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20世紀代代表作家(1 / 3)

第一卷 中國20世紀代代表作家 第一章 中國20世紀代代表作家

1、阿成:男,原名王阿成,生於1949年,山東博平人。曾當過司機、工廠幹部、編輯。著有長篇小說《馬屍的冬雨》、《扭捏》、《咀嚼罪惡》等,中短篇小說集《年關六賦》、《胡天胡地胡騷》等,隨筆集《哈爾濱人》、《春風自在揚花》、《胡地風流》等,英文版小說集《良娼》,法文版小說集《空墳》等。其中《年關六賦》獲1987-198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良娼》獲1991年東北三省優秀作品獎,《東北人,東北人》獲1992年黑龍江政府文藝大獎。創作以短篇為主,還有《精神》、《運氣》、《趙一曼女士》、《風流慷慨過流年》等多篇小說。現在哈爾濱《小說林》編輯部任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阿城男,姓鍾。生於1949年清明節。十二三歲就遍覽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托爾斯泰、巴爾紮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名著。中學未讀完,"文化大革命"開始,到山西農村插隊,此時開始習畫。為到草原寫生,轉往內蒙,而後去雲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在雲南與著名畫家範曾結識,兩個人越過"代溝"成為莫逆之交。"文革"後,經範曾推薦,《世界圖書》編輯部破格錄用,重返北京。1979年後,曾協助父親鍾惦棐撰寫《電影美學》。從馬克思《資本論》、黑格爾《美學》到中國的《易經》、儒學、道家、禪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在與父親的切磋研討、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為此後創作風格的形成進一步奠定基礎。

阿城1984年開始創作。在處女作《棋王》中,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曆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普通人又複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複歸為零,而曆史由此便進一步。"小說一發表,便震驚了文壇,先後獲1984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作品接連問世,並寫有雜論《文化製約著人類》。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為"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出版,共包括三個中篇《棋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臥鋪》、《傻子》和《迷路》。

2、阿來男,藏族,1959年生於四川西北部阿壩藏區的馬爾康縣,俗稱"四土",即四個土司統轄之地。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院。從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八十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著有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散文《大地的階梯》,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誌主編。

3、艾青男,原名蔣海澄,生於1910年3月27日,浙江金華人。1928年中學畢業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29年在林風眠校長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給他的影響最大。1932年創作第一首詩《會合》,此詩以筆名"莪伽"發表於同年七月出版的《北鬥》第二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並組織春地畫社。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翻譯凡爾哈侖的詩作並創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等。1935年10月,保釋出獄。1937年抗戰爆發後到武漢,寫下《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區,創作《北方》等著名詩篇。同年到桂林,任《廣西日報》副刊編輯,又與戴望舒合辦詩刊《頂點》,此間較重要作品有《詩論》。

1940年到重慶任育才學校文學係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工作。此時代表作品有《向太陽》等。1944年獲模範工作者獎狀,並加人中國共產黨。1945年10月隨華北文藝工作團到張家口,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領導工作,寫有《布穀鳥》等詩。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龍江農墾農場勞動,1959年轉到新疆石河子墾區。1979年徹底平反後,寫下《歸來的歌》、《光的讚歌》等大量詩歌。

他的詩歌風格。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建國後,又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讚光明、思考人生。"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建國後出版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艾青詩選》等。艾青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

4、艾蕪男,原名湯道耕,四川新繁人。1921年秋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5年因不滿守舊的學校教育和反抗包辦婚姻,棄學遠行,在我國西南邊境和緬甸、馬來亞、新加坡等地漂泊,過著貧困的流浪生活。第一篇小說《人生哲學的一課》和當時的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南行記》中的作品就以這幾年的見聞感受為題材。

1931年回國後定居上海,開始創作生活。除了《南行記》,還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和散文。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理事。1944年由桂林逃難到重慶,寫完了長篇小說《故鄉》,編輯抗敵協會重慶分會會刊《半月文藝》計60期。1946年到陶行知擔任校長的社會大學任教。1947年夏,國民黨在重慶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這個時期作品有長篇小說《山野》。解放戰爭時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豐饒的原野》。1957年有長篇小說《百煉成鋼》等。同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61年又到雲南舊地重遊,完成了《南行記續篇》。解放後曾任四川省文聯名譽主席。

