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南北朝詩人 第一章 謝靈運

(385~433)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謝玄的孫子,襲爵封康樂公,後世習慣稱他為謝康樂。謝靈運出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出生後不久就寄養在錢塘杜家,15歲時回到建康,所以小名曰客兒,後世又稱之為謝客。

生平:謝氏和王氏同為東晉以來的高門領袖。謝靈運在青年時代接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其才學很早就受到族叔謝混的賞識,和謝瞻、謝晦等從兄弟齊足並馳,成為謝氏族中一時之秀。晉安帝義熙元年(405),謝靈運出仕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次年,豫州刺史劉毅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以謝靈運為記室參軍。劉毅與劉裕同屬北府兵將領,劉毅名位略次於劉裕,後來勢力擴大,漸至對峙抗衡。在二劉對抗的過程中,謝混支持劉毅。義熙八年,謝混為劉裕所殺。九年,劉毅兵敗自殺。但劉裕對謝氏家族仍然采取優容拉攏的態度,以謝靈運為太尉參軍。義熙十二年,謝靈運又為驃騎將軍劉道憐的諮議參軍,轉中書侍郎。是年,劉裕北伐後秦,謝靈運奉使至彭城慰勞。兩年以後,再次到彭城慰勞劉裕。不久,因為殺死門人,被免官。永初元年(420),劉裕代晉自立,國號宋,降謝靈運的封爵為康樂侯,又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

謝靈運自恃門第高貴,兼負才華,自以為"宜參權要"(《宋書·謝靈運傳》),但劉宋王朝對他始終懷有疑忌。永初三年(422),他出為永嘉太守,在郡不理政務,縱情山水,"遍曆諸縣,動□旬朔"(《宋書·謝靈運傳》)。一年後,稱疾辭官。

謝靈運既不見重於劉裕,就和劉裕的次子、有可能繼承帝位的廬陵王義真往來密切。劉裕死,義真被徐羨之等殺害。宋文帝義隆即位,又殺徐羨之等。元嘉三年(426),征謝靈運為秘書監,入京。不久,謝靈運又辭官歸始寧,和謝惠連、何長瑜等往來吟詠。這一個時期,他還象在永嘉一樣,時時出入於深山幽穀之間,探奇覓勝,出遊時從者曾多達數百。元嘉八年,宋文帝又讓他出任臨川內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彈劾,流徙廣州。元嘉十年,在廣州被殺。

詩歌創作:謝靈運的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他開始,山水詩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流派。

魏晉以來,崇尚清談。東晉偏安江左,清談之風變本加厲。這種風氣侵襲到文學創作的領域裏,造成了玄言詩的盛行。這些詩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論》",既談不上言誌緣情,也談不上風華辭采。但是玄言詩和山水詩又並非截然的對立麵,在當時人的心目中,山水有"以形媚道"(宗炳《畫山水序》)的一麵,山水之中包孕著玄趣。因此玄言家大多喜好山水,借山水言玄。例如玄言詩的主要作家孫綽的《蘭亭》詩,就有相當生動的景物描寫。到東晉後期,模山範水的作品漸漸增多,詩風開始轉變。《宋書·謝靈運傳論》把山水詩的倡導之功歸於殷仲文和謝混:"仲文始革孫許之風,叔源大變太元之氣。"但從這兩位作者現存的作品來看,玄言成分依然相當濃厚,描寫技巧也不夠成熟。真正大量寫作山水詩而且在藝術上卓有成就的作家是謝靈運。

在政治上不能得誌,謝靈運寄情於山水,加之他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登臨寓目,每每發為詩篇。由於寫作的對象是過去的文學作品中少有的,沒有多少可資借鑒的技巧,要成功地把奇秀的江南山水反映在詩篇裏,作家必須自鑄新辭,精心刻鏤。謝靈運的山水詩所以超越前人,原因就在於體現了這一方麵的新的創造。鮑照說:"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南史·顏延之傳》)湯惠休說:"謝詩如芙蓉出水。"(《詩品》中)兩位和謝靈運同時代的詩人使用的同一比喻,說明了謝詩的特點,即鮮麗清新。

這一特點體現於對山水形象捕捉的準確。"春晚綠野秀"(《入彭蠡湖口》)、"青翠杳深沉"(《晚出西射堂》),同樣是綠色,卻是兩幅完全不同的畫麵,前者為暮春,後者為深秋。"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密林含□清,遠峰隱半規"(《遊南亭》),寫落日時的短暫景象,隻用了"□清"兩個字,就把讀者帶到了雨後山林這一特定的環境裏。為了準確地捕捉形象,詩人確乎是"經營慘淡,鉤深索隱"(沈德潛《古詩源》),調動了多方麵的藝術技巧。例如他的名句"白雲抱幽石,綠□媚清漣"(《過始寧墅》),既以擬人的手法賦予大自然以生命,又利用淺深、明暗的對比顯示了大自然豐富的色彩。"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石門岩上宿》),以有聲烘托無聲,由動而見靜,細致地寫出了深山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