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回歸前後的香港文學(1 / 3)

第三卷 回歸前後的香港文學

第一章 文學掀起了新高潮

1982年年底,中英開始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正式簽定。香港開始進入"九七"回歸前的過渡期,香港文學的發展從此也邁進了一個新階段。

香港人曾自嘲是"經濟動物",不問政治,隻知賺錢享樂,這曾是眾多香港人的寫照。如今不同了,"一國兩製"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社會各個領域,都將產生深刻影響,這種影響與每一個香港人都休戚相關,不管你屬於哪一個階層,從事什麼職業。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的命運本應同中國命運息息相關,但以前由於香港處在英國殖民統治的特殊文化語境中,祖國意識的迷茫迫使香港作家隻能以"他者"的身份來描寫、評判中國。如1949年後,一些從內地南來香港的作家大都以"難民"身份寫"家亡國破"之恨。七十年代末描寫中國的作品,一味暴露十年浩劫的黑暗麵。處於過渡期的香港作家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他們在讚揚或批評中國時,已不再站在第三者的立場,而多了一份投入的激情與承擔的負重感。今天的香港人,甚至比內地人更關心政治。認識中國,關心"九七",漸漸成為不同流派的香港作家的共同價值取向和創作題材。文學是時代的晴雨表,是社會的測溫計,"九七"題材的作品大量湧現,香港文學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誠如香港詩人春華所說:"香港正處在風雲際會時,香港有血有淚的曲折曆史,波瀾壯闊的豐富的社會生活題材,東西文化薈萃的橋梁,應該產生巨大的劃時代的有曆史意義與藝術價值的作品。"(見《當代詩壇》第19期,第157頁,香港銀河出版社,1945年12月31日出版。)寫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準確地傳達出港人的心聲,這是很多香港作家意識到的責任。香港文壇以"九七"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頻頻出現,"九七"回歸的春潮極大鼓舞著有良知的香港作家,並促使其文學作品的思想容量和藝術空間得以拓展,作家的藝術創作觀念也相應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首先,香港作家文藝觀中的政治意識開始強化。相對而言,香港作家在過渡期以前大都比較強調作品的藝術性,注意形式技巧的創新,而對政治則較為冷淡,即所謂的"政治冷感"。隨著香港回歸日近,香港作家開始體悟到政治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在"九七"題材的文學作品中,一種自發的政治意識得到空前的張揚。香港作家們不再認為凡政治均是肮髒的,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政治冷感開始漸漸隱逝,專寫歡場女子、婚外情、同性戀的作品在減少,作家的政治分析與社會分析能力在不斷增強。香港作家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憂國憂民。需要指明的是,這裏的"政治意識"不是指隻為個人利益、階級利益而爭權奪勢的狹隘僵化的"小政治"理念,而是指一種涵括祖國意識、家園意識的"大政治"意識。

