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有吉佐和子
(1931~)日本女作家。生於和歌山市。幼年曾隨在銀行當高級職員的父親到過印尼的爪哇,10歲回國。1952年畢業於東京女子大學英文係。1956年發表以藝術界新舊兩代矛盾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地歌》。1959年赴美國研究種族問題,次年繞道歐洲和中近東回國。1961年以來曾多次訪問中國,寫了以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墨》(1961)和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報道》(1979)等。她在作品中敢於提出重大社會問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長篇小說《並非因為膚色》(1963)和《暖流》(1968)最能代表她的創作傾向。前者通過戰後一個嫁給美國黑人士兵移居紐約的日本姑娘的遭遇,表明"美國的種族歧視是階級鬥爭"。後者以熱愛家鄉的阿陽婆為主人公,描寫禦藏島民反對美軍修建投彈演習場的故事,反映了日本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熱情。長篇小說《恍惚的人》(1972)、《綜合汙染》(1975)以及曆史小說《出雲的阿國》(1967~1969)等,在讀者中影響較大。她還寫過不少反映藝人生活的作品,其中以中篇小說《木偶淨□璃》(1958)和短篇小說《黑衣》(1961)著稱。
有吉是繼承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近代文學傳統、浪漫主義色彩較濃的現實主義作家。她的文筆圓熟,生活實感較強,作品耐人咀嚼回味。
第一百五十四章 石原慎太郎
(1932~)日本小說家。生於大阪市一資產階級家庭。1954年在一橋大學求學時,發表中篇小說《灰色的教室》。1955年出版的《太陽的季節》,獲芥川文學獎,從此成為一個有影響的青年作家。這兩部作品和《刑房》(1956)、《完全的遊戲》(1957)等,都是描寫流氓的生活,把他們的犯罪活動美化為對"成年人世界和成年人道德的叛逆",認為這是年輕一代的新倫理觀。1968年當選為參議員,後曾任環境廳長官。70年代初組成"青嵐會",自任幹事長,鼓吹複活軍國主義。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中的色情描寫減少,政治色彩濃厚,如在《挑戰》(1959)和《日本零年》(1960)中,推崇戰前積極為軍國主義掠奪殖民地效勞和主張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的人物,宣揚他們的冒險精神,塑造和刻畫壟斷資產階級的"理想人物",把日本現在和將來的希望寄托在這類人物身上。
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江健三郎
(1935~)日本小說家。生於愛媛縣。在東京大學法文係求學時發表小說《奇妙的工作》(1957)、《飼育》、《人羊》(均1958)等,引起文壇重視。這些作品尖銳地提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個性受壓抑和人的尊嚴受損害等問題。《飼育》獲芥川獎。他在創作思想上受存在主義影響,寫作方法又受現代主義影響,作品中夾雜一些荒誕不經的描寫。最典型的是長篇小說《我們的時代》(1959),它寫一個迷惘的大學生想自殺又沒有勇氣,他所代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垮掉的一代"。大江還以日本作家很少接觸到的日本少數民族蝦夷人為題材,寫了長篇小說《青年的汙名》(1959),揭露大和族對蝦夷人的壓迫,並表明在那種社會製度下勞動人民無法擺脫資本家的剝削。1960年大江曾隨日本文學家代表團訪問中國。次年寫成《十七歲》、《政治少年之死》(1961),揭示天皇製是形成近代日本的核心思想的重要因素。在長篇小說《洪水湧上我的靈魂》(1973)中,宣揚人類在核武器發展、公害嚴重的時代已日暮途窮、無法生存下去的悲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