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波蘭詩人

第一章 科哈諾夫斯基

J.Jan Kochanowski (1530~1584)波蘭詩人。生於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桑多梅什城的法官。他曾在克拉科夫大學學習,以後兩次到意大利進修人文科學,深受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影響。回國後在宮廷和教會中任職。1574年退隱還鄉,從事文學創作,有時也參加地方議會活動。他在意大利求學期間開始寫詩。最初是用拉丁文寫愛情詩和頌詩,回國後才用波蘭文寫作。早期的《團結一致》和《薩梯爾,又名野蠻的丈夫》等詩,呼籲各政治集團消除紛爭,團結對敵,同時要求限製教會勢力,加強國防,改革財政和教育。長詩《旌旗招展,又名普魯士的進貢》反映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悲劇《拒絕希臘使者》借用荷馬史詩中的故事以古喻今,是波蘭最早出現的一部世俗戲劇。他的長詩《聖約翰節前夕之歌》由12首歌組成,分別由12位農村姑娘歌唱,描寫了波蘭農村的綺麗風光和農村生活的歡樂情趣,富有濃鬱的田園風味。他因喪女之痛而寫成的《挽歌》,感情真摯,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他在詩歌的題材、風格和形式上,都突破了中世紀宗教詩的束縛,對波蘭17、18世紀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二章 克拉西茨基

I.Ignacy Krasicki (1735~1801)波蘭詩人、作家。出身貴族。曾在羅馬神學院進修神學,回國後被任命為宮廷神甫,後任瓦爾米亞主教。1795年任格涅茲諾大主教。1801年死於柏林。

克拉西茨基於1774年發表第一首詩作《熱愛祖國頌》,以後相繼發表了《群鼠》(1775)、《摩納霍瑪其亞,即修士之戰》(1778)等長詩,揭露波蘭統治階級的殘暴凶狠,嘲笑天主教修士的虛偽愚昧。小說《米科拉亞·多希維亞德欽斯基曆險記》(1776)宣揚保存私有製度的資產階級"理性的王國"的思想。此外還寫了大量寓言詩、政論文章,並編纂了波蘭第一部百科辭書《日用知識大全》(1781)。

第三章 博古斯瓦夫斯基

(1757~1829)波蘭劇作家。出身貴族。曾在軍隊中服役。1778年開始戲劇活動,當過演員、劇院經理和戲劇學校校長。他翻譯、改編和創作的戲劇作品近80部,其中以喜歌劇《想象的奇跡,又名克拉科夫人和山民》最為著名。這部作品寫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遭到女方後母的破壞,引起兩村村民的械鬥,最後由大學生用電製造"奇跡"使他們和解的故事。它宣揚了自由平等的思想和科學技術的作用。他還著有《民族戲劇史》。他從事戲劇組織和教育工作達50年,對波蘭民族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四章 聶姆策維奇

(1757~1841)波蘭詩人、作家。出身貴族。青年時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是"宣布人權和公民權的1791年憲法"的起草人之一。早期創作以戲劇為主,代表作有《議員返鄉》,歌頌了波蘭愛國誌士為捍衛祖國獨立、進步而鬥爭的品德和精神。這個劇上演以後曾轟動華沙,被譽為波蘭第一部政治劇。1794年參加科希秋什科領導的民族起義,並擔任他的秘書。起義失敗後被捕,後隨科希秋什科流亡美國。1806年回國後曾任華沙公國樞密院秘書等職,積極參加波蘭民族解放鬥爭。1816年出版詩集《曆史之歌》,歌頌波蘭曆史上的光輝業績和英雄人物。此外,他還寫過不少寓言、小說、遊記和回憶錄等。

第五章 弗雷德羅

(1793~1876)波蘭喜劇作家。出身大貴族。曾在拿破侖軍隊的波蘭軍團中服役。後回國住在利沃夫。1815年開始寫作,他的創作以喜劇為主。從1826至1838年共出版 5卷喜劇集,其中將近20部劇作曾在華沙和利沃夫上演。代表作有嘲笑攀附權貴的暴發戶的《哥德哈布先生》;有揭露貴族庸俗虛偽的《夫妻》;有諷刺盲目模仿外國的《外國化》;有描寫性格衝突的《少女的誓言》。描寫兩個家族世代相爭、最後結成兒女親家的《報複》,使作者獲得更大的聲譽。他的喜劇語言幽默詼諧,人物形象比較生動,但反映社會生活不夠深廣。

第六章 密茨凱維奇

(1798~1855)波蘭詩人、民族解放運動革命家。1798年12月24日生於諾伏格魯德克附近查阿西村(今屬白俄羅斯)一個小貴族家庭。父親是律師,曾參加1794年的民族起義。密茨凱維奇在家鄉度過童年,經常接觸貧苦農民和豐富的民歌民謠,受到愛國思想的熏陶,從小就熱愛故鄉。

1815年,密茨凱維奇進入維爾諾大學。他參加愛國活動,是秘密組織"愛學社"和"愛德社"的領導人之一。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評論文章和詩歌,作品受古典主義和伏爾泰思想的影響。1819年,密茨凱維奇大學畢業,在科夫諾中學任教。他閱讀了大量西歐浪漫主義作家如歌德、席勒和拜倫等人的作品,又受到意大利、希臘和本國革命風暴的影響,逐漸擺脫了自由主義和古典主義,他創作中的浪漫主義成分逐漸增長。1820年,他寫了一首著名的詩《青春頌》,在1830年華沙起義時成為眾口傳唱的戰歌。1822年,他的第 1部詩集出版,它標誌著波蘭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詩集中的"歌謠和傳奇"是根據民間故事創作的,反映了農民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觀念。在這些作品裏,出現了幻想的神秘世界,有水妖和幽默的鬼怪;有變成魚美人的被侮辱的少女,她出來給自己的嬰兒哺乳,把迫害她的地主變成了岩石;還有墳上盛開的百合花,揭穿了謀殺親夫的妻子的秘密......這些詩歌表達了人民的希望和對真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詩集出版後受到偽古典派的攻擊和嘲諷,但得到了下層人民的歡迎。