一向處於散漫狀態的香港作家自發組織起來了。1985年3月,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宣告成立,隨即開展一係列活動,並出版《中華文化》周刊。1985年春,龍香文學社成立,社長為企業家施祥鵬,副社長張詩劍、夏馬,擁有近百名會員。該社團以加強文學交流和活躍文學創作為宗旨,出版《香港作家報》。1986年9月,香港文學研究會成立,劉以鬯任會長。該研究會以學者型作家為主,會員的創作頗具水準。1987年11月10日,香港作家協會(簡稱香港作協)成立,倪匡出任首任會長,胡菊人、梁小中、黃維梁任主席。該會宗旨是:保障香港作家創作自由和言論獨立的權利,維護作家版權、出版、發行權益。現由朱蓮芬任會長,黃仲鳴任主席。1988年1月31日,香港作家聯誼會(現改稱香港作家聯會)正式成立。該會以"增進香港作家的友誼及推動海內外文化交流"為宗旨。現出版會刊《香港作家》(月刊)。第一任會長是曾敏之,現任會長是劉以鬯。作協和作聯是香港當代文學史上兩個規模最大的文學社團。1988年元月,以青為負責人的文學世界聯誼會宣告成立。參加該會的有各國著名詩人、作家、學者七十多人,成員遍布五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不定期會刊《文學世界》。八十年代末藍海文為會長的世界華文詩人協會成立,該協會出版會刊《世界中國詩刊》。1990年1月,當代詩學會成立,該學會廣泛聯絡海內外詩人、詩評家。是一個兼顧創作與研究的文社。1990年香港文化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簡稱文聯成立,李默出任會長。)該聯合會出版會刊《香港文藝報》1991年,嶺南學院成立了"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現代中文文學評論》。該刊以發表香港文學評論為主,有較高的學術性。總之,自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香港作家呼朋喚友,成立起一係列文學社團。在香港回歸前後,香港社會在意識形態上左右對立的狀況逐漸淡化乃至消失,從前持不同政治傾向、屬不同藝術流派的作家,現在不知不覺走到一起來了。香港文社多屬同仁性質,組織鬆散,但各個社團在製定的章程中都標明以維護作家權益,推動香港文學發展為宗旨,這對香港文學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香港回歸前後的純文學期刊和報紙副刊並不景氣,但文化人的熱忱與執著卻令人敬佩,其景況可用此起彼伏、前赴後繼來形容。創刊於1985年元月的大型文學月刊《香港文學》,是香港影響最大,令香港作家引以為榮的純文學期刊。該刊由著名作家劉以鬯任社長兼總編輯。《香港文學》倡導文學革新、自由評論,追蹤世界華文文壇新熱點,鉤沉史料,撰稿者遍及五大洲,成為一本世界性華文文學雜誌。該刊堅持不登媚俗文字,以其高水準、高格調、高品位深受好評。該刊出版準時,迄今已不間斷地出了近二百期,難能可貴。今天,《香港文學》已成為香港文學乃至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者不可不看的一本重要的文學雜誌。\:"九七"回歸前後的文學活動開展得較為活躍。一些文學機構、社團踴躍舉辦各類文學活動,如文學講座、研究會、筆會、詩朗誦會、征文比賽、文學獎評選、文學成就展覽等。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這類文學活動更為頻繁。例如,1990年10月31日,《八方》文藝叢刊編委會設八方文學創作獎,首屆獲獎者為女作家西西。中大、港大、嶺南學院等大專院校分別主辦過幾次有影響的關於香港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的國際性文學研討會。各大專院校青年學生組織的文學社也時常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這類豐富多采的文學活動,不僅為作家間相互交流、學習提供了方便,還起到了鼓勵青年從事文學寫作、在各階層市民中擴大文學影響力的作用。出於"九七"的政治因素,港英當局開始檢討、研究過去藝術發展情況,並於1994年8月1日正式成立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該機構的主要任務是籌劃、推廣文學藝術的全麵發展、欣賞與參與,借以提升整個社會的文藝水準。由於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香港文學作者出版物數量增加,香港中文報章也錦上添花,多家大報開辟了副刊。如1994至1995年度,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文藝刊物有:香港文聯主辦的《文藝報》雙月刊,香港英文筆會主辦的《香港筆會》,由香港作聯主辦的《香港作家》月報等等。九十年代以來,市政局圖書館聯合香港作聯、作協共同舉辦"文學月會",邀請本地作家演講,參加者踴躍。1997年1月4日至11日,香港舉辦了"首屆文學節"。這項活動由市政局主辦,它以"香港文學50年麵麵觀"為主題,內容頗為豐富,包括研討會、香港文學五十年展覽、讀者與作家見麵、寫作研習班、香港文學電影欣賞及座談等等。文學節期間,大會堂等眾多文化場館以及各區的二十一個圖書館均有文學活動,可謂盛況空前。其中"香港文學50年展覽"包括展出大量的作家手稿、照片、小傳、珍貴的著作、各個時期出版的文藝期刊,吸引了許多觀眾。1998年7月1日至11日,香港臨時市政局公共圖書館主辦了"第二屆香港文學節"。這屆文學節主題為"香港文學多麵體",內容主要有研討會和展覽。研討題目為"香港文學的藝術特色"、"香港文學中的香港"、"過渡期的香港文學"、"香港文學的雅與俗"、"香港文學的語言",分別由演講和講評的方式進行。展覽內容為"香港文學中的城市風貌",以精選部分原作品,配上相片、插畫,混合媒體、裝置藝術等,表現八九十年代香港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此外,還有讀者與作家會麵、交流,作家專題講座,中小學生文學作品演繹比賽等。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加大了對文學事業的資助力度,特別是在香港經濟受亞太金融風暴衝擊而陷入低潮的情況下,香港藝術發展局對文學事業的援助資金有增無減。回歸後的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規定,資助作家出書凡中篇以上作品均須由文評員評審考核才能交文委會委員定奪,這就避免了以前文委會資助出版書刊時的隨意性,提高了資助出版物的質量。藝術發展局文委會對資助報紙辦好文學副刊尤為重視。例如,1998年6月,文委會通過'資助報刊文學版"一案,撥款六十多萬元,資助《新報》、《商報》、《大公報》、《星島日報》和《前哨》月刊擴充文學版。據統計,從1994年8月至1998年3月,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已為香港四百零九個出版計劃提供了1548萬元資助,為四十八份雜誌提供了198萬元資助,為七十二個教育計劃和二十四個擴展計劃提供了982萬元資助。以上資助總額達4228萬元。從年度撥款來看,香港回歸之後比回歸之前有了大幅度增加,97/98年度文學方麵資助款數額比94/95年度增加了三。二三倍。

香港回歸前後,香港與內地的文學交流大大地加強與活躍起來。首先是兩地文學工作者、作家之間的互訪日益頻繁。據不完全統計,僅1994年,內地來港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的就有二百七十二批,共三千四百多人次;香港作家到內地訪問的則有三十七批,共三百多人次。其次是兩地出版界的合作增多,如內地長江文藝出版社和香港文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香港作家作品係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與香港作聯合作出版紫荊花書係。此外,有大批內地學者、教授到香港講學、參加各種文學活動。兩地文學交流日益頻繁,擴展了香港作家的藝術視野,對香港作家的創作理念亦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交流也為"九七"後的香港文學由與母體文學"交流"走向"整合"作好了鋪墊。

