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外國詩人
第一章 瑞典詩人
聖比爾吉塔Den heliga Birgitta (1303~1373)瑞典女詩人、宗教活動家。她經常以夢的形式講述自己的天啟。她最早的一個天啟講她被上帝選為新婦,並由她向這個動亂和充滿邪惡的世界宣布上帝的旨意。她的另一個重要天啟是上帝讓她創立新的教會支派。1370年她的新教規由教皇烏爾班五世批準。1373年她在羅馬逝世,1396年被追諡為聖徒。她自稱她的天啟都是上帝的思想,實際上是她的高度藝術幻想。她的第一版拉丁文《天啟》於1492年問世。14世紀末瓦斯泰納修道院曾把她的部分天啟由拉丁文譯成瑞典文。
謝恩赫爾姆
G.Georg Stiernhielm (1598~1672)瑞典詩人。生於達拉納省南部維卡一個礦主的家庭,早年在德國和荷蘭留學。17世紀40年代初期他用瑞典文寫詩,成為瑞典詩歌創作的開路人。他的第一部作品《被囚禁的愛神》為1650年克裏斯蒂娜的加冕禮而作,歌頌年輕的女王,作者因此成為第一流的宮廷詩人。這首詩的意義不在於內容,而在於形式。他在詩中把詩韻安排在重讀音節和非重讀音節變化的基礎之上,這一規則的確立在瑞典詩歌史上是一個創舉,因而他被譽為"瑞典詩歌之父"。1658年發表《海格立斯》,這是瑞典文學史上第一首六音步詩歌。17世紀中葉還發現了另一首六音步詩歌《留在記憶中的繁瑣婚禮》,它與《海格立斯》中的現實主義手法有很多相似之處,有人認為也出自謝恩赫爾姆之手。他的詩集名為《是女神詩人現在才教我們用瑞典文寫詩和吟唱》。
維瓦利烏斯
L.Lars Wivallius (1605~1669)瑞典詩人。生在奈爾克一個叫作維瓦拉的莊園,曾就讀於烏普薩拉大學,後來漂泊在德國、荷蘭、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他借錢不還,還冒名詐騙,並化名埃裏克·伊倫謝爾納與斯科訥的一個貴族婦女結婚。真相大白後,被捕入獄,1636年流放卡亞尼堡,1641年恢複自由。他的絕大部分詩是在監獄中所作。《啊,自由,你是最高尚的東西》是一首對自由的讚歌。他的傑作《怨春寒》充滿對美好的夏天的禮讚。他把感情充沛的瑞典民歌發展到了完美的境地,同時也遵守文藝複興時期的風格和格律。他是瑞典文學史上第一個抒情詩人,他的詩歌被認為是瑞典強盛時期高雅詩歌的先聲。
盧西多爾
L.Lasse Lucidor (1638~1674)瑞典詩人。原名拉賽·約翰森。早年喪父,在外祖父家長大。在國外居住和旅行期間,學會了多種外國語。回國後當自由作家。在當時靠寫作維持生活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貴族之家的婚喪嫁娶中用外國語祝酒獻詩。盧西多爾能輪番使用瑞典語、德語、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和拉丁語,因此最受歡迎,被譽為"醉歌手"。主要作品有懺悔詩《死者與自負人的對話》,民歌《隻有傻瓜才悲傷》,民歌集《赫利孔山之花》。
達林
O.vonOlof von Dalin (1708~1763)瑞典作家。生於哈蘭省,曾在隆德大學學習。19歲時到斯德哥爾摩,曾任高級圖書管理員和王儲(即後來的古斯塔夫三世)的教師。1732至1734年出版《瑞典百眼神》周刊,介紹歐洲流行的各種新思潮,是瑞典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寓言《馬的故事》(1740)是他的優秀的作品,通過駿馬格魯勒與它主人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其他作品有諷刺小品《阿爾諾格裏姆·帕爾塞爾克斯先生對一件出土文物的卓越見解》、自由體小品文《四月裏歌頌我們美好的時代》、英雄史詩《瑞典的自由》、悲劇《布倫海爾達》、史學著作《斯維亞王國史》。他的即興詩、詩體書信和牧歌於他死後彙集出版,名為《文學作品》,共6卷。
努征弗利克特
