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丹麥詩人

第一章 金果

T.Thomas Kingo (1634~1703)丹麥詩人。生於西蘭島斯朗厄魯普。父母是蘇格蘭人。曾任副牧師、牧師和菲茵島主教,獲貴族稱號。他是丹麥巴羅克詩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是聖歌,還有一些田園詩和即興詩,敘事與抒情結合,詩句優雅,富於聯想。他的優秀作品至今仍在廣為流傳,不少詩篇保留在新版的聖歌集中。他的代表作是《精神的合唱》(1674~1681)和《規範聖歌》(1699),後者俗稱"金果聖歌"。

第二章 薩克索

Saxo Grammaticus (1150~1220)丹麥作家、曆史學家。西蘭島人。曾到法國學習。後為丹麥大主教阿布薩隆的教士(相當於秘書),精通拉丁語,是丹麥最早的一位有影響的史學家,後世又稱之為"語言大師"。主要著作是在1200年用拉丁文撰寫的丹麥史──《丹麥人的業績》。全書共16冊,自古代傳說中的國王丹敘述至1185年,主要歌頌阿布薩隆統一國家、抵禦外侮的功績。書中收集了丹麥古代的英雄史詩,包括後來成為莎士比亞創作素材的哈姆雷特的故事,還紀錄了一些民間傳說和民謠。這部史書是丹麥中世紀以前最主要的曆史文獻,1514年由克裏斯蒂安·彼得森在巴黎出版,安·瑟·韋澤爾等人譯成丹麥文。

第三章 霍爾堡

L.Ludvig Holberg (1684~1754)丹麥作家。生於卑爾根,早年生活貧困。曾在卑爾根地方學校學習,畢業於哥本哈根大學。1704至1716年曾兩度去國外旅行。1709至1714年定居哥本哈根,從事文學創作。1717年後曾任哥本哈根大學倫理學教授、拉丁文學教授和曆史學教授。以後逐漸富裕,在索勒地區購買了兩座莊園,並創建索勒學院,最後獲男爵稱號。霍爾堡是18世紀丹麥啟蒙運動的先驅,以喜劇作家的成就蜚聲歐洲文壇。他在20年代創作了不少現實主義喜劇,將丹麥文學時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恩格斯在評論丹麥文學時特別提到他,指出當時的"丹麥文學(除了霍爾堡以外)實際上是德國文學拙劣的翻版"。他的成名之作是諷刺詩《彼德·鮑斯》(1719~1720)。後來連續創作了34部喜劇,主要作品有:《政治工匠》(1722)、《山上的耶柏》(1722)、《讓·德·法朗士》(1722)、《產房》(1723)、《假麵舞會》(1724)、《雅可布·封·蒂波》(1725)、《大驚小怪的人》(1726)、《埃拉斯穆斯·孟塔努斯》(1723)。這些作品均收入《丹麥舞台》(1731)一書。霍爾堡成名後用的筆名是漢斯·米克爾森。 他後期的作品還有《丹麥王國史》(1732~1735),諷刺倫理哲學小說《尼爾斯·克裏姆地下之行》(1741),隨筆集《道德思想》(1744)、《書信》(1748~1754)和自傳。

在創作上,霍爾堡借鑒了阿裏斯托芬、柏拉圖和莫裏哀的作品,但反對全盤仿效外國,主張創新。他的喜劇在內容和諷刺藝術方麵均有獨到之處,常以質樸通俗的語言,清新奔放的喜劇形式,反映社會現實。他在喜劇中一方麵著力刻劃仆人的智慧,對純樸的農民和被壓迫者表示同情;另一方麵又尖銳地諷刺了吹牛自負的貴族、浮華無知的貴婦、唯利是圖的商人、自我欣賞的小市民和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此外,盲目的崇外,愚昧的風俗,偽善和野心也是他嘲弄的對象。 霍爾堡的作品不僅深受北歐人民的喜愛,而且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德國、法國、荷蘭和一些斯拉夫國家流傳。霍爾堡故居

