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19世紀中期的思想文化(1 / 3)

第四卷 19世紀中期的思想文化

第一章 思潮與學術

一、經世思潮的興起與發展

鴉片戰爭前夜的思想界和學術界,萬馬齊喑,少有生氣。多數士人沉溺在八股製藝、漢學宋學中,於國計民生,渺不相涉。但一些有識之士看到社會險象環生,"山雨欲來風滿樓",常聚首宏議,慷慨悲歌。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不滿於漢宋學的空疏無益,主張關心民瘼,開始提倡經世致用思想。嘉道時期,經世思潮的興起已經引人注目。1826年,由賀長齡、魏源編纂的《皇朝經世文編》問世,集中反映了經世思潮的發展成果。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推動倡導經世思潮的代表人物,除了賀、魏外,還有陶澍、林則徐、龔自珍、姚瑩、包世臣、何秋濤、張穆、徐繼畬等人,形成了地主階級中的經世派。

經世派倡導經世思想,著力點有二:一是譏切時弊;二是倡言社會改革。

經世派懷著憂國憂民的心情,對社會的積弊沉屙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抨擊。在他們的筆下描繪出清王朝吏治敗壞、軍備廢弛、社會經濟凋零、道德淪喪的真實情景,反映出廣大人民對清朝腐朽統治的強烈不滿。其中,龔自珍的抨擊最具力度。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不僅無情地鞭撻清朝統治的黑暗腐朽,而且進一步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封建君主專製製度。龔自珍認為,"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閫無才將,庠序無才士,隴無才民,廛無才工,衢無才商","即人才的枯竭,是當時社會衰墮的主要征候;而造成人才枯竭,道德淪喪的原因,是君主的"乾綱獨斷"。他說:"昔者霸天下之氏,稱祖之廟,其力疆,其誌武,其聰明上,其財多,未嚐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號令;去人之恥,以嵩高其身;一人為剛,萬夫為柔,以大便其有力。"這種批判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實質性問題。

在譏切時弊的同時,經世派還探討了如何使國家振衰起弊的問題。他們根據儒學的"變易"觀,提出了"變法"主張。龔自珍大聲疾呼:"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孰若自改革?"魏源也強調:"變古愈盡,便民愈甚。"他們試圖在不根本變革封建製度的前提下,通過實行局部性的社會改革來興利除弊,使清王朝擺脫危機。具體地說,便是提倡"實政"、"實學",企求匡世濟民的實效。所謂"實政"、"實學",是指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一切政務和學問,諸如漕運、鹽政、農事、河工、兵製、刑律、吏治、科舉及邊疆地理等。所以龔自珍的《農宗》、《平均篇》、吳鋌的《因時論》、湯鵬的《浮邱子·醫貧》等,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均田"、"限田"主張,以期緩和當時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並問題。包世臣在《說儲》、《青口議》、《庚辰雜著》等著作中,主張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要重視發展工商業,闡述了"本末皆富"的道理;魏源的《籌漕篇》、《籌鹺篇》、《籌河篇》,以及林則徐的《畿輔水利議》等,都對治理漕、河、鹽三大政作了有益的探討。至於何秋濤的《溯方備乘》、張穆的《蒙古遊牧記》等書,則對我國的邊疆地理及與鄰國的關係作了開拓性的研究,提醒國人加強邊疆建設,抵禦外來之敵。

鴉片戰爭後,中國麵臨著西方的侵略,民族危機日亟;同時,歐風美雨東漸,又為時人提供了開眼看世界的機會。由是,經世派中一部分人開始向西方尋求救國之道,從而為傳統的經世思想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在這方麵,林則徐、魏源、姚瑩、徐繼畬最具建樹。