1823年他的第 2部詩集出版,收集了長詩《格拉席娜》和詩劇《先人祭》的第2、第4部。《格拉席娜》描寫女英雄格拉席娜女扮男裝,率領將士與入侵的日耳曼騎士團作戰,最後英勇犧牲。《先人祭》第2、第4部是詩人在維爾諾-科甫諾地方寫成的,被稱為"維爾諾《先人祭》",以此與詩人後來在德累斯頓寫成的《先人祭》第3部相區別(《先人祭》第1部沒有完成,隻有殘稿)。"先人祭"是波蘭民間為超度先輩的亡魂而舉行的一種儀式,一般在夜間選擇僻靜的地方舉行,保存著古代異教時期的祭祀特點,由祭師主持,召喚淨界的亡魂前來享用祭品。《先人祭》第 2部寫的就是這樣的一次儀式,它描寫農奴的亡魂向惡霸地主的鬼魂複仇的故事。 第4部描寫青年古斯塔夫和一位貴族小姐相愛,她後來變了心,和另一個貴族結了婚,使古斯塔夫痛不欲生。詩人借此抒發了自己一次失戀的痛苦,並且像歌德筆下的維特那樣譴責了封建的婚姻製度。

1823年,波蘭的愛國學生運動遭到沙皇統治集團的鎮壓,密茨凱維奇被捕入獄。1824年10月,他被流放到俄國,先後在彼得堡、敖德薩和莫斯科等地居留。他和當地的十二月黨人建立了聯係,還結識了一些俄國的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等。1826年,密茨凱維奇的《十四行詩》出版,它包括《愛情十四行詩》和《克裏米亞十四行詩》兩組詩,後一組詩對克裏米亞的高山險崖和奔騰咆哮的大海作了繪聲繪色的描寫,寄托了作者對祖國的思念。1828年,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問世。這是一部以複仇、起義為主題的英雄史詩,敘述立陶宛愛國者華倫洛德抗擊入侵的日耳曼騎士團的故事。他看到敵人強大,正麵進攻難以取勝,便打進敵人內部,取得了信任,被選為騎士團的大總管。在對立陶宛作戰時,他故意延誤戰機,使騎士團全軍覆沒,自己也被迫自殺。這部作品受到了波蘭青年的喜愛。華沙的沙俄占領者當局懾於它的巨大影響,便通過彼得堡政府迫使密茨凱維奇離開了俄國。

1829年,密茨凱維奇到達羅馬,途經德國時,曾去魏瑪拜訪歌德。1830年11月,華沙爆發了反俄起義,把俄軍趕出了華沙。消息傳到羅馬,密茨凱維奇立即整裝回國參加起義。但中途被阻在波茲南。起義失敗後,他隨著流亡的起義戰士來到德累斯頓,寫出了詩劇《先人祭》第 3部(1832)。這部作品描述1823年俄國統治集團逮捕和拷問波蘭愛國學生組織"愛德社"社員的事件。詩中描寫了被囚禁的波蘭愛國青年控訴沙俄對革命者的迫害和屠殺,歌頌了革命青年友愛互助和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精神,同時對俄國統治者的殘暴、偽善以及波蘭的顯貴投降沙皇、為虎作倀的醜惡麵目也進行了揭露。

從1832年起,密茨凱維奇定居巴黎,寫出了《波蘭民族和波蘭巡禮者之書》。1833年擔任波僑進步刊物《波蘭巡禮者》主編。1834年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塔杜施先生》。《塔杜施先生》以1811年和1812年的曆史事件為背景,通過立陶宛地區兩大仇家的年輕一代塔杜施和佐霞的戀愛以及這兩個家族的爭鬥與和解,描繪了波蘭貴族的生活和矛盾,敘述了波蘭愛國誌士反對沙俄侵略的鬥爭。這部長詩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愛國熱情,他反對波蘭立陶宛貴族內部的敵視和械鬥,號召人民團結對敵,爭取祖國的自由和獨立。詩人在長詩中對人物、農村生活和自然景色都作了動人的描繪,洋溢著詩人對祖國的深摯感情,長詩出版後受到波蘭人民的熱烈歡迎。《塔杜施先生》

此後,密茨凱維奇幾乎完全停止了詩歌創作。1839年在瑞士洛桑大學任拉丁文學教授。1840至1844年擔任法蘭西大學斯拉夫文學教授。40年代初,由於長期脫離祖國的現實,又感染了波蘭旅法僑民中普遍存在的失望情緒,生活境況艱苦,密茨凱維奇在思想上也產生了苦悶和彷徨,曾一度參加宗教活動。1848年席卷歐洲的革命風暴又激起了他的革命熱情,使他擺脫了神秘主義的影響,重新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他這時來到意大利,組織了一支波蘭誌願軍隊,為祖國的自由解放而戰鬥。1849年,他在巴黎主編《人民論壇報》,宣傳反對專製製度,號召各國人民起來鬥爭。1855年俄土戰爭爆發,他來到土耳其,想組織軍隊去和沙俄作戰,但受到反動勢力的阻撓和破環,未能如願。後染上瘟疫,11月26日逝世於君士坦丁堡。

密茨凱維奇一生的理想是為祖國的自由獨立而鬥爭。魯迅認為他是波蘭"在異族壓迫之下的時代的詩人。所鼓吹的是複仇,所希求的是解放"。在詩歌藝術上,他繼承了波蘭古典詩人和歐洲浪漫主義詩人的傳統,特別是吸取了民間詩歌的精華,把波蘭的民族詩歌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並在世界文學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七章 斯沃瓦茨基