H.C.Hedvig Charlotta Nordenflycht (1718~1763)瑞典女詩人。生於斯德哥爾摩。自幼對宗教和哲學頗感興趣,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唯美主義觀點。婚後半年喪偶,隱居在一個荒涼的小島上。她的《悲傷的斑鳩》是瑞典詩歌中的第一部抒情詩集。她是"思想建設社"的主要成員,曾參加它出版的文學年鑒《我們的嚐試》和《文學作品》的編輯工作。主要作品有《為婦女辯護》,反駁盧梭的婦女不能從事真正藝術的觀點;《風信子花之歌》,抒發了作者第二次失戀後的苦悶心情。
克雷伊茨
G.P.Gustaf Philip Creutz (1731~1785)瑞典詩人。生於斯德哥爾摩。1735年建立的倡導法國古典主義和啟蒙思想的"思想建設社"的主要成員。曾參與編輯和發行這個社出版的《我們的嚐試》和《文學作品》。他的主要作品《夏季之歌》,是瑞典文學史上第一部細致描寫自然景色的詩歌,但是人格化的抽象風格和比喻使得他對風景的描寫失去了現實主義的特征。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田園詩《阿提斯和卡米拉》,描寫忠貞的女牧師卡米拉在經曆各種不幸之後終於與年輕的捕獅人阿提斯相結合的故事,歌頌了自然的優美和愛情的權利,細膩地表現了互相愛慕的心理,但也流露出傷感的情緒。
於倫博裏
G.F.Gustav Fredrik Gyllenborg (1731~1808)瑞典詩人。生於斯德哥爾摩,是1753年建立的傳播法國古典主義和啟蒙思想的文學團體"思想建設社"的主要成員之一。他的成功的作品《冬天之歌》,在瑞典文學史上是最先讚美北歐冬天的長詩,明顯地受到孟德斯鳩氣候論的影響,把生活在惡劣氣候裏的瑞典人的祖先描寫得勇敢堅強。其他主要作品有長詩《鄙視世界的人》,抨擊18世紀斯德哥爾摩政治上的腐敗,認為城市文化使人類墮落;《人類的災難》表現了他對人類生活的悲觀情緒;《靈魂力量的頌歌》是一首對古代共和製崇尚自由和諒解精神的讚歌。
貝爾曼
C.M.Carl Michael Bellman (1740~1795)瑞典詩人。生於斯德哥爾摩。父親是官吏,母親是牧師的女兒。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弗列德曼詩體書信》和《弗列德曼之歌》是瑞典文學中富有創造性的作品。酒鬼弗列德曼和他的朋友們所生活的粗俗、下流的世界在詩中被升華到一種美妙的仙境,每一件不道德的事情都得到了美化。詩人交替使用"羅珂珂式"和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喧聲笑語和悲傷沮喪形成鮮明對比。他歌頌斯德哥爾摩及其周圍美麗的自然景色,很多詩都是瑞典式的大自然抒情曲。
謝爾格倫
J.H.Johan Henrik Kellgren (1751~1795)瑞典詩人。生於西約特蘭省。當過家庭教師和《斯德哥爾摩郵報》的記者,也擔任過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在戲劇方麵的助手和秘書。他是瑞典文學院首批院士之一,法國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思想的典型代表。主要作品是《不能因為他瘋了,就把他看成天才》。這首詩抨擊各種神秘主義,其中包括煉金術士、圓夢者和神學家。他還寫了《新創世紀》一詩,其中頭11行描寫愛情的創造力和起死回生的功效,後14行是對情人的熱烈的讚歌。這首詩被稱為"瑞典浪漫主義的啟明星"。其他詩作有《我的嘲笑》、《我們的幻想》、《光明之敵》、《愚人的生活》和懺悔詩《致克裏斯蒂娜》。
倫格倫
A.M.Anna Maria Lenngren (1754~1817)瑞典女詩人。生於烏普薩拉。父親是大學講師,她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寫的詩中比較重要的是《茶會》,反映了小市民階層婦女的百無聊賴的生活。以後寫了很多諷刺詩,如《夫貴妻榮》、《朱麗亞娜小姐》、《肖像》、《女伯爵的訪問》等,諷刺趾高氣揚的特權階級和諂媚逢迎的炎涼世態。《卡拉賽特》、《先生和夫人的早晨交談》、《傳記》等詩則諷刺中產階級或人們的弱點。
萊奧波爾德
