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前言

認知和品鑒中國曆史,必須明白兩個潛規則:第一,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第二,為尊者言,為尊者諱。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意即一切以結果為導向。隻要你最後成功了,就是萬人敬仰的王者,盡享世間所有溢美之詞;如果不小心跌倒失敗了,無論你曾經多麼牛叉,所有的髒水都會無情地潑向你。

為尊者言,為尊者諱,還是以結果為導向。隻要你最終登臨權力之巔,就會有太多的人屁顛屁顛地跑來為你唱讚歌,你過去做過的哪怕是一丁點好事,都會被無限量地放大,即便你什麼好事都沒做過,也會有人為你附會捏造;而你之前做過的所有糗事,都會被包裹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

提及唐太宗李世民,幾乎人盡皆知。用當下時髦的話來說,此君可是中國古代帝王裏不折不扣的“高富帥”!重複強調一遍,他可是帝王裏麵的“高富帥”,和普通老百姓沒半毛錢關係。出身關隴貴族,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名字似乎就來源於此。

果然,李世民十六歲從軍,立有奇功。進而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大唐縱橫捭闔、一統天下的首功之臣。之後有驚無險地幹掉競爭對手,令唐高祖李淵不得不乖乖禪位於他。唐太宗由此橫空出世。

他在位二十三年,卓有效績,史稱“貞觀之治”。奠定盛唐百年繁榮,締造了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的又一座高峰。其不朽功勳,在中國曆代帝王之中屈指可數,得享所有的溢美之詞,也不算浪得虛名。

李世民的父親叫李淵,李淵有個叫阿摐的姨表弟,也足可稱得上“高富帥”。出身顯赫比李世民有過之而不及。史稱:“美姿儀,少聰慧”。很小便被封雁門郡公,十三歲被立為王,年方二十,統帥舉國五十一萬大軍,攻滅陳朝,實現天下一統。揚州總管任上十年,文治武功,業績彪炳。

阿摐和李世民一樣,排行老二。依照帝位“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的通則,他們叔侄倆天生都有缺憾,想要問鼎最高權柄,必須跨越一道障礙。於是,李建成倒在血泊之中成全了李世民;阿摐則兵不血刃登上了帝位。

阿摐是一位有才華、有理想的帝王,而且文藝範兒十足。在位期間,他一直追尋著自己的大國夢想,營造東都,開鑿運河,改革官製,完善科舉,開疆拓土,無一不是轟轟烈烈、功蓋千秋的壯舉。

遺憾的是,差不多算是一次小小的意外,阿摐為小人所趁,丟掉了性命,不得善終。而幾經輾轉,帝位落入李世民之手。於是,阿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就不再是簡單的表叔侄,而成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關係。玩兒完的阿摐,不得不接受被別人潛規則的命運。

因為成王敗寇,因為被潛規則,因為阿摐的曆史是由李世民主導撰寫的,無論從《隋書》、《舊唐書》、《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鑒》,對阿摐的才能、功勳,都盡可能地隱藏和弱化,而對他的過失和錯誤,則盡可能地凸顯和放大。甚而至於,無端地虛構和強加給他很多罪名。

於是,李世民和阿摐,兩個無論身世經曆、聰明才智、地位貢獻幾乎完全一樣的帝王,一個被無限的捧殺,一個被無情地棒殺。一個成了智計卓絕、功勳無雙的英明聖主;一個成了昏庸無能、殘暴荒淫的亡國之君。

這顯然有失公允。

筆者無意為一個被釘在曆史恥辱柱上的人平反或翻案。因為比個人功過得失更重要的,是曆史過程本身的麵貌,和曆史發展本質的規律。

阿摐,姓楊名廣,又名楊英,隋朝的第二個皇帝。無論基於什麼理由和原因,你可以不喜歡他,但請尊重他!

古木

二零一六年七月十五日於成都都江堰愚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