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一場對話
我們路過高山,路過海洋,路過森林,路過花朵,路過痛苦,路過幸福,路過歡笑的溫暖時光,路過漫無止境的寒冷和悲切,這一切就像相機在進入曝光時一霎那的黑暗,懷揣著等待和不安,然後任光明充斥在接踵而至的景象裏。
這,或許就是旅行所昭示給我們的。
旅行,自古就有所謂“遊目騁懷”的說法,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又包含了多少深層次的含義。如今我們出門以車代步,微信滿天飛,微博可以讓若幹人分享你上一秒的心情。隻要你願意,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人們都能夠找到你。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我們似乎忘卻了那些最本真的情懷。新幹線再怎麼快,它不能讓你定格沿途的美景。微博的流量再怎麼大,也傳遞不了指尖上的溫暖。
其實不用追溯太遠,就在早一些年代。那時我們沒有手機和電腦,不玩微博,不用排隊買票,不會被堵在路上,如果逢年過節想念一個人,就備上幾件幹淨衣服,走上幾裏山路,然後去牽那個人的手。在我的直覺裏這才應該叫作旅行。在這個摩登時代的背後,我們似乎對於旅行這件事寄予的期望也越來越高。緩解壓力,我們去旅行;尋找美食,我們去旅行;邂逅美景,我們更要去旅行。隻是,旅行歸來的我們,是不是覺得缺少了什麼?或許我們更在乎的是:從旅行中得到了什麼。就像讀到一本好書,我們可以討論劇情有多好看,但不能忽略合上書本後的心情和冥想。那麼,旅行可以比喻成一次閱讀嗎?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場對話,用鏡頭和風景對話,用身體和心靈對話。如此一來,那些旅途上的吉光片羽便會刻在你的骨骼上。即便沒有紀念品,你亦可以切實地去講述這一路上所經過的事、遇到的人,以及看過的風景。
旅途中的美景終究是倒映的表象,身心才是我們與這個世界對話的源頭。為了尋找這個源頭,人們開始了各自的旅程。沒有偽飾,不去奢華,隻為紀念路上每一次身心的對話。
—靡涯
2012年8月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