第四章 埃瓦爾

J.Johannes Ewald (1743~1781)丹麥作家。生於日德蘭半島南部一個虔誠派牧師家庭,早年喪父,靠寫詩謀生。他是浪漫主義前派作家,以抒情詩見長。他寫了大量作品,主要詩作有《龍斯台德的極樂》、《靈魂頌》、《獻給我的莫爾梯格》。他在戲劇方麵也有成就,主要劇作是《亞當和夏娃》(1769)、《羅爾福□克拉阿》(1770)、《白洛之死》(1773)和《漁民》(1778)。他還寫了哲學故事《潘塔卡克先生的曆史》(1771)和自傳《生活和看法》(1775)的片斷。他的詩在當時很受歡迎,至今仍有一定影響。歌劇《漁民》中的"克裏斯蒂安國王站在高高的桅杆旁"一歌被選為國歌。

第五章 海貝亞

P.A.Peter Andreas Heiberg (1758~1841)丹麥劇作家。挪威血統。年輕時旅居瑞典和挪威,大學哲學係畢業,曾任語言教師。他思想敏銳,憤世嫉俗,曾因諷刺王室、政府和貴族而遭到審訊。 諷刺故事《鈔票的軼事》(1787~1789)是這類作品中突出的一部,它通過一張鈔票的流通對社會進行了揭露和抨擊。類似作品還有喜劇《德旺諾和德萬諾》(1792)。他還創作了一些歌劇和詩歌。1798年因撰寫《政治聲明》和《語言研究》兩篇文章被驅逐出境。1800年移居法國巴黎,並在那裏度過晚年。

第六章 吉勒姆堡

T.Thomasine Gyllembourg (1773~1856)丹麥女作家。原係彼·安·海貝亞之妻。後與瑞典男爵吉勒姆堡結婚。她曾在《哥本哈根飛郵報》發表小說,後來彙編為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波羅紐斯一家》(1827)。她的作品還有《平常的故事》(1828)、《結婚生活》(1835)和《兩個時代》(1845)。這些作品大多描寫丹麥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署名為"日常生活故事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說也著重反映婦女的命運和對於自由表達感情的要求。

第七章 歐倫施萊厄

A.G.Adam Gottlob Oehlenschl□ger (1779~1850)丹麥詩人、劇作家、小說家。1797年在皇家劇院當話劇演員,1800年進入哥本哈根大學攻讀法律。1803年發表長詩《黃金號角》,成為丹麥浪漫主義詩歌的經典作品。以後到德國、法國、意大利旅行,接受了歌德和施萊格爾的一些影響。1809年任哥本哈根大學美學教授。早期的詩作充滿愛國主義思想,富於浪漫主義的象征手法,並深受民間文學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1803)、《詩作》(1805)以及童話劇《阿拉丁》(1805)。他的曆史劇《帕爾那托克》(1807)、《斯特科德爾》(1812),描寫新與舊、民權與王權、人道主義與社會壓迫之間的衝突。他的劇作還有《阿克塞爾和瓦爾堡》(1810)、《瓦裏亞格人在君士坦丁堡》(1826)、《查理大帝》(1829)。此外還有長詩《赫爾格》(1814)、長篇小說《南海一島嶼》(1824~1825)。

19世紀30年代以後,他創作的曆史劇有把王權理想化的傾向,如《瑪格雷特女王》(1833)、《聖奧拉夫》(1836)、《克努德大帝》(1839)等。悲劇《阿姆雷特》(1846)取材於民間關於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傳說。還寫有自傳和回憶錄。他對丹麥作家海貝亞、安徒生等人都產生了影響。

歐倫施萊厄的主要成就在詩歌方麵,他的詩作是丹麥文學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標誌著浪漫主義從德國進入丹麥,從而打破了18世紀丹麥文學的古典主義傳統。

第八章 布利高

S.S.Steen Steensen Blicher (1782~1848)丹麥作家。生於日德蘭半島的維烏姆,少年時在蘭訥斯拉丁學校學習,後在哥本哈根大學求學,對文學產生興趣,有《詩集》(1814)和《日德蘭六日之行》(1817)出版。他的主要詩作是《候鳥》(1838)和故事詩《紡織房》(1842)。布利高是丹麥主要小說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短篇小說,其中有《鄉村牧師日記片斷》(1824)、《強盜的房子》(1827)、《長襪店主》(1829)、《瓦爾比的牧師》(1829)和《神聖的三夜》(1841),而以《啊!多麼大的變化!》(1828)為最著名。他的作品大多發表在他參與創辦的小說雜誌《北方的光明》(1827~1829)上。這些作品反映了嚴峻的現實生活,細致地描繪了日德蘭半島的風土人情,具有鄉土文學的特色。

