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亞洲文學

第一章 蒙古文學

蒙古現代文學發端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開始時隻是遊擊隊戰士創作的一些詩歌和故事。1921年革命政權建立之初,還沒有專業作家,擔當宣傳任務的蘇赫巴托爾俱樂部和《革命青年團》雜誌,是文學創作活動的中心。蒙古現代文學的兩個奠基人達·納楚克道爾基和策·達木丁蘇倫曾分別參加了這兩個部門的文學小組活動,起著骨幹作用。蘇赫巴托爾俱樂部文學小組創作了《烏什安達爾》和《桑杜總管的罪惡事業》等最早的幾部劇本。前一劇本已經失傳,其中有的歌曲一直流傳在群眾中。《革命青年團》雜誌發表了許多詩歌、故事和傳記性作品,有些故事,如《四篇小故事》、《狡猾的托依布的懲罰》、《最大的財富是知識》、《四個兒童》、《小小的童話》等,都比較生動而又富於啟示意義。1929年1月9日蒙古作家小組成立。這是蒙古第一個作家組織。同年12月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藝術語彙集》。書中除收有文學作品外,還有幾篇文藝理論文章,提出了文學的階級性、新文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提高文學技巧等方麵的問題。

20年代末30年代初,現代文學取得比較顯著的成就。納楚克道爾基的小說《浩沁夫》(意為舊時代的兒子)和《年節和眼淚》、詩《我的祖國》、劇本《三座山》,達木丁蘇倫的中篇小說《被拋棄的姑娘》、長詩《我的白發母親》等,是奠基性的作品。《我的祖國》至今仍被人們傳誦,它讚美蒙古山水和自然財富,反映了新人的精神麵貌。《三座山》的影響較大,劇中的一對男女青年牧民為爭取人權和捍衛他們的愛情而同封建貴族進行鬥爭,它上演了近兩千場。《被拋棄的姑娘》寫被封建社會拋棄的姑娘策日瑪在革命後當家作主的故事,反映了革命後幸福的新生活。這個時期的作家還有策伯格米德、寶音尼木和、仁親、那木達嗄、那旺那木拉等人。策伯格米德對現代文學的貢獻僅次於納楚克道爾基和達木丁蘇倫。他的小說《牧童乃當》是蒙古最早的優秀中篇小說。那旺那木拉的傳記體作品《老書記的話》,寶音尼木和的劇本《黑暗的政權》,仁親的詩歌《給黃色寄生蟲們》,那木達嗄的劇本《新道路》、《剝削者及其助手》和《群狼》,都有較大的影響。這個時期作品的內容,一方麵是控訴封建階級的壓迫、剝削,揭露寺院的罪惡以及□嘛的偽善、貪婪和荒淫無恥;一方麵是頌揚革命後的新生活。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大多通過新舊對比的描寫,顯示新社會的優越性,反映新一代人的覺醒。

40年代開始,文學不斷獲得發展。這時配合重要的節日,出版了一批文學作品選集,不少老作家的個人選集也陸續出版。同時,湧現出僧格、洛德依當巴、奧雲、拉哈木蘇倫、策登紮布、敖伊道布、朝·奇木德、塔爾瓦、達爾紮、巴斯達、霍爾羅等新一代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些重要作品,大多是以反法西斯戰爭為內容的詩歌、散文、特寫、短篇小說和劇本,主要是歌頌蘇聯衛國戰爭,也有表現蒙古國防題材的作品。詩歌有達木丁蘇倫的《北極星》,策伯格米德的《英雄奧拉吉白》,僧格的《狂歡之夜》,策登紮布的《邊防戰士》、《塔林滿罕》;散文、特寫和小說方麵,有達木丁蘇倫的《兩個都是我的兒子》,拉哈木蘇倫的《在邊防線上》、《薩什卡》,僧格的《星號第......哨所》、《初次相遇的近衛軍戰士們》,仁親的《勇敢的大戈壁人們》、《戈壁人致前方戰士》,洛德依當巴的《戴帽子的狼》和巴斯達的《我們三個》。曆史題材的作品也多了起來。仁親的電影文學劇本《朝克圖台吉》,那木達嗄的劇本《沙賴河三□》,奧雲的劇本《阿睦爾薩納》、《草原勇士》,巴斯達和策登紮布的劇本《朝克的青少年時代》、《滿都海徹辰夫人》和拉哈木蘇倫的長詩《勇敢的寶力德巴特爾鎮壓蟒古思的故事》等,借描寫曆史上和傳說中的英雄人物,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抗暴的勇敢精神。策伯格米德的《在墓旁》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長詩。他以追憶的手法描寫了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領導的遊擊鬥爭。直接反映蒙古人民同日本帝國主義作戰的較有份量的作品,是戰後出版的僧格的中篇小說《阿尤喜》和巴特圖拉嗄的中篇小說《圖布森和特古斯》。前者塑造了在對日作戰中獻出生命的英雄阿尤喜的形象,後者反映地下工作者和日本警察機關作鬥爭的事跡。奧雲的《兄弟們》是一部寫同類戰爭題材的劇本,獲得喬巴山獎金。

戰後的蒙古文學,題材和體裁日趨多樣化,描寫建設題材的作品越來越占主要地位。1949年出版的洛德依當巴的《在阿爾泰山》,是蒙古第一部長篇小說。它描寫一支地質勘察隊的活動,穿插以驚險情節和曆史故事,著力刻畫了幾個知識分子的形象。稍後出版的仁親的三部曲《曙光》,篇幅更大,背景更為廣闊,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的重要曆史事件都在這部作品裏得到反映。60年代和70年代,長篇小說創作進一步發展,除洛德依當巴的《清澈的塔米爾河》、那木達嗄的《時代的風波》、巴特圖拉嗄的《藍天》和圖都布的《山洪》是寫革命曆史題材的長篇小說外,更多的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寫工業建設的有朝依吉勒蘇倫的《汽笛的回聲》、嗄爾瑪的《地和天》、賓巴的《長征中的人們》,寫農牧業發展的有圖都布的《遊牧和定居》、奇木德的《春秋》;寫知識分子貢獻的作品有普爾布的《工程師溫達拉胡》和《傾盆大雨》等。同時,還出現了科學幻想小說等新形式的長篇小說。在詩歌方麵,達木丁蘇倫的《喬巴山元帥50壽辰祝詞》獲喬巴山獎金。他的歌頌和平生活和愛情的詩《克魯倫河》、諷刺某些人一旦權勢在手就為非作歹的寓言詩《棕色的小山羊》,寫得生動、活潑,發人深思。他還寫了《獻給偉大的中國人民》和《我來到北京》等對中國表示友好感情的詩篇。僧格的《和平鴿》和《一個老遊擊隊員的話》也是獲得喬巴山獎金的作品,是戰後詩歌的代表作。這時一批年輕的詩人已經成長起來,蓋達布和雅布胡朗是兩個比較著名的後起詩人。蓋達布以他的長詩《霍爾羅·喬巴山》獲得好評,著有30多部詩集和長詩,被認為是蒙古詩壇上的一顆明星。他的某些詩句常被人當做格言背誦。雅布胡朗以描寫自然風光與和平生活見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受到讀者的歡迎。他的作品有《銀馬嚼的聲音》、《住在野外的一個月》、《哈臘烏斯湖的蘆葦》等10多部詩集。不少著名詩人和小說家同時也創作劇本。除老劇作家那木達嗄、奧雲外,還出現了敖伊道布、旺幹等劇作家。那木達嗄創作了10多部劇本。戰後優秀作品有反映社會新風尚的《在新住宅裏》、表現學校生活和師生關係的《一班學生》和《年輕的一代》。奧雲的《宿站》和《兄弟們》在促進戲劇由反映曆史題材轉向描寫現實題材方麵起了一定的作用。敖伊道布創作了蒙古第一部喜劇《說謊大王》。說謊大王並不說謊,講的全是真話;他譏諷、愚弄剝削階級和他們的鷹爪,同情和幫助遭難的窮苦人,是人民群眾非常喜愛的一個藝術形象。他的另一部著名劇本《尋求幸福的孟和》,也不同於以往的曆史劇,主人公不再是封建貴族,而是平民百姓。這兩部劇本都從民間文學中吸取了營養。敖伊道布在探索新題材、表現新人物方麵,也有較顯著的成績。劇本《路》和《朝樂門》被認為是反映當代生活的優秀劇作。旺幹也是著名的劇作家,代表作品是反映知識分子生活的《醫生們》。巴斯達和策登紮布長期合作創作劇本,反映農牧場建設的劇本《阿日布吉胡一家》,是他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反映農牧業生產的劇本,還有僧格和洛德依當巴的《走自己的道路》。兩個女劇作家奧雲和烏達巴拉合寫的劇本《瓶中之寶》反映工業建設,被認為是70年代的優秀劇作。