G.afGustaf af Leopold (1756~1829)瑞典詩人。古典主義和啟蒙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30歲時在斯德哥爾摩任皇家圖書館管理員和國王秘書。主要作品有教諭詩《布道者》(1794),宣揚盧梭的"離開喧鬧的城市"、"熱愛鄉村"的主張,還勉勵自己尊重"真理和道德",尊重"社會生活法製"和"人類秩序"。詩體故事《艾格列和安納特》(1794)是當時最受歡迎的作品,描寫兩個屬於不同社會階層的姑娘以及她們將要生活的環境,特別是對艾格列的訂婚和婚禮的描寫極為明快、華麗,是詩中最精彩的部分。其他作品有諷刺詩《誰是誰非?》。
李德奈爾
B.Bengt Lidner (1757~1793)瑞典詩人。早年父母雙亡,生活貧困。讀大學時就寫出了感情充沛的詩歌,表現了他的才華。1780年獲得國王古斯塔夫三世的旅行獎,在德國逗留一年。第二年在巴黎度過,曾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並創作了悲劇《艾裏克十四世》,用亞曆山大詩體寫成。歌劇《美狄亞》取材於希臘神話,描寫一個被丈夫遺棄的婦女為了報複而殺死丈夫和孩子,愛和恨的矛盾使得美狄亞的內心極端痛苦。 敘事詩 《女伯爵斯帕斯塔拉之死》是他最成功的作品,描寫一位母親為了挽救孩子而犧牲自己的生命。18世紀80年代成為宗教詩人,主要作品有《原罪》和《被破壞的耶路撒冷》。
圖裏爾德
T.Thomas Thorild (1759~1808)瑞典作家。生於布胡斯省,早年失去父母。中學和大學時期攻讀哲學,後來形成萬有神論的世界觀,崇拜舊浪漫主義。為參加《有益與娛樂》雜誌征文,寫了不押韻的詩《激情》,結果隻獲得小獎,原因是他沒有遵守人所共知的創作原則。他因此發表文章,指出原則是人所創造,每一個詩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原則,而不必苛求一律。1791年他寫了《對批評家的批評》一文,強調批評的目的不單是找出作品的缺點,而更主要的是要找出它的優點。他的最後一部著作《法製,又名一切社會的永恒規律》是在法國的丹東被推翻、羅伯斯庇爾執政以後所寫,這時他所看到的不是理性的勝利,而是野蠻和混亂。1793年由於發表帶有激進主義思想的文章被驅逐出國,在德國度過晚年。
弗蘭森
F.M.Frans Michael Franz□n (1772~1847)瑞典詩人。生於芬蘭的於萊奧堡。13歲進入奧布大學,21歲任拉丁語修辭學高級講師。先後任牧師和主教。青年時代寫的"塞爾瑪詩",描寫他對塞爾瑪的愛情,其中《人類的麵孔》一詩富有哲理性,反對唯物主義。他企圖使人相信人類是由神變化而成。晚年創作了《法妮之歌》,與《塞爾瑪之歌》合成《塞爾瑪與法妮》。《讚古斯塔夫·菲力普·克雷伊茨伯爵》是參加1794年文學比賽的作品,修改後獲得大獎。其他作品有《年老的兵士》、《如此多情的女郎》、《聚會詩》、《詩歌》和兩首著名的聖歌 《基督墓上的亮光》和 《我短暫的人生》。
瓦林
J.O.Johan Olof Wallin (1779~1839)瑞典詩人。生於達拉納省的大蒂納。曾長期擔任斯德哥爾摩首席牧師,後升為大主教。他的主要作品有教諭詩《教育者》,宣揚享樂主義。他為古斯塔夫三世國王雕像揭幕而作的《讚歌》,把古斯塔夫描寫成瑞典的阿波羅神、文化促進者和英雄。他對瑞典文學的貢獻主要是1819年編譯的聖歌集,收入聖歌500首,大約有130首是他的作品,其中最優美的聖歌有《歡迎,美麗的早晨》、《重新回到幸福的天堂》、《喚醒靈魂和祈禱》、《讓我們讚頌上帝》和《我四處尋找的朋友在哪裏?》等。
泰格奈爾
E.Esaias Tegn□r (1782~1846)瑞典詩人。生於韋姆蘭省西南部的一個牧師家庭。1799年考入隆德大學,1812年任希臘語教授,1824年任韋克舍區主教。他的很多詩都反映了當時的政治事件,如《永恒》一詩是針對拿破侖的強權政治而作,充滿了康德和費希特的唯心主義精神,寫變幻無常的世界中充斥著暴力和非正義,但在人類的內心世界卻存在著永恒的不受侵犯的真理、正義和美,有自由廣闊的天地。《國防戰歌》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當時瑞典失去芬蘭,形勢混亂,這首詩號召人民積極采取行動。《斯維亞》也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號召瑞典人民對俄國進行一場複仇戰,曾獲得瑞典文學院大獎。《英雄》和《覺醒的雄鷹》二詩則歌頌拿破侖。1812至1813年,他的詩轉向浪漫主義,如《候鳥》和《希德布拉德納爾號》。他認為詩應與宗教緊密聯係,這種觀點表現在《詩人早晨的聖歌》中。他在美學方麵表現出哥特主義與新古典主義傾向,如《古代北歐神時代》、《巨人》、《樹》、《太陽之歌》,實際上他與哥特同盟和"晨星"派都存在著深刻的分歧。19世紀20年代初期,他寫了3首長詩:《進聖餐的孩子們》、《弗裏蒂奧夫薩迦》和《阿克塞爾》,以《弗裏蒂奧夫薩迦》最負盛名。其他作品有《文學院之歌》、《納爾鬆與皮特》、《英國與法國》、《歌曲》和《死者》。