第九章 英厄曼

B.S.Bernhard Severin Ingemann (1789~1862)丹麥詩人、小說家。生於法爾斯特島北部的措基爾斯楚普。父親去世後隨母親遷至斯萊厄爾瑟。在哥本哈根大學學習期間對德國的浪漫主義詩歌產生了興趣。1811年開始文學創作。他的早期作品是超脫現實的浪漫主義的詩作,後來又創作了一些寓言童話詩。他的主要作品是1822年在索勒學院任文學講師後寫的一些中世紀曆史小說《瓦爾德瑪勝利王》(1826)、《埃裏克·門維茲的童年》(1828)、《埃裏克國王和歹徒》(1833)和《丹麥王子奧托》(1835)。這些作品頌揚了丹麥的民族精神,在當時深受歡迎。後期作品有詩作《霍爾格·丹斯克》(1837)和小說《村童》(1852)等。他為哥本哈根孤兒院創作了一些聖歌,如《晨曲》(1837)和《晚歌》(1838)。

第十章 豪克

C.Carsten Hauch (1790~1871)丹麥詩人。出身名門貴族,父親在挪威任州長。生於挪威哈倫,後隨父親遷居哥本哈根。1807年英軍圍城時曾一度參軍。在大學期間先讀法律,後轉學自然科學。1821年獲動物學博士學位。同年前往法國和意大利學習。1827年返回丹麥,在索勒學院任自然科學講師,以文學創作為主。他的最受歡迎的作品是曆史小說《威廉·紮伯恩》(1834) 、 《煉金術士》(1836)、《一個波蘭家庭》(1839)、《羅伯特·福爾坦》(1853)以及《抒情詩》(1842、1854)和《抒情詩與浪漫史》(1861)。晚年任哥本哈根大學美學教授,並研究文學史,研究歐倫施萊厄、莎士比亞的創作以及冰島"薩迦",並撰寫回憶錄《我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Ⅰ -Ⅱ》(1867~1871)。死於羅馬。

第十一章 海貝亞

J.L.Johan Ludvig Heiberg (1791~1860)丹麥作家。父親是作家彼得·安德列亞斯·海貝亞,母親托瑪西娜·吉勒姆堡也是作家。從小受貴族教育的陶冶,對音樂、文學、外交、科學和天文學等有廣泛興趣。後到巴黎看望父親,並在那裏研究法國的輕鬆喜劇。3 年後到德國基爾大學任丹麥語講師。1825年後定居哥本哈根,一度在軍事院校任教。他曾模仿莫裏哀創作了一些話劇,後收入《木偶劇》一書中,受到當時著名作家歐倫施萊厄的讚賞。他的主要作品是輕鬆喜劇,如《所羅門國王和鞋匠約恩》(1825)、《四月一日的愚人們》(1826)、《否》(1836)、《評論家與動物》(1826)、《海誓山盟》(或譯《不可分離》,1827)。他還寫過一些評論文章。早年曾結識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接受了黑格爾的學說。他還創辦了《哥本哈根飛郵報》 (1827~1830) 。

海貝亞是丹麥文學界一個有影響的作家,安徒生、基亞克、帕盧丹-繆勒等作家都受到他的讚賞和支持。

第十二章 溫道

C.Christian Winther (1796~1876)丹麥詩人。出生在芬斯馬克一個牧師家庭。大學畢業後當家庭教師,翻譯過德國詩人海涅的一些作品。1828年出版第一部《詩集》。1840年左右他寫過一些短篇小說,如《懺悔椅》、《心之謎》和《晚場》。

溫道的主要作品是長篇敘事詩《鹿的飛奔》(1855),背景是中世紀,包括21個故事,歌頌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堅貞的愛情,反映了他的全部詩作的傾向。他是丹麥第一位描繪大自然和婦女的美的抒情詩人,他的詩作在丹麥的愛情詩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第十三章 安徒生

H.C.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誌願服役,抗擊拿破侖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裏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雇。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嚐試》一書,以威廉·克裏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遊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遊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劄記。1833年去意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意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誌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一部《沒有畫的畫冊》。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遊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裏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麵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讚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麵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醜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後》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安徒生和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