他一生著述頗豐。有長篇小說《豐饒的原野》1946、《故鄉》1947、《山野》1948、《百煉成鋼》1958、《春天的霧》1985、《風波》1987;中篇小說《我的青年時代》1948、《鄉愁》1948、《一個女人的悲劇》1949、《我的幼年時代》1981;短篇小說集《山中牧歌》1934、《南國之夜》1935、《南行記》1935、《夜景》1936、《芭蕉穀》1937、《海島上》1939、《逃荒》1939、《萌芽》1939、《緬甸小景》1943、《荒地》1942、《黃昏》1942、《冬夜》1943、《愛》1943、《秋收》1944、《鍛煉》1945、《童年的故事》1945、《我的旅伴》1946、《艾蕪創作集》(原名《冬夜》)1947、《煙霧》1948、《艾蕪短篇小說集》1953、《新的家》1958、《夜歸》1958、《艾蕪中篇小說集》1958、《南行記續篇》1964、《艾蕪短篇小說選》1978、《艾蕪小說選》1981、《南行記新篇》1983、《艾蕪兒童文學作品選》1983;散文評論集《漂泊雜記》1935、《雜草集》1941、《歐行記》1959、《初春時節》1958、《艾蕪近作》1981、《浪花集》1959;文藝理論《文學手冊》1941、《談小說創作》1984;報告文學《幸福的礦工們》1955等。

5、巴金男,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生於1904年。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創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裏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複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

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抗戰爆發後,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呐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製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很有藝術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麵的力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誌。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解放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於1986年起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巴金小說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於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於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樸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6、北島男,原名趙振開,祖籍浙江湖州,生於北京。1969年當建築工人,後在某公司工作。八十年代末移居國外。著有詩集《太陽城劄記》、《北島詩選》、《北島顧城詩選》等。詩歌創作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現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價值的全麵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北島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為準繩,重新確定人的價值,恢複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審判劊子手;嘲諷怪異和異化的世界,反思曆史和現實;呼喚人性的富貴,尋找"生命的湖和紅帆船"。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征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

7、畢淑敏女,1952年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彙的西藏阿裏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二百多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該作被譽為"新體驗小說"代表作,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曆為素材,對麵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8、冰心女,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長樂,1900年生於福州,幼年時代廣泛接觸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後,相繼發表《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2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此後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分》、《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抗戰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1946年赴日本,曾任東京大學教授。1951年回國,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著有散文集《歸來以後》、《再寄小讀者》、《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讚》、《拾穗小劄》、《晚晴集》、《三寄小讀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藝術上仍保持著獨特風格。短篇小說《空巢》獲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兒童文學作品選集《小桔燈》於同年在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榮譽獎。冰心還有小說集《超人》、《去國》、《冬兒姑娘》,小說散文集《往事》、《南歸》,散文集《關於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譯選集》等。其作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附冰心:大海的女兒)

9、曹禺(1910一1996)男,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從小愛好文學和戲劇,讀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開中學,參加南開新劇團,演出中外劇作,顯示了表演才能,並廣泛涉獵新文學作品,開始寫作小說和新詩。1928年考入南開大學政治係。1930年轉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廣泛接觸歐美文學作品,深為古希臘悲劇作家及莎士比亞、契訶夫等人劇作所吸引,同時也陶醉於中國的傳統戲劇藝術。1933年創作了處女作四幕劇《雷雨》,暴露了具有濃厚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腐朽和罪惡,揭示了舊製度必將滅亡的曆史趨勢,以高度的藝術成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標誌著中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幾十年來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話劇之一。