蘇赫巴托爾俱樂部

蒙古20年代的文藝活動中心,成立於1922年。俱樂部的文藝創作小組,在培養蒙古作家隊伍和創作革命文學劇本方麵,起了重要作用。小組成員集體創作劇本,在俱樂部演出。最初他們改寫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舊作品,如達·納楚克道爾基執筆的《烏什安達爾》(1923)和寶音尼木和執筆的《桑杜總管的罪惡事業》(1922)。它們是現代蒙古最早的劇本,為創建蒙古戲劇事業邁出了第一步。

蒙古作家協會

前身為蒙古作家小組,成立於1929年1月9日,同年12月出版蒙古現代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集《藝術語彙集》。1930年改名為蒙古革命文藝創作家聯盟,1931年聯盟決定簡稱為蒙古革命作家聯盟。1934年又改名為蒙古民族文藝創作家聯盟。

1948年4月在烏蘭巴托召開蒙古第一次作家大會,通過了蒙古作家協會新章程。章程規定:"蒙古作家協會是作家、民間文學專家、翻譯家和評論家自願聯合的組織。"蒙古作家協會設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評論和翻譯等部。在中央機關和各省市都設有分會。機關刊物有《火星》(1944年創刊)和《文學藝術報》(1955年發刊)。

《蒙古人民的民族文化之路》雜誌

蒙古30年代的主要文學藝術刊物,為月刊,又名《革命文化之路》。創刊於1934年,為刊登詩歌、散文、小說、劇本、文藝評論和創作經驗等方麵作品的綜合性文藝刊物。1934年曾舉辦以"四季生活和人的生產"為題的征文評比工作。它是30年代蒙古作家的主要陣地,對蒙古文學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1940年停刊。

《火星》雜誌

蒙古作家協會的機關刊物,社會、政治和文學的綜合性雙月刊,創刊於1944年 4月。它是蒙古作家的主要園地,30多年來為培養作家隊伍和繁榮文學創作做出了貢獻。

喬巴山獎

金蒙古人民共和國為獎勵在經濟和文化各部門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而設置的獎金。1945年2月5日,在紀念喬巴山50壽辰時開始頒發,因名"喬巴山獎金"。自50年代後期批判喬巴山的個人迷信以後,改名為"國家獎金"。

第二章 越南文學

10世紀中葉前,越南藩屬於中國,在這段時期裏,至今尚未發現有成文的文學,隻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流傳,如《貉龍君傳》、《山精水精》、《雍聖》等民間神話故事和一些民歌、民謠等。

民族民主革命前的文學 10世紀中越南建立第一個獨立王朝至"勤王運動"時期(1885~約1900),它的文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與中國文學有密切的關係。1009年李公蘊建朝後,曾於1010年下詔遷都升龍(今河內),這個詔書是越南至今尚存的最早的曆史文獻,也是越南文學的濫觴。它是用成熟的漢文寫成。李朝定佛教為國教,史載1018年曾遣道清和尚赴中國迎請《三藏經》,說明當時佛教思想已成為越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朝廷又大力提倡儒學,1070年在首都建立文廟,塑孔子、周公像。1075年開科取士,一仿漢製。翌年設國子監,以培養人才。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占主要地位。李朝定漢文為全國通用文字。在此時期內雖然尚無較長篇的著作出現,但詩歌書啟多有流傳。從這些作品裏可以看出當時越南文學完全以儒家思想為正宗。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河內文廟越南"字哺"《金雲翹傳》刻本

陳朝(1226~1400)時期,由於獨立日久,民族意識發展。據傳朝臣韓詮首創越南國音字"字喃",和漢字摻雜使用。字喃的構成基礎仍是漢字,有些比漢字還複雜,不易在群眾中普及推廣,但在文人中間卻逐漸被用以進行創作。15至16世紀時,阮□、黎思誠等人寫出了大量的字喃詩作。18至19世紀時,字喃文學達到成熟階段,許多古典名著如《宮怨吟曲》、《金雲翹傳》、(根據中國青心才人著的小說《金雲翹傳》改寫)、《花箋傳》、《蓼雲仙傳》等,先後問世。女詩人胡春香的詩和阮攸的著作,則是字喃文學發展的一個高峰。隨著字喃的產生,越南詩歌形式也有所發展。作家們依據中國詩歌的音韻格律,結合越南民歌,創造出了一種新詩體──六八詩體;後又將漢文七言詩與六八體詩組合成雙七六八詩體。這兩種詩體在民間廣泛流傳。此外,賦這一文體也被采用,19世紀後,更發展為用字喃寫賦。

漢文一直受到官方的提倡,一些自認為"正統"的文人也歧視字喃文學,所以在文壇上占優勢的仍然是漢語文學。皇帝黎思誠就曾集文臣28人,建"騷壇會",有組織地進行漢語詩文創作。黎朝後期,社會陷入極端混亂之中。這時期的文學既豐富而又複雜。著名的古典作家阮攸、鄧陳琨等人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

1885年,法帝國主義全部占領越南。越南文壇開始分化:一部分人不甘心當亡國奴,或以詩文為武器,或投筆從戎;但也有一些人逃避現實或投靠法國占領者。生活的現實直接地反映到文學領域裏。占文壇主導地位的是民族革命者的戰鬥文學。這些人既是作家又是勤王領袖,他們寫出了大量的詩歌、檄文、傳單,充滿對敵人的仇恨和愛國愛民的熱忱(雖然尚未完全擺脫孔孟思想的束縛)。如潘文治、潘廷逢等揭露、批判投降派的詩文,阮廷□、阮春溫、阮光碧、阮通等人的詩作,都是越南抗法文學中有價值的遺產。安屠(阮勸)、秀昌(陳濟昌)則成為越南諷刺詩歌承前啟後的人物。而孫壽祥、黃高凱等,則淪為投降派的代表。

19世紀末,國語(拉丁化越南文)開始被采用。1865年,越南官方在西貢出版了《嘉定報》,1892年在河內出版了《大南同文日報》,在這兩種報紙上發表的黃靖虢、張永紀等人的作品,便是越南國語文學的雛型。

民族民主革命時期的文學 抗法勤王運動失敗後,以潘佩珠為代表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在中國維新派代表梁啟超、康有為和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等人的思想影響下,開始組織"維新會"、"東京義塾"、"越南光複會"等團體,傳播新思想。日本在東方的崛起,使他們受到啟發,於是掀起留學日本的"東遊運動"。潘氏的《越南亡國史》、《海外血書》等漢文作品,就在此時寫成。此外,黃叔抗、阮尚賢、吳德繼等人的詩文,也都能闡明團結抗法的意義,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特點是:舊的韻文已經不能滿足複雜的鬥爭形勢的需要,國語散文文學得到發展。"東京義塾"大力號召人民學習國語。一些新辦的報刊,對此也起了積極的作用。進步文壇上一時漢文、字喃、國語文學兼存並茂。在辛亥革命對越南產生巨大影響後,中國的"五四"運動又很快波及越南,反帝反封建的作家隊伍更加壯大。

為了抵消愛國文學的影響,法國殖民者在百般加以限製的同時,指派阮文永、範瓊等人出麵創辦《東洋雜誌》(1913~1917)和《南風雜誌》(1917~1934)等,宣揚儒家和佛教思想,尤其是資產階級的頹廢思想,企圖麻痹人民的鬥誌。但在上述報刊中,也有一部分人如阮有進、阮杜牡、潘繼秉、阮文素等,卻衝破樊籬,把東西方(主要是中國和法國)一些有進步意義的作品翻譯介紹到越南,對越南的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為統治階級始料所不及。文學體裁也漸趨完備,報告文學、政論、短篇小說、新聞報道、戲劇等開始在越南文壇上出現。拉丁化越南文逐漸取代了漢文和字喃。作家的創作題材也更多地涉及現實的社會問題。胡表政、阮伯學、範維遜、黃玉珀、阮重術等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家成了越南新文學的先驅者。

20世紀30年代,越南安沛起義失敗,義靜蘇維埃政權瓦解,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再加上世界經濟恐慌的影響,文化受到嚴重摧殘。有些作家悲觀失望,寫了大量傷感主義作品,代表者有團如奎、陳俊凱、東湖、湘浦夫人、傘沱等。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織"自力文團"小組,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家族製,要求思想自由、戀愛自由,並提出"青春快樂"的口號,宣揚努力改善生活;出版了《風化》、《今日》兩種刊物。主辦者一零、概興等人寫出了《斷絕》、《蝶魂夢仙》、《花擔子》等浪漫主義小說。"文團"中也有一些作家如阮公歡、秀肥、吳必素等則致力於反映社會現實。"文團"的成員在越南語言規範化方麵也做出了一定貢獻,使它的表達能力更臻完善。這時期思想自由的要求也影響到文藝形式,年輕的詩人開始寫作新詩。劉重廬、世旅、輝通、春妙、輝瑾等都是在這時期湧現的。字喃《蓼雲仙傳》封麵

