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印象主義
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和藝術流派,其形成的基礎為唯美主義和自然主義。最初指19世紀後半期法國一個繪畫流派,以後逐漸被批評家用來描述美學觀點相近的音樂和文學作品或流派。
1874年在巴黎舉行的一次畫展中展出了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1840~1926)的一幅畫《日出印象》,受到評論家的嘲諷,從此這一派畫家就得到了"印象主義"的名稱。這個名稱傳達了這個畫派一部分畫家所持的創作態度。他們認為畫家的任務隻是記錄在觀察客體時所經驗到的直接的、感性的印象,而不是根據即刻的視覺經驗之外的知識對所畫的對象進行加工。因此,印象派畫家竭力捕捉景色給予人的光感,而不是描繪事物固有的形態特征,他們的作品中對象的輪廓往往是模糊的。
以後,印象主義繪畫很快波及其他藝術門類,主要是音樂。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是法國音樂家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他的許多作品是所謂"音響詩",以音色和旋律片斷的疊合"描繪"事物(主要是風景)所造成的感覺印象,拋開了傳統音樂以旋律的進展表現主題的基本方法。
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但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表現如何,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卻眾說不一。能夠確定的隻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歐一些文學家的確有類似印象派繪畫和音樂的那種創作方法,即致力於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為感情狀態。他們與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主義者相同,也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係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於是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與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與象征主義文學之間有類通之處,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不同,主要在於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征手法表達思想,而傾向於感覺的描述。通常被認為象征主義的某些詩人,實際上更傾向於印象主義,例如象征主義領袖之一保爾·魏爾蘭著名的《詩藝》一詩,與其說是在談象征主義,不如說是一篇印象主義宣言。
法國文學史上始終沒有旗幟鮮明的印象主義者,文學史家把龔古爾兄弟作為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稱他們的文體為"藝術性寫作",其特征是富於片斷印象的描述,而意義飄忽不定;但是他們的作品大多文筆精致,風格優雅。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的法國詩人、小說家皮埃爾·洛蒂,他的某些詩歌的確如印象派畫家那樣在"捕捉瞬間的感覺印象",但並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
西方不少文學史著作認為20世紀法國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義的嚴重影響,例如西多妮-加布裏埃爾·科萊特的小說,安娜·德·諾阿伊和萊昂-保爾·法爾格的詩等。尤其是讓·季洛杜在早期小說中努力"擺脫"主題和情節線索,隻剩下感覺印象的朦朧的追求,被認為是典型的印象主義文風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