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的的故事
扁鵲是戰國時的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學醫於長桑君。是我國傳統醫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以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傳說切脈術是他首先總結的。他已采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診斷疾病。“望”主要是看病人的神色,舌苔等;“聞”主要是聽病人的語言、咳嗽等聲音的高低和嗅察病人的口氣,大小便的氣味等;“問”主要是詢問病人的病情;“切”主要是按病人的脈象和觸摸肌膚等。這四診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是中醫傳統的診斷方法。
扁鵲是怎樣學醫的呢?
在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在當時的渤海郡的一個市鎮上,有一家旅店,旅店管事的是位20歲左右的青年人叫秦越人。一天一位60多歲的老者,身背藥囊來到旅店,秦越人趕忙迎上去,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接過老人的包裹,扶老人坐下,這位老人就是東奔西走為人治病的長桑君。秦越人看見老人疲倦的樣子,心疼地說:“長桑君,我說句不該說的話,你年過花甲了,應該在家養養老,不要再在外頭風餐露宿了。”“我不出來,這一帶又有誰來行醫呢?巫醫的香灰是木屑泥土燒的,能治病嗎?有多少人的命都死在巫醫手裏了!一想起這些,我就不能放下這個藥囊……”。一席話說得秦越人更加敬佩這位老人了,願意跟長桑君學醫,一起為百姓治病。長桑君不走了,他留在旅店裏教秦越人學醫,講古代黃帝和歧伯論醫的故事,講為醫的道德,講巫術的害人,講診治的要領,講切脈的方法。同時,長桑君又把藥囊打開,把藥草一樣樣拿出來,告訴他草藥的名稱、用途和形態特點,他又帶秦越人到山裏采藥,到外麵出診。幾個月後,秦越人可以獨立行醫了,但長桑君外出出診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老師雖然去了,但老師的醫德、諄諄教導卻一直銘記在秦越人的腦海裏,他不斷從自己的醫療實踐中總結經驗,又不斷吸取民間的醫學知識來豐富自己,使他的醫術大大向前發展了一步。
有位發高燒的病人找他看病,吃了兩付藥燒就退了;有的昏迷病人,找他紮兩針就蘇醒過來了;有一天晉國掌權大夫趙簡子病倒了,一連5天昏迷不醒,急壞了家裏人,這時請來了秦越人,隻見他從容不迫地為病人切脈並安慰說:“不要緊,過幾天就會好的。”他開了幾付藥留給病人。果不其然,病人服藥後就慢慢蘇醒過來了。
扁鵲到了齊國,齊桓候很高興,親自接見了他,在交談中,扁鵲發現齊桓侯的臉色、眼神中有一種病在潛伏著,便對齊桓侯說:“大王,我覺察到你身上已有病,不過病還淺,在皮膚裏,趕快治可以治好。”齊桓侯聽了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
過了幾天,扁鵲又見到齊桓侯,這次,他發現齊桓侯的臉色更不好了,便誠懇地說:“大王,你的病已到了髒腑,再不抓緊治,就難以挽救了!”齊桓侯有些生氣了。
又過了幾天,扁鵲看見齊桓侯後轉身就走了,齊桓侯很納悶,派一個使者去扁鵲那裏打聽原因,扁鵲說:“一個人生了病,病在皮膚的時候,用針灸就可以治,病到了血脈,用湯藥還能治,當病入內髒,就要用藥酒了。現在,大王的病已進入骨髓,什麼藥力也沒用了。我隻好走開了。”
果然,不久就傳來齊桓侯病故的消息,齊桓侯在死前非常後悔沒有聽扁鵲的話。
扁鵲到了虢(guō)國。路上聽行人說皇太子突然死了,扁鵲馬上到王宮,仔細為太子切了脈,並在頭部的“百會”穴紮了一針,不一會,太子睜開了眼睛。周圍的人都目瞪口呆的不知說什麼好。扁鵲又在太子兩側腋下進行藥敷,在藥力作用下,血液循環加快,太子在別人的攙扶下可以下地走路了。扁鵲又留下幾副湯藥給太子調理,沒多久,太子就完全恢複健康了。