1936年,法國平民陣線執政,殖民當局對越南的文化政策略有放鬆,許多進步的越、法文報刊如《民眾》、《人民》、《勞動》、《集合》、《我們的聲音》等相繼出版。現實主義文藝作品得以在文壇上占一定地位。阮公歡、吳必素、元鴻等人的長篇創作和秀肥的諷刺詩,都在這時期問世。文藝理論領域中海潮和少山關於"藝術為藝術"與"藝術為人生"的爭論,關於《金雲翹傳》以及《暴風驟雨》(武重鳳)的不同評價等,都對越南文學的發展產生了較深的影響。除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等在民間廣泛流傳外,翻譯文學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高爾基、羅曼·羅蘭、魯迅等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譯介紹到越南。

1940年,德軍占領法國。同年9月,日軍進駐越南。越南文壇遭到摧殘。南高的《死亡線上的掙紮》,較忠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彷徨苦悶的情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扶植,出現一股反動的文藝思潮,以黎文章為代表的一批作家,揉和了德國尼采思想和日本武士道精神,塑造出一些超人的"雄人"形象。縱欲文學也應運而生,它們把在日本占領下的青年引上歧途。

1943年,印度支那共產黨中央針對文化陣線上這種混亂局麵,發表了《越南文化提綱》,指出文學藝術應具有"民族性、大眾性和科學性"。此後,在日法勢力控製之外的地區都先後成立了"文化救國小組",團結更多的文藝工作者為解放祖國的事業而奮鬥。

八月革命後的文學 革命成功後,"文化救國小組"召開第一次文化工作者代表大會,重新發表《越南文化提綱》,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張酒發表《越南文藝的未來》一文,對印度支那共產黨所製定的文藝路線進行攻擊,受到鄧台梅、阮廷詩、懷青等的駁斥。

1946年,抗戰開始,文學藝術獲得很大發展,不少作家參加掃盲工作,深入實際,為抗戰服務。特別在全國文化、文藝會議召開並成立"越南文藝會"(1948)之後,作家參加遊擊隊或深入敵後,推動了群眾性創作活動的開展。1951至1952年首次舉辦文學評獎競賽,湧現出許多新的作家,武輝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少數民族詩人如儂國振、盤才團也在這時被發現。

1954年,越南抗戰勝利,開始了和平建設的新時期。同年10月,越南文藝界在河內召開了包括南方代表的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1959年,越南文學研究會成立,創辦了《文學研究集刊》。1961年,越北自治區文藝分會成立,為少數民族更好地發展文學藝術創造了條件。

從1954至1975這20多年裏,越南的和平建設時期隻維持幾年,大部時間仍處於非常艱苦的戰爭環境,但文學創作的體裁和題材都更加多樣和廣泛,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越南詩選集》(1945~1960)和《越南詩》(1945~1975)收入新老詩人和南方詩人的作品。短篇小說集《文選》收入1945至1956年有代表性的作品。《短篇小說選》收入1960至1970年的作品。 阮輝想、 元玉、元鴻等作家都寫出了比較成功的中長篇小說。其他著名的長篇小說有友梅的《領空》(1971~1974)、勇河的《金星》(1974)、潘思的《阿敏和我》(1972)和朱文的《海上風暴》(1969)等。這一時期,武玉潘、阮董之整理編纂的《越南民間故事》(1963)和《越南故事的寶庫》(1973)出版;許多越南古典名著(漢文和字喃作品)被譯成通俗易懂的拉丁化越南文;收集編印有關古典名作家如阮□、阮攸、阮廷□等人的資料;編纂出版各類文學史;開拓了文學領域的新園地──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鄧台梅、懷青、張政、阮廷詩、春妙等人有關文學創作的論著,很受文藝界的重視。

50年代越南和平恢複不久,以阮有當、陳寅、黎達、黃琴等人為首的一批作家主辦的《人文》、《佳品》等刊物出版,開展文藝批評。作家素友的《越北》詩集成了主要的批評對象。這場激烈的爭論涉及麵較廣,許多作家受到影響,文壇上一時出現混亂,直到1958年才告一段落。

越南南方文藝工作者雖然處在美國和吳庭豔、陳文香、阮文紹等反動集團統治下,工作環境異常艱苦,但他們仍能堅持創作,使南方的文學得到不斷發展。他們反對殖民文化,反對頹廢文學,提倡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古代英雄人物,出現了一批現實主義作品,如描寫人民對地主的鬥爭的《諾難》,揭露走狗賣國賊嘴臉的《爬蟲的兒子》,描寫戰爭情況的《象飛翔著的鳥翼一樣》等。

這一時期由於民族文學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些瀕於滅絕的傳統劇種如□劇、嘲劇等都得到恢複。胡誌明主席用漢字寫的《獄中日記》詩集也在此時發表。

第三章 老撾文學

老撾民族文學曆史悠久。它的古典文學可分為宗教文學和世俗文學,除部分文學作品寫在貝葉上外,不少是口頭文學,沒有文字記載。

14世紀中葉昭法翁國王時期,佛經從印度、錫蘭(今斯裏蘭卡)經高棉傳入老撾,產生了老撾最早的宗教文學。當時傳誦最廣的是《佛本生經故事》,收有550篇關於釋迦牟尼佛祖修成正果前的轉世情景的故事,曾經有人從中選出10篇稱為《十戒》,作為佛教布道講經之用。此外,還有描寫神靈聖賢的故事,其中最流行的是《吠陀神-因陀羅》。

老撾的世俗文學同樣受到佛教、婆羅門教的影響,它的許多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史詩、抒情詩、散文小說和寓言又受到古印度文學的影響。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經泰國傳入老撾,改寫後成為老撾的古典名著。老撾的寓言集《娘丹黛》是馬哈維漢根據印度的《五卷書》改寫而成的。

老撾世俗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詩體小說,它的題材往往是愛情和英雄軼事,同時又貫穿著佛教的教誨,如皮亞喬東達的《爺爺教育孫孫》,因梯央的《因梯央的教導》。此外,還有散文體笑話集和故事集,它們反映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

16世紀以後,老撾民族文學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本民族作家創作的小說和戲劇,如《本通與洛乍娜》、《妖女和十二嬪妃》、 《大象和螞蟻》、 《巴亞的故事》等。這些作品詞藻華麗,情節曲折,故事優美動人,人物形象較為清晰完整,表明藝術技巧上也有了較大的進步,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萬象昌盛時期,出現了史詩《坤布隆》、《瀾滄史記》、《萬象王朝史記》、《占巴塞史記》等。長篇敘事詩有《加拉結》、《占巴西頓》、《休沙瓦》、《娘登安》、 《林通》、《蘇裏馮》、《占塔卡》、 《蓋喬》、《陶洪》和邦坎的《信賽》等。它們歌頌了人們為追求幸福而同大自然和社會黑暗勢力鬥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讚頌善良戰勝邪惡。其中《信賽》是最為優秀的作品之一,它幾乎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老撾知識分子所必讀。

老撾的民間口頭文學也很豐富,如:諺語、寓言、民歌、民謠以及諷刺故事《香敏的故事》,大多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封建統治者的愚蠢。在老撾的民歌、民謠中,一類是僧侶勸人行善的寺院歌謠;一類是反映人民群眾思想感情的民間歌謠,其中不少是情歌。最受人民喜愛的是"卡"、"喃"這兩種曲牌,而每一種曲牌又根據地區曲調的差異分為"卡桑怒"、"卡琅勃拉邦"、"卡豐沙裏"、 "卡孟怒"、"喃達"、 "喃兌"、"喃朗抗"等。它們形式比較自由,可以即興編詞演唱。

19世紀以後,西方殖民者入侵,老撾民族文學遭到嚴重摧殘,但隨著民族的覺醒和獨立運動的發展,民族文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老撾進步文學約產生於20世紀40、50年代之交。當時隻有一些詩歌、散文等作品刊登在進步報紙上,作者都是老撾愛國戰線的工作人員和寮國戰鬥部隊的戰士,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西沙納·西山、烏達瑪、坎馬·彭貢和宋西·德薩坎布。他們的作品大多是控訴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宣傳老撾愛國戰線方針、政策,號召人民抗擊侵略,爭取解放。1965年以後,出現了不少報告文學、回憶錄和小說,它們有的描寫被壓迫的貧苦人民、被蹂躪的婦女和愛國青年男女走向革命的經曆,如坎連·奔舍那的小說《西奈》,占梯·敦沙萬的回憶錄《革命的光芒》(1965),小說《生活的道路》(1970),維昂亨的小說《離別西香頓》,萬賽·蓬占的小說《萬象街頭》等。其中《西奈》描寫了班萬、班坡兩個村的貧苦農民在老撾愛國戰線領導下奪取村政權的故事。

