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曆史上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依次更替,中原地區之外又存在著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各政權之間時爾合作,一致對外,時爾為敵,相互攻伐,這種朝秦暮楚、反複無常的叛變行為,在打打殺殺的混戰中,演繹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精彩絕倫的亂世大劇。
同時,也湧現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人物:如史上最荒淫的皇帝朱溫,史上最無骨氣的“兒皇帝”石敬瑭,史上最具底氣的出軌女敬翔妻劉氏……
正如孔子所言,這是一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大爭之世,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征賦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什麼正義和良心都拋之腦後了,兄弟相殺,朋友反目,甚至“易子而食”、“人肉軍糧”這種駭人聽聞的事件也是接連出現,所以歐陽修在他的《新五代史》裏常常嗚呼連天,哀歎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五代十國的曆史的確混亂,這種亂象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是各個割據政權之間常年攻伐不斷,重大事件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這是當時社會實際的動蕩的反映;二是由於時處亂世,當時的史實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人們對那時的社會實際了解不多,這是當今人們思想認識的表現。即使是專業的曆史學者,對那一段的曆史細節也是語焉不詳,主要參考薛居正的《舊五代史》、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至於普通民眾對那段曆史更是知之甚少。
為了推動大家對那段曆史的了解,本人將根據以上3本曆史專著並結合其他相關資料,以曆史小說的形式對五代十國時期的曆史人物、重要戰爭、經典故事等大家比較關心的曆史麵貌進行簡要闡述。正因如此,本書將盡量忠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實際,在故事情節、語言描述上與上述3本史書可能存在著許多雷同之處,甚至是照搬照抄的現象。凡是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一般都會采用史書上的內容,史書上沒有說明的,才會根據邏輯推理進行適當的想象與演繹,因此,難免會給人以呆板、抄襲之嫌疑,沒有突破人們期待的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情節和嬉皮搞怪的喜劇效果,這既是本書的不足之處,但恰恰也正是他的優點所在。
本人的寫作目的不是為了創作出那些奇思妙想的動人故事來博取大家的眼球,而是出於對曆史史實的尊重,盡可能地還原史實真相,因此,了解曆史的讀者可以把此書當作是對曆史知識的溫故與複習,而不了解曆史的讀者,也可以把閱讀此書當作是學習曆史知識的一次機會。當然在此書的寫作過程中,由於本人曆史知識有限,肯定也會出現一些不足、遺漏和錯誤之處。
在此,先請大家見諒,並誠懇的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批評指正。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一些章節後麵出現了注釋,從這一點看,此書不象是小說,倒象是學術論文了,這也正是本人所希望的,那些注釋都是些我們平常不太熟悉的曆史知識,值得大家一讀。總之,我希望此書帶給大家的不僅僅是故事情節上的享受,更為重要的是曆史知識的學習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