(1809~1849)波蘭詩人、劇作家。1809年9月4日生於克熱米耶涅茨(今屬白俄羅斯)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維爾諾大學教授,在他 5歲時死去。母親酷愛文學,對他影響較深。1824至1828年在維爾諾大學法律係學習。1829年去華沙。他在大學期間開始寫詩,早期詩歌充滿感傷情調。到華沙後,他關心當時的政治鬥爭和文學論爭,寫了許多篇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長詩,如《胡果》(1829)、《修道士》(1830)、《阿拉伯人》(1830)、《揚·別列茨基》(1830)和兩部詩劇《明多維》(1829)、《瑪麗亞·斯圖亞特》(1830)。《揚·別列茨基》是其中的優秀之作,它通過小貴族別列茨基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大貴族的專橫暴虐和胡作非為。《明多維》描寫立陶宛大公明多維在統一立陶宛之後,為了防禦日耳曼騎士團的侵略,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和教皇賜予的皇冠。但他的行動遭到立陶宛人民的反對,也未能阻止騎士團的入侵,最後以失敗告終。《瑪麗亞·斯圖亞特》描寫愛爾蘭的瑪麗亞王後勾結波德維爾陰謀篡奪王位失敗而逃亡國外的故事。

1830年11月,華沙爆發了反對俄國的武裝起義。斯沃瓦茨基寫了《自由頌》、《悲歌》和《立陶宛軍團之歌》等詩,歌頌爭取自由和民族解放的鬥爭,給起義戰士以很大鼓舞。

起義失敗,斯沃瓦茨基流亡國外。1832至1836年僑居瑞士,先後寫出了長詩《在瑞士》,詩劇《科爾迪安》、《巴爾拉迪娜》、《霍爾什亭斯基》和《馬澤帕》。《科爾迪安》是他的重要作品,主人公科爾迪安是個多愁善感、精神空虛的青年,後成為一個秘密組織的領導人,在華沙行刺沙皇時膽怯動搖,遭到失敗。這部作品反映了波蘭貴族革命者脫離人民的致命弱點;在藝術手法上,它把幻想和現實、抒情和敘事揉合在一起,但它的主題思想表現得曲折隱晦。《巴爾拉迪娜》取材於波蘭古代傳說,描寫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子巴爾拉迪娜與貴族騎士結婚,施展陰謀詭計,當上了女王,最後遭到雷殛,以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傾軋和凶殘。

1836至1837年,斯沃瓦茨基遊曆東方,先後到過希臘、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等地。他寫了長詩《瘟疫病人的父親》、《瓦茲瓦夫》、《比亞特·但特舍克的長詩》和帶有神秘色彩的散文詩《安赫利》。1838年後定居巴黎。隨後他寫了劇本《裏拉·維涅德》、《法塔齊》和長詩《貝尼奧夫斯基》。《裏拉·維涅德》是以古代波蘭傳說為題材的悲劇,它描寫波蘭列赫和維涅德兩個部落之間的鬥爭,具有反封建意義。《貝尼奧夫斯基》是一首未完成的敘事詩,它以波蘭1768至1772年的巴爾同盟為曆史背景,描寫貝尼奧夫斯基在這段時間內的鬥爭活動,對當時政治形勢發表了許多議論,詩中也充滿詩人對祖國、母親和故鄉的懷念。

1842年以後,斯沃瓦茨基受到托維安斯基的宗教神秘主義的影響。這期間寫的《莎樂美的銀夢》、《馬列克神父》和長詩《精神之王》,都帶有這種神秘主義色彩。後來國內民族解放鬥爭高漲,他脫離了宗教團體,聲援革命。1845年寫的《對〈未來讚歌〉的回答》一詩,駁斥了齊·克拉辛斯基反對革命、主張複古倒退的觀點,指出"隻有農民革命,才能使波蘭從奴役中解放出來"。他還抱病回國,參加了1848年波茲南的起義。後又去法國,1849年4月4日死於巴黎。

斯沃瓦茨基的詩歌形式優美,想象豐富,語言生動;他的劇作也有一定的影響。他對波蘭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是僅次於密茨凱維奇的波蘭第二大詩人。

第八章 克拉謝夫斯基

(1812~1887)波蘭作家。出身貴族。曾在維爾諾大學攻讀文學,主編過多種刊物。1830年開始寫小說,以描寫農村題材和曆史題材的小說最為著名。描寫農村生活的作品有《烏蘭娜》、《薩夫卡的故事》、《布德尼克》、《奧斯塔普·邦達丘克》、《村外茅屋》、《葉爾莫瓦》、《柵欄木樁的故事》等。作者在這些小說中對農民的貧困和苦難表示同情。早期的曆史小說《齊格蒙特時代》給他帶來了聲譽。從1875年開始,他以波蘭的全部曆史(自遠古時期至18世紀中葉)為題材創作小說,共29部76卷。這些小說的故事情節較為生動,而人物形象的刻劃則較為遜色。

克拉謝夫斯基於1883年在柏林以間諜罪被捕,並被判處三年半徒刑。1887年死於日內瓦。

第九章 諾爾維德

(1821~1883)波蘭詩人、畫家、雕塑家。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在意大利學習美術,後到美、英等國以繪畫為生。自1855年起住在巴黎,一生窮困潦倒。他的文學創作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劇本,其中以長詩《普羅密特迪安》(1851)和一部分散文較為突出。他的短詩《懷念貝姆的悲歌》、《肖邦的鋼琴》和《致公民約翰·布朗》,歌頌了為自由、平等而鬥爭的戰士,表現了他的愛國思想。

他的文學作品構思奇特,語言晦澀難懂,生前不受歡迎,直到20世紀初期才被現代派詩人所推崇。

第十章 葉日

(1824~1915)波蘭作家。原名齊格蒙特·密烏科夫斯基。出身愛國貴族家庭,年輕時參加過匈牙利1848年革命,後為波蘭民主協會密使。在巴爾幹各國居住多年,曾幾次回國組織秘密革命活動,1872年遷居瑞士。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涉及許多社會問題和人民生活習俗,同時反映巴爾幹各民族的解放鬥爭。長篇小說《瓦塞爾·霍烏布》(1858)寫一個烏克蘭農村姑娘被地主少爺欺騙和侮辱的故事,廣泛描寫了農村生活,並指出貴族在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中必須和農民聯合才能取得勝利。在反映南部斯拉夫人生活的許多小說中,常表現出愛國主義思想。這些作品也受到波蘭人民的喜愛。