香港作家曆來以流動大著稱。進入過渡期後,有不少香港作家由於家庭等方麵原因移居海外。離港作家有陳浩泉、阿濃、韓牧、馮湘湘、水禾田、梁錫華、胡菊人、戴天、黃國彬、潘銘、顏純鉤、李怡、亦舒等(在加拿大);倪匡、雨萍、柯振中、陳炳藻、黃河浪等(在美國);楊書楚等(在新加坡);梁羽生、陳耀南、楊明顯等(在澳洲)。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多年,離港作家有四十餘人。他們移民海外後大多沒有擱筆,有的仍為港報寫專攔,或在香港發表文章,出版著作。移居海外的香港作家在推動居住國的華文文學,繁榮世界華文文學方麵做出了很大貢獻。近幾年,移民海外的香港作家倒流回港的也有,如劉紹銘、潘銘、黃國彬等。與此同時,近十多年來,從內地移居香港的作家約有百人之多。香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學中繼站。"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隻要兩地文化界人士攜手合作,加強交流,取長補短,自強不息,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充分利用香港的有利條件,吸取外國優秀文化的精華,形成自己的特色,香港完全可能贏得國際文化藝術中心之一的美譽,同已經取得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交相輝映。香港文學藝術的百花園必將姹紫嫣紅,大放異彩,帶給中華大地'閱不盡的春色,看不完的繁花'。"(張浚生:《歡迎中國作家訪港酒會致詞》,載《香港作家報》,1995年11月出版。)

香港回歸祖國已兩年多了,人們對香港文學的前景充滿信心。

第二章 本時期的小說

香港回歸前後的小說創作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現象。首先是"九七"題材成為創作熱點,認識中國,關心"九七",漸漸成為不少分別屬於不同流派的作家的共同創作路向。"九七"題材的香港文學作品中時代精神的投影明顯濃重起來,這與過去那些寫風花雪月或身邊瑣事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梁錫華的"九七"題材長篇小說《頭上一片雲》比其過去寫的長篇小說《獨立蒼茫》在思想容量和藝術空間上均有極大的拓展,不再囿於個人生活領域,而利用主人公卓博耀的一舉一動去寫時代的變化。作品的情節也隨著局勢的轉變而發展,作者無論是寫宗教信仰還是寫婚姻愛情,人物身上都烙上明顯的時代印跡。劉以鬯的《一九九七》則通過描寫呂世強內心的不安與憂慮,折射出"九七"香港回歸前港人的心態,小說的時代色彩濃鬱。白洛的《福地》,寫的是牽動香港社會的重大題材,由於作家敏感地捕捉住變幻莫測的眼前生活,且能從大處著眼,使人感受到小說獨特的認識價值和審美情趣。陶然的中篇小說《天平》,沿著愛情--人性--社會的軌跡,通過描寫"九七"回歸前楊竹英、黃裕思之間的愛情心理,反映了港人對待"九七"的不同心理活動,並以嘲諷的態度批駁了那些對"九七"心存疑慮和不安並采取不正當手段搞移民的人。巴桐的《霧》以一個區議員競選活動為中心事件,展示了風雲際會的港島動蕩、微妙的世態人心。當父親的顧慮"九七"前途未卜,故反對兒子參加競選。小說突出了兒子的崇高誌向,並肯定了他對香港前途抱有信心的樂觀態度。梁鳳儀的係列長篇小說《歸航》則以寫實的筆調,立足於"九七"香港回歸的曆史潮頭,對香港百年滄桑進行回顧,並對回歸之前的香港社會進行全景式的描寫,特別是對港英政府為"九七"回歸設置種種障礙,作了較為深刻的揭示。