耶伊爾
E.G.Erik Gustaf Geijer (1783~1847)瑞典詩人。出生於韋姆蘭中部一個手工場主家庭。1799年考入烏普薩拉大學, 7年後獲得哲學學士學位。1809至1810年去英國旅行,回國後發表《論宗教方麵的真假教育》,攻擊啟蒙運動在宗教問題上的膚淺觀點,宣揚康德、費希特的道德唯心主義。他的作品大多屬於哥特主義,其中《曼海姆》一詩中的主人公曼海姆是一個年邁的北歐人,他有未開化的自然人的特征。詩人號召耽於文明和過於軟弱的現代人恢複北歐人的偉大人格。他還寫有抒情詩《海盜》、《自耕農》,敘事詩《最後一名戰士》和《最後一位詩人》。其他作品有抒情詩《1838年元旦》和《夜空》。
阿特博姆
P.D.A.Per Daniel Amadeus Atterbom (1790~1855)瑞典作家。出生於東約特蘭省的一個牧師家庭。很早開始閱讀古典和現代文學作品,15歲進入烏普薩拉大學。曾任奧斯卡爾王儲的教師和烏普薩拉大學的哲學和文學史教授。積極參加新詩歌運動,是企圖給陰暗的瑞典文壇帶來一絲光明和希望的"曙光同盟"的主要成員之一,也是瑞典新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曾為《晨星》雜誌撰寫《發刊詞》,詳細闡述了新浪漫主義的哲學觀點和美學綱領。代表作童話劇《極樂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試圖通過北極國王阿斯杜爾夫追求美妙的夢境的實現而遭受的悲慘命運,說明人類最崇高的境界不是想象,而是生活;不是幸福,而是義務。其他作品有《回憶》、《新布隆德爾》,童話劇《藍色的鳥》、《情詩》,詩集《花》,改編的中世紀民歌《蘋果園》、《悲傷》。晚年著有文學史《瑞典的先知和詩人》。
斯塔格奈利烏斯
E.J.Erik Johan Stagnelius (1793~1823)瑞典詩人。生於厄蘭島。父親是主教。曾在隆德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學習,畢業後在斯德哥爾摩當職員。他是瑞典浪漫主義詩人,作品有詩集《薩龍平原上的百合花》和悲劇《酒神的女祭司》。《偉大的弗拉基米爾》一詩的題材取自俄國中世紀的編年史,主人公沙皇弗拉基米爾是留裏克的後裔,因為愛上希臘公主安娜而受了洗禮,在俄國推行基督教。其他詩作有《恩底彌翁》、《那爾基索斯》、《受難與安慰》、《致夜晚》、《阿曼達》、《犧牲》、《對話》、《囚徒》、《世界主宰者公園裏的玫瑰花》、《河流》、《候鳥》、《歎息之謎》、《樹籬為何歎息?》和《水神》等。
阿爾姆克維斯特
C.J.L.Carl Jonas Love Almqvist (1793~1866)瑞典作家。生於斯德哥爾摩,父母都屬於顯赫的瑞典貴族。他當過牧師、中學校長、政府機關職員和《晚報》記者。因為對城市文化和生活不滿,於1824年遷居韋姆蘭農村,買了一小塊土地,並與一個農村姑娘結婚,企圖過一種簡樸平靜的農民生活,但不久就遷回斯德哥爾摩。1851年逃往美國,隨後被指控犯有欺騙和謀殺罪。晚年回到歐洲,最後死在不來梅。從早期的作品來看,他是富於創造性的浪漫主義者,19世紀40年代以後成為現實主義者和社會改良主義者。他的代表作是理性小說《阿穆麗娜》,描寫女主人公阿穆麗娜在愛人死後為了懺悔而四處漫遊,最後被關進精神病醫院。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收集在《野薔薇花集》裏,先後出版多卷。此外還有曆史小說《幽宮》、《鄉間別墅》、《王後的首飾》;詩劇《拉米多·瑪麗納斯庫》、《伊普薩拉島上的天鵝洞》、《月亮和女神》;散文劇《古魯姆畢納》;書信體小說《阿拉敏達 .瑪伊》;短篇小說《謝爾努拉磨坊》、《小教堂》、《這樣也可以》;雜文《瑞典貧困的意義》;諷刺詩《烏爾姆斯和阿利曼》;敘事詩《阿特爾打獵》等。
布雷默爾
