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個人吃飯時,不是在書房,就是在臥室。吃飯時,他常常是手不釋卷。
有一天,毛澤東斜坐在木椅上,左手拿著一張報紙,兩眼緊緊地盯住報紙。嘴巴似乎無滋無味,單調地重複著咀嚼動作。右手像一隻機械手,在盤子和嘴之間來回運動。筷子始終落到菜盤子的一個位置上。那是一盤空心菜,才夾走了半邊,他的筷子便夾不著菜了。
衛士悄悄地轉動菜盤,讓他的筷子落在有菜的位置上。毛澤東仍在全神貫注地看著報紙,全然不覺菜盤的變化。
停了一會兒,衛士又將葷素兩盤菜對調了一下位置。毛澤東依然沒有覺察到飯桌上的變化。
“嗯?”嚼了幾口,毛澤東突然一怔,目光轉向飯桌,露出警惕之色:“味道不對呀?”說著,他就想吐掉嘴中的菜。
衛士忙解釋說:“是我把兩盤菜調了個個兒。”
毛澤東鬆了口氣,咽下了嘴裏的菜。“嗯,我說不對勁兒。剛才還咯吱咯吱的,一下子就變得那麼軟綿綿呢……”
他的眼光又轉向了手中的報紙。
毛澤東連吃飯的時間也在讀報,這是一種生活習慣。其實,這也蓄含著健康之道。
古人十分重視飲膳時的心理狀態。
唐代孫思邈說:“人之當食,順去煩惱,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驚,夜夢巨物。”清代李漁在《笠翁文集》卷六中也說:“喜怒哀樂之始發,切非進食之時。然在喜樂猶可,在哀怒則必不可。怒時食物亦下而難消,哀時食物難消亦難下,俱宜暫過一時,侯其勢之少殺。飲食無論遲早,總以入腸消化之時為度。”
對於一生愛書的毛澤東來說,吃飯時看書報,卻契合了飲食心態這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