1933年大學畢業後,入清華研究院當研究生,專事戲劇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師範學校任教。1935年寫成劇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國都市生活,批判了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罪惡社會,曾獲《大公報》文藝獎。與《雷雨》前後輝映於劇壇,奠定了他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1936年任教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寫了他唯一的涉及農村階級鬥爭的劇作《原野》。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遷至四川,編輯戲劇刊物,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和電影廠編劇等職。著有《全民總動員》(合寫)、《正在想》、《蛻變》、《鍍金》等劇本,創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動人的優秀劇作《北京人》,並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成劇本,還譯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1946年赴美國講學,翌年初回國,任上海文華影業公司編導,發表劇本《橋》,寫了電影劇本《豔陽天》,由他導演攝成影片上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廣泛參加國內外多種社會和文化交流活動,曾赴各地工廠、農村參觀訪問。曆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央戲劇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等職。創作話劇《明朗的天》(獲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劇本一等獎)、曆史劇《膽劍篇》(執筆)、《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選集》、《曹禺論創作》、《曹禺戲劇集》等。他的一些劇作已被譯成日、俄、英等國文字出版。

10、陳染女,1962年生於北京。幼年學習音樂。18歲興趣轉向文學。23歲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曾在北京做過四年半的大學中文係教師,後調入作家出版社做編輯。曾在澳洲墨爾本英國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等旅居生活和講學。現居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著有小說集《紙片兒》、《嘴唇裏的陽光》、《無處告別》、《與往事幹杯》、《獨語人》、《在禁中守望》、《潛性逸事》、《站在無人的風口》,以及長篇小說《私人生活》和散文集《斷片殘簡》等。她的小說在英、美、德、日等國家以及港台地區均有出版和評介。根據她的小說《與往事幹杯》改編的同名電影,被選為國際婦女大會參展電影。《陳染文集》1-4卷於1996年8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11、陳忠實男,1942年出生,西安市東郊灞橋區人。1965年初發表散文處女作。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兼寫散文。已出版《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五卷。《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現在陝西省作協任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12、諶容女,1936年生於漢口,祖籍四川。幼年曾在成都、北京、重慶上學。1951年參加工作,1954年上大學,畢業後當過俄文翻譯、音樂編輯和中學教員。1979年以後發表中篇小說《永遠是春天》、《人到中年》、《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散淡的人》、《送上一束夜來香》、《懶得離婚》等。《人到中年》和《太子村的秘密》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到中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在國內外反響強烈,獲譽極高。另著有長篇小說《人到老年》等。

13、程乃珊女,1946年生於上海,1949年隨父母去香港。小學五年級時重返上海繼續求學。1964年高中畢業考入上海教育學院英文專修科,畢業後在上海一所中學任英語教師十幾年。1991年移民至香港。1979年發表處女作《媽媽教唱的歌》。除創作小說散文外,還翻譯了多部小說。著有長篇紀實小說《上海生死記》,中篇小說《女兒經》、《供春變色壺》等。多部小說被譯成世界語、日語、英語、法語等文字出版。

14、池莉女,1957年出生。曾做過知青,鄉村小學教師,畢業於冶金醫學院和武漢大學中文係。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長篇小說《來來往往》、《小姐你早》,散文集《老武漢》、《怎麼愛你也不夠》等。作品有英、法、德、日等譯本。其中《煩惱人生》被譽為"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太陽出世》、《你是一條河》、《你以為你是誰》、《來來往往》、《有了快感你就喊》、《生活秀》、《看麥娘》及短篇小說《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一夜盛開如玫瑰》分獲《小說月報》百花獎。因《來來往往》被改編為電視劇而紅遍國內。曾在《芳草》雜誌社作編輯,現為湖北武漢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5、遲子建女,1964年生於黑龍江最北方的小村"北極",曾在大興安嶺師專學習,畢業於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1983年開始小說創作,1986年因發表中篇小說《北極村童話》而成名,其作品帶有散文化風格,這一點與蕭紅有些相似,許多讀者也許因此而喜歡她獨特的語言風格。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鍾響徹黃昏》、《熱鳥》、《滿洲國》,小說集《北極村童話》、《向著白夜旅行》、《白雪的墓園》、《白銀那》、《逝川》、《朋友們來看雪吧》、《當代作家選集叢書--遲子建卷》,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聽時光飛舞》、《遲子建影記》、《女人的手》及《遲子建文集》(四卷)等。短篇小說《親親土豆》獲首屆魯迅文學獎,《清水洗塵》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現為黑龍江省作協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6、從維熙男,筆名碧征、從纓。1933年生於河北玉田縣代官屯。1950年入北京師範學校,讀了大量中外文學作品,受到孫犁和屠格涅夫作品很深的影響。十九歲開始發表散文、小說和詩歌。1953年師範畢業後任小學教員。1954年任《北京日報》文藝編輯、記者。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開始了長達21年的苦難生活。1979年平反後回京,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家出版社總編輯等職。著有小說散文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小說集《驛路折花》,中篇小說《大牆下的紅玉蘭》、《遠去的白帆》、《風淚眼》曾獲全國第一、二、四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第十個彈孔》(改編成電影,獲文化部1980年全國優秀故事片獎)、《杜鵑》、《泥濘》、《遺落在海灘的腳印》、《傘》、《燃燒的記憶》、《鹿回頭》,紀實文學代表作有《走向混沌》。長篇小說《南河春曉》、《北國草》、《斷橋》、《鹿回頭》、《裸雪》,以及《從維熙小說選》、《從維熙中篇小說集》、《從維熙文集》等。