F.Fredrika Bremer (1801~1865)瑞典女作家。生於芬蘭,年幼時隨父母來到瑞典。1828年她的選集《生活雜記》出版。隨後發表長篇小說《鄰居》和《家》。這兩部作品兼有通俗的現實主義和幽默的浪漫主義的特點,在19世紀30年代瑞典文學從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的階段裏有重要意義。1849年至1851年前往美國旅行,寫了《新世界之家》(1853)。1856年發表《赫塔,又名一個靈魂的故事》,強調婦女有權接受科學教育和從事各種工作,並極力為未婚婦女在25歲時取得公民權而鬥爭。1856至1861年前往瑞士、意大利、巴勒斯坦、土耳其和希臘等地旅行,寫了《舊世界的生活》一書。
斯特朗德貝裏
K.V.A.Karl Vilhelm August Strandberg (1818~1877)瑞典詩人。筆名塔利斯·奎亞利斯。青年時代主張北歐統一,反對大國欺壓弱小民族。1845年發表詩集《盔甲之歌》。在隆德大學生集會上的演說詞《預卜》號召瑞典人收複芬蘭。《國王頌歌》表達了年輕的自由主義者對新國王奧斯卡一世的信賴。這首詩與理查·迪貝克創作的《你古老,你自由》長期成為瑞典國歌。1848年發表奏鳴曲集《野玫瑰花》,描寫二月革命帶來的變化,並號召瑞典人民援助受到威脅的丹麥人民。晚年他擔任官方的《郵報》的編輯,政治上接近保守主義。他曾翻譯英國詩人拜倫的長詩《唐璜》。
雷德貝裏
V.Viktor Rydberg (1828~1895)瑞典作家。生於延徹平。因家道衰落,依靠社會救濟生活。1855年在《哥德堡商業和海運報》任職,並撰寫連載小說。《浪遊的學生》是他的第一部小說,描寫韋克舍中學的 3個學生在斯莫蘭農村的經曆。《波羅的海上的海盜》(1857)是一部曆史小說,反對貴族壓迫和狹隘的宗教理論。《最後一個雅典人》(1859)批判逆來順受的人生觀,確信人類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推動世界前進的力量。《森古雅拉》(1857)是他最著名的小說,描寫一個年輕的騎士與吉卜賽姑娘森古雅拉的愛情故事。19世紀60年代他主要從事研究工作,著有《聖經中的基督理論》。1874年去意大利旅行,著有《關於保羅和彼得的羅馬傳說》和《羅馬皇帝的大理石像》。1876年翻譯了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並寫了書評。1877年為烏普薩拉大學 400周年寫了《獻詞》。詩篇《普羅米修斯和阿哈斯維魯斯》是他的傑作之一,兩個主人公代表兩種對立的世界觀,前者體現了崇高的思想和對邪惡勢力的藐視;後者體現了屈從的心理。1882和1891年先後發表兩部詩集,其中包括《新踏車之歌》,批判給少數人帶來財富、給多數人造成苦難的工業社會。其他作品還有《童年時代的詩》、《聖歌集中的木刻》等。
斯諾伊爾斯基
C.Carl Snoilsky (1841~1903)瑞典詩人。出身官吏家庭。1860年進入烏普薩拉大學,參加"未名社",崇尚自由。1864至1865年去南歐旅行,著有《意大利印象記》、《尼祿金色的房子》和《索倫托》。回國後在外交部任職。這個時期作品的特色是冷漠、含蓄。他經常用象征性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感情,如《野鳥》和《黑天鵝》。1879年辭去外交部的職務,旅居歐洲,目睹歐洲大陸日益尖銳的階級鬥爭,聲稱社會主義威脅著西方的文化,發表《勤快的兄弟》,規勸統治階級用善心和諒解對待不滿的無產階級。其他作品有《阿佛羅狄忒與研磨者》、《瓷廠》和《瑞典的回憶》等。
斯特林堡
J.A.Johan 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瑞典戲劇家、小說家。1849年 1月22日生在斯德哥爾摩。父親是船舶經紀人。1867年考入烏普薩拉大學,曾幾度輟學。當過小學教師、報社記者,後在皇家圖書館充當管理員。他在大學時期開始寫作劇本,其中反映冰島神話時期父女二人在宗教信仰上發生衝突的劇本《被放逐者》得到國王卡爾十五世的讚賞,受到召見,並獲得賞賜。以宗教改革為主題的五幕曆史劇《奧洛夫老師》,是他在研究莎士比亞和歌德等人寫作技巧的基礎上創作的一部成功的劇本。長篇小說《紅房間》(1879)采用狄更斯的手法,對虛偽、欺詐和腐朽的社會進行了尖銳諷刺和猛烈抨擊,在斯德哥爾摩風光的描寫上也超過了前人,因此一舉成名。這是瑞典文學史上第一部帶有自然主義色彩的作品。