此外,還有翁賽、西沙納·西山的回憶錄《革命傳統故事》,講述老撾第一支武裝部隊的建立和鬥爭傳統;蘇萬吞的小說《第二營》,描寫一支部隊突破敵人重圍、轉戰南北的鬥爭故事;坎馬·彭貢的小說《奪槍》、賽孔的小說《惡有惡報》、塔努賽的小說《洪沙女民兵》以及《不朽的西通》、《小阿努》等。這種以戰鬥故事為題材的作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反映少數民族的生活和解放區人民的生活與建設的短篇小說,有鬆奔·塔維賽的短篇小說選《訂婚戒指》、坎派·皮拉翁的《勇敢的莫羅》、喬瑪尼的《在解放的道路上》,以及《暴雨》、《應該告訴她》、《野花》、《新生活》等。

這一時期作品的內容來自愛國軍民的生產和戰鬥,因此具有鮮明的戰鬥性和時代感。作品的體裁和題材也比較廣泛,藝術技巧也有所提高。

第四章 柬埔寨文學

柬埔寨建國於 1世紀,當時稱為扶南國,公元68年為印度南部部落首領混滇所征服。混滇自立為扶南國王,並把印度南部的文化傳入柬埔寨,從此,柬埔寨人民便有了自己的古文字。這種文字是根據印度南部的婆羅迷文創造的,今日的柬埔寨文就是在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柬埔寨古代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相當豐富,從吳哥古跡的浮雕上看,印度的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故事早已盛行,但在吳哥王朝以前,沒有成文作品傳世。

吳哥王朝(802~1426)是柬埔寨文化繁榮時期,婆羅門教和佛教對柬埔寨文學有巨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文學主要是以印度史詩和佛本生故事為題材的宗教文學,如著名的《羅摩的故事》就是從印度的史詩《羅摩衍那》改寫的,但其中加上了本國的神話傳說,已成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這部作品的作者和創作年代均無從查考,現有的版本也殘缺不全,隻剩下第 1至10冊和第75至80冊。

吳哥時期許多詩人喜歡把自己的詩作刻在石碑上,這就是學者們所稱道的石碑文學。其中著名的詩人有迪華格拉、雅德哈瑪拉皮瓦等,他們以石碑詩文的形式記載當時各個時期的成就,為後人研究吳哥王朝的曆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這些詩文韻律嚴謹,格式齊整,具有民族特色,是柬埔寨古典詩歌的典範。

1420年吳哥被暹羅攻占,布涅雅特國王複國後,於1426年遷都金邊,吳哥王朝時期便宣告結束。在戰亂中許多文獻典籍遭到破壞,吳哥古跡藝術寶庫也被遺棄。一度興盛的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逐漸為小乘佛教所取代,梵文也隨之被巴利文所更替,這對柬埔寨文學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民間文學。許多民間故事有一定的人民性,主人公多為普通百姓,敢於反抗封建壓迫。最有代表性的是《特明吉的故事》和《阿勒沃的故事》,它們的作者愛憎分明,使用辛辣的語言揭露封建統治者的醜惡麵目,歌頌普通農民特明吉和阿勒沃的機智和勇敢,使他們成為曆代傳頌的傳奇人物。這些民間故事中還流傳著一些相當獨特的創世神話,如《金環蛇的故事》。關於雷電的故事、蚊子的故事等,也都屬於這類民間故事。此外,動物寓言故事也很流行。故事中把各種動物加以人格化,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索皮頓賽》最受歡迎。索皮頓賽是"兔子判官"的意思,它描寫聰明、勇敢的小免子見義勇為,抑強扶弱,頌揚勞動人民的不畏強暴和敢於主持正義的精神。

與民間文學並存的,當時還有宮廷文學,作者大多出身於上層階級。他們的作品或頌揚國王,或宣揚輪回思想等。

1863年柬埔寨淪為法國殖民地,柬埔寨民族文化麵臨著毀滅的危險。然而,西方文化的傳入,也從另一個方麵促使柬埔寨文學起了新的變化。首先,是現代小說的出現,《蘇帕特》和《珠山玫瑰》都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蘇帕特》是著名作家林根(1911~1959)的代表作,描寫一對青年男女蘇帕特和曼燕忠貞的愛情。《珠山玫瑰》是另一著名作家涅·泰姆(1903~ )的作品。主人公澤特是拜林的礦工,由於他勤勞、誠實、勇敢,兩次救礦主父母脫險,博得了賞識,最後繼承了礦主的產業。雖然這兩部作品存在著缺點,但它們體現了民族化的精神,被認為"高棉化文學運動"中的優秀作品。

敘事詩《冬貂》的整理出版,是柬埔寨詩歌的成就,它基本上擺脫了古詩慣用的梵文和巴利文等冷僻詞語,采用大眾化的語言。《冬貂》具有較大的社會意義,它揭露和鞭撻封建禮教,歌頌冬和貂忠於愛情和反抗封建惡勢力的精神。同時,它在藝術上生動地塑造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1945年以後,隨著抗法鬥爭運動的高漲,出現了反映人民鬥爭的作品,如《震撼高棉的革命》一書,收集了阿紮斯瓦起義、博昆寶起義等抗法鬥爭的故事。1953年柬埔寨贏得獨立,柬埔寨文學得到了發展。中長篇小說開始湧現,如訴說殖民統治時期的苦難、歌頌獨立以後的美好生活的《新太陽照在舊的土地上》;揭露社會的黑暗、向往著光明的未來的《汽車司機森》、《鄉村女教師》、《勞工》;抨擊封建婚姻製度、提倡婚姻自由的《河水流不息》、《蜂毀花》;揭露越南阮王朝侵吞下柬埔寨、譴責南越反動統治者侵略柬埔寨罪行的《露》、《孤女》等。

60年代初,詩人伊姆·烏萊寫了不少慷慨激昂的反美愛國詩篇,他的詩集有《怒火熊熊》(1964)等。

1970年"三 .一八"以後,柬埔寨人民進行了 5年民族解放戰爭,解放區的文學工作者根據真人真事創作了許多革命故事。如小說《媽媽的犧牲》,以1967年三洛農民暴動和1968年 1月西北區武裝起義為背景,描寫一個貧苦農民的一家在祖國的解放事業中英勇犧牲的故事。此外,還有反映金邊學生運動的小說《達姆彭的紅心》(1976)等。

第五章 緬甸文學

宮文學獎

緬甸獨立以來唯一的全國性文學獎。緬甸文學宮(亦稱緬甸翻譯協會)從1949年開始,舉辦文學作品評獎活動,每年評選出前一年出版的各類書籍的獲獎者,給予一定的獎金。最初隻評選長篇小說一種,後逐漸增加評獎項目。1962年改稱為"藝術文學獎"。1964年又改名為"緬甸民族文學獎"。現設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兒童文學等11項。為鼓勵和培養青年作家的寫作,1969年另設"文學宮稿件獎"。青年作家未出版的稿件均可申報參加評選。對得獎的稿件,除授予獎金外,並負責出版。

緬甸文學4個時期

緬甸文學大體可分為4個時期。1.緬甸上古文學(?~1287) 古代緬甸的口頭創作──神話、故事和民歌非常豐富。係統地搜集、研究緬族神話故事的首推丁昂博士,他在1933至1937年間整理出版過專集,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月蝕》、《拇指哥兒》和《三個龍蛋》等。作家吳拉在20世紀60年代也曾整理出版各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40餘冊。大量流傳的民歌有兒歌、舂米歌、鼓曲、插秧歌等。它們具有健康、樂觀、幽默的情調。這些優美動人絢麗多彩的神話、故事和民歌是緬甸文學最早的形式。它們不僅反映了上古緬甸民族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且也反映了緬甸民族的性格和愛好。

自 1世紀起緬甸境內先後建立過各民族的一些小王國。1044年阿奴律陀統一全境,建立了蒲甘王朝,國勢大振。1057年攻克南部文化發達的孟族杜溫那榜米王國首府直通,俘獲很多僧侶、工匠和學者,帶回了《三藏經》,上座部佛教從此在全緬確立了其主導地位。這對緬甸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佛教的興盛,佛塔林立,人們在修塔時往往把施主的名字、行善的內容或人們的祝福和咒語等銘刻在石柱或石碑之上,這就形成了極負盛名的"蒲甘碑銘文學"。它為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語言的變遷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碑文多用記敘文體書寫,很少韻文,它那簡潔通俗的文風是後代文學的典範。《妙齊提碑文》是目前發掘到的年代最早的碑文之一,是用驃、緬、孟、巴利文4種文字刻成的,在考古方麵很有價值,在文學史上享有盛名。《妙齊提碑文》