第十一章 迪加辛斯基

(1839~1902)波蘭作家。生於一個地主管家的家庭。因參加1863年一月起義,曾被沙皇逮捕入獄。後長期充當家庭教師,曾在克拉科夫開辦印刷廠和書店。所著短篇小說集有《村莊、田地和森林》(1887)、《生活的環節、耕地和馬路》(1889),長篇小說有《占有者們》(1887)、《貝爾多內克》(1888)、《耶德舍伊·皮什恰爾斯基先生》(1890)、《兔》(1900)和《生活的節日》(1902)等,它們反映了貧苦農民在地主資產階級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有的作品在反映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時,又描寫了動物的生活,對資本主義社會有所揭露,但在描寫手法上表現出自然主義傾向。他是19世紀末波蘭自然主義流派的代表作家。

第十二章 奧熱什科娃

(1841~1910)波蘭女作家。生於立陶宛格羅德諾一個愛國的地主家庭,從小受到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教育。1858年從寄宿學校畢業,嫁給一個貴族,在丈夫的領地居住。她目睹波蘭農民遭受壓迫的悲慘生活,十分同情和關心他們的命運。

1863年一月起義爆發期間,奧熱什科娃積極參加起義部隊中通訊聯絡、籌辦糧餉和縫製衣服的工作,曾掩護一個受到追捕的起義領導人。起義失敗後,她丈夫的領地被沙皇政府沒收,她回到父親的領地居住。

奧熱什科娃於19世紀60年代開始創作。初期發表的短篇小說《荒年》(1866)、《厄運》(1876)、《尤利揚卡》(1878)、《不愉快的山歌》(1878)和《十四分之一》(1878)等,描寫了封建地主的自私冷酷,資產階級法律的偏見以及勞動人民的苦難和他們正直善良的品德。在《最後的愛情》(1867)、《在籠子裏》(1869)、《外省》(1869)、《有德行者》(1871)等中長篇小說中,奧熱什科娃刻劃了許多獻身科學和教育事業的工程師、教師、學者,同情窮人的醫生、律師,熱心發展民族工商業的企業主、商人和貴族資產階級慈善家的形象。這時期她還創作了不少以婦女生活為題材的小說,表現了她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悲慘命運,如《格拉巴先生》(1869)、《瓦茲瓦夫的日記》(1871)和《馬爾達》(1872)等,其中以《馬爾達》影響較大。這部作品寫一個小貴族出身的婦女馬爾達,在父親和丈夫死後帶著四歲的女孩出外謀生,遭到失敗,被迫進行盜竊,為警察追捕,最後死在馬車輪下。

1876到1889年,是奧熱什科娃創作的主要階段。在這時期發表的長篇小說《梅伊爾·埃卓福維奇》(1878)和中短篇小說《請給一朵花》(1877)和《強壯的參孫》(1877)中,描寫上層社會對貧窮的猶太人的壓迫。她還創作了兩組不同題材的小說,一組叫"幽靈",包括短篇小說集《幽靈和肥皂泡》(1880),長篇小說《守墓人西爾維克》(1880)、《齊格蒙特□瓦維奇和他的同學們》(1882)和《原始人》(1883)等,描寫波蘭社會中的勞資矛盾和初期的社會主義運動。

作者頌揚革命者建設正義美好的世界的理想,但不同意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另一組小說是以立陶宛農村生活為題材,包括《底層》(1884)、《久爾濟一家》(1885)、《涅曼河畔》(1887)和《鄉下佬》(1888),它們描寫沙俄農奴製長期統治下農村愚昧落後的狀況,反映了貧苦農民的悲慘命運。它們在思想和藝術上是奧熱什科娃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尤以《涅曼河畔》最為突出。這部小說以19世紀末立陶宛格羅德諾附近涅曼河畔農村生活為題材,通過對貴族地主別涅迪克特·科爾欽斯基一家和缺少土地的農民安哲裏姆·包哈迪羅維奇和他侄兒揚一家在1863年一月起義前後的變化,以及他們複雜的社會關係的描寫,反映了沙俄占領下波蘭農村的麵貌。作者在小說中不僅提出了改革波蘭社會的一係列最激進的觀點,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愛國主義和民主思想的農民以及貴族階級叛逆者的形象。

90年代以後,奧熱什科娃還寫過揭露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長篇小說《尋求金羊毛的人》(1899)等許多作品。1905年革命對她震動很大,她當時雖然不能完全理解革命的意義,但是她擁護革命。她在晚年寫的短篇小說集《光榮屬於被戰勝者》(1910)再現了一月起義的場麵,指出起義的失敗是由於貴族沒有依靠人民的力量。

奧熱什科娃的創作在波蘭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作家也有較大的影響。她的作品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發展自然生動,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第十三章 科諾普尼茨卡

(1842~1910)波蘭女詩人、作家。生於蘇瓦烏基城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波蘭民族解放革命傳統的教育。1862年和一個富有的地主結婚,由於厭惡地主家庭的寄生生活,離開了丈夫,帶著孩子住在華沙。她早期的作品表現出民主思想傾向,遭到占領者當局的迫害,被迫流亡國外。曾到過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瑞士等國。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一度回到華沙,參加營救被沙皇囚禁的革命者的工作。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她創作了許多詩歌,發表了《詩集》第 1卷(1881)、《以往戲劇片段》(1881)、《詩集》第 2卷(1883)、第 3卷(1886)、第 4卷(1896)、《小事》(1903)、《致人們和時間》(1904)等。其中有代表性的詩歌如《自由的雇農》、《亞希已經等不到了》、《農民的心》、《地下室》和《在法庭前》等,描寫貧苦農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悲慘命運和被壓迫者對美好的正義社會的向往。在《九月》、《戰鬥之後》等作品中,她讚揚被壓迫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在另一些詩歌中,她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大聲疾呼"我不能拋棄土地!""決不容許敵人把我們變成奴隸!"長詩《幻想》(1886~1887)揭露了梵蒂岡教會的殘酷掠奪,歌頌人民反壓迫、爭自由的鬥爭。

