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投壺奕棋(1 / 2)

第十三章 投壺奕棋

(一)雅歌投壺

奴隸社會是非常重視射箭的。奴隸主生了個男孩子,要在門上掛一張弓,並用六支箭向天地四方各射一支,表示這個男孩子長大了,要使用弓箭去征服四方。在各種大的宴會上都要進行射禮。自天子、諸侯及至大夫、士,各有不同的射禮儀式。不能參加的人必須"辭以疾",到了春秋末年,奴隸主階級已經腐化墮落,許多人拉不開弓,射禮不能進行;於是就把射箭改成為投壺。投壺,就是把沒有箭頭的箭杆投到酒壺中去。這樣一改就省力多了,用不著費勁拉弓,也不需要平時練習,到時拿起箭杆就投。各國諸侯根歡迎它,於是投壺就代替了射箭禮儀。春秋末年,晉平公去世,晉昭公即位。昔國是當時諸侯的盟主,齊、鄭、衛諸國的國君,都到晉國來祝賀並進行會盟。普侯第一個拿起箭杆來投壺。晉國大夫中行穆子替晉侯說祝詞:"寡君中此,為諸侯師"。齊侯本來就不服氣晉國做盟主,聽了這樣的祝詞更不高興,拿起箭杆,也說了祝詞:"寡人中此與君代興。"會後,伯瑕責備穆子說:"你為什幺要說這樣的祝詞呢?須知壺是很容易投中的啊!"

秦漢以後廢除了射禮,投壺便成為一種宴賓的娛樂。南陽漢畫像石中有《投壺圖》,圖中間是主賓兩人對坐投壺,旁有侍者三人。投壺雖然已不是正規的禮儀,但仍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據《東觀漢記》記載,東漢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和雅歌連在一起,成為儒士生活的特征。

漢代的投壺方法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有極大改進。原來的投壺是在壺中裝滿紅小豆,使投入的箭杆不會躍出。漢代不在壺中裝紅小豆,可使箭杆躍出,抓住重投;可以一連投百餘次,"謂之為驍"。《西京雜記》說,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魏晉時也流行投壺,投壺的技巧又有所發展。有一個叫王胡的人,可以閉上眼睛投壺,百發百中。石崇家裏有個伎女,可以隔著一架屏風投壺,也是百發百中。晉代在廣泛開展投壺活動中,對投壺的壺也有所改進,即在壺口兩旁增添兩耳。因此在投壺的花式上就多了許多名目,如"依耳"、"貫耳"、"倒耳"、"連中"、"全壺"等。

投壺和我國古代的足球、圍棋,都東傳到朝鮮。據《新唐書·高麗傳》記載,"高麗其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壺、蹴鞠"。

由於投壺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漢代投壺成為儒士的高雅活動。魏晉以後,投壺翻出了不少花樣,一些正宗儒派於是大為不滿。宋朝司馬光在反對新法失敗之後,居住在洛陽,"每對客賦詩、談文或投壺以娛賓,公以舊格不合禮意,更定新格。雖嬉戲之間,亦不忘於正也,此足以見公之誌。"司馬光重訂的"投壺新格"。主張"傾斜險波不足為善",把一些含有技巧的花樣動作刪掉,使投壺成為"納民心於中正"的活動。經過司馬光這一番改革,投壺脫離了人民,也脫離了娛樂活動的範疇,而成為一種複禮活動了。民國初年,軍閥橫行,尊孔複禮之風甚盛,四省聯軍司令孫傳芳在南京組織婚喪祭禮製會,並提倡投壺,拉攏了一些知名的學者參加。魯迅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對章太炎參加了投壺表示不滿,"既離民眾,漸入頹唐,後來參與投壺"。這裏的投壺,已是尊孔複禮的象征。

(二)奕秋誨奕

圍棋和象棋,都是我國古代人民所喜愛的娛樂活動。由於棋類活動具有競賽的特點,國際上把它也列入體育競賽之中。

《世本》載:"堯造圍棋"。《博物誌》載:"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敦之。"堯、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更不可信。但反映了圍棋起源甚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上較廣泛的流傳了。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59年,衛國的國君獻公被衛國大夫寧殖等人驅逐出國。後來,寧殖的兒子又答應把衛獻公迎回來。文子批評道:寧氏要有災禍了,"奕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尹文子》上也說,"譬如奕棋,進退取與,攻劫收放在我者也。""舉棋不定"、"攻劫收放"都是圍棋中的術語,而用來譬喻處世的哲理,說明圍棋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廣泛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