(明萬曆三年)煙草由菲律賓的呂宋傳入我國,明清期間一些書上稱煙草為“淡巴果”(譯音),那時,隻在福建、廣東一帶少有種植,吸煙的人也不多。到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機製的卷煙,如“大刀牌”、“炮台牌”大量傾銷我國,可以說,紙煙是隨著刀和炮一起進入中國的,帝國主義在中國大量傾銷煙草牟取暴利,危害人的健康。
煙草中含有哪些有毒的物質呢?不管是旱煙還是雪茄煙、過濾煙、普通煙,點燃時都會冒出一縷縷淡藍色的輕煙,輕煙雖淡,但成分複雜,據化驗;煙草中有20多種有毒物質,近年來經過科學分析,判明:一支香煙點燃後可產生500毫升煙霧,煙霧中含有300種以上的化合物,其中氣體占90%以上,固體微粒——煙塵占8%左右,在這少量的煙塵中有10多種致癌物,其中尼古丁是毒性最厲害的物質。
純尼古丁是一種難聞而有苦味的透明油質液體,在空氣中很易氧化,氧化後成暗灰色。尼古丁能迅速溶解於水和酒精中,通過口、鼻、支氣管、胃粘膜很易被機體吸收。粘在皮膚表麵的尼古丁甚至可以透過沒有傷口的皮膚滲入人體內。
一滴純尼古丁可以殺死3匹體重180—200公斤的大馬。對人的致死量是50—75毫克,簡單計算就可得知,每天抽20—25支煙就會有上述這麼多的尼古丁劑量進入機體內。那麼,為什麼抽煙的人不會一下子就死去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一部分尼古丁被煙草中另一種有毒物質甲醛中和了。二是這麼多的尼古丁不是一下子進入人體的,而是逐漸進入的,所以不會使人立即死去。
煙塵中另一種有毒物質是煙焦油,它也是一種致癌物,它能沉積在人的肺中,每天抽一包煙的人,一年就會吸入700—800克煙焦油,其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釙210、鉛210和鉍210是十分有害的,而且釙會沉積在人的肺和腎髒裏,每天抽一包煙的人,一年從這些同位素得到的放射線約達500倫琴(可以比較一下,胃拍一次X光照片的照射劑量為0.76倫琴)。
氨是無色難聞的氣體,它會刺激口、喉、肺的粘膜。抽煙人經常發生牙齒鬆動,刷牙和嚼東西時牙齒出血,這都是氨刺激的緣故。
煙霧中的一氧化碳會同血紅蛋白結合,占去血液中氧的地位,造成組織細胞缺氧而中毒。
另外,煙草中的亞硝胺、氫氰酸銨、3.4苯並芘等都是致癌物,在人體內積累到一定劑量時會嚴重地損害人體的健康。
吸煙到底有什麼危害?吸煙可以造成急性中毒死亡和慢性中毒等種種危害。
吸煙造成急性中毒死亡僅舉幾例:
一、英國醫生理查森描述了一個有長期抽煙“資曆”的四十歲身體健康的男子的死亡例。
此人從事一件十分困難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夜抽了十四支雪茄煙和四十支紙煙,早晨感到很難受,盡管醫生極力搶救,終究還是死了。
二、蘇聯藥理學家克拉夫科夫在一篇論文中舉了一位青年人的例子,這名青年人生平第一次抽了一根大雪茄煙後就死去了。
三、在法國的書刊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例子,尼察的一個俱樂部舉行過一次抽煙比賽,但是優勝者沒來得及領獎就死去了(他抽了60支煙,數小時後就死去了)。其他參加比賽者也都因生命垂危被送進醫院進行搶救。
煙中毒造成的危害
全世界每年要吸掉3萬億支香煙,而吸煙死亡的人數是不少的。美國全國兩億一千萬人口中,每年有35萬人因吸煙致病而死。死於肺癌的十萬人口中,有80%以上是吸煙者。瑞典因吸煙致病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三分之一,比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多5倍。
長期吸煙可以引起各種癌症,尤其是肺癌和喉癌。據統計,在660名肺癌患者中吸煙的人占90%,吸煙與不吸煙的相比,每天吸十支煙得肺癌的危險性比不吸煙的大十三倍。每天吸40支煙得肺癌的危險性比不吸煙的大六十五倍。吸煙年齡越小,得肺癌的可能性越大。40歲吸煙人的肺同75—80歲不吸煙人的肺差不多。
吸煙引起喉癌的患者也很多,據統計:1975年對6360例喉癌患者進行調查,有96%的人是吸煙的。1978年又對1160例喉癌患者進行調查其結果是有97.7%的人是吸煙者。在喉癌患者中有94%是25歲以前就開始吸煙了,而且具有30—40年的吸煙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