他以豐碩的創作成就被編入《世界名人錄》和《國際名人傳》。從維熙作品題材多樣,視野開闊,取材於農村新生活的作品,格調清新雋永。他所開拓的"大牆文學"作品,筆墨震撼人心,格調冷峻沉鬱。

17、達理係馬大京、陳愉慶夫婦共用的筆名。

馬大京,男,山東榮城人。1947年四月生於南京。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曾任遼寧省師範大學學報、圖書館員,1980年調入大連市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中國作協會員。

陳愉慶,女,浙江奉化人。1947年七月生於上海。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曾任大連市建委宣傳幹事、《海燕》雜誌小說編輯。1980年調入大連市文聯任專業作家。曾為中國作協理事。

達理自1978年底開始創作,已發表長、中、短篇小說及電影、電視、話劇劇本數百萬字。其中《路障》、《除夕夜》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賣海蠣子的女人》、《無聲的雨絲》、《"亞細亞"的故事》、《山頂有一片紅雲》、《眩惑》、《讓我們蕩起雙漿》、《姑娘望著我》、《廣廈》等分獲省、市及各地文學期刊作品獎。話劇《仲夏的早晨》獲遼寧省政府1980年戲劇創作一等獎。《爸爸,我一定回來》獲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

18、鄧剛男,1945年七月生於遼寧大連市,祖籍山東牟平。13歲時父親突然因"曆史問題"進了勞改隊,隻好輟學進工廠幹童工,先後幹過鉗工、焊工和質量檢驗員,著有本行專業技術書《氣焊工具常見故障及檢修》一部。因為生活十分困難,故常潛進海底暗焦捕撈海貨糊口,無意中積累了一些奇特的創作素材。從小愛好文學,看書成癮。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大讀特讀,自小到大從未間斷,為此漸生寫作之心。1979年在《海燕》四期發表第一篇小說《心裏的鮮花》。1984年考入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學習,1986年畢業。著有長篇小說《白海參》、《曲裏拐彎的故事》,中短篇小說集《迷人的海》、《龍兵過》等。《陳痛》、《迷人的海》、《龍兵過》分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

19、鄧友梅男,筆名右枚、方文等。原籍山東平原縣,1931年生於天津。少時上過四年小學,喜讀書。1942年參加八路軍,當交通員。翌年被精簡,後被招工者騙往日本做苦工。1945年回國再度入伍,在新四軍做通訊員、文工團員和見習記者,自學文化開始寫作。1949年轉業,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北京市文聯創作員。1952年入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結業後深入基層生活。1956年發表成名作《在懸崖上》。1957年被打成右派,生活坎坷,結識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1976年重返文壇,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

他的小說創作浸潤著時代的風雨,著力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注重風俗畫的描繪,文風剛健、明朗、醇鬱。著有《我們的軍長》(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話說陶然亭》(獲1979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尋訪"畫兒韓"》、《追趕隊伍的女兵們》(獲1979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那五》(獲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煙壺》(獲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四海居"軼話》等一組體現獨特風味和美學追求的民俗小說,為人所讚賞。還著有長篇小說《涼山月》、《鄧友梅短篇小說選》、中短篇小說集《京城內外》、中篇小說集《煙壺》、中篇小說《"獵戶星座"行動》、散文集《櫻花·孔雀·葡萄》等。