扁鵲要到秦國來了的消息很快傳播開來,秦國的太醫令李醯(xī)聽說秦王很想見扁鵲,並說:“如果我有病,我馬上請他診治。”李醯非常嫉妒,多年來,秦王身體一直不好,他沒有醫好秦王的病,怕扁鵲來了當上太醫令,他越想越害怕,一個可怕的計劃開始醞釀了,並付諸於行動,他派他手下的俠士將扁鵲殺害了。
後來的人根據扁鵲的醫療經驗和自己的實踐體會,寫了一本叫《難經》的醫書。署上秦越人的名字,這本醫書,對後世影響很大,是我國傳統的重要醫學經典著作之一。
華陀的故事
華陀(約公元141-208),是中國後漢末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華陀是沛國譙(現安徽省亳縣)人。
他拒不為官,終生在民間行醫。當時沛國的國相陳王圭見華佗德才兼備,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征聘他到中央做官,他都婉言謝絕了。在民間行醫,遍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一帶,由於他關心群眾疾苦,熱心為群眾服務,深受群眾歡迎。
華陀的醫術很高明,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藥物也很精通,他給病人開湯藥,隨手配方,從不用秤稱重量,煮熟便讓病人飲用,隻囑咐注意的事項就放心地離開,病人喝下湯藥很快見效,病就好了。
華陀精通外科,常為病人做手術,起初每當手術時見病人疼痛難忍,嚎哭悲號,華陀心裏也很難過,後來他從人喝多了酒會醉這一現象得到啟發,仔細研究一些麻醉藥物的性能,並親自試嚐各種草藥,終於配出一種麻醉劑叫“麻沸散”。這種麻醉劑可以麻醉全身,有利於做各種大手術。這反映我國醫學在公元2世紀時,麻醉和外科手術都已有相當的成就,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有一天,一個推車的腳夫突然肚子疼得很厲害,家裏人抬著他去請華陀治病,華陀一見病人的病情(雙腿屈曲、聲音微弱)便知是腸癰(現在稱之為闌尾炎),要立即手術,病人喝了麻沸散,華陀便剖腹割去了潰爛的闌尾。一個月後病人便恢複了健康。
華陀還精通婦科和兒科。
有一次,一位病婦臥床不起,請華陀去醫治,切脈後,華陀說:“她的病是懷孕時受了傷。胎兒沒有生下來引起的。”病婦的丈夫說:“孕期是受了傷,但胎兒已經生下來了!”他不相信華陀的診斷。又過了一百多天,婦人的病情加重,危在旦夕,再次請來華陀診治。華陀切脈後說:“脈象與上次的一樣,夫人原來懷的是雙胞胎,前一個胎兒生下來後,由於出血過多,後一個胎兒還沒有生下來……,後一個胎兒至今還在腹中,但已是死胎。死胎在母腹中,使夫人血脈不能通暢,粘附於夫人的脊骨,所以夫人常常感到脊骨疼痛難忍,臥床不起。如果再不將死胎引出,夫人將會有生命危險了。”接著,華陀給病婦喝湯藥、紮針,很快,病婦就有了臨產的腹痛,但死胎自己下不來。華陀將如何取出死胎的方法告訴一位婦女,那位婦女果然從病婦的身體裏取出一個長約一尺的男性死嬰,挽救了病婦的生命。
華陀行醫到東陽時,一個兩歲小孩小便時常常啼哭,身體越來越瘦。小孩的父親找到華陀,請他給醫治,華陀了解情況後說:小孩在月子裏受了寒。隨即免費給了一些丸藥,吃了十天,病就好了。
華陀很善於根據病人的麵色、症狀來判斷疾病的輕和重。
有位叫梅平的官吏因病被朝廷除名,在回家的路上遇見華陀,華陀一見他的臉色和神態之後便說:“你染的病已無法醫治,你隻能活五天了,趕快回家去,還可與家人見上一麵。”果不出華陀所料,梅平在第五天就死去了。
華陀對有的病診治是根據中醫的氣血理論來疏導治療。
有位郡守得了重病,請華陀去看病,華陀切脈觀色後,斷定郡守的病隻有盛怒之下淤血吐出方可根治。於是,華陀有意索取高昂的藥費,卻不給開藥方,第二天不辭而別。郡守大怒,派人去追趕,要把華陀殺掉。郡守兒子知道實情,阻止人去追殺,並向郡守謊報說沒有捉到華陀,郡守更加氣惱,當即吐出好多黑血,臥床不起,但很快就好了。