19世紀80年代末,科諾普尼茨卡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到20世紀初,她連續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四個短篇小說》(1888)、《我的相識者們》(1890)、《在路上》(1893)、《短篇小說集》(1897)、《人們和事》(1898)和《在諾曼底海岸上》(1904)等。這些作品大多以城市生活為題材,其中《村社的德政》揭露了資產階級慈善事業的虛偽;《巴納肖娃》和《撬門竊盜》描寫資產階級法庭對勞動人民的迫害;《煙》和《我們的瘦馬》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波蘭許多農民由於缺少土地,大批流亡西歐、北美和南美。這時期科諾普尼茨卡也在國外,她以這一題材寫成長詩《巴爾采爾先生在巴西》(1892~1906),情節曲折動人,反映了這些流落異鄉的波蘭農民飽受饑餓疾病的折磨和自然災害給他們帶來的苦難,以及他們同當地德國統治者和農場主的鬥爭,全詩貫穿著愛國主義思想。長詩結尾部分是在1905年革命以後完成的,詩人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寫了波蘭農民參加巴西某港口工人罷工鬥爭的場麵。

第十四章 顯克維奇

(1846~1916)波蘭作家。1846年5月5日生於波德拉斯卡地區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後全家遷居華沙。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中央學校(華沙大學前身)醫學係學習,一年後改學文學。1871年,沙俄政府將華沙中央學校改為華沙帝國大學,即將畢業的顯克維奇為了表示抗議,拒絕參加畢業考試,憤然離校。

顯克維奇在大學期間已開始寫作。1872年以李特沃斯的筆名在《波蘭報》上發表了許多有關華沙生活的諷刺小品。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徒勞無益》,反映波蘭大學生的苦悶和失望情緒。隨後又出版了《沃爾齊沃皮包裏的幽默作品》,內收兩部中篇小說。他是在波蘭封建社會崩潰、資本主義勢力迅速壯大的時期開始寫作的,早期的文章和小說受實證主義的影響,歌頌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實幹精神,表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樂觀態度。

1876年,顯克維奇作為《波蘭報》的記者赴美國訪問。他的通訊集《旅美書簡》肯定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飛躍進步,又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壓迫人民和種族歧視,流露出失望的情緒。

1877至1880年,顯克維奇寫了不小中、短篇小說,如反映農村生活的《炭筆素描》、《音樂迷揚科》和《天使》,描寫外國統治者壓迫波蘭人民的《家庭教師的回憶》和《勝利者巴爾泰克》,表明波蘭僑民在美國的悲慘遭遇的《為了麵包》和《燈塔看守人》,描繪美國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殘殺的《酋長》和《奧爾索》,這些作品體現了作者的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抒情的風格和悲憤的格調。

19世紀80年代,波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同時,沙俄和普魯士在它們占領的波蘭地區內推行同化政策,民族壓迫加重。顯克維奇想探索一條能使全國人民團結對敵同時又能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減輕人民痛苦的道路,他開始創作曆史小說。1883至1888年,他寫出了三部曲。三部曲第 1部《火與劍》取材於1648年赫梅爾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暴動。當時烏克蘭是波蘭貴族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赫梅爾尼茨基暴動的結果,第聶伯河以東的土地並入了沙皇俄國的版圖。顯克維奇站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反對外國幹涉的立場上,揭露赫梅爾尼茨基為了個人利益,打著民族起義旗號,勾結外國侵略者分裂波蘭的活動。但他沒有把赫梅爾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暴動和烏克蘭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武裝起義區分開來,因而在譴責哥薩克暴動的同時,對農民起義進行了歪曲和醜化。

第 2部《洪流》寫波蘭人民反抗瑞典封建主侵略波蘭的鬥爭。作者一方麵揭露了侵略者蹂躪國土、屠殺人民和大貴族的叛國投敵,另一方麵歌頌了中小地主和廣大人民同仇敵愾打敗敵人的英勇精神。第 3部《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描寫波蘭反抗土耳其-韃靼人入侵的鬥爭,但被主人公伏沃迪約夫斯基的個人愛情故事的情節所衝淡,在思想和藝術上都不及前兩部。三部曲、特別是《火與劍》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引起了批評界的爭論,這種爭論一直延續到今天仍未結束。

以後,顯克維奇又發表了兩部描寫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即《毫無規則》(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其中流露出他對於貴族階級往昔的"尊榮"的留戀,對它的沒落表示惋惜和同情。

1896年,顯克維奇發表了《你往何處去》。這部小說通過一個羅馬青年貴族和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少女曲折的愛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祿對早期基督教徒的迫害,同時描寫了尼祿焚燒羅馬和他的滅亡。顯克維奇由於這部小說而獲得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金。

19世紀末葉,民族壓迫加劇,顯克維奇發表不少政論和演說,揭露普魯士占領者推行的日耳曼化政策,這種愛國思想也表現在他的著名曆史小說《十字軍騎士》(1900)中。這部小說再現了14世紀末和15世紀初的波蘭社會生活,從1399年雅德維迦王後逝世到1410年的格隆瓦爾德戰爭,描寫了波蘭和立陶宛反對十字軍騎士團入侵的鬥爭,是波蘭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長篇曆史小說。

20世紀初,顯克維奇的思想開始傾向保守,他和資產階級的國民民主黨發生了聯係,並接受這個黨領導人的委托,參加了杜馬(舊俄議會)的競選活動。後由於國民民主黨聲名狼藉,顯克維奇才和它決裂。他這段時期所寫的小說《在光榮的戰場上》(1906)和《旋渦》(1909)都不成功。《旋渦》寫1905年波蘭革命,但對革命和社會主義作了歪曲。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顯克維奇移居瑞士的韋維,並組織了"波蘭戰爭犧牲者救濟委員會",當選為主席。他的最後一部小說《軍團》寫19世紀初東布羅夫斯基領導的波蘭軍團的愛國活動和民族解放鬥爭,但未及完稿,便於1916年11月15日逝世。

顯克維奇是波蘭深受歡迎和影響深遠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人物性格鮮明,情節引人入勝;語言優美流暢,有"波蘭語言大師"之稱。他的創作對波蘭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國外也擁有大量讀者,他的作品被譯成40多種文字,主要作品已在國內外改編成電影上演。顯克維奇是被魯迅最早介紹到中國來的波蘭小說家,他的作品在中國已有多種譯本,是我國讀者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