香港這座不斷變幻著的各種色彩和形態的大都市,吸引越來越多的香港作家去描寫它,表現它。林蔭的《鍍金鳥》、《都市傳奇錄》、《九龍城寨煙雲》等小說寫沒有火藥味卻同樣充滿你死我活的搏殺的商場競爭,令讀者驚心動魄,梁荔玲的都市小說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夜沒有雨》、《香山盟》等,活靈活現地勾勒出現代都市職業女性複雜的情感世界。海辛繼《天使天使》、《乞丐公主》等小說後,又推出長篇力作《塘西三代名花》和續編《花族留痕》以及《廟街兩妙族》。這三部小說均以富於傳奇性見長,合起來組成了"五十年港九社會的一角"。海辛充分利用自己熟悉香港生活的優勢,在作品中追溯了幾個家族數十年的曆史變遷,事事交織,物物相牽,人物音容笑貌極富個性色彩,人際關係錯綜複雜。這三部作品容量異常豐厚,時間跨度很大,寫出了時代的巨變,令讀者油然而生滄海桑田、時移世易的感歎。一些來港不算太久的南來中青年作家,也寫出了有特色的香港題材小說,其中用力最勤的當數東瑞和陶然。東瑞長期勤奮筆耕,創作了數十部中長篇小說和百餘篇短篇小說,以反映香港題材作品居多。以長篇小說《夜夜歡歌》為例,通過對香港娛樂圈裏追名逐利的醜惡現象的描寫,深刻揭露了社會的病態,穿透歌舞場紙醉金迷的表象,使人看到內裏的腐朽。東瑞早期小說都是寫實的,自八十年代以來創作手法趨於多元化。陶然創作以短篇小說著稱,作品的思想立意總是貼近時代,以積極的態度"幹預"生活。小說在刻畫人物方麵很見功力,特別是注重對人物心態的勾勒、渲染。他的短篇小說集《平安夜》、《旋轉舞台》中的作品,均有鮮活的人物形象,結構和語言方麵也頗具特色。陶然的小說在結構上頗具特色,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突破了平麵、線性的結構和推進模式,而采用立體、縱橫交錯、過去和現實彼此交織的手法。《窺》是陶然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其中收入的小說大都以香港為社會背景,憑籍不同社會層麵人物的生活片斷,反映香港社會人生百態和世情眾相,從而揭示商業大都會的人情冷暖和人性美醜。同樣為南來中年作家,顏純鉤、陳浩泉、陳娟、吳應廈、程乃珊、陳少華等,在小說創作方麵都有佳作麵世。顏純鉤的短篇小說《山路》,獲香港第八屆青年文學獎小說組冠軍。1983年他的中篇小說《背負人生》獲香港博益集團第一屆小說創作冠軍獎項,受到台灣著名作家陳映真等人的賞識。《紅綠燈》是顏純鉤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其中的作品大都寫小人物靈與肉的創傷,寫普通人的命運多舛,因而有香港的"創傷小說"之稱。作者從不同角度披露了世態炎涼,展示香港下層社會的人生相,字裏行間充滿對人性和人道主義的呼喚。顏純鉤出版於八十年代後期的短篇集《天譴》,在小說的題材方麵作了新的開拓,加強了對人性層麵的發掘,在藝術技巧方麵也有廣泛的探索。香港評論家璧華用"篇篇皆具新意"(璧華:《篇篇皆具新意的短篇小說集--評顏純鉤的新作〈天譴〉》,載《香港文學》月刊第92期。)來形容顏純鉤的這部新小說集。

陳浩泉的小說以反映青年生活為主,作品中的愛情故事纏綿悱惻,人物的悲歡離合扣人心弦,富有傳奇色彩,大多為中長篇,代表作有《扶桑之戀》、《香港狂人》等。《扶桑之戀》寫了中日兩國的不同社會風貌、文化背景和分別屬於兩個時代的兩代人的命運,悲喜交集,引導讀者認識戰爭與和平、社會與人生、友誼與愛情的內涵與真諦,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將兩國的恩怨情仇、異域情侶的悲歡離合、戰爭的殘酷、時代的變遷、舊夢重溫、新交歡悅......交織在一起,讀來令人蕩氣回腸。《香港狂人》通過對主人公餘守義因三度入獄遭受刺激發狂致死的經過,形象地展現了香港社會的多個層麵,高度概括了香港社會法律、道德、教育乃至學校、監獄、醫院等地的真實麵貌。這部小說雖說隻有十八萬字,卻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反映當代香港社會全景的規模。作品以一個有誌青年的高尚行為來反襯社會中的醜陋現象,以這位富於正義感的青年最終被逼狂、逼死,控訴社會的種種痼疾。

才氣加勤奮,使陳娟在海內外文壇有了頗高的知名度。八十年代中期,她在內地和港台先後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曇花夢》,三地總發行量超過百萬套,並被改編成電視劇搬上屏幕。小說生動地再現了解放前夕南京和上海的社會百態,寫人稱"中國福爾摩斯"的南京警察廳刑警科長程慈航與幾個身懷絕技的江湖女賊以及金陵飛賊等江洋大盜之間展開的驚心動魄的爭鬥。案件曲折離奇,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小說男主人公程慈航是以陳娟之父為原型塑造的。曾敏之稱"《曇花夢》不失為描寫國民黨的《官場現形記》。"(曾敏之:《〈曇花夢〉序》,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玫瑰淚》是陳娟的又一部長篇力作,小說雖以一樁命案為作品的落筆點,但作者並未側重描寫破案的驚險曲折過程,筆墨重點落在與命案相關的世態人心上,進而毫不留情地揭示出現實社會冷酷、自私、血腥、汙濁的一麵,並對形形色色的靈魂作出審美觀照。

吳應廈是位勤奮的農民作家,厚積薄發,一直到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女人啊,女人》問世才為人所知。這部小說以香港大嶼山為背景,生動地描述了從"七七事變"至今五十多年來香港遠郊的曆史變遷。作者在卑微的小人物身上發掘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巨大的凝聚力。在嚴酷的現實生活中,那些純樸的村民互助互濟,他們的所作所為展現了千百年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和倫理觀念,又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跡。

程乃珊在此期間出版了金融世家三部曲的第一部《望盡天涯路》。小說通過對祝景臣家族幾代人以及由婚姻利益紐帶所聯接起來的縱橫交錯的關係網的描寫,浮雕式地表現出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的社會本質。作者在搜集、占有資料方麵下了功夫,構思布局獨具匠心,人物塑造上頗見功力。程乃珊的金融世家三部曲能否成為具有大氣的傑作,還要看作者今後的努力。

