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清代文學名著導讀(續) 第一章 《儒林外史》

清代小說。作者的生平和其他創作:《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粒民;因其書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稱秦淮寓客。他的祖上定居安徽全椒縣以前,原居江蘇六合。曾祖吳國對,是順治十五年(1658)的探花,與詩人王士□同榜,官至翰林院侍讀,提督順天學政。祖父一輩吳晟是康熙丙辰(1676)進士,吳□是康熙辛未(1691)榜眼。吳敬梓的親祖父吳旦以監生考授州同知。60年間,他們一家有進士、舉人等功名以及出仕的官員十四、五人,貢生、秀才之類還不計在內。吳敬梓的家庭可說是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

吳敬梓的生父名雯延,吳敬梓是他的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他被過繼給長房吳霖起為嗣。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的拔貢,曾任江蘇贛榆縣教諭,就在吳敬梓考取秀才的雍正元年(1723)死去,其時吳敬梓23歲。

吳霖起死後,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產,吳敬梓是嗣子,便給了他們以可乘之隙,於是發生了吳敬梓《移家賦》中所說的"兄弟參商,宗族詬誶"的爭產糾紛,乃至發生了親族衝入家中攫奪財產的事件。吳敬梓的堂兄吳檠在《為敏軒三十初度作》一詩中,曾追記其事。這件事不僅刺激了吳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會家族倫理道德的醜惡本質,認識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縉紳人物的虛偽麵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業和門第做寄生蟲的庸俗人物分道揚鑣。作為縉紳階級的叛逆,他首先揮霍遺產,30歲以前,就將田產房產都消耗光了。結果"田廬盡賣,鄉裏傳為子弟戒"(《減字木蘭花》的注腳)。在家鄉輿論的壓力下,他再也不願在全椒生活下去,終於在33歲時移家南京,開始了他的賣文生涯。36歲那年,曾被薦應博學鴻詞之試,但隻參加了省裏的預試,就托病辭去了征辟,甘願過素約貧困的生活,一直到最後客死在揚州旅次。《儒林外史》的寫作年代難以確定,但至少下半部是在吳敬梓定居南京、辭去征辟以後陸續寫成的。此外,吳敬梓一生還寫了不少詩、詞、文、賦,部分結集在今存的《文木山房集》中。他晚年也曾治經,著有《詩說》7卷,今佚。但那些作品的價值和影響,都遠遠不能和《儒林外史》相比。

《儒林外史》的思想意義和藝術成就 《儒林外史》表麵上寫明代生活,實際上展示了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從揭露科舉製度以及在這個製度奴役下的士人醜惡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製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藥,乃至城鄉下層人民都在這種社會秩序下靈魂被歪曲得不成樣子。吳敬梓揭發了這些醜惡的人物和他們的關係,並通過具有說服力的藝術形象揭露了造成這些人物的社會製度,因而他的諷刺就給了封建社會以有力一擊。小說也宣泄了作者對善良人物的誠摯深厚的愛心,表明了藝術家善善惡惡、愛憎分明的態度。

抨擊腐蝕士人靈魂的八股取士製度,是《儒林外史》社會批判的主要方麵。小說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現了兩個被科舉製度塑捏得既可憐又可笑的人物──周進和範進。周進應考到60歲,胡子已經花白了,還是一個老童生,隻得到薛家集去教村塾,受盡了新進秀才梅玖的奚落和舉人王惠的卑視,最後連個教書的飯碗也保不住了。因此,當他由於偶然的機會,去參觀省城的貢院時,半生蘊蓄的辛酸逼使他不由得"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蘇醒後滿地打滾,放聲大哭。可是當他一旦中了舉,聯捷成進士,做了國子監習業以後,曾經奚落過他的梅秀才便冒認自己是他的學生,他早年寫在村塾中的對聯也成了"周大老爺的親筆",必須揭下來裱好;這個當年受人鄙視的窮老頭子就被用金字寫成的長生牌位供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