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隋唐詩人 第四十一章 李白
(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見彩圖四川江油李白故裏隴西院)。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現代有些李白研究者推測其父李客在西域因經商致富,但並無確證。
生平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方麵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麵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象《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李白約在二十五、二十六歲時出蜀東遊。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遊的許多地方,並在安陸(今屬湖北)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因此居住安陸時間較長。後又徙家任城(今山東濟寧)。李白不願象當時一般士人那樣,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官位,而企圖通過隱居山林和廣泛的社會結交來培養聲譽,獲得帝王賞識,不依常例擢用。開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時心情興奮,很想有所作為,但時值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權,在朝廷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賢能之士屢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暗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受讒言詆毀,在長安前後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名篇疊出,代表作有《長幹行》、《橫江詞》、《烏棲曲》、《蜀道難》、《子夜吳歌》、《古風·大車揚飛塵》、《行路難》、《梁園吟》等。
李白在長安遭受挫折,心情苦悶。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遊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遊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人分手,此後未再會麵,但彼此都寫下了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當時,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為山南東路、 嶺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一帶地區。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複國家統一的誌願,參加了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係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東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這時期的代表作品,安史之亂以前有《夢遊天姥吟留別》、《戰城南》、《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古風·羽檄如流星》、《將進酒》、《北風行》、《遠別離》、《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等,安史亂後有《古風·西上蓮花山》、《永王東巡歌》、《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等。
文學創作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
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麵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其中第一首開宗明義,以繼承《詩經》"風雅"的傳統自任,鮮明地顯示了關心現實的創作精神。《遠別離》、《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篇,表現了他對權□當道、國運瀕危的憂慮。安史亂起,他參與李□幕府,企圖殺敵報國,收複兩京,"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贈張相鎬》),"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其十一)。這種熱烈的愛國感情至老不衰。在流放回來後,他還因安史之亂未平而"中夜四五歎,常為大國憂"(《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在《臨終歌》中,他對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感到非常遺憾,把自己比作"中天摧折"的大鵬鳥。對他的作品,李陽冰稱為"言多諷興"(《草堂集序》),吳融稱為"氣骨高舉,不失頌詠風刺之道"(《禪月集序》),都指出其詩關心國事、諷刺黑暗政治的特色。李白《送賀八歸越》手跡石刻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豔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鍾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他不能為爵祿富貴而對權貴阿諛逢迎,而是"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上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他宣稱"鬆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古風》第十二),"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對玄宗後期形成的腐朽統治集團,更是鄙夷蔑視,他在詩中把玄宗比作昏暴的殷紂王(《古風》第五十一),把囂張跋扈的宦官斥為大盜(《古風》第二十四)。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這種高亢的歌聲,和他醉中令高力士脫靴的傳說一樣,贏得廣泛的傳誦和喜愛。蘇軾曾借用晉代夏侯湛的話,讚美李白"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李太白碑陰記》)。這種思想內容,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莊子斥罵貪婪殘暴的統治者為大盜,把權勢富貴視如腐鼠,其思想與李白詩歌有明顯的繼承關係。清龔自珍說李白詩歌融屈原、莊周為一爐(《最錄李白集》)。的確,李白既像屈原那樣熱愛祖國,憎恨黑暗勢力,積極關心政治,又像莊周那樣鄙夷權貴,蔑視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