蒲甘時已出現四言詩。如《卜巴神山》4章,寫一少女愛情的波折,用詞樸實,尚無佛教思想的影子,學者們推斷為蒲甘的早期作品。阿難多都利耶被誅臨刑前所寫《自然律》詩 4章(1174)充滿了因果輪回的觀點。從其寫作手法與技巧等方麵可看出當時四言詩已有較高成就。蒲甘時期的文學可稱為緬甸古典文學的基石。妙齊提碑2.封建王朝時期的文學(1287~1885) 蒲甘王朝崩潰後,經曆了阿瓦、東籲、良淵和貢榜幾個王朝。隨著佛教地位的加強,佛教文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不少僧侶作家;另一方麵還出現了不少宮廷作家。詩歌形式發展較快,"德耶欽"(樂歌)、"加欽"(舞盾歌)、"雅都"(讚歌)、"比釉"(佛陀軼事四言長詩)、"埃欽"(搖籃歌)、"茂貢"(記事詩)、"雅甘"(諧趣詩)、"德塌"(連韻詩)、"雷西"(四節短詩)等詩體相繼出現。散文作品則有"密達薩"(詩文間雜的書柬)、劇本、宮廷小說等。

阿瓦王朝時期僧侶作家中最著名者當推信摩訶蒂拉溫達和信摩訶拉達塔拉,他們同被緬王奉為國師,都以寫"比釉"四言長詩著稱。信摩訶蒂拉溫達的《修行》、《祈禱》兩首長詩,信摩訶拉達塔拉的《布利達》、《九章》等長詩都被認為是緬甸文學史上的典範作品。信烏達瑪覺(1453~1542)的長詩《林野頌》,寫釋迦牟尼回歸故裏時沿途所見的情景,用簡練優美的文字描寫了大自然各個季節的美妙景色,記敘了農民在不同季節努力從事勞動的情況。

東籲王朝時期,緬甸文學界出現了一位軍事家兼詩人那信囊(1578~1612)。他的雅都詩《出征》寫出征時對情人的懷念,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深受人民喜愛,被譽為雅都大師。良淵王朝時期作家吳格拉(約1678~1738)所著《大史》是緬甸第一部大編年史,也是一部典範性散文作品。同期詩人巴德塔亞紮寫過成百首詩,其中幾首德耶欽詩如《農民》、《爬棕櫚樹的人》、《船夫》等,描寫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擴大了文學的題材範圍,使當時文壇麵目為之一新。

貢榜王朝時期,作家輩出,作品的形式多樣。作家中的佼佼者當推吳邦雅(1812~1866),他的作品抨擊黑暗的社會,對貧苦大眾深表同情,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的不少名句廣為流傳。《羅摩》插圖

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品還有:列維通達拉(吳妙山)的雅都詩《美娑山腳》,越馬沙納瓦德的茂貢詩《征服阿薩姆》和《中國使節蒞緬》,吳都的雅甘詩《羅摩》,僧侶作家基甘辛基的密達薩,吳金吳的劇本,吳基和吳桑的充滿濃鬱生活氣息的詩,女詩人梅貴反映真摯複雜心理的愛情詩,宮廷女詩人蘭太康丁的波壘詩(意為回心轉意,即哀怨詩)以及巴基道王在位時學者們集體編寫的散文著作《琉璃宮史》等。

這一時期,一些學者翻譯了不少外國作品,如敏巫法師吳奧巴達等人的十大佛本生故事的緬文譯本、妙瓦底敏紀吳薩從泰文翻譯的《羅摩衍那》劇和馬來亞傳入泰國的爪哇民間故事《伊瑙》劇等最為著名。許多英國著作也被譯成緬文。資產階級民主與科學的思想開始被介紹到緬甸,使緬甸的文學創作趨向活躍,要求變革的思想在作品中有更多體現。外國文學的一些文風與格調,進一步豐富了緬甸文學的藝術表現形式。

貢榜王朝末期的詩人塞耶佩的作品,痛斥侵略者與民族叛徒,開創了緬甸反帝文學的先聲。

3.殖民統治時期的文學(1885~1947) 緬甸近代文學是從1885年英國並吞整個緬甸時開始的。殖民主義統治的建立,破環了佛教文學與宮廷文學的傳統。英國當局在文化上采取了窒息緬甸民族意識、扼殺緬甸民族文化的政策。英語取代緬語,緬甸傳統文化因而一度麵臨被吞噬的危險。然而這也使得緬甸人民進一步接觸到資產階級思想和西方文學,進而探索緬甸文學新的寫作形式與方法。

1904年緬甸律師詹姆斯拉覺根據法國大仲馬《基度山伯爵》中某些片斷改寫成緬甸第一部現代小說《貌迎貌瑪梅瑪》。它以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為題材,與緬甸流傳的充滿佛教因果輪回思想的"講道故事"迥然不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從此,作家們競相效法,創作小說或根據外國小說改寫的風氣比較盛行。《貌迎貌瑪梅瑪》封麵

愛國詩人德欽哥都邁是這一時期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文藝的先鋒。他的許多作品都反映了人民的鬥爭,歌頌、鼓舞和教育了人民,在緬甸近代文學史上極負盛名。他的代表作是10餘部取名為"注"或"注詳釋"(一種以詩歌與散文間雜的文體)的長篇作品。如諷刺英國帝國主義者、歌頌緬甸人民愛國精神的《孔雀注》,諷喻卑鄙無恥出賣民族利益的政客的《狗注》,論述緬甸民族的光榮曆史號召人們起來鬥爭的《德欽注》等。他還寫過長篇小說《囑咐》。

這一時期現實主義的作家隊伍擴大,先後湧現的著名作家還有:吳臘、列蒂班蒂達吳貌基、比莫寧、摩訶瑞、瑞林勇、達貢欽欽禮、德欽巴當等人。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體現了人們反帝、反殖、要求自由、民主、獨立的願望。吳臘的小說《瑞卑梭》,揭露了西方文化對緬甸社會,特別對某些青年的不良影響,表達了緬甸人民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愛國情感。列蒂班蒂達吳貌基的曆史小說《那信囊》、《達彬瑞蒂》也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1930年"我緬人協會"(即"德欽黨")成立,號召熱愛祖國,提倡本國的文字,尊重本國的語言。民族獨立運動的激流席卷了文學界。不少作家加入了"德欽"的行列,創作出更富戰鬥性的作品。德欽丁的《我緬人歌》,回顧了緬甸的光榮曆史,鼓舞人民為獨立、自由而鬥爭。

與此同時,仰光大學的一些師生發起了一場實驗文學運動。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德格多貌丹新(即吳埃貌教授)、佐基、敏杜溫等。實驗文學運動沒有強烈的反殖民主義的性質,但這一派作家拋棄了傳統的創作方法,趨向浪漫主義。他們的作品簡明、清新、樸實,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直到現代仍有巨大的影響。

1936年左右,"我緬人協會"中一部分青年人掀起了學習共產主義理論的熱潮,成立紅龍書社,翻譯、編寫了大量書刊,對推動緬甸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吳登佩敏創作的暴露宗教界黑暗的長篇小說《摩登和尚》便是紅龍書社出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占領緬甸,文藝界遭到迫害,但仍有一些作家堅持寫作。1947年出版的貌廷的長篇小說《鄂巴》,通過農民鄂巴一家的遭遇,反映了40年代緬甸社會的變遷,是當時的一部優秀作品。

4.獨立後的緬甸文學(1948~ ) 1948年緬甸獲得獨立以後,民族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整理重版了大量古典文學名著,開展了緬甸語言文學的研究工作。緬甸翻譯協會(又稱文學宮)也出版了大量著作,並頒發文學獎。

在緬甸獨立前後,作家達貢達亞、八莫丁昂、昂林、妙丹丁等提出創作"新文學"的口號。主張文學要為革命,為人民,要反映現實,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到60年代,上緬甸作家協會的作家們主張進一步改革文風,提倡用口語體寫作。

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主要是小說。它們有的以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統治、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為背景,描寫了緬甸各階層人民的革命鬥爭、生活遭遇及曆史人物;有的揭露資產階級的腐敗和虛偽,批判西方生活方式對青年的毒害,暴露地主、資產階級對工農的剝削;有的則力圖反映當今社會工、農、知識分子各個階層人民的現實生活。如:林勇迪倫的《公仆》(1954)表現一個雇農的兒子在生活中掙紮的困境;加尼覺瑪瑪禮的《不是恨》(1955)描寫一個婦女的不幸遭遇;吳拉的《監牢與囚犯》(1957)和《戰爭、愛情與監獄》(1960)則寫囚犯的命運;吳登佩敏《旭日冉冉》(1958)以緬甸獨立鬥爭為題材,描繪了1936至1942年間的政治鬥爭;八莫丁昂的《鄂奧》(1961)描寫1930年反英農民運動;那加山貌基辛的《山區盛開平原花》(1964)表現那加族人的生活;納內的《緬甸北部》(1966~1967)描述民族獨立鬥爭時期緬甸北部人民的革命鬥爭;南達的《誓死保衛伊洛瓦底》(1969)歌頌各族的團結與反英鬥爭;敏覺的《江喜陀》(1971)講述江喜陀王重視民族團結建設國家的曆史;妙丹丁的《浪擊聲》(1976)反映恒枝島附近漁民的生活;德格多妙盛的《瑙都》(1978)則反映緬甸民族音樂舞蹈界的情況,這些作品都深受歡迎,且大多獲得曆屆緬甸文學宮頒發的文學獎。