第十五章 普魯斯

(1847~1912)波蘭作家。1847年8月20日生於小貴族家庭,童年時父母雙亡。16歲參加一月起義,在戰鬥中負傷,被捕入獄。

1866年中學畢業,進入華沙中央學校數理係學習,兩年後因無力交納學費而輟學。曾當過工人、攝影師和統計局的職員等。70年代初,開始擔任華沙《星期評論》、《家庭監護人》、《涅瓦河》、《華沙信使》、《新聞》等報刊的編輯和記者。從1875年開始,他連續12年在《華沙信使》報上以"每周記事"的形式發表小品和政論,還創作了許多中、短篇小說。他早期發表的短篇小說《孤兒的命運》(1876)、《米哈爾科》(1880)、《安泰克》(1881)、《改邪歸正的人》(1881)、《一件背心》(1882)和中篇小說《阿涅爾卡》(1880)等,描寫了下層人民的悲慘遭遇,頌揚了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並揭露貴族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貪婪。

中篇小說《回浪》(1880)描寫工廠主對工人的壓迫和被壓迫者的反抗,反映出他的民主思想。1882至1884年,普魯斯參加了華沙慈善事業協會,從事照料和教育孤兒的工作。此後的10年中,他主要進行文學創作,發表了《前哨》(1885)、《玩偶》 (1887~1889) 、《解放了的女性》(1890~1893)和《法老》(1895)等長篇小說。《前哨》的主人公斯利馬克是一個富裕農民,他的利益受到德國移民的打擊和侵犯,作者寫他同德國人的鬥爭,同時也寫了他的因循守舊、等級觀念、宿命論、自私自利和對長工的殘酷無情。《玩偶》(中譯本作《傀儡》)是普魯斯的代表作,小說描寫資本家伏庫爾斯基追求庸俗墮落的貴族小姐伊莎貝拉失敗的故事以及他和華沙各階層人物的複雜關係,反映了1863年一月起義後波蘭商業資本主義勾結沙俄並和封建貴族實行妥協的狀況。主人公伏庫爾斯基體現了波蘭資產階級的某些特點,他由參加革命到背叛革命,由追求名利、地位、女人到成為買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小說一方麵反映了普魯斯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懷念;另一方麵,它的主人公被寫成是為社會謀福利的人,是窮人的救世主,表明作者仍希望資產階級中的代表人物出來改造社會。在《解放了的女性》中,普魯斯通過一個熱心農村公益事業的女性的悲慘遭遇,描寫了資產階級的爾虞我詐、損人利己以及小市民的自私狹隘,同時諷刺了波蘭社會某些階層對婦女解放運動的庸俗化的見解。

《法老》取材於古埃及社會,作品描寫埃及麵臨的複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揭露了祭司貴族集團的腐朽沒落,反映了奴隸、農民遭受的剝削壓迫,歌頌了他們的反抗鬥爭,對當時波蘭社會有很大現實意義。《前哨》插圖

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對普魯斯震動很大,他一方麵不滿資本主義製度和沙皇的統治,另一方麵由於找不到改變現狀的出路而一度陷入悲觀。在取材於1905年革命的長篇小說《孩子們》(1908)中,他對革命作了歪曲的描寫;可是他在最後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轉變》中,卻又對一個為勞動人民解放事業而鬥爭的革命者進行了歌頌,表明作家最後對於革命有了認識。1912年 5月19日死於華沙。

普魯斯善於進行藝術概括,在矛盾鬥爭中揭示人物的性格,運用諷刺、幽默、虛構、誇張和樸質的敘述等多種手法描寫細節,作品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他的創作對波蘭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第十六章 謝羅謝夫斯基

(1858~1945)波蘭作家。出身於愛國貴族家庭。年輕時當過鉗工,在波蘭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影響下參加革命組織,1878年被沙俄當局逮捕入獄,後被流放西伯利亞。20世紀初到過中國、日本、朝鮮。曾任文學研究院院長。主要作品如長篇小說《林邊》(1894)、《陷阱》(1897),描寫西伯利亞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的生活習俗和他們被壓迫的命運。《洋鬼子》(1909)揭露20世紀初帝國主義侵華罪惡,歌頌中國義和團的反帝鬥爭。其他小說如《中國小說集》(1903)、《越浪》(1910)等,大多反映中國、日本等國勞動人民的生活。

第十七章 紮波爾斯卡

(1860~1921)波蘭作家、劇作家。出身於大地主家庭。年輕時參加過巡回劇團的演出活動。1902年在克拉科夫開辦戲劇學校。所著短篇小說集《水彩畫》(1885)、《它們》(1890)、《幻想和小事》(1891)、《人間動物園》(1893)和長篇小說《卡希卡·卡裏亞迪達》(1885~1886),反映勞動人民被壓迫的命運。劇本《瑪麗切夫斯卡小姐》(1912)描寫下層藝人的痛苦生活。她的代表作是劇本《杜爾斯卡太太的道德》(1907),它描寫一個女房產主的家庭糾紛,揭露了波蘭小市民的虛偽、自私、庸俗和墮落。

第十八章 熱羅姆斯基

(1864~1925)波蘭作家。生於凱爾采省農村一個愛國貴族家庭。父母死後,家業破產,依靠在地主家當家庭教師為主。1886至1888年在華沙獸醫學校學習時,曾參加愛國活動,因而被沙俄當局逮捕入獄。1892至1896年旅居瑞士,結識了許多僑居瑞士的波蘭一月起義的參加者、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其他政界人士,這對他的思想發展和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熱羅姆斯基於19世紀90年代初開始創作,他初期創作的短篇小說題材比較廣泛,在《忘卻》(1891)、《忘我工作的女人》(1891)、《彼得博士》(1894)、《墳》(1894)、《烏鴉麻雀要啄碎我們》(1894)等作品中,表現了勞動人民在沙皇占領者和波蘭地主、資產階級壓迫下的命運。