斯特林堡在其他社會問題上是激進的,但在婦女解放問題上卻是保守的。他的短篇小說集《結婚集》第一集對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持嘲笑態度,而且因其中一段關於聖餐的描述受到法庭控告。他雖然被判處無罪,但精神上所受的打擊卻十分沉重。1886年寫的《結婚集》第二集、用法文寫的長篇小說《狂人辯詞》(1887~1888)以及劇本《父親》(1887),都明顯表現出他對婦女的歧視。
他還曾創作了瑞典文學史上優秀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女仆的兒子》( 4卷,1886~1909),以描寫群島風光而著名的中篇小說《海姆斯島上的居民》(1887),被認為是歐洲自然主義劇本典範的《朱麗小姐》(1888)和《債主》(1889),以及中篇小說《在海邊》(1890)。
在1890年以後的7年中,經濟窘迫和婚姻上的不幸使他陷入了神秘主義。從1898年起,他的戲劇創作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自然主義轉為表現主義以及象征主義,如劇本《到大馬士革去》(3部:1~2,1898;3,1904)、《死魂舞》(1901)和《一出夢的戲劇》(1902),用幻想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悲憤、傷感和絕望。後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曆史劇,其中《古斯塔夫·瓦薩》(1899)在布局和人物刻畫方麵十分突出。室內劇中優秀的有《鬼魂奏鳴曲》(1907)。他的最後一部佳作是劇本《大路》(1909)。晚年從事語言研究,出版過一些很有價值的著作,他還利用自學漢語的知識寫了《中國文字的起源》一書。斯特林堡一生共寫過60多個劇本,大量的小說、詩歌和關於語言研究的著作,留下書信 7,000餘封。他的劇作從現實主義到自然主義,又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和象征主義,對歐洲和美國的戲劇藝術有很大影響,對當時的電影事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他的語言研究對瑞典文學和語言的發展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斯特林堡經曆了曲折的創作道路,他的作品有的揭露了現實中的矛盾,有的表現出尼采、叔本華等人的影響,曾幾次被查禁。晚年支持瑞典工人運動,工人組織為了保障他的生活,捐款4萬餘克朗。他於1912年5月14日去世。人們在他晚年的居所建立了博物館。1912至1921年瑞典出版了《斯特林堡全集》55卷和《未發表的著作全集》兩卷,後又出版了《斯特林堡書信集》。1979年又決定重新整理出版《斯特林堡全集》,並專門為他的著作編寫了一部詞典。
貝奈迪克特鬆
V.M.Victoria Maria Benedictsson (1850~1888)瑞典女作家。筆名阿爾格倫。出生在瑞典南部斯科訥省一個農民家庭。她在短暫的一生中雖然沒有留下大型著作,卻被稱為19世紀"80年代的創作天才"。她對農村生活樸素真實的記述和對人物心理深入細致的描寫使讀者深受感染。她遺留下的書信和日記是寶貴的心理學文獻。
她自幼立誌當畫家,但受到父母阻攔。為擺脫家庭束縛,21歲時倉卒與一個年近50和有五個孩子的郵政局長結婚。她在愛情的痛苦中和疾病的折磨下走上了創作道路,以自身經曆為題材寫成小說《錢》(1885),因而成名。她後來又創作了長篇小說《瑪麗陽夫人》(1887),描寫一個嬌生慣養的城市姑娘同農民結婚後變成愉快的勞動婦女,卻遭到布蘭代斯的批評,深受打擊。由於對疾病感到悲觀,對自己的創作才能感到懷疑以及對布蘭代斯的愛情感到失望,因而自殺。
耶伊爾斯塔姆