擅長寫散文的陳少華本時期對寫小說也產生了興趣,並在很短時間裏就創作了《藍藍的路》等三部長篇和短篇集《秋水伊人》。陳少華創作態度嚴謹,作品品位高,同時又具備了通俗小說的消遣性。其小說的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往往集中在一條主線上,這種"線性"結構符合大眾的欣賞習慣,懸念迭起的技巧,增強了小說的趣味性。

本土作家也斯的創作,是本時期香港小說創作的可喜收獲。

《剪紙》的構思取意獨具匠心,瑤和喬這兩個本無關係的女人像一張剪紙展開後呈對稱狀的兩麵。從瑤並不了解什麼是值得繼承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喬的淺薄中,可以看出她們的共性特點。作者借瑤和喬揭示了香港社會深刻的潛流,寫出了對時弊的思索和認識。也斯短篇小說集《養龍人師門》題材豐富多彩,表現手法不拘一格。長篇小說《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是也斯的一部力作,從動筆到出版曆經十年,其間由於認識的深化和對"舊我"的超越而幾易其稿。作者稱之為"一部自傳體的遊記回憶錄"。小說從"我"去巴黎的一次重遊起筆,寫了在香港成長的一代青年,到海外去留學之後又回歸香港時的體驗與感受。在海外時受到西方文化衝擊,迫使他們反省自身的文化背景;而急遽轉變的香港現實,又使他們產生了困惑、苦悶和疏離感。作品在結構上以心靈世界為基點,以"我"的情感流動、情緒的飄逸為線索,通篇沒有首尾相貫通的故事,心理流向就是作品的進行式。一般小說中栩栩如生的具有物質感的敘述對象,在也斯的這部小說中似乎化作了空靈的、難以觸摸的精神現象,人物的內心獨白和理性的心理剖析,常常取代了傳統小說的敘述和描寫。

進入九十年代後,老作家劉以鬯又迎來了小說創作收獲期,陸續出版了《島與半島》、《黑色裏的白色,白色裏的黑色》、《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劉以鬯中篇小說選》等長篇和中短篇小說集。劉以鬯的新作繼承了他一貫的銳意創新的藝術探索精神。以長篇小說《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為例,巧妙地運用人物直接作內心獨白和作者插入敘述的交錯技巧,寫出人性善惡的交戰。這部小說心理刻畫異常細膩,生動逼真,對於剖析社會肌體和人物內心世界方麵,有著很好的借鑒和啟迪意義。劉以鬯的《鏡子裏的鏡子》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它是曆史、社會、人生乃至哲理的暗喻,說的不是物質形態的鏡子,而是衍生能力極強的人類共同的模式。整篇小說在表現手法上有敘述多而描繪少的特點,讀者要讀懂小說的內涵,需要與作者一同參與"雙向構思",方能領略作者的創作意向,完成作品的解構、釋讀。

施叔青、鍾玲、鍾曉陽等受過高等教育的幾位才女,也各自獻出了小說精品。來自台灣的施叔青旅港八年後發表了廣受好評的《香港的故事》係列小說,後結集成書出版。施叔青對這部小說曾作了如是剖白:"《香港的故事》表麵上是有聲有色的酒肉爭逐,事實上是達到否定的批判作用。"(施叔青:《〈香港的故事〉序》,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版。)在施叔青的"故事"裏,看不到英雄,也極少遇見卑鄙無恥的歹徒,絕大多數人的麵目不是黑白分明的"好人"和"壞人"的概念所能涵蓋的,揭示出現實生活中的人,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係列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無論男女,無論屬於哪個階級、階層,都有一種共同的心態,那就是深深的、難以排遣的孤寂,和由此而來的苦悶、掙紮、悲觀。或許,正是對香港社會中形形色色人所共有的孤寂感的思考,激發了作者的創作衝動。施叔青孜孜不倦地為自己作品特定的內容尋找最適合的表現形式。香港生活節奏快,信息量大,長篇小說固然有容量大的優勢,然創作周期較長,不易為當前的現實寫照;短篇小說出手快,但容量畢竟有限。係列短篇小說,可兼具長、短篇小說的優勢,又能避免二者的缺,堪稱反映香港社會生活高明而適宜的藝術形式。施叔青這一係列"故事"展現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香港生活場景,顯現出一種多層次、多方位、多側麵的"立體交叉"型構築。

同樣來自台灣的鍾玲長期在香港中文大學執教,業餘熱衷於寫小說,其作品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以真人真事改寫的,如《攤》、《殺人井》;另一類是虛構的,如《輪回》、《黑原》。擅長寫散文的鍾玲常因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觸發,產生創作小說的衝動,這時,她就借寫散文的方式,廣泛收集資料,盡量做實地考察,然後調動各種藝術手段構思、落實。她寫《殺人井》就取材於一樁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巧妙地通過一個幼童的視線展開故事情節。鍾玲深受佛經影響,接受了一種特殊的宿命論及輪回觀,即這一輩不能完成,死後會在另一世另一種形式存在;兩個有某種關係的人死了之後,或許他們在陰間仍有某種聯係;此一時空的你之所以悲哀,就因為自己前一輩子做了什麼而導致的。《輪回》這篇小說籠罩著一層神秘主義色彩,男主人公的死喚起女主人公心靈的新生,人物身上都寄寓了象征的意蘊。作者借鑒了電影的表現手段,注重氣氛營造,小說有鮮明強烈的形象性和直觀感,抽象的哲理意念和心理分析,被賦予可感的形象。《黑原》也擺脫不了"機緣"兩個字,作品中的人物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他們苦苦地掙紮,結果隻能在命運的海洋裏隨波逐流。