這一時期的詩歌也有不少比較成功的作品,如內達意、八莫紐內、當內瑞以及上緬甸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等。不少作家致力於文學的翻譯工作,很多外國名著被介紹給緬甸讀者。少數民族文學開始受到重視。文學評論也有所發展,如瑪利卡(作家納內和敏覺兩人合作的筆名)編寫了5卷《緬甸小說指南》(1968~1973),比較係統地研究和介紹了緬甸小說創作的概況,為研究緬甸文學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料。

實驗文學運動

20世紀30年代緬甸文壇上發生的一場改革文風的運動,它對緬甸現代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日。在此之前,緬甸文壇流行的主要是韻律嚴格的古體詩歌和由外國小說改寫的小說,追求詞藻,矯揉造作,不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仰光大學的一些青年不滿這種狀況,開始探索適合於向大眾宣傳民主、自由思想的文體與風格。他們接受了外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作品以及緬甸古典碑銘文學和前輩作家的影響,在緬甸愛國反帝運動的推動下,形成了這一運動。他們的作品共同特點是:言簡意賅,清新樸實,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他們提倡寫實。1936至1940年左右,他們作品中反帝愛國的內容開始增多。詩歌采用自由體,劇本不再用成段的詩文,而采用生動的對白,提倡用大眾語。這一運動持續了十年,直至40年代初期日本法西斯開始侵略東南亞為止。實驗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佐基、敏杜溫、貌廷、德格多貌丹新、固達等人。有人認為吳登佩敏當時的作品也可歸於這一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緬甸文學又從實驗文學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一步。

第六章 印度尼西亞文學

印度尼西亞文學史

古代民間口頭文學

印度尼西亞古代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流傳至今的神話傳說和咒辭歌謠,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的特征。在詩歌方麵有咒辭、諺語、謎語、民歌民謠等;在散文方麵有神話傳說、動物故事、諧謔故事等。咒辭是一種原始的詩歌形式,是古代人希圖借助有節奏的語言的力量來影響"超自然力",以達到趨吉避凶或禳災祛病的目的。諺語和謎語格式齊整,語言精練。然而後來成為印度尼西亞詩歌傳統格律的則是四行詩體的板頓。神話傳說的內容大多與各地古代人的原始信仰萬──物有靈論和生產活動密切相關,如解釋人類的起源、山川的由來、萬物的變化等,反映古代人企圖借助想象來解釋和征服自然力的願望。動物故事是把叢林各種動物加以擬人化,反映古代勞動人民對社會強暴的鄙視和憎惡以及對被壓迫者的讚頌和同情,其中以表現抑強扶弱思想的《小鼷鹿的故事》流傳最廣。動物故事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較高,似已受印度文學的影響。

古典文學

印度尼西亞的古典文學以爪哇古典文學和馬來古典文學為主,其次是巽他古典文學和巴厘古典文學。古典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時期:

1.古印度文化影響時期 一般認為,公元前後印度宗教及其文化已開始傳入印度尼西亞。中國高僧法顯於公元414年到達爪哇,提到"其國外道婆羅門興盛"。7世紀末,中國義淨和尚南下室利佛逝(一譯三佛齊,今蘇門答臘一帶),描述當地有"僧眾千餘,學問為懷,並多行缽",可見印度教和佛教早已盛行。但在文學上,影響最大的是印度教及其以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為代表的梵文文學。從公元紀元初直至14、15世紀,印度尼西亞的各族文學,尤其是爪哇文學,就是在上述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據一些學者推測,8、9世紀時可能已有《羅摩衍那》的改寫本。但現已發現最早的寫本是10世紀末11世紀初東爪哇達爾瑪旺夏王授命宮廷作家用古爪哇文翻譯改寫的《摩訶婆羅多》的 9個篇章。東爪哇王朝是中古時期的文化中心,宮廷文學十分發達。宮廷作家在翻譯和改寫的同時,也仿照梵文詩的格律用古爪哇文(也稱卡威文)寫詩,稱為格卡溫。它借用印度史詩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情節,以隱喻的手法和莊重的語言,來為本國的君王歌功頌德。其中最著名的有愛爾朗卡王執政時期宮廷作家甘瓦寫的《阿周那的姻緣》、塞達與巴努盧合寫的《婆羅多大戰記》(1157)等。自11至13世紀,即諫義裏王朝和新訶沙裏王朝時期,格卡溫詩大為盛行。至14世紀麻喏巴歇王朝時期,印度梵文文學的影響開始衰退,文學中爪哇的民族特色則日見濃重,從體裁到題材無不如此。普拉班紮寫的格卡溫詩《納卡拉克達卡瑪》(1365)就直接描述麻喏巴歇王朝的繁榮昌盛和歌頌國王哈奄烏祿的文治武功。另一部名著《巴拉拉敦》也是直接以爪哇新訶沙裏和麻喏巴歇王朝的曆史為背景,頌揚庚·阿洛、拉登·威紮雅等國王。這兩部著作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文學作品即使講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地點和人物也改為以爪哇為主。例如著名的散文《邦格拉蘭》,把毗濕奴大神不但說成創造了爪哇的山川人物,而且還化身成了爪哇的第一個帝王。長期流行的格卡溫詩這時也為更具有爪哇民歌色調的吉冬詩體所取代。吉冬詩敘述的大多是本民族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有《巽他衍那》、《達瑪爾·烏蘭》等。爪哇的民間傳奇故事也成了爪哇古典文學作品的重要題材來源,著名的班基故事不僅在爪哇家喻戶曉,而且後來還以《伊瑙》故事為名從馬來亞流傳到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國。

2.伊斯蘭文化影響時期 13、14世紀,伊斯蘭教通過波斯和印度開始傳入印度尼西亞,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也隨之滲入。伊斯蘭教的先知故事以及阿拉伯、波斯的神話故事、傳奇小說等盛行一時。在它的影響下,馬來古典文學有較大的發展,出現兩種新的文學體裁:"沙依爾"敘事長詩和"希卡雅特"傳奇小說,它們成了馬來古典文學的基本形式。(參見馬來古典文學)勃朗班南陵廟的《羅摩衍那》故事浮雕

16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相繼入侵,戰亂頻仍,印度尼西亞逐漸淪為荷蘭的殖民地,民族文化遭到摧殘。18世紀,馬達蘭王朝遷至中爪哇,以蘇臘卡爾塔(即梭羅)為中心的爪哇宮廷文學曾一度複興。巴固·布沃塔三世命約索迪布洛父子用新爪哇語(接近現代爪哇語)新編和改寫過去的爪哇古典名著,同時撰寫不少有關曆史、哲學、伊斯蘭教等方麵的著作,此後的爪哇古典文學史書稱之為新爪哇語文學時期。這時期的作品已開始麵對社會現實,如約索迪普洛第二寫的《怒言》,對上層社會的虛偽腐敗現象加以抨擊。他的孫子朗哥瓦西多是著名的文學革新者,作品中批判的鋒芒更加顯露,悲憤抑鬱的心情溢於言表。他是爪哇新散文體的開創者,對後來的文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伊斯蘭文化的影響雖與日俱增,但古印度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它通過與爪哇傳統的"哇揚"戲相結合,仍根深蒂固。在西方殖民侵略者的摧殘下,馬來古典文學也每況愈下。19世紀上半葉積極創作的阿卜杜拉·賓·阿卜杜卡迪·門希是馬來古典文學最後一位知名作家,在他之後馬來文壇幾乎有半個世紀處於沉寂狀態。最古老的馬來詩歌碑

現代文學 20世紀初,印度尼西亞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開展了反帝反封建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它的文學也從各個方麵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這場鬥爭。這時,馬來語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印度尼西亞語,現代文學就是指用現代印度尼西亞文寫的統一的民族文學,印度尼西亞現代文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荷印殖民政府統治時期(1920~1942) 這個時期的文學又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20年代前後的民族覺醒至1926年第一次民族大起義的失敗;第二階段自30年代初《新作家》的問世至1942年日本入侵印度尼西亞為止。