G.afGustaf af Geijerstam (1858~1909)瑞典作家。出生在維斯特芒蘭省一個礦主家庭。烏普薩拉大學畢業,先後在《晚報》、《每日新聞》和斯德哥爾摩"耶爾南特"出版社工作。他在學生時期曾受到易卜生、布蘭代斯、斯特林堡和法國自然主義的影響。短篇小說集《陰沉的天色》(1882)、故事集《窮苦百姓》(1884~1889)等反映社會問題的作品,使他成為瑞典文壇上引人注目的人物。後來他又受到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國心理學派和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的影響,從現實描寫轉向心理描寫,題材多為男女關係和家庭糾紛。晚年創作的幾部喜劇,曾在瑞典和歐洲獲得聲譽。除描寫童年生活的小說《我的孩子們》(1896)外,其他作品在心理描寫和文體方麵都有不少缺陷。
拉格洛夫
S.O.L.Selma Ottiliana Lovisa Lagerl□f (1858~1940)瑞典女作家。生於瑞典韋姆蘭省的莫爾巴卡,父親是陸軍中尉。她從 3歲起髖骨關節變形,終生行走不便。在養病期間,她博覽群書,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885年畢業於斯德歌爾摩女子師範大學,後在瑞典南部小鎮朗德斯克魯納任教10年。1890年《伊頓》雜誌舉辦短篇小說征文,她從尚未完成的小說《古斯泰□貝林的故事》中選出 5章去應征,獲得獎金。這部反映鄉村食客生活的小說於1891年分兩卷出版。後去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旅行,創作了《假基督的奇跡》(1897)和長篇小說《耶路撒冷》(上、下集,1901~1902)。長篇童話故事《騎鵝旅行記》(1907)通過一個調皮的男孩變成小狐仙騎鵝周遊瑞典的故事,對瑞典情況作了全麵介紹,富有藝術性、知識性、科學性,是世界兒童文學寶庫中的明珠,使她在北歐與安徒生齊名。
拉格洛夫於190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1914年成為瑞典文學院第一名女院士。她的作品中的情節有童話與現實生活的反映,神與人、想象與真實融合在一起,充滿著仁慈和母愛,語言流暢,格調優美,富有詩意。拉格洛夫故居
海登斯塔姆
C.G.V.vonCarl Gustaf Verner von Heidenstam (1859~1940)瑞典詩人。生在瑞典南部奈爾蓋省的烏爾斯哈馬爾莊園,父親是陸軍中校、總工程師。曾在斯德哥爾摩求學,17歲因病休學。後去國外遊曆10年。在羅馬學過繪畫,到過埃及、巴勒斯坦、希臘、法國、瑞士等國,1887年回國定居。他是19世紀90年代瑞典唯美主義學派的代表。他的組詩《朝聖和漫遊年代》(1888)是這一流派文學的開端,它把南歐和地中海東岸國家描繪成"天方夜譚"式的神話世界。他脫離現實,從中世紀曆史中尋找民族的輝煌業績,歌頌封建君王、聖徒和貧窮落後的農村生活,宣揚貧窮和苦難使人高尚豁達,主張各黨派聯合去爭取民族的未來。1912年被選為瑞典文學院院士,19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弗勒丁
G.Gustaf Fr□ding (1860~1911)瑞典詩人。出生在南部卡爾斯塔德市附近一個破產的礦業主家庭。1880年進入烏普薩拉大學,因遺傳性精神病始終沒有取得文憑。1885年離校休養,精神逐漸好轉。1887年開始為《卡爾斯塔德日報》撰稿,並於同年到編輯部工作。1889年到德國療養。1891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吉他和手風琴》。 同年秋返回報社工作。 但從1894至1905年幾乎都在病中度過。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在這期間寫成,其中有《新詩集》(1894)、《點點滴滴》(1896)等,詩中使用了很多日常詞彙,而且創造了大量形象的詞語。他十分注重韻律和節奏,作品具有很強的音樂效果。由於疾病的折磨,有一些作品流露出宗教和尼采思想的影響,但多數作品表達了他對弱者的同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尤其是描繪人民歡樂生活的詩篇,給人留下了健康、愉快和美好的印象。
漢鬆