鍾曉陽是香港第二代本土作家中的佼佼者,她1963年出生於廣州,同年隨父母定居香港,1981年從聖瑪麗亞英文書院畢業後赴美留學,就讀文科電影係,在學期間,鍾曉陽的作品便陸續推出,已出版《停車暫借問》、《春在綠蕪中》、《愛妻》、《流年》、《喚真真》、《細說》、《哀歌》等中長篇和散文小說集多部。鍾曉陽於豆蔻年華便以長篇小說《停車暫借問》走紅港台文壇,曾多次榮獲"中文文學獎"和"青年文學獎"。

鍾曉陽的小說寫的大多是愛情、婚姻、家庭題材,結尾都是悲涼淒慘的。鍾曉陽在對待愛情、婚姻、家庭問題時,選取了一個嶄新的表現視角:現代人在現代生活、現代社會下愛情的殘缺與失落。現實生活中任何美都是有缺殘的,美隻有在不對稱的諧和中體現出來,因此書寫人生悲劇總要比高歌人生喜劇來得深刻感人一些。這也許正是鍾曉陽的愛情小說深受歡迎,令人感動的原因所在。鍾曉陽既不懷疑人世間有真愛情,也不把愛情理想化、夢幻化,她相信人間真愛情的存在,其作品中的人物,總是一生一次戀情,一人一個目標,一旦相愛總是那麼纏綿、深長而熾熱,一個個有如金包銀飾般的鮮明奪目,然而最終總是好夢難圓、殘缺不全。一切都得隨緣,這就是鍾曉陽的愛情觀。鍾曉陽的愛情小說與流行的言情小說有著截然的不同,首先鍾曉陽筆下"殘缺"與"失落"的愛情故事是被強化了、悲劇化了的。如《流年》中的俞愛倫愛江潮信,但江潮信卻冷待她,甚至歇斯底裏地辱罵她,對她實際上是一種精神虐待。在鍾曉陽筆下的愛情裏,總是充滿著矛盾與悲劇,而不像流行的言情小說那樣,美輪美奐地裝飾愛情。鍾氏筆下的愛情故事似乎更真實,更多一份撼動人心的力量。鍾曉陽的愛情小說,在表現愛情的"殘缺"與"失落"的同時,還進一步揭示產生這種"殘缺"與"失落"的主客觀原因,這樣就有別於流行言情小說之輕浮,顯得厚重、理性化。在早期的作品裏,作者主要是審視與反思女性深層的傳統意識,展示留存於婦女身上的弱點。如《停車暫借問》中的主人公趙寧靜敢於追求婚姻自由,思想較新潮,但當她得知林爽然已訂婚,盡管林爽然是被迫的,她仍把心中的愛扼殺了,因為她不能擺脫林爽然未婚妻的影子,這說明趙寧靜內心仍然受到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在稍後的作品裏,作者則側重於揭示環境壓迫及各種複雜關係的製約。如《流年》中的江潮信對俞愛倫沒有產生真正的愛,回港後他曾告誡自己不要受俞家恩惠太深,以免不能自拔。然而當他找職業時又不得不接受俞家的幫助,又深深為俞家優裕的物質條件所吸引,於是他欲罷不能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鍾曉陽的創作視野已不再局限於婚戀、愛情題材。如中篇《喚真真》表現年輕人對前途的選擇;《荔枝熟》表現了遷居的一對兄妹夢想的破滅;《良宵》則寫新郎新良在新婚之夜的複古遊戲等等。與鍾曉陽的愛情小說相比,這些小說略顯蒼白。

鍾曉陽在藝術上的造詣很高,受到評論界的稱道:"鍾曉陽的小說藝術深受張愛玲的影響,尤其在文字運用、氣氛渲染、意象營造、背景淡化等方麵,更見張愛玲的痕跡。鍾曉陽作品的風格也和張愛玲很近似,都低沉哀婉,她筆下的世界是一個"灰清土冷的世界"當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愛得如癡如醉時,鍾曉陽並沒用激越的文字、高昂的情趣去刺激讀者,以獲得廉價的共鳴,而是在低回輕歎的柔曼旋律中訴說一個個憂鬱、哀傷的愛情故事,不過鍾與張在作品思想內涵上有著本質的不同,張愛玲的作品是對人性惡的張揚,鍾曉陽則展示人性善。