第一階段正處於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時期,無產階級已成為這個時期民族解放鬥爭的先鋒和主力。因此,在20年代前後,出現了無產階級反帝文學。這時資產階級雖未直接參加第一次民族大起義,但他們的民族意識也日益高漲,因此也出現了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和個人主義文學。無產階級反帝文學的代表作家是馬斯·馬爾戈,他在1914年就寫了揭露封建主義的小說《宮廷秘史》和鞭撻殖民主義的小說《瘋狂》。他的代表作《自由的激情》(1924),揭露了殖民地社會醜惡的現實,塑造了早期革命者的形象。司馬溫的小說《卡迪倫傳》(1922?)也是當時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詩歌方麵,魯斯丹·埃芬迪的成就最為突出,他是印度尼西亞新詩的開拓者之一。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善於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達對民族苦難的憂慮和對自由解放的向往。他的詩劇《貝巴沙麗》(1924或1928)是當時表現反帝主題非常鮮明的一部作品。1926年民族大起義失敗後,白色恐怖嚴重,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無產階級反帝文學創作消沉。20年代開始興起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學,在反帝方麵顯然遜色。資產階級的民族意識最初帶有地方民族主義色彩,至1928年全國青年代表大會提出"一個祖國、一個民族、一個語言"的口號之後,才形成全國統一的民族主義思想。20年代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學反映了這樣一種發展過程,其代表人物有耶明、薩努西·巴奈、阿卜杜爾·穆伊斯等。耶明和薩努西是20年代的主要詩人,他們以歌頌祖國錦繡河山和緬懷民族光榮曆史的方式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他們最先采用十四行詩體寫詩,對現代詩歌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穆伊斯是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錯誤的教育》(1928)是當時唯一以民族矛盾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揭露了種族歧視和殖民奴化教育給印度尼西亞民族帶來的惡果。但20年代的資產階級文學,更多的還是表現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習俗對個人自由的束縛,特別是對婚姻自由的限製。第一部表現這種主題的小說是麥拉裏·西雷格爾的《多災多難》(1920),但起奠基作用的則是馬拉·魯斯裏的《西蒂·努兒巴雅》(1922)。這類以反對強迫婚姻為主題的反封建小說受到圖書編譯局的提倡。圖書編譯局是荷印殖民政府推行"道義政策"的重要工具,它控製了全國圖書出版發行事業。圖書編譯局雇用的一批米南加保人編輯人員,使作品也帶有濃厚的米南加保色彩,對印度尼西亞文學和語言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圖書編譯局的主要作家是努爾·蘇丹·伊斯坎達,他的作品最多,並具有代表性。此外還有杜裏斯·蘇丹·薩迪、卡西姆、阿曼、蘇曼等。

第二階段是從民族解放運動轉入低潮時期開始的。這時資產階級的右翼鼓吹以單純的文化運動來解決民族前途的問題。於是在30年代初,圍繞著建設什麼樣的民族新文化問題出現了"東方派"與"西方派"之爭。1933年由蘇丹·達梯爾·阿裏夏巴納、爾敏·巴奈和阿米爾·哈姆紮創辦的《新作家》雜誌也卷入了這場論戰。以達梯爾為代表的"西方派"主張全盤歐化;以薩努西·巴奈等為代表的"東方派"則主張保持和發揚東方的固有文化,他們代表了當時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思想。《新作家》並非文藝組織或文學流派,它的三位發起人各有各的文學主張和藝術風格。達梯爾主張文藝要有傾向性,即要反映"西方派"的觀點和主張,他的代表作《揚帆》(1937)就是這種傾向性的一個標本。爾敏·巴奈則主張藝術是社會的鏡子,他的蜚聲文壇的長篇小說《枷鎖》(1940)就是暴露資產階級上流社會虛偽墮落的一麵鏡子,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阿米爾·哈姆紮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富有文采,韻律講究,但情調淒涼低沉,後期作品更是充滿悲觀厭世的情緒。同樣被看作《新作家》派浪漫主義詩人的阿斯瑪拉·哈迪,他的詩卻充滿著反帝的戰鬥激情,是激進民族主義者的戰歌。《新作家》的優點在於它能兼容並蓄,為不同觀點和不同風格的作家提供園地,從而打破圖書編譯局以米南加保人為中心的狹小圈子。30年代,全國湧現不少作家,如巴厘的伊·古斯迪·約曼·班基·迪斯納,蘇拉威西的基督教詩人達登庚,蘇門答臘的伊斯蘭教作家哈姆卡和女作家斯拉希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2.日本占領時期(1942~1945) 日本占領者禁止使用荷蘭語和傳播西方文化,同時把文藝工作者組織起來,為它的"大東亞戰爭"效勞。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印度尼西亞語的普及,也給印度尼西亞作家以更多的創作機會,因此這一時期的詩歌、短篇小說,尤其是戲劇,有較大的發展。在詩歌方麵,凱裏爾·安哇爾首先突破傳統的形式,采用了表現主義的手法。他的詩由於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色彩,當時大部分未能發表。伊德魯斯是短篇小說新風格的代表,他的描寫印度尼西亞人民在日本法西斯統治下苦難生活的《地下隨筆》也是獨立後才發表的。日本占領期間,發表的作品大多有這樣一個特色,即一麵為日本的戰爭宣傳效勞,一麵鼓吹民族主義思想。這在戲劇創作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當時主要的劇作家是爾敏·巴奈、烏斯馬爾·伊斯馬義、埃爾·哈金等人。此外,也有一些作家持消極抵製和批判的態度,如詩人阿斯哈爾、女作家瑪麗亞·阿敏等,他們常用隱喻和象征的手法表現對日本法西斯統治的不滿。

3.獨立以後的時期(1945~ ) 獨立以後的文學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八月革命時期(1945~1949)和"移交主權"以後(1950~ )。

1945年八月革命初期,絕大多數作家以"共和國派"自居,表現出對帝國主義的同仇敵愾,以八月革命為題材歌頌獨立戰士的詩歌和小說盛行一時。後來,革命形勢日趨不利,荷蘭殖民主義者也加緊文化滲透,鼓吹人道主義和世界主義。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描寫革命戰爭的殘酷性、暴露革命的陰暗麵的作品開始充斥文壇,伊德魯斯的小說《泗水》即為突出的一例。八月革命後期,文藝界彌漫著沮喪和失望的情緒,許多作家感到彷徨,這在烏杜伊·達唐·宋達尼的短篇小說和劇本裏反映得比較充分。在八月革命期間,以凱裏爾為首的一批青年詩人於1946年11月創立了"文壇社",他們後來逐漸脫離現實鬥爭,走上了為藝術而藝術的道路。凱裏爾去世後,1949年有人將"文壇社派"改稱"四五年派",遭到進步作家的反對。八月革命時期是印度尼西亞文學的一個飛躍時期,作家輩出。代表作家首推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他的作品大多以八月革命為題材,也曾經受到人道主義思想的影響,但他的立足點始終在民族革命的一邊,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滿懷同情。他的代表作是《遊擊隊之家》(1950)。其他較重要的作家有烏杜伊、阿赫迪亞特、阿斯魯爾·薩尼、利法伊·阿賓、莫赫塔爾·盧比斯、魯吉婭等。

1949年底"移交主權"後,八月革命宣告失敗。50年代初,人民的革命力量又重新聚集起來,反帝鬥爭逐漸走向高潮。1950年8月17日,人民文化協會成立,提出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不久,人民文協成員同耶辛等人就"四五年派"和"普遍人道主義"等問題展開論戰。這場論戰實質上是兩種對立的文藝思想和文藝道路之間的鬥爭。1963年人民文協和"文化宣言派"之間的尖銳衝突,是這一場鬥爭的繼續。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1965年"九·三○事件"之後。人民文協第一次為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正確的文藝方向,八月革命時期一些著名的作家如普拉姆迪亞、烏杜伊、利法伊、魯吉婭等都先後加入這個組織。此外,詩人班達哈羅·哈拉哈普、阿南達·古納、 阿卡姆·韋斯比等,短篇小說家卓別爾、 蘇吉婭蒂、梭勃倫·艾地等,劇作家巴赫迪爾·賽坎等,都是人民文協的知名人物。在這一時期,具有不同政治傾向的作家也紛紛成立文藝組織,以西托爾·西杜莫朗為首的民族文化協會代表了民族主義者,以阿斯魯爾為首的穆斯林藝術文化協會代表了伊斯蘭教的一些作家。50年代中期還出現以阿伊普·羅西迪、倫特拉等為代表的所謂"最新一代"的青年作家和詩人,他們在當代文學中頗有影響。

