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完的大邑劉氏家族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形態急劇動蕩,四川軍閥乘勢而起,扯起“保鄉安民”的旗幟,逐漸使四川省離開了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心。他們的口號是在動蕩的社會中建立起一塊樂土,然而事與願違,連年的軍閥混戰使人民飽受蹂躪,“川省自治”並沒有讓人民得到安康,其結果是恰恰相反。而四川軍閥的巨頭中,大邑劉氏家族的劉湘、劉文輝影響巨大,盤點一部四川軍閥史,絕對離不開談論他們。
但是建國後,由於政治的原因,劉湘家族這麼一個本該引起重視的獨特現象,卻長久地隨著政治浪潮的波動而起伏隱沒。在許多時候,這個家族更多的是被當作政治醜星,當作曆史的反麵教材,因而很難有心平氣和的梳理和研究。再加上這個家族後代中,出色的人不多,於是顯得更加寂寥。
在前邊的章節中,分別提到了劉湘、劉文輝和劉文彩以及他們家族後裔的一些情況。在這個曾經顯赫的家族中,還有以下一些成員。
劉公讚的大兒子劉文淵,晚清秀才,後考入四川紳班法政學堂。畢業後進入政界,仕途順暢。曾任民國四川省谘議局議員、省高等審判廳廳長等職。劉家幾個兄弟幼小時,劉文淵是這個家庭的重要支撐,資助弟弟們讀書求學;劉文輝、劉文彩出外做事後,他被推舉為族長,在分布於安仁、唐場一帶龐大的劉氏家族中,具有很高的威望,連當了大官的劉文輝也敬畏其三分。劉文淵為人正派,口碑較好,不事蠅營狗苟,深受百姓敬重。退休回到大邑後,服務社會,造福鄉梓。
劉文淵有三子七女。子:劉元瑄、劉元琥、劉元璪;女:劉元庚,劉元愉,劉元恒,劉元蒼,劉元憲,劉元憐,劉元慎。
長子劉元瑄(1911~1996),早年即跟隨其幺爸劉文輝,後入第二十四軍軍事政治學校就讀,1938年畢業於南京陸軍大學將官班,1940年畢業於長沙陸軍大學特別班。曾擔任二十四軍十八團中校營長、團長,川康邊防軍十三旅旅長,一三六師師長。1945年,任整編陸軍二十四師代師長、中將副軍長、代軍長。劉文輝在西康創辦《新康報》、《西方日報》時,由劉元瑄擔任董事長。1949年12月9日,劉元瑄隨劉文輝主持雅安地區起義。建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副軍長,西康省軍區副司令員,西康省民政廳長,西康省政協副主席。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1976年離休後旅居成都,熱心服務於文化公益事業,為社會做了許多好事。1996年因病去世。
劉公讚的二兒子劉文運,鄉民以其為秀才之弟,戲稱“二秀才”。劉文運沒讀什麼書,從小在家務農,眼裏盯著眼皮子底下的幾畝地,胸襟並不寬闊。劉公讚未死之前,劉家幾個兄弟分家,他扯皮認為自己家兒子多,硬要多分幾畝地。幾個兄弟大多在外做事,經濟條件寬餘,也就爽快地讓了步。劉文運當農民也並不太本分,據安仁莊園檔案資料載,劉文運見地主陳君山老婆陳湯氏長得漂亮,便百般勾引,終於在“民國二十年四月間某日,和陳湯氏發生肉體關係,當時被陳君山二姨太看見,告訴了陳君山。陳君山原來身體就不好,有‘癆病’,有了這件事,當時吐血而死。”經曆了這麼一樁風流醜聞,劉文運感到名聲狼藉,後來搬遷去了大邑唐場鄉。
劉文運有八個兒子:劉元璋,劉元瑭,劉元琮,劉元瑞,劉元琸,劉元瑜,劉元璜,劉元珽。
長子劉元璋前邊已有所談及。此人曾擔任川康邊防軍司令,是其幺爸劉文輝的重要幫手,而且脾氣秉性也與其幺爸比較契合,很是被劉文輝所看重。劉元瑭、劉元琮都是在劉文輝的部下任職,劉文輝將這兩個桀驁不的侄子交給老大劉元璋照管,劉元璋有時候也拿他們沒有辦法。1949年,劉元瑭曾擔任過重慶勝利銀行行長,時間很短暫。此後隨劉文輝起義,但起義後又抗拒中共政府改造,被判處死緩。1958年在監獄中病故。劉元琮1949年在四川雅安參加起義,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6師師長兼川西人民行署委員。1950年,劉元琮因受到大邑當地政府的清算批判,對現實不理解而服毒自殺。後來的曆次政治運動中,這個死去的人依然被當作批判的靶子,其妻子也被政府判刑坐牢。直到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才給劉元琮平反,恢複了他的起義將領身份。
劉公讚的三兒子叫劉文昭,右腿略有殘疾,行動不便,小時候被送去學裁縫。走鄉串村,見識漸廣,與人談笑風生,頗具散仙風範。劉氏兄弟中,劉文昭為人處世與大哥劉文淵有幾分相似,隻不過更加超脫閑適,與世無爭。偏偏劉文彩對這位三哥佩服得不行,安仁成立袍哥組織“公益協進社”,劉文彩把頭把交椅讓給了劉文昭,自己屈就副職。劉文昭當然知道自己真正位置,兄弟倆默契配合,說到底他也隻是掛名而已。
劉文昭僅有一子,叫劉元樹。在老家的“文彩中學”初一班畢業,然後考入四川大學中文係,建國後先後任上海華東師範學院、安徽大學、四川西南民族學院中文係副教授、教授。擔任過漢語言文學係主任,四川現代文學研究室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和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理事。他一生走學者道路,與軍閥家庭格格不入,不過與其父親的行事風格倒也頗為相近。其代表著作有《魯迅小說研究中的錯誤傾向》、《郭沫若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