90年代末和20世紀初,熱羅姆斯基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徒勞無功》(1898),描寫一個城市的中學生反抗沙俄占領者推行俄羅斯化政策的鬥爭;《無家可歸的人們》(1900),反映城鄉無產階級的痛苦生活,揭露資產者為了謀取暴利而不顧窮人死活;《灰燼》 (1902~1903) ,描寫波蘭愛國將領東布羅夫斯基在19世紀初領導的"波蘭軍團"參加拿破侖軍隊作戰的始末。

俄國1905年革命對熱羅姆斯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在革命高潮來到時,寫了許多散文歌頌革命;革命失敗後,他感到悲觀。在短篇小說《林中回聲》(1905)中,他塑造了反抗沙俄占領者以及波蘭賣國賊直至犧牲的革命者的形象。劇本《玫瑰》(1909)描寫波蘭無產階級在1905年革命中反抗沙皇的鬥爭場麵,刻劃了在嚴刑拷打下堅貞不屈的愛國者的形象。長篇小說《罪惡史》(1909)寫一個出身下層的姑娘愛娃遭遇的不幸,一個思想激進的莊園主博增塔建立空想社會主義式的經濟單位的失敗,流露了作者在革命失敗後所感到的悲憤和失望的心情。高爾基指出它是一部"悲觀主義的書,但也是誠懇的書"。

1908年,熱羅姆斯基由於繼續同情革命而再次被沙俄當局逮捕入獄,後流亡國外。1912年回國,住在奧地利占領區的克拉科夫和紮科帕內。1914年他認識了列寧,列寧被奧地利占領者逮捕後,他參加了波蘭進步知識分子反對奧國當局的鬥爭。在這期間,他仍以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曆史為題材,創作了《蘇烏科夫斯基》(1910)、《生活的美》(1912)和《忠實的河流》(1912)等長篇小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創作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黑暗的長篇三部曲《與惡魔的鬥爭》(1916~1919)。1925年,他發表了小說《早春》,指出波蘭獨立後工農仍然沒有擺脫被壓迫的命運,作者通過主人公的對話,表示了對於俄國十月革命的向往。

熱羅姆斯基以他的創作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奮鬥了一生,可是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脫離人民群眾的個人奮鬥者,他們的活動最後總是歸於失敗。塑造典型人物時他常用象征的手法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但有的細節描寫卻存在著自然主義傾向。

第十九章 萊蒙特

(1867~1925)波蘭作家。生於羅茲附近大科別萊村一個教堂琴師的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學過裁縫,當過小販、鐵路職員,在工廠裏幹過各種雜活,還做過流浪藝人和修道士。這些生活經曆使他對沙皇占領下的波蘭社會有廣泛的了解。

萊蒙特於19世紀80年代末開始創作。他早期的短篇小說如《母狗》(1892)、《湯美克·巴朗》(1893)、《正義》(1899)等,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揭露了工頭、地主、村長、神甫等人的殘暴和狡詐,刻畫了敢於反抗的被壓迫者的形象。

90年代末,萊蒙特發表了長篇小說《喜劇女演員》(1895)及其續篇《煩惱》(1896),反映了有才華的藝術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走投無路的悲慘處境。長篇小說《福地》(1897~1898)以羅茲的工業發展狀況為題材,描寫資本家為了獲得超額利潤而不顧工人的死活。

1904至1909年,萊蒙特發表了長篇小說《農民》(分《秋》、《冬》、《春》、《夏》4部)。小說以富農波利那一家的遭遇以及他們和各階層農民的複雜關係的描寫,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後沙俄占領下的波蘭農村的狀況。波利那一家同地主有矛盾,在農民反抗地主的壓迫時,也卷入了革命鬥爭;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後來又和地主重歸於好。小說描寫了波利那同沙俄、地主的矛盾和妥協,以及他的頑固的封建等級觀念,他對長工的壓迫和剝削,他的家庭在繼承財產上的糾紛,表明富農的腐朽和沒落。在藝術上,作者善於抓住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把人物放在衝突中顯露他們的性格。小說對四季景色的變換和農民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描寫也十分生動。1924年,萊蒙特"由於他那偉大的民族史詩式的作品《農民》"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但是,萊蒙特在揭露地主資產階級貪婪腐朽的同時,卻又幻想有所謂"好"的資產者來改革社會,建設國家。在《農民》中,他還把波利那當作農民和地主鬥爭的領頭人來描寫,過高估計農村資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作用。

俄國1905年革命失敗後,萊蒙特陷入悲觀,這期間他寫的小說如《幻想家》(1909)、《在普魯士的學校裏》(1909)、《吸血鬼》(1911)、《暴動》(1922)以及長篇曆史三部曲《1794年》(1914~1919)等,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遠為遜色,表明作家晚年的思想傾向保守。

第二十章 韋斯皮揚斯基

(1869~1907)波蘭劇作家、畫家。出身於克拉科夫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喜好繪畫和雕刻藝術。中學畢業後在克拉科夫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在克拉科夫大學攻讀曆史、藝術史和文學史。1890年在布拉格、維也納、意大利、瑞士和法國學過繪畫。19世紀末開始戲劇創作,主要作品《婚禮》(1901)寫波蘭上層階級知識分子追求個人安樂,對祖國命運漠不關心,甚至敵視參加民族武裝起義的農民,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華沙歌》(1898)、《列列維爾》(1899)和《十一月之夜》(1904)以1830年11月起義為題材,歌頌了貴族起義將士英勇犧牲的精神,同時也批判了起義的領導者因爭權奪利、脫離農民群眾而造成起義失敗的錯誤。在《解放》(1903)、《奧德修斯歸來》(1907)、《審判官們》(1907)、《齊格蒙特·奧古斯特》(1907)等劇作中,作者表示反對波蘭浪漫主義時期的詩歌,認為這種詩歌妨礙民族力量的壯大,同時批判了那種認為波蘭必須忍受苦難、才能在苦難中使人類和自身獲得解放的觀點。他的劇作大多采用象征的手法,寓意深刻,風格獨特,對波蘭戲劇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Siteluge斯特魯格,A.Andrzej Strug (1871~1937)波蘭作家。原名塔杜施·加韋茨基。出身於盧布林一個破落貴族家庭,在中學時曾參加秘密愛國活動。1893年加入波蘭社會黨。曾遭沙俄統治者逮捕並被流放到阿爾漢格爾斯克。1900年回國,繼續從事秘密革命活動,並在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哲學、文學和經濟。1905年在華沙主編黨的秘密刊物《人民報》。1907年再次被沙皇當局逮捕入獄,後被驅逐出波蘭。1926年畢蘇茨基上台後,他反對畢蘇茨基的獨裁統治,並同社會黨人決裂。1935年起擔任波蘭共產黨領導的保衛人權和公民權聯盟主席。

