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府豪門(1 / 3)

大悲之後,劉氏家族在四川崛起考察一個家族的興衰史,能給人許多啟迪,它往往會讓你歎服命運奇妙,造化弄人。

譬如說,這個被人稱做“四川民國第一家”的劉氏家族,像忽然劃破天空的閃電,在民國年間的天空中撕開了一條口子,其耀眼的光芒令人震顫;可是閃電劃過之後,夢幻般的家族興盛景象倏忽消散,以至於人們憶起若幹年前那一片耀眼的光亮時,甚至會懷疑是否曾真實存在過,這個家族的後代們,也很難像他們的先輩那樣再度輝煌。

那麼,劉氏家族崛起之前,是否有過什麼蛛絲馬跡?

如果細心探尋考究,應該說是有的。

劉姓人家祖籍在安徽徽州,明朝末年,其先祖劉覺忠入川做官,在四川雅安任同知,劉氏家族遂向西遷徙,在四川雅安定居。明朝末年戰亂連綿,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殺人如麻,正在四川做官的劉覺忠一家全部慘遭殺戮,隻剩下一個兒子僥幸逃脫。回憶血洗成河的那個夜晚,他仍然心驚膽戰,不寒而栗。這之後,此人一直隱名埋姓,逃到四川名山縣,默默無聞地生活了幾十年。

到了劉氏入川後的第五代(時間大約在乾隆年間),這個家族才又重新慢慢崛起,像熬過了寒冬的迎春花,終於綻放出了第一抹金黃。按照族譜,這支劉氏族譜的排行是“應朝伯漢緒,仕宗公文元;世德承光玉,守家祝國繁”。最先露出那一抹金黃的是“宗”字輩。

說到劉氏家族的發跡,與四川大邑縣安仁鄉的關係密不可分。

先是有個人叫劉應良,單槍匹馬來到大邑縣安仁鄉落戶。此人即為那個隱名埋姓者的後裔。他就像美國西部電影中的那些流浪漢淘金者,懷揣著夢想期盼在此紮根,創出一番基業。鄉親們熱情接納了這個看上去老實靦腆的外鄉人。鄉親們沒有料到,若幹年後,就是這個名叫劉應良的人,他的後代們,使地處偏遠的安仁鄉在神州大地上名聲大振。

劉應良隻有一個獨子,叫劉朝懷。因為家境窮,也因為是外鄉人,劉家當時在安仁鄉沒有什麼地位。鄉裏大多數人姓胡,連地名也叫做下場口胡子墩。劉朝懷到了婚配的年齡,鄰鄉的媒婆上門提親,介紹的對象是胡榮貴的獨生女兒。女方的家境條件不錯,其父胡榮貴是小有名氣的一位鄉紳,很體麵的一個人物。這樣的人家,配外鄉人劉應良之子劉朝懷,當然是美事一樁。但是有一條,劉朝懷是去“入贅”,通俗的說法叫做“倒插門”。這樣的事在那個時代是件恥辱的事,有點讓人抬不起頭的意思。年紀輕輕的劉朝懷大氣豁達,似乎並沒有太在意這些,打點起簡單的行裝,騎著一頭毛驢來到了女方家中。

隔了若幹年來回頭看,劉朝懷當年的那次“入贅”,堪稱劉氏家族的一場壯舉。

劉朝懷“入贅”後不久,其妻生了兒子劉芳伯。此後劉氏家族漸趨興旺,劉芳伯的孫子劉智,曾孫劉仕識,都是安仁鄉響當當的人物。再下一輩即是“宗”字輩,更是把劉氏家族推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宗”字輩中,老二劉宗英考中秀才,成為鄉間轟動一時的新聞。劉宗英騎著大洋馬、披掛紅綬帶,胸前戴朵大紅花,遊鄉串村,頗為風光。在鄉親們眼中看來,劉家老二算是光宗耀祖了,因此他們把與劉宗英同輩的幾兄弟一律都稱之為“秀才”。接下來,劉家老六劉宗賢也考中了秀才。

為劉氏家族最初贏得榮耀的,就是“六秀才”劉宗賢。

此人年輕時刻苦攻讀,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博取功名,為祖宗先輩爭光。遺憾的是,他最後沒有中舉。盡管如此,在當時還很偏僻落後的安仁鄉,已經是最有學問的一位人物了,成為地方上的名士,被族中推舉為族長,受到當地鄉親們的敬重。據說,當時劉姓族中無論發生了什麼爭端,或者有什麼重大慶典,都得請劉宗賢前往主持。劉宗賢為人也以剛毅果敢著稱,公正無私,每遇爭端,往往一言而決。久而久之,劉宗賢的名聲傳遍大邑縣,遠近的人們稱他為“生佛”。

更為有意思的是,經過幾代人的生息繁衍,劉氏家族在安仁鄉這塊土地上迅速興盛起來。而胡氏家族卻人丁不旺,有的人家幾代單傳,有的人家隻生女不生男,有的人家甚至沒有生下後代。此消彼長,劉氏家族風頭大大蓋過了胡氏家族。大概是在劉宗賢這一代人手裏,將當地叫了幾百年的地名“胡子墩”改成了“劉子墩”。從此,大邑安仁劉氏這一係人脈走出了低穀。他們異地突起,後代中誕生了幾個震動過民國史的人物。