華陀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還不斷探索如何預防疾病,預防疾病首先在於強壯身體,強壯身體就應積極參加活動。華陀創造出一套“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以活動肢體,增強體質。可惜他沒有來得及係統地總結這些寶貴經驗,就被當時的統治者曹操給殺害了。
曹操患有頭風病(現在的神經性頭疼)經常發作,痛不欲生,請來華陀,華陀隻給紮幾針,曹操的病就好了。曹操怕病複發,一時找不到華陀,不願讓華陀離去,強迫華陀做他的侍醫。華陀留在軍營中經常為其他傷病員治病,曹操很是不高興,無奈也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在軍營中可幹的事情越來越少,他惦念民間百姓,習慣於民間行醫,不願做曹操的私人醫生,便假借妻子有病需回家探望為由離開了軍營。
曹操見華陀不歸,多次去信催華陀返回,華陀總以妻子病未愈為由拖延假期。曹操很不高興,派人暗查,並下了一道命令“如果他妻子真的有病,可以賜給他小豆四十斛,再放寬假期,但要有個期限;如果情況不屬實,便馬上將他關押起來。”就這樣,在曹操的“殺一儆百”命令下,一代名醫,終於被殺害了。死前,華陀拿出一卷用自己畢生心血寫成的醫書交給獄吏,說:“這本書中有許多驗方,可以救人於水火之中,你拿出去傳給後人吧。”獄吏不敢接受,華陀含淚將書燒毀了。
華陀這種為民造福,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一直在民間傳頌著。
孫思邈的故事
孫思邈是唐代醫學界貢獻最大,成就最突出的醫學家。他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記錄了他從民間收集的大量單方、驗方。創造了許多新的治病方法,為我國的傳統醫藥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孫思邈出生於公元581年,死於682年。出生地是陝西省耀縣。
孫思邈非常熱愛醫學事業,潛心鑽研醫學知識,認真學習、總結前人經驗,並博覽經史百家及佛典。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後都想征召他進朝做官,但他一心撲在醫學事業上,把為窮百姓治病作為自己的最大樂趣,因而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入朝做官的機會。那是公元600年,有一天,在幽靜的五台山下,來了一支很有氣派的人馬,領頭的使官高冠華服,坐著駿騎,手裏畢恭畢敬地捧著“禦詔”來到山腳下一座茅屋前,停了下來。這時從屋裏走出來一個約莫20歲、一副白淨清瘦麵孔書生打扮的青年人,迎接使官,聽說有禦詔,青年人馬上跪下接過禦詔,禦詔的大意是“久聞孫思邈懷濟世之才,隱居山林之下,如今天下太平,江山一統,朝廷思賢若渴,故此特請出山,擔任‘國子博士’一職,輔佐國家。”下麵蓋有“玉璽”朱印。
孫思邈婉言巧妙地謝絕了。
公元627年,孫思邈40歲了,他的學問和醫學更加成熟,他名揚四方,那時,興盛的唐朝已經代替了隋朝,我國曆史上傑出的皇帝唐太宗對孫思邈很敬佩,特地派使者到耀縣,請他到長安一會。皇帝的盛情難卻,孫思邈隻好動身去長安了。唐太宗見到他很是高興,更加敬佩他了。皇帝說:“卿就留在我身邊吧,我要授你官爵,早晚聆教”。
“聖上雄才大略,朝廷裏不乏良臣猛將,我久居山林,不問世事,與鳥獸為伍,對陛下的聖恩隻好心領了。”孫思邈婉言地謝絕。
唐太宗見他品德清高,淡於名利,也就不強求了。
公元659年,唐高宗李治在位,又一次召見了孫思邈,此時他已經70多歲了,唐高宗覺得這老人不但深通醫理,而且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說:“孤想留卿在身邊,做個諫議大夫,以佐朝政,你看如何?”