O.Ola Hansson (1860~1925)瑞典詩人。出生在瑞典南部斯科訥省。1882年在隆德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後擔任《晚報》記者。1884年因發表以家鄉生活為題材的《詩集》而出名。1885年出版了詩集《夜》, 1887年發表短篇小說集 《脈脈含情》。這兩部作品都受到讀者的嘲笑和批評。1889年流亡國外,在土耳其去世。他的作品大多受神秘主義和尼采思想的影響。
萊韋爾廷
O.I.Oscar Ivar Levertin (1862~1906)瑞典文學史家。生於斯德哥爾摩一個古玩商人家庭,是猶太人後裔。畢業於烏普薩拉大學,曾擔任斯德哥爾摩學院文學史副教授和《瑞典日報》文藝評論員。他專門研究18世紀瑞典文學和藝術史,對法國從中世紀到盧梭的文學也作了較深刻的研究。他的藝術風格對瑞典文學起過重要作用。曾寫過一些抒情詩,但作品一般比較沉悶。主要作品有抒情詩集《聖徒故事和歌謠》(1891)、《詩集》(1901)、隨筆《瑞典人物》(1903)和詩集《所羅門王和摩洛爾夫》(1905)。
卡爾費爾特
E.A.Erik Axel Karlfeldt (1864~1931)瑞典詩人。出生在達拉納省一個農民家庭。1885年考入烏普薩拉大學。1892年取得文學學士學位,1898年獲得文學史和英文兩科碩士學位。在以後20多年中先後任中學教師和皇家圖書館、農業科學院圖書館管理員。1904年被選為瑞典文學院院士,1912年起任瑞典文學院秘書。1931年去世後被追授諾貝爾文學獎金。1895年發表第1部詩集《荒原和愛情之歌》。在《費裏道林之歌》(1898)和《費裏道林的樂園與達拉納繪畫韻文》(1901)發表後成為著名詩人。他的作品很少聯係社會問題,大多描寫鄉村生活和自然風光,而且宗教幻想和複古氣味甚濃,從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詩中宗教詞彙、古典詞彙和土語交錯使用,屬於巴羅克風格。後期作品晦澀難懂。
恩斯特勒姆
(1869~1940)瑞典作家、漫畫家。出生在斯莫蘭省。1889年入烏普薩拉大學學習古文和考古學,兩年後去哥德堡專攻美術。後在斯德哥爾摩為一家滑稽報畫漫畫。1897年創辦滑稽報《林□》並任主編。1922年被選為瑞典文學院院士,1925年任美術學院教授,1927年獲得烏普薩拉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他是著名的幽默作家,著有故事集《透過我的金邊眼鏡》(1911)。他的作品對市儈和偽君子加以辛辣的諷刺,對大自然和人們的辛勤勞動進行了熱情的歌頌,在寫作技巧和語言運用上也有很高的造詣。1939至1941年瑞典曾出版他的作品的28卷本。他也是瑞典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形象生動。他畫各個時代和各個階層的人物,但主要是牧師、漁民和農夫。曾出版《朋友和熟人》(1896)與《國會議員老爺們》(1906)等 5部畫集。
瑟德爾貝裏
H.E.F.Hjalmar Erik Fredrik S□derberg (1869~1941)瑞典作家。出生在斯德哥爾摩一個職員家庭。大學畢業後曾在關稅總署工作,當過地方報社記者,後專門從事創作。1917年遷居哥本哈根。他的作品有小說、劇本和詩,以短篇小說見長,代表作為《小故事集》(1898)。他的作品數量不多,但對瑞典散文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而且在整個北歐影響很大。他曾翻譯海涅、莫泊桑和法朗士等人的作品。在揭露和反對納粹主義的鬥爭中,曾作出一定的貢獻。
貝裏曼
B.H.Bo Hjalmar Bergman (1869~1967)瑞典詩人、小說家。生於斯德哥爾摩一個郵政職員家庭。曾入烏普薩拉大學法律係學習,從1905年起參加《每日新聞》的戲劇和文學評論工作,1925年被選為瑞典文學院院士,1945年獲名譽博士學位。他的第一部詩集《傀儡》發表於1903年。他把人比作行動不能自主的傀儡,把人生描繪成一場結局悲慘的兒戲。這種悲觀主義和宿命論哲學是他早期作品的基調。但是到了30年代,他擺脫了悲觀主義,為反對希特勒侵略創作的詩集《盡管這一切》(1931)和《老神仙》(1939)等都有著強烈的戰鬥性。他的詩節奏鮮明,悅耳動聽,有許多被譜成歌曲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