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藝界抗日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 / 3)

第三卷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 第六章 文藝界抗日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日益壯大,左翼文藝運動的迅速發展,這固然是由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傳播,科學的真理為更多的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所掌握;同時,也和廣大群眾在民族危機下不斷覺悟這種政治形勢的發展有關。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後,日本帝國主義步步進逼的武裝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怒潮。在國民黨反動政府"不抵抗"政策的鼓勵下,日本侵略軍在短短幾個月內,就侵占了我國東北三省,次年一月二十八日又發動了上海戰爭。上海停戰後不久,日本侵略者以溥儀為傀儡,扮演了偽"滿洲國"的醜劇。一九三三年更進兵山海關,威脅平津,企圖控製華北各省。國民黨政府以"攘外必先安內"為煙幕,對外屈膝退讓,對內加緊鎮壓一切革命活動和愛國運動,並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的軍事"圍剿"。麵臨著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左聯"在"九一八"後的第八天,就發表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及勞動民眾的文化組織書》(注:《文學導報》第1卷第5期,1931年9月28日),呼籲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反對日本侵略者。接著又以《告無產階級作家革命作家及一切愛好文藝的青年》(注:《文學導報》第1卷第6、7期合刊,1931年10月23日)的公開信形式,號召革命文藝工作者以文藝為武器打擊侵略者,"同著工人的盒子炮和紅軍的梭標槍炮,奮勇的前進"。在同年十一月公布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的決議中,把"在文學的領域內,加緊反帝國主義的工作"、"作家必須抓取反帝國主義的題材"等要求放在首要地位。盡管這些文告對當時的政治形勢和革命任務的分析有不夠準確的地方,但反映了革命作家強烈的抗日救國要求。在全國抗日浪潮的推動和"左聯"的具體組織下,許多作家參加了抗日的宣傳活動,並積極創作以抗日為題材的作品。《文藝新聞》、《十字街頭》等刊物都以反帝抗日為主要內容。《文藝新聞》在"一二八"戰爭中出版了戰時特刊《烽火》,激勵上海軍民的鬥誌。不少革命作家加入"中國文化界反帝聯盟"組織,並起著核心的作用。隨著愛國浪潮的不斷擴展,在文壇上出現了各種服務於民族解放鬥爭的文學口號:"革命戰爭的文學"(注:瞿秋白(發表時署名同人):《上海戰爭和戰爭文學》,"左聯"出版的小冊子《文學》,1932年3月)、"革命民族戰爭的大眾文學"(注:《文藝新聞》社評:《榴花的五月》,1932年5月2日)、"民族革命文學"(注:茅盾:《"五四"與民族革命文學》,《文藝新聞》,1932年5月2日)、"民族的革命戰爭文學"(注:丹仁(馮雪峰):《民族革命戰爭的五月》,《北鬥》第2卷第2期,1932年5月20日);到一九三四年,周揚介紹了蘇聯的"國防文學",並認為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今日","國防文學"就是"目前中國所最需要的"(注:《國防文學》(署名"企"),《大晚報·火炬》,1934年10月27日)。這些口號雖沒有引起廣泛注意或者討論,卻共同地反映了革命作家要求抗日並用文學武器進行配合的強烈願望。

一九三五年,包括日本軍閥在內的國際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戰爭迫在眉睫,和平深受威脅,共產國際於八月間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季米特洛夫作了重要報告,提出工人階級團結起來,組織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口號。在此影響下,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主張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個宣言是在莫斯科起草的,因為紅軍尚在長征途中。同年十月,紅軍勝利地完成了長征的任務。十一月,工農民主政府和革命軍事委員會又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再一次主張成立統一戰線。在黨的領導和號召下,全國抗日救國運動蓬勃發展。當國民黨在日本武力訛詐下企圖進一步出賣華北時,以"一二九"運動為新起點,北平、上海以及全國各地出現了驚天動地的反帝抗日的風暴。

一九三五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的瓦窯堡舉行會議,決定了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會後,毛澤東同誌根據中央決議的精神,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極其深刻地闡明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對在抗日條件下重新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作了完整係統的分析,著重地指出了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領導作用,說明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既反對"左"傾關門主義和革命急性病,又反對右傾機會主義。黨和毛澤東同誌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得到全國各階層人民的熱烈擁護,也促使統治階級內部在抗日問題上不斷分化。以工人、農民、紅軍和革命小資產階級為主力、包括讚成抗日的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分子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在醞釀之中。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文化界統一戰線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北平文化界救國會,在一九三五年底和一九三六年初先後成立,分別發表宣言,提出停止一切內戰、武裝全國民眾、保護愛國運動等政治主張,並號召全國文化界聯合起來,以各種實際行動,促進全國人民的抗日救國運動。

在群眾愛國浪潮不斷掀起的形勢下,許多不同階層、不同思想傾向的文藝工作者,一致表示了要在抗日旗幟下聯合起來的願望,又一次紛紛提出"民族自衛文學"、"國防文學"、"救國文學"、"民族的革命文學運動"以及"非常時期的文學"等文學上團結抗日的口號。這時,已經失掉了和中央聯係的上海文藝界黨組織的負責人,從法國巴黎出版的《救國時報》上看到了黨的《八一宣言》,從共產國際的機關刊物《國際通訊》上,讀到了季米特洛夫的報告《法西斯的進攻與共產國際的任務》,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在大會上的發言《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革命運動與共產黨的策略》(即《論反帝統一戰線問題》)。他們根據這些文件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精神,正式提出"國防文學"作為文學運動的中心口號。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在莫斯科的王明指令"左聯"駐國際革命作家聯盟代表肖三給國內寫信,認為"普羅文學"的口號造成關門主義,提出解散"左聯"。這封信通過魯迅轉給了"左聯"黨組織的領導人。魯迅認為,"左聯"不必解散,它可以作為文藝界統一戰線的核心繼續存在;如要解散,亦應發表宣言。"左聯"的一些領導人出於種種考慮,未能充分尊重魯迅的意見,在一九三六年春解散了"左聯",沒有發表宣言。但革命作家在總結左翼文學運動的曆史經驗時,一致肯定了提倡"普羅文學"以來的巨大成就。

由於"國防文學"口號反映了人民愛國的要求,提出後引起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重視。許多作家發表文章,初步闡述"國防文學"提出的現實基礎與精神實質,並相繼出現了"國防戲劇"、"國防詩歌"、"國防音樂"等口號。在創作上也有新的收獲。《文學》、《光明》、《文學界》等刊物上,陸續刊載和推薦了不少"國防文學"的作品,中國詩歌會還出版了"國防詩歌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