本時期的香港小說創作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看,都呈現興盛狀態。就小說創作形態而言,呈現現代主義、現實主義與通俗化互滲、互融、多元並舉的格局。1995年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舉辦了"第一屆天地長篇小說創作獎"評獎活動。這是香港文學史上的首次長篇小說評獎,共收到香港作家創作的八十餘部長篇小說。參賽者各年齡段的都有,最小的十六歲,最大的六十九歲,顯示了香港小說創作的深厚潛力。廣西漓江出版社1996年末隆重推出一套"香港新銳作家小說叢書"。這套叢書共有八種,分別為也斯的《煩惱娃娃的旅程》、陶然的《窺》、王璞的《雨又悄悄》、顏純鉤的《生死澄明》、草雪的《妖嬈》、李洛霞的《今夜,沒有顏色》、鍾曉陽的《離合》、《腐朽與期待》。這套小說叢書寫的全是港人、港事,展示了一幅香港社會人性、人情、人事的五彩長卷。本時期香港有影響的作家及小說作品還有梁錫華的《獨立蒼茫》,溫紹賢的《綠印人》、《失去的一代》,金東方的《她這一輩子》,楊明顯的《姚大媽》,漢聞的《太平山之戀》,巴銅的《蜜香樹》、《佳人有約》,鍾毓材的《淘金夢土》,駱賓路的《一幕難演的戲》,張漢基的《野玫瑰與黑牡丹》,文翎的《征婚啟事》,等等。

本時期香港寫言情小說的大都是女作家,她們的學曆層次一般都較高,文字功底也不錯。她們擅長長篇小說,作品相當生活化,內容通常是描寫男女間的愛情糾葛,表現都市人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的困擾、煩惱與命運的跌宕,像亦舒的《曾經深愛過》、尹沁的《綠色山莊》、《古屋》、李碧華的《胭脂扣》、《秦俑》、林燕妮的《緣》、《九個人一個寶藏》、岑凱倫的《彩虹公主》、西茜凰的《大學女生日記》、《第八夜》、《末世之戀》等,都頗有代表性。這些小說的時代和社會背景被淡化,情調則各異,或親切柔和,花好月圓;或痛苦感傷,惆悵困擾;或瘋狂宣泄,萬念俱灰。香港女作家的言情小說一般都帶有很強的商業性,給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提供娛樂,消除勞頓疲乏,追求暢銷。這類小說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模式化可謂最突出的毛病,作者寫得飛快,筆走龍蛇,無暇推敲琢磨,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亦舒是香港文壇聞名遐邇的言情小說女作家。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9年生於上海。1955年,隨父母由上海遷居香港,讀書期間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廣覽群書培育了亦舒良好的藝術修養,為她以後的文學創作做了極好的鋪墊。中學畢業後,亦舒直接到《明報》當了一名年僅十七歲的小記者,並用玫瑰、槐阡、絡絳、陸國、嘰裏呱啦等筆名撰寫新聞、專訪及雜文、小說。二十七歲那年,在經曆過情海風波和婚姻挫折後,負笈英倫,考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酒店管理專業。回港後曾在電視台、政治新聞處任職,現定居加拿大。三十多年來亦舒筆耕極勤,收獲豐饒,已寫出《家明與玫瑰》、《獨身女人》、《我的前半生》、《香雪海》、《喜寶》、《寶貝》、《風信子》等八十多部小說和《豆芽集》、《自白書》、《舒雲集》等多部散文、雜文集。

亦舒對世間的愛情是持懷疑態度的,永恒、純真的愛情在亦舒的眼中不過是美麗的童話而已,在她筆下呈現更多的是丈夫偷情、妻子別戀、情人離異。如《曾經深愛過》中的工程博士周玉美,深愛著妻子利壁迦,其妻卻突然不告而別,投入他人的懷抱。同時美籍流體力學專家鄧女士拋夫別子,隻身來到周玉美身邊。在《胭脂》中,父母早已離異的楊之浚生下女兒楊陶,連孩子的父親都不知道是誰。後來楊之浚與裝修設計師葉世球發生了若即若離的戀情,早有女友的葉世球卻轉而追求楊陶。楊陶亦用情不專,先與一個模特兩心相悅,旋又與許姓導演兩情繾綣。在這裏,亦舒驅使神聖的愛情告別古老的海誓山盟,而遁入遊戲嬉鬧的怪圈,這一方麵如實反映了香港人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的逆轉,另一方麵與亦舒的灰調愛情觀不無關係。

對拜金主義的愛情觀,亦舒在小說中也有相當充分的反映,其代表作包括《喜寶》、《婚外之戀》等。中篇小說《喜寶》中的喜寶本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留學生,年青有為,前程似錦。在愛情與金錢之間,喜寶更看重金錢的作用,物質是實實在在的,愛情卻顯得飄忽、不可靠。所以她心甘情願地當了年近七旬的大資本家勖存姿的情婦,後來又曾愛過勖存姿的未來女婿宋家明。但當宋家明決定與她雙雙遠走高飛時,喜寶卻因抵禦不住高級物質享受的誘惑而臨陣退卻,再次情願犧牲自己的青春與愛情而成為金絲籠中的鳥。這種拜金主義的愛情觀,反映了香港部分女性在自我價值認識上的迷失,然而更多的卻是由香港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在競爭激烈、金錢主宰一切的香港社會,人的生存受到極度的擠壓,弱小的女子感覺尤甚,她們要想生存或生存得更好一些,就隻好出賣自己的青春和愛情。作者在充滿感情的描繪中以理性的筆觸控訴了畸形繁榮的香港社會對美好人性的扭曲和摧殘。亦舒的言情小說把筆觸伸進知識女性的內心深處,在反映她們的婚姻愛情生活同時,努力發掘香港中上層知識女性的孤獨感和寂寞感。《她比煙花寂寞》中的女主人公姚晶,曾是一位如煙花般耀眼的電影明星,後赴美結婚,兩年後又返港,不久在寂寞中死去。盡管姚晶有丈夫,有家人,但都令她失望,她的心深陷於死水般的寂寞中。香港社會向來存在著物質富裕精神空虛的矛盾,在知識女性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亦舒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住這種現象,加以挖掘表現,是香港言情小說領域的突破。