他曾被視為是文化尋根派代表人物,主要成就表現在對老北京民俗的描寫上,與陸文夫一北一南並為以小說寫城市民俗的名家。

20、丁玲(1904-1986)女,原名蔣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思潮影響。1923年進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文係學習。1927年發表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等,引起了文壇熱烈反響。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鬥》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這時期創作的《水》、《母親》等作品,就顯示了左翼革命文學的實績,1933年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後逃離南京轉赴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保安縣。在陝北曆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並創作《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夜》、《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解放區文學優秀作品。1948年寫成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曾被譯成多種外文。1951年榮獲斯大林文學獎金。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文藝界多種重要領導職務,並在繁忙工作之餘,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和評論文章。1955年和1957年被錯誤地定為"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和"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主要成員,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並被下放到北大荒勞動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間深受迫害並被投入監獄。1979年平反後重返文壇,先後出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並多次出訪歐美諸國。丁玲一生著作豐富,有些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附丁玲小傳)

21、範小青女,1955年生於上海鬆江,三歲時遷往江蘇蘇州。1969年底隨父母下放到蘇州吳江縣農村,三年後回縣城。1974年高中畢業插隊務農,1977年考入江蘇師院(現蘇州大學)中文係,1981年底畢業留校任教,1985年四月調入江蘇省作協從事專業創作,1985年加入中國作協。1980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擅於寫小巷間的人情瑣事,頗具人情味道。著有長篇小說《褲襠巷風流記》、《個體部落記事》、《采連浜苦情錄》、《錦帆橋人家》、《天硯》、《老岸》,中短篇小說《豆粉園》、《平安夜》、《鷹揚巷》等。

方方女,原名汪芳,1955年生。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同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大蓬車"上》。其作《風景》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著有短篇小說《十八歲進行曲》、《紙婚年》;中篇小說《桃花燦爛》、《埋伏》、《過程》、《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等。八十年代中後期以"新寫實小說"作者的身份被讀者周知。現在湖北省作家協會任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22、馮德英男,山東牟平(今乳山)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家都投身於人民革命鬥爭。少時讀了五年小學,當過兒童團長,深受戰爭年代鬥爭生活的熏陶和教育。1949年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有機會在幾年間讀了大量中外文藝作品和文化讀物。1954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苦菜花》,經兩年多刻苦寫完,出版後被譯成日、俄、英等文本。曾任空軍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後任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泉城》主編等職。還出版長篇小說《迎春花》、《山菊花》(獲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首屆優秀長篇小說獎),長篇三部曲《大地與鮮花》第一部《染血的土地》等,另有一些短篇小說、散文和電影劇本。馮德英的"三花"長篇係列集中反映了膠東半島人民艱苦卓絕、英勇頑強的革命鬥爭,情節起伏跌宕,語言清新流暢,性格描寫細膩生動,具有抒情鄉土的特征。

23、馮驥才男,原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工藝美術工人業餘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寫)、《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煙鬥》、《意大利小提琴》,小說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係列報告文學《一百個人的十年》,文學雜談集《我心中的文學》,電影文學劇本《神燈》,以及《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集》、《馮驥才小說集》、《馮驥才選集》等。短篇小說《雕花煙鬥》、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曆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況味。

24、格非男,原名劉勇,1964年出生,江蘇丹徒縣人。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曾先後訪問過德國、瑞典、日本等國。主講寫作、小說敘事學、伯格曼與歐洲電影等課程。1986年發表處女作《追憶鳥攸先生》。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從此以"敘述空靈"而聞名於"先鋒作家"之中。198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更是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成為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引以為例的一部。著有《格非文集》(三卷)、《小說敘事麵麵觀》等。

25、顧城(1956-1993)男,北京人。雷米,顧城的妻子,詩人。顧城七十年代開始寫詩,著有詩集《無名小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島、顧城詩選》、《黑眼睛》、《顧城詩集》等,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