1965年"九·三○事件"後,印度尼西亞政局動蕩。1966年出現以含有"社會抗議"和"政治抗議"為特點的所謂"示威詩"。耶辛據此首先提出所謂"六六年派"的新概念,並編了一部《六六年派散文詩歌集》(1968),但遭到了阿伊普·羅西迪等人的反對和批駁。過去文藝戰線各派對抗的局麵這時已不複存在,原有的全國性文藝組織均已停止活動。至70年代,各種試驗性作品大批湧現。在詩歌方麵,蘇塔季返回到咒辭體的夢囈式的詩歌為人們所注目。在散文方麵,伊萬·西馬杜邦 (1928~1970) 、女作家蒂妮(1936~ )等受到廣泛重視,西馬杜邦的長篇小說《祭》(1969)曾獲東盟文學獎。在戲劇方麵,西方"荒誕派"的影響頗大,劇作家有倫特拉、布杜·威查亞(1944~ )等。

"五十年代作家行列"

1950年 8月由19位馬來亞青年作家在新加坡組成的文藝團體,亦稱"五十年代派"。他們提出的理想是"社會正義、人民繁榮、生活安定",並認為這是作家的曆史使命。他們致力於"發展和提高馬來亞文化與文學","進行文學革新";主張"為社會而藝術",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主張文學作品必須真實反映社會現實,起到針砭時弊、教育人民的作用,並認為文學創作是實行精神革命的手段。他們多數來自社會基層,經曆過殖民主義的統治,他們的作品廣泛地反映農村、漁鄉的生活以及罷工風潮,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多數為短篇小說和新詩,反映戰後馬來亞社會貧困化和勞動人民對苦難生活的悲憤,也表現革命者爭取國家獨立的決心,有"被壓迫者文學"之稱。他們的創作方向對獨立後的馬來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新作家》

1933年 7月由印度尼西亞作家首創的全國性文化月刊,主要創辦人是作家達梯爾·阿裏夏巴納、爾敏·巴奈和詩人阿米爾·哈姆紮。它的宗旨是致力於促進印度尼西亞新文學和印度尼西亞語的發展,給文學藝術注入"新精神"。但作家們對"新精神"的觀點和主張並不一致。《新作家》不是一個文藝組織或流派,它的主要貢獻在於它能為全國不同藝術觀點和藝術風格的作家提供論壇和園地,打破荷印殖民政府通過圖書編譯局對印度尼西亞文學的壟斷和控製,促進了30年代文學的發展。1942年日本侵占印度尼西亞後停刊。有人把1933至1942年的這一段時期稱為"新作家時期"把經常在《新作家》發表作品的作家稱為"新作家派"。這個文化雜誌在印度尼西亞獨立後在達梯爾主持下曾一度複刊,後於1953年停刊。

圖書編譯局

20世紀初荷印殖民政府在印度尼西亞設立的官方書刊編纂和出版機構,目的在於壓製印度尼西亞民族的覺醒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進一步推行以奴化教育為中心的"道義政策"。 它的前身是 1908年設立的民眾讀物管理委員會,1917年改組為圖書編譯局。它的任務是遏製可能"破壞政府權力和國家安全"的民族文學,要求作品用規範的"官方馬來語",以此來阻止印度尼西亞民族共同語的成長。自設立起至1942年共出版各類圖書近兩千種,並辦有雜誌。

圖書編譯局通過對圖書出版發行的壟斷,左右印度尼西亞新文學的發展。它雇用了一批米南加保人充當編輯和改稿人,按照荷印殖民政府的要求決定作品的取舍。20年代的文學作品幾乎都由它出版發行,因此有人把印度尼西亞文學這一時期稱為"圖書編譯局時期",這時期的語言風格稱為"圖書編譯局的風格"。荷印殖民政府時期,許多著名的作家曾在圖書編譯局任職。

"四五年派"

45印度尼西亞八月革命期間(1945~1949)出現的以詩人凱裏爾·安哇爾為首的文藝流派。1946年11月19日凱裏爾與一些年輕詩人和畫家創立文藝組織"文壇社",並在《策略》周刊上開辟文藝專欄。他們的作品在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上與戰前"新作家"時期不同,戰前"新作家"田園式的浪漫主義氣氛已不複存在。凱裏爾首先采用表現主義的手法寫詩,他那新穎獨特的詩歌形式,凝練緊湊的詩句,開創了印度尼西亞詩歌的新風格,在青年詩人中引起巨大的反響。"文壇社"在成立初期,對民族獨立鬥爭持積極態度,後受"普遍人道主義"、世界主義等思潮的影響,日益脫離現實鬥爭,表現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1949年6月,凱裏爾去世後不久,有人第一次把"文壇社派"改稱為"四五年派",並把八月革命期間湧現的青年作家也包括在內。"新作家"時期的老作家認為"四五年派"隻不過是"新作家派"所開創的文學道路的繼續。而進步作家則認為以凱裏爾為首的所謂"四五年派"根本不能代表四五年的革命精神。在50年代初,就"四五年派"的稱呼問題曾出現一場激烈的論戰。

人民文化協會

簡稱人民文協,印度尼西亞進步文藝團體。1950年8 月17日由艾地、阿斯哈爾、達爾塔和約多等人創建。成立時發表《宣言》和《人民文化綱領》,認為"文化鬥爭是整個人民鬥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確定其宗旨是建設和發展人民文化,粉碎舊文化,其任務是歌頌和記載印度尼西亞人民的鬥爭,打擊並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首屆中央理事會由達爾塔、阿斯哈爾、約多、亨·岸東、蘇達諾托、哈曼·阿朱諾和朱巴爾·阿尤布組成。1959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新的《宣言》,認為人民是文化的唯一創造者,新的印度尼西亞文化隻能由人民建設,指出堅定地站在人民一邊、為人民服務是一切文藝工作者的唯一的創作道路。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以朱巴爾·阿尤布為首的41人中央理事會和11人書記處。大會提出"政治是統帥"的文藝工作總方針。在人民文協下分設文學、戲劇、電影、音樂、舞蹈、美術和科學七個專業協會。人民文協自成立之日起就同耶辛等人圍繞"四五年派"及"普遍人道主義"等問題展開了激烈論戰。這是兩種對立的文藝思想和文藝道路之間的鬥爭,1963年與"文化宣言派"的尖銳衝突是這場鬥爭的高潮。人民文協成立後,尤其從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為印度尼西亞文壇帶來了生氣,而且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青年作家。人民文協至1964年召開全國革命文學藝術大會時,會員總數達50萬人。人民文協的主要刊物是《新時代》雜誌。1965年"九·三○"事件後,人民文協被取締。

第七章 泰國文學

泰國於公元1257年建立素可泰王朝,形成了統一的國家。蘭甘亨國王為使泰國徹底擺脫高棉(吉蔑)王國的控製和影響,於1283年在古高棉文的基礎上創造了素可泰時期的泰文,泰國書麵文學隨之誕生。泰國的古代文學基本上是宗教文學和宮廷文學。

素可泰王朝(1257~1377)建立之時,佛教和婆羅門教已在這個地區流傳,各種祀典上誦念的經文,以及稱頌國王的仁政和佛績的讚詞,曾鐫刻在石碑上,這些素可泰碑文是至今發現的泰國最早的曆史、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蘭甘亨碑文》。素可泰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宗教文學作品是《三界經》,它是五世王立泰(1354至1376年在位)根據30部佛經編纂而成。他用優美的散文描繪了眾生所在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宣揚佛教思想,強調眾生應棄惡從善,以免受"三界"輪回之苦。《三界經》流傳很廣,對泰國社會佛教觀的形成和泰國文學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統治泰國的 417年期間,泰國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封建製度。它繼承了素可泰時期的文學遺產,同時吸收了高棉帝國的古老文化和由婆羅門僧侶帶來的古印度文化,一度呈現出繁榮的景象,文學形式也有發展,出現了格律嚴謹的詩詞,即戛普、克龍和禪。然而,泰國在此期間曾兩度被緬軍征服。京城阿瑜陀耶第二次陷落時(1767),文學遺產遭到了嚴重破壞。

在素可泰時期,國王非常忌諱高棉帝國的統治製度和語言文字,主張使用純粹的泰語;而阿瑜陀耶的國王,為了確立和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采納了高棉國君的一些傳統製度和禮儀。拉瑪底帕提一世(1350至1369年在位)責成婆羅門祭司編寫了一部《水咒賦》,這是泰國第一部賦體(立律)文學作品。《水咒賦》的主要內容是歌頌拉瑪底帕提一世,宣揚忠君思想。原著用古高棉文寫成,同時摻雜了一些梵文。《水咒賦》與忠君宣誓儀式對鞏固君主專製製度起了重要作用,被曆代王朝沿用 600多年,到1932年資產階級維新政變後才予廢除。

宗教文學在阿瑜陀耶王朝初期有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大世賦》(《瑪哈察堪鑾》)和《大世詞》(《戛普瑪哈察》)。這兩部作品都是從巴利文原著翻譯改寫的,內容都是講釋迦牟尼涅□以前最後一次輪回的故事。以稱頌國王的仁政和偉業為主要內容的宮廷文學也出現了,如拉瑪底帕提二世著的《阮敗賦》,帕西瑪霍束的《納萊大帝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