亦舒的女權主義觀念十分濃烈,以她的婦女觀看來,女人要獨立,必須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亦舒這種婦女觀在《我的前半生》中得以充分的展現,小說中的涓生與子君是大學同學,戀愛、結婚,婚後子君成了家庭主婦,整日無所事事,靠喝茶打麻將消磨時光。有一天,涓生宣布與子君離婚。離婚後的子君重新振作起來,自尋職業,自食其力,終於成為一個在人格上經濟上獨立的女性,並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也贏得了愛情。亦舒對前半生的子君不以為然,而對其後半生所走的自尊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則給予熱烈的頌揚。

亦舒小說獨具藝術魅力,首先其作品文字簡潔、凝煉、句短、段短,節奏快,具有跳躍感。其次其行文筆調辛辣犀利,揭示人物靈魂,亦莊亦諧,鞭辟入裏,對社會的抨擊直率無忌,一針見血。另外,亦舒的作品極少刻畫、描寫,多為棱角分明、個性化的對話,讀來膾炙人口。亦舒的創作題材偏狹窄,盡管她具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但她未能化人生的經驗為內心的體悟,未能進行高度的濃縮、提煉,故其作品缺乏深度,令讀者有淺顯直白的感覺。另外在揭示豐富而複雜的社會生活時,也顯得表現手法單調,模式化的印跡十分突出。

香港是一個工商業經濟發達的大都市,財經事宜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香港這樣的城市,工商企業界的生活與鬥爭無疑是你爭我奪、爾虞我詐,而勾心鬥角、扣人心弦的故事最能體現香港工商社會的本質。梁鳳儀正是集學識、財經界生活閱曆及創作財經小說的誌向等多重機緣於一體,故其財經小說一經出現於香港文壇上,便倍受世人矚目。

梁鳳儀本人便是香港工商界和出版界頗有建樹的女強人。她大學畢業後,隻身闖蕩商界,從擔任香港電視節目監製到任永固紙業集團董事及勤+緣出版社董事、總經理,曾先後在香港證券、銀行集團投資公司及聯合交易所等多家工商金融機構任職,經曆了艱奪的拚搏創業過程,也經曆了成功和失敗,從中她獲得了深切的人生體會和豐富的從商經驗。作者把這些體會和經驗注入到她的人物中;再者,作者涉足商場多年,對商界內情、人情世故、各種層次的人都有仔細的觀察與了解,因而彙諸筆端,人物便顯得風采照人。

梁鳳儀的創作曆史並不長,但創作力很旺盛,自1989年至1996年共出版了四十多種小說和散文集,其中有《醉紅塵》、《花魁劫》、《千堆雪》、《信是有緣》、《鎖清秋》、《豪門驚夢》等二十四部財經小說。梁鳳儀財經小說風靡一時,除了她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獨到的廣告宣傳意識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她的小說寫的多是香港財經界的生活和鬥爭,題材新穎,別開生麵,具有開拓性的意義。這些作品以香港發達的市場經濟為背景,較為廣闊地反映了工商界、經貿界、金融界的雲詭波譎、驚心動魄的畫麵,描繪了經濟領域內鬥爭的複雜性與殘酷性。

梁氏財經小說以香港風雲變幻的商界為背景,將財經知識、經營手段等因素融於故事情節之中,塑造出一係列時代女強人形象,一掃香港文壇上閨門怨婦和純情少女的柔弱氣息,令人耳目一新。如《信是有緣》中的阮楚翹、《花魁劫》中的小三等。梁氏小說的賣點在財經背景、故事傳奇性及女性要求獨立的反叛意識,小說中曾遭不幸的女主人公翻手為雲的成功,將普通人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理想,在小說中延續、實現,從而贏得了市民讀者的喜愛。梁氏財經小說具有大眾性、通俗性、娛樂消遣性、傳奇性等流行小說的美學特征,更兼有純文學嚴肅主題的探索。1996年,梁鳳儀創作了長篇曆史小說《歸航》,全書共分六冊,特為香港回歸而作,年代覆蓋一百五十年香港曆史,以紀實與虛構相結合的筆法反映了從鴉片戰爭至"九七"香港回歸前後一百五十年的風雲變幻,描寫香港的第一代(1838至1898年)直到香港第五、第六代(1973至1997年)的奮鬥與生活。小說注入純文學因素,並穿插了一係列浪漫愛情故事,使《歸航》成為一部頗具曆史滄桑感、相當有分量的長篇小說。《歸航》的問世標誌著梁鳳儀創作水準有所突破。梁鳳儀的小說很受讀者青睞,但就整體而言,藝術品位不算高,故事格局模式化,語言缺乏個性,不少作品敷衍成篇的痕跡明顯,這些缺陷或許都與作者寫得太快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