他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在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26、郭沫若(1892-1978)詩人、劇作家、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中小學期間,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14年初到日本學醫,接觸到泰戈爾、海涅、歌德、斯賓諾莎等人的著作,傾向於泛神論思想。由於五四運動的衝擊,郭沫若懷著改造社會和振興民族的熱情,從事文學活動,1919年開始發表新詩和小說。1920年出版了與田漢、宗白華通信合集《三葉集》。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豪放的自由詩,開創了"一代詩風"。同年夏,與成仿吾、鬱達夫等發起組織創造社。1923年大學畢業後棄醫回國到上海,編輯《創造周報》等刊物。1924年,通過翻譯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較係統了解了馬克思主義。1926年任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七月隨軍參加北伐戰爭,此後又參加了南昌起義,1929年初參與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其間寫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說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滿主觀抒情的個性色彩。還出版有詩集《星空》、《瓶》、《前茅》、《恢複》,並寫有曆史劇、曆史小說、文學論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達10年,其間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曆史和古文字學,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績卓著,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戰爭爆發後,別婦拋雛,隻身潛回祖國,籌辦《救亡日報》,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文化宣傳工作。其間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充分顯示浪漫主義特色的曆史劇,這是他創作的又一重大成就。這些劇作借古喻今,緊密配合了現實的鬥爭。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曆史經驗和教訓。抗戰勝利後,在生命不斷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堅持反對獨裁和內戰。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以主要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對外友好與交流等事業。同時,繼續文藝創作,著有曆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新華頌》、《百花齊放》、《駱駝集》,論著《讀(隨園詩話)劄記》,《李白與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寫下了詩歌、散文、小說、曆史劇、傳記文學、評論等大量著作,另有許多史論、考古論文和譯作,對中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多方麵重大貢獻。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麵光輝的旗幟。著作結集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曆史、考古三編,1982年起陸續出版發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

27、浩然男,原名梁金廣,筆名白雪、盤山。祖籍河北寶坻,1932年生於唐山趙各莊煤礦。少時讀了三年小學。1949年起從事青年團工作。1954年起任《河北日報》記者、北京俄文《友好報》記者、《紅旗》雜誌社編輯。1964年到北京市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後任作協北京分會主席。浩然於1956年開始發表小說,著有短篇小說集《喜鵲登枝》、《蘋果要熟了》、《珍珠》、《蜜月》、《杏花雨》、《老支書的傳聞》,短篇選集《彩霞集》,散文集《北京街頭》。1965年出版長篇小說《豔陽天》,被改編攝製成同名電影。1972年出版長篇小說《金光大道》。1974年發表宣揚"文革"思想的中篇小說《西沙兒女》和《百花川》。粉碎"四人幫"後,有短篇集《花朵集》、《姑娘大了要出嫁》、《高高的黃花嶺》,長篇小說《山水情》(又名《男婚女嫁》)、《蒼生》(獲1990年中國大眾文學學會頒發的中國大眾文學特等獎,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播出),以及《浩然選集》等。他還出版了多種兒童文學集。

浩然是生活在農民中間、為農民寫作的作家,作品充滿了民間文化的泥土氣息。

28、韓少功男,原籍湖南。八十年代中期曾在國內的文化尋根思潮中挑起大旗,寫下《文學的根》著名文論與《爸爸爸》表現楚文化、被視為尋根小說代表作的中篇,九十年代又因《馬橋詞典》一書在文壇掀起風波。目前在海南主持《天涯》雜誌,它被視為比《讀書》更具潛力的新興刊物。總體看他的作品有自己對世界獨特的認識,也頗有可讀性。

29、何立偉男,1954年出生,湖南省長沙人。1978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學院中文係。做過工人、教員、文聯幹部。1981年開始發表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在此之前,曾經從事詩歌創作,所以後來的小說詩意較濃。短篇小說有《石匠留下的歌》、《小城無故事》、《小站》、《蕭蕭落葉》、《搬家》、《滋味》、《白色鳥》、《花非花》等。《白色鳥》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集有《小城無故事》、《白色鳥》、《小站》等。現為長沙市文聯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30、何申男,本名何興身,1951年生於天津。1969年到承德山區插隊,1973年入河北大學中文係學習。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榮獲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稱號。著有長篇小說《梨花灣的女人》、《多彩的鄉村》,中篇小說集《七品縣令和辦公室主任》、《年前年後》、《信訪辦主任》等。曾獲1993年度莊重文文學獎。現在承德日報社任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