斯特魯格於20世紀初開始創作。他早期的作品曾受象征主義流派的影響,後來走向現實主義。短篇小說集《地下活動的人們》(1908)、《一個老年支持者的回憶》(1909)、長篇小說《明天》(1909),《一個炮彈的曆史》(1910),反映波蘭社會黨革命活動的情況,作者所描寫的人物雖是反抗沙俄占領的愛國者,可是脫離人民群眾,最後總是遭到失敗。長篇小說《金錢》(1914)、《出納員希別萬凱維奇的官運》(1928)和《千千萬》(1933)揭露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和在薩納奇亞統治下人民的悲慘命運。《一個無名士兵的墳墓》(1922)和長篇三部曲《黃色的十字架》(1933),描寫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殘酷和它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斯特魯格善於虛構驚險曲折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第二十一章 奧爾坎

(1876~1930)波蘭作家。原名弗蘭齊謝克·斯姆雷琴斯基,生於克拉科夫附近農村一個農民的家庭。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靠母親撫養長大。在中學時曾參加青年秘密愛國組織,並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發生興趣,企圖從中尋求社會改革的辦法。後在克拉科夫大學學習。19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主要作品如《短篇小說集》(1898)、《在懸崖上》(1900)和長篇小說《雇農們》(1900)、《在岔道上》(1903)等以加利西亞農村生活為題材,描寫了貴族地主的凶殘、自私和農民在封建壓迫下的痛苦,同時刻劃了具有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農村社會改革家的形象。在這些作品中,表現了他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和要求改變波蘭農村落後麵貌的願望。可是他筆下的人物卻是脫離人民群眾的個人奮鬥者,他們的活動最後總是失敗。其他作品如長篇小說《流行病》(1910),描寫1846年加利西亞農民由於霍亂流行和饑餓而受到的災難。曆史小說《科斯泰克·納別爾斯基》(1925),反映波蘭17世紀中葉的民族英雄納別爾斯基在加利西亞波德哈拉一帶領導的農民起義。

除小說外,奧爾坎還發表過劇本如《罪與罰》(1905)、《犧牲》(1905)、《弗蘭內克·拉科奇》(1908)等。

第二十二章 納烏科夫斯卡

(1885~1954)波蘭女作家。生於華沙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20世紀初開始文學創作,短篇小說集《血的秘密》(1917)和長篇小說《愛密爾伯爵》(1920)、《牧場上的房子》(1925),描寫帝國主義戰爭給被壓迫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人民的悲慘命運。長篇小說《泰雷莎·亨涅爾特的浪漫史》(1923),反映波蘭20年代薩納奇亞政府和資產階級的貪汙腐敗以及對革命人民的鎮壓;《界線》(1935)揭露統治者的虛偽和貪婪,反映下層人民備受壓迫和他們的反抗。1944年波蘭解放後,曾任波蘭議會議員。1946年發表的報告文學集《頸飾》,描寫德國法西斯屠殺波蘭和其他各國人民的罪行。長篇小說《生活的交結點》(1948)反映波蘭戰前的生活。

納烏科夫斯卡於1953年獲國家文學獎金。

第二十三章 東布羅夫斯卡

(1889~1965)波蘭女作家。生於卡利什附近農村一個佃農家庭。中學畢業後去國外上大學。20世紀20年代中,曾對波蘭農民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並開始文學創作。她早期發表的短篇小說集《祖國的孩子們》(1921)、《櫻桃枝》(1922)、《童年的微笑》(1923)多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題材,反映了作家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短篇小說集《從別處來的人們》(1925)、《生活的特征》(1938)描寫農民遭受的壓迫和人民的反抗。長篇小說《黑夜與白晝》(1932~1934)是她的代表作,通過破落貴族包古米爾.尼赫西克和芭爾芭拉.奧斯特辛斯卡一家三代的生活經曆和他們複雜的社會關係的描寫,真實反映了1863年一月起義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幾乎半個世紀波蘭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生活。這部作品表現了作者的愛國熱情和她擁護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這在當時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波蘭解放後,東布羅夫斯卡發表的作品,如短篇小說集《晨星》(1955)等,主要描寫波蘭在德國法西斯侵占時期人民的悲慘遭遇和戰後的社會生活。她的最後一部作品長篇小說《一個沉思者的奇遇》(1961~1962),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戰爭時期的波蘭社會為背景,但未完稿。此外,她還發表過劇本、小品文等。東布羅夫斯卡於1955年獲國家文學獎金。

第二十四章 維姆

(1894~1953)波蘭詩人。生於羅茲的一個職員家庭。從小喜好詩歌。 在華沙大學法律係和哲學係學習時, 和詩人亞羅斯瓦夫·伊瓦什凱維奇、安東尼·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開始創作活動。他在兩次大戰之間發表的詩集《窺伺上帝》(1918)、《跳舞的蘇格拉底》(1920)、《第七個秋天》(1922)、《第四卷詩》(1923)、《血語》(1926)、《黑林村紀事》(1929)、《吉卜賽的聖經》(1933)、《熱情的內容》(1936)等,描寫波蘭社會的階級對立和30年代波蘭統治集團中的法西斯分子和戰爭狂人的凶惡無恥,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被壓迫者的同情。

在德國法西斯侵占波蘭期間,杜維姆流亡國外。這時期他發表了許多政論,揭露法西斯分子壓迫波蘭人民的罪行,同時完成了長詩《波蘭之花》(1940~1944)。這部作品寫的雖是俄國1905年革命時期羅茲工人反抗沙皇的鬥爭,但對40年代波蘭人民反法西斯的戰鬥具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