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講述的是一種麵部全息反射區治療保健方法。“全息”一詞來源於攝影術,其特點是從局部反映出整體的信息。全息醫學是近二十年才發展起來的科學,是介於祖國博大精深的中醫學和現代生物醫學之間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是專門研究相對獨立的區域與特定部位之間的信息傳遞關係和在臨床中實際運用問題的學科。
在中醫學中是沒有“全息”這一表述與概念的,但中醫理論強調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以及中醫的四診法——望、聞、問、切,都是以局部探求整體信息的方法,而中醫的脈象、舌診、頭針、點穴、循經等更是非常好地體現了全息醫學的思想體係。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有:“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從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來看,五髒之所以各主其色,是離不開外界環境的影響的。五氣藏於人的五髒,結合飲食五味,通過五髒的精蘊,在顏麵上反映出來,所以顏麵的色實為五髒所生,在診斷疾病的時候,首先要察看顏麵的變化,這與現代全息醫學的觀點正是不謀而合。
我們需要運用全息醫學的理論在每一張臉上查找不同的身體變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看懂麵部的變化,再運用中醫學的辨證論治來搞懂“證”的因果關係,有的放矢,使治療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是接受過足療的人都知道,通過腳底按摩,解決的不僅僅是足部的病痛,更能解決全身的問題。足療是通過腳底局部按摩來調整全身的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以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足療即是足底反射區療法,是全息反射區療法的一種。而全息反射區,除了足部以外,還有手部和頭麵部,尤其是頭麵部,如剛才所說的,其氣色變化,實則反映了五髒的相應改變。所以我們運用全息醫學的理論,結合中醫基礎理論,根據每一個人的顏麵的變化,來辨證分析人體內部髒腑氣血、陰陽的生理變化,再通過麵部相應反射區,對整體進行更有針對性、更準確、更有效的調整。全息反射區療法對各種疾病的治療與預防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對於亞健康人群,更是一種全麵調理的新方法,可以阻止其向嚴重疾病的方向發展。
雖然全息反射區療法蘊涵了豐富的中西醫理論,但操作方法主要以按摩為主,手法簡單易學,而麵部相對於手部、足部,麵積大,分區明確,大家操作起來更加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對自己以及家人、朋友進行保健按摩,可以說是將複雜深奧的人體髒腑學說簡單化的最好辦法之一。通過本書的講解,人人都可以看得明白、做得到。
胡嘉榮
於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