劉宗賢娶妻陳氏。結婚後,有三個兒子。

老大劉公晶,被劉宗賢夫妻倆寄予厚望,可惜此人是個隻會用功苦讀書的書呆子,直到40多歲才考取貢生。他是一個老學究,身上有濃鬱的迂腐氣,分家得到的田地即使荒廢成了滿地荒草,他也無心顧及,仍然整天抱著聖賢書苦讀。遺憾的是,命運之神並沒有眷顧這位迂夫子,此後再也沒有取得任何功名。劉公晶僅有一個獨子,名叫劉文中,從小對父親死讀書頗多不滿,以至於長大後對讀書抱有極大的成見,即使父親揪著他的耳朵,將他反鎖在房間裏讓他讀書,他也對四書五經毫無興趣。這樣的後代,其結局可想而知,長大後隻得在田間度日,守著幾坨黃泥巴度過一生。劉文中有四個兒子,名為劉元畢、劉元爭、劉元玉、劉元都。此後也都默默無聞。

老二劉公敬,字玉麟,與老大恰恰相反,提到讀書他就頭痛。此人自幼愛舞槍弄棒,好勇鬥勝,性格剛強得像團烈火,無論做什麼,都是大大咧咧的派頭。身體素質也好得出奇,長得五大三粗,臂力過人。此人曾參加過武狀元的考試,幾項成績都順利過關,據說因為沒有給考官送禮,最後被刷下來了。不過,後來他還是考中了武秀才。劉公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劉文剛、劉文鬱、劉文福、劉文禮。其中,又以長子劉文剛一支最為興旺。劉文剛專營販穀生意,後來發展到有水田40餘畝。劉文剛也有三子,老大劉元勳,老二劉元樹,老三劉元聰。劉元勳後改名劉湘,是民國四川著名軍閥人物。

老三劉公讚,字化堂。這人既不同於大哥劉公昌,隻認一心死讀聖賢書;又不同於二哥劉公敬,身若鐵塔,孔武過人。他的處世哲學是經世致用,渾身上下每一個毛孔裏都充滿了務實求變的精神。此人不滿足於耕種自家的40多畝土地,還頗重視剛剛開始萌芽的鄉村工業和手工業。他創辦的酒作坊在方圓數十裏聞名遐邇,每天清晨,人們都能看見酒坊主人劉公讚勤勞的身影;夜色很深了,酒坊的燈光仍然沒有熄滅,遠近的鄉親們依稀能聽見雇工們勞作時低沉的號子聲。劉公讚有六個兒子,分別是劉文淵、劉文運、劉文昭、劉文成、劉文彩、劉文輝。

水碾坊·酒坊·安仁鄉的古老記憶從劉宗賢這裏開始,劉氏家族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前麵說過,劉宗賢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劉公晶、劉公敬、劉公讚。三個兒子長大後,組成了三個小家庭,這時候劉家的核心人物仍然是劉宗賢。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三個兒子各自又有了後代,劉家的人丁越來越多。此時,由劉宗賢主持了一次分家。劉宗賢將140多畝水田分成了三份,每個兒子分到40多畝水田。

而劉宗賢最為得意的,是他壯年時建造的座落在小河邊的水碾房。

晚年的光景,他坐在水碾房裏,饒有興趣地看著河水帶動風車悠悠轉個不停,風車又傳動大石磨和石杵舂米,河上遊動著幾隻鴨子,洗衣的農婦一下下揮動洗衣棒,遠處是金黃的油菜花和淡藍色的炊煙。看著眼前這幅寧靜祥和的圖畫,劉宗賢心中充滿了幸福感。

人老了,再也不能在水碾房裏勞作了。他叼著旱煙袋,在水碾房裏召集了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家庭會議,幾句寒暄過後,老人鄭重宣布,將這座水碾房饋贈給三個孫子。

這之後,河邊的這座水碾房便由劉文中、劉文剛、劉文彩三人共同經營。

認真一想,老人劉宗賢的這次饋贈還真有不少道理。

首先,這三個孫子分別出自三房。劉文中是長房劉公晶的獨子,自然沒有話說;劉文剛是二房劉公敬的長子,也沒有任何問題;劉文彩是三房劉公讚的第五子,饋贈財產的水碾房有他一份,其道理既複雜也簡單。原來,劉公讚的六個兒子中,老大劉文淵酷愛讀書,後來考中秀才,出仕為官,最後曾當上了四川省諮議局議員、省高等審判廳廳長;老二劉文運,為人忠厚善良,但缺乏經商頭腦;老三劉文昭,出生時腿有點殘疾,下田幹活不便,就讓他學習裁縫,伏案縫紉;老四劉文成,父親劉公讚讓他在經營釀酒作坊;老六劉文輝年齡尚小,且劉公讚認為他又是塊讀書的料子。這麼一排算下來,劉公讚這一房中唯有老五劉文彩最為合適,既有資格又有經商頭腦。因此,老太爺劉宗賢給三個孫子饋贈那座水碾房,能看出這位劉老太爺的眼光以及他的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