唐朝的“諫議大夫”,可以在皇帝麵前對各種朝政加以指點、批評,是個很高的職位。可是孫思邈不謀名利,他以年邁為由再次辭掉皇帝的高官厚祿。
孫思邈為什麼選擇醫學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呢?原來,他小時候身體瘦弱,經常生病,因此,他發奮學醫,青年時就成為一個醫術名望都很高的大夫。他看到窮人因沒錢治病而活活地病死,心裏非常難過。他想:金子貴重,但人的生命比金子更貴重,救人活命比什麼都重要,是任何金錢也買不到的。
孫思邈非常重視對兒童疾病的研究和治療。他常對人說:沒有小孩就沒有大人,我首先研究的是婦女、小孩的病。
一天深夜,忽聽見急促的敲門聲,他連忙打開門,進來的是一位氣喘籲籲的中年漢子,他非常焦急地說:“我妻子生下一個斷了氣的孩子,請先生救救我的孩子吧。”孫思邈到病人家看見剛生下的嬰兒全身發紫,嘴角積滿了血汙,胸部已停止呼吸,他俯下身子,用棉花擦去嬰兒嘴上的血汙,又小心地板開嬰兒的嘴,把口中的汙血一點一點地清除幹淨,接著,用一棵去了青葉的大蔥輕輕的抽打嬰兒的背部,突然嬰兒哇哇地哭叫了起來,人們都驚喜地喊了起來。
一天中午,孫思邈正在山上采藥,忽然看見一隊送葬的隊伍,後麵跟著一位哭得死去活來的老婆婆。他走向前問道:“棺材裏裝的是什麼人?是什麼病死去的?”老婆婆更加悲傷地說:“是我的獨生女兒,眼看就要當娘了,可臨產時,娘倆卻一塊死了。”孫思邈又問:“死了多長時間?”“才幾個時辰,唉,怪可憐的,孩子還在娘肚子裏。”孫思邈沉思了一下,果斷地說:“馬上把棺材打開,也許還能救。”棺材很快打開了,隻見那婦女臉色蠟黃,沒有一絲血色,看來是難產了。他趕緊掏出銀針,準確地選定了穴位猛地紮了一針,過了一會,那婦女慢慢蘇醒過來,並順利產下一個嬰兒。周圍的人都驚呆了,老婆婆撲地一聲跪在地上,向孫思邈連連拜謝道:“孫大夫,你這一針,從死路上拉回了我女兒和外孫的兩條生命,真是太感謝你了。”
在長安住的幾天,他還繼續行醫,常用創造性的醫療方法治病,使城裏人大開眼界,讚歎不已。
一天,一個漢子和別人打架,右眼被打得像個熟透了的桃子。孫思邈看見患處發青,充滿了淤血,認為必須先把淤血排掉才能用藥,可是用什麼方法排呢?用針挑吧,怕傷著眼球,他想了一會,便跑到後院取回一包東西。“你躺下。”說後便打開包拿出兩條螞蟥放在瘀血處,螞蟥很快就吸吮起來。隻見螞蟥的身體越來越粗,病人眼內的瘀血卻越來越少。孫思邈見瘀血被吸得差不多了,便把螞蟥拿掉,用水洗淨患處,再給敷上消瘀藥。病人愉快地說:“好得多了,孫大夫,太謝謝你了。”周圍看熱鬧的人都讚不絕口地嘖嘖稱讚孫大夫的神妙醫法。
不一會,又走來一個穿著講究的病人,他說自己常年腿腳浮腫,渾身無力。孫思邈為他切了脈,看了臉色,又在浮腫部位撳了一下,病人的皮肉像麵團,一撳一個坑,好長時間才能恢複,這是典型的腳氣病。孫思邈想:在長安住的幾天裏,發現有十幾個腳氣病人,而且都是有錢人,這是怎麼回事呢?需要回家鄉調查一下。回到五台山後,他一邊行醫,一邊走家串戶地進行調查。他發現窮人雖然極少患腳氣病,但常患夜盲病。這是為什麼呢?為了摸索腳氣病的發病規律,他從陝西到四川的內江,發現四川地區也流行腳氣病。孫思邈想到了食物,有錢人吃的是白米白麵,而窮人卻是糠菜半年糧,若讓富人吃窮人的粗食也許能治好腳氣病。於是,他用穀皮煮湯給腳氣病人喝,果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根據這一道理,他認為夜盲病可能與長年吃不到肉食有關。於是,他用羊肝給患夜盲病人吃,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腳氣病的奧秘揭開了,他很高興,便立即寫進了他的《千金要方》中。歐洲人到了十九世紀,也就是在孫思邈死後的1,300年,才探索到腳氣病的原因,是因為食物中缺乏維生素B1而米穀的種皮中含有維生素B1。
公元652年,孫思邈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千金要方》終於完成了。公元681年,也就是在孫思邈百歲高齡時,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巨著《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相輔相濟,共60卷,是我國重要的醫學典籍。
在《千金翼方》完成的第二年,即682年孫思邈去世了,終年101歲。為了紀念他,人們按照古代的習慣,集款為他修建了一座廟宇。廟宇座落在五台山的鬆林中。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是明朝一位偉大傑出的藥物學家和植物學家,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李時珍出生於多山、多湖、多藥材的蘄(qí)州(現在的湖北省蘄春縣)。他的祖父是一位走街串巷的鈴醫,父親是當地的名醫,著有《人參傳》、《艾葉傳》和《四診發明》等。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時珍從小就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想:“日後我要是能夠當上一名醫生,為病人解除痛苦,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