林則徐作為地主階級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者,不僅主張堅決抵抗外國侵略,而且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廣東主持禁煙的過程中,較早地擺脫了封建士大夫盲目虛驕的心理,為了解"夷情","日日使人刺探夷事,翻譯夷書,又購其新聞紙。"林則徐主持翻譯了《澳門新聞紙》、《華事夷言》,又把有關外國史地的資料譯成《四洲誌》。他還注意學習西方船炮技術,不僅購置西方船炮以為我用,而且組織人力摘譯有關船炮操作的資料,以便仿造西式戰船。林則徐以欽差大臣之尊,力倡探求域外新知,開了風氣之失。他被清政府遣戍新疆伊犁後,親自踏勘天山南北,積極組織當地群眾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並以兵農合一、屯墾戍邊的辦法,謀求增強西北邊疆的防禦力量。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他與龔自珍、林則徐等交往甚密,提倡經世之學。他曾代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助兩江總督陶澍籌議漕運、鹽政、水利諸政。鴉片戰爭期間,他參加浙東抗英鬥爭,後退而著述,在《四洲誌》的基礎上增補中外資料,於1842年撰寫成著名的《海國圖誌》50卷(後擴為100卷)。這部著作較為係統地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曆史、政情,總結了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魏源批評守舊者虛驕尚氣,"徒知侈張中華,未睹寰瀛之大。"他認為,要強國禦侮,首先要"洞悉夷情",了解世界。應當放下天朝大國的架子,麵對現實,承認西方有值得中國學習的"長技"。他說:"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建議,在中國設立兵工廠和造船廠,聘請"洋匠"來華施教;同時,譯西書,改革科舉考試製度,培養新式人材。他期待這樣就可使西方"長技"盡為中國所得。魏源肯定人民群眾在反侵略鬥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熱情讚揚了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他對在戰爭中暴露出的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深為不滿,要求改革內政,"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做到"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魏源最早從觀念形態上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鮮明主張,對其時和後來的思想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國圖誌》流傳到日本,也助益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姚瑩(1785--1853),字石甫,安徽桐城人。鴉片戰爭期間任台灣道,為抵禦英軍侵略作出了貢獻。戰後,他積極探求域外新知,"籌製夷之策"。1845年寫成《康輶紀行》一書,介紹中國西南邊疆及外國一些地區的史地風情,告誡國人警惕英國侵略野心,主張加強沿海與邊疆防務,學習西方的數學、天文學等"長技"。姚瑩自謂,"喋血飲恨"著《康輶紀行》,目的是在於"欲吾中國童叟,皆習見習聞,知彼虛實,然後徐籌製夷之策。""冀雪中國之恥,重邊海之防,免胥淪於鬼域。"這與魏源著《海國圖誌》的愛國動機是一樣的。

徐繼畬(1795--1873),字健男,山西五台人。1848年於福建巡撫任上成《瀛環誌略》10卷。全書以圖為綱,依次介紹世界各國的疆域形勝、風土人情及曆史變遷。卷帙雖遠遜於《海國圖誌》,但選材更為翔實精當。《瀛環誌略》是繼《海國圖誌》之後出現的又一部介紹世界史地的重要著作。王韜說:"近來談海外掌故者,當以徐鬆龕中丞之《瀛環誌略》,魏默深司馬之《海國圖誌》為矢,......此誠當今有用之書,而吾人所宜盱衡而矚遠者也。"

二、漢宋學的合流

在鴉片戰爭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由封建統治階級支持的漢學和宋學仍然在學術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漢學又稱考據學、樸學,曾在乾嘉時期鼎盛一時,成為清代的顯學。嘉道以後,漢學弊端盡露,受到廣泛的批評,開始步入衰途。不過,它餘威尚熾,仍然保持著一支人數可觀的著者隊伍,在經學、小學等研究領域中,有影響的學術著作不絕於世。宋學,又稱理學、義理之學,或性理之學,開創於宋代。由宋至明,這一學派分為程朱派和陸王派。自南宋後,程朱理學被奉為官方哲學,受到曆代統治者的扶植。清初,理學在清王朝的支持下一度顯赫,後因漢學的衝擊,被多數士人所冷落,沉寂了百餘年。但到嘉道年間,理學士人承漢學衰落之際,大力倡導,又使程朱理學出現了複興的局麵。許多理學家把漢學看作理學複興的最大障礙,不遺餘力地予以抨擊,重新挑起了漢宋之爭。方東樹(1772--1851)的《漢學商兌》(成書於1826年)是抨擊漢學最激烈的著作。作者在書中用程朱理學的觀點對漢學進行了全麵、係統的批判,斥責漢學"啟後學空疏之陋,"危害勝於"洪水猛獸"。在《漢學商兌》的影響下,一些理學中人紛紛著書立說,抨擊漢學,揚宋抑漢的風氣在學界形成。

19世紀50-60年代,全國各族人民的反清起義打亂了封建統治秩序,清朝統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學,試圖以此收攬人心,挽救統治危機。北京政變後,清政府為了樹立"正人立朝"的形象,大量起用講求理學的大臣。曾被閑置的倭仁、李棠階、吳廷棟等理學宿儒先後調入中央,委以重任。曾國藩被授為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掌握了很大的軍政權力。各地也都出現了不少理學名士,由是理學勢力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