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中國佛教人物

第一章 安世高

安世高(約二世紀),可說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他本名清,是安息國的太子,博學多識,信仰佛教。當輪到即位的時候,他讓位給叔父,出家修道。他精研阿毗曇,修習禪定,遊化西域各地;於漢桓帝建和初年(147),輾轉來到中國洛陽,不久即通曉華語。那時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已有相當時期,在宮廷內和社會上都有一些信徒。他們雖主要奉行祭祀,祈求福德,但也有切實修行的要求。安世高就為他們譯出有關止觀法門的種種經論。譯事大概到靈帝建寧中(170年左右)為止。隨後,他遊曆了江南的豫章、潯陽、會稽等地,後來各地就流傳有關於他的神奇故事。他晚年的蹤跡不詳,在華活動前後約三十年。

安世高譯出的書,因為當時沒有記載,確實部數已不可考。晉代道安編纂的《眾經目錄》,列舉所見過的安世高譯本,才加著錄,共有三十五部、四十一卷。其後曆經散失,現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其中,《七處三觀經》大概在道安(312-385)以後就成為兩卷本,而誤收《積骨經》和雜經四十四篇於內,未加區別;現經今人考訂,特將那兩種分列出來。另外,從翻譯用語等對勘,《五陰譬喻經》、《轉法輪經》、《法受塵經》、《禪行法想經》四部是否世高所譯,尚有問題。又《四諦經》一種,道安也說它好象是世高所撰,但現勘是譯本。

安世高的翻譯,有時用口述解釋,由他人執筆成書。這屬於講義體裁,在道安目錄裏著錄了《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便是這一類。此書在別的經錄也稱為《安侯口解》。這因世高原來是王族出身,西域來華的人都叫他安侯,所以經錄家就沿用了。還有魏吳時代(220-280)失譯本單卷《雜阿含經》,共收二十七卷,《七處三觀經》、《積骨經》也在其內,譯文和世高餘譯很接近,唐代智昇《開元釋教錄》就說它像是世高所譯,但未見舊錄記載,還不能確定。此外,道安目錄所載安世高的譯本現已失傳的,一共十三部十三卷。其中《十四意》和《九十八結》,道安都說像是世高的撰述。又《小安般經》一種,《開元錄》說它就是現存本《大安般守意經》除去注解所餘的部分。

關於安世高的翻譯,曆來各種經錄的記載互有出入。到了隋代費長房《曆代三寶記》,漫無簡別地羅列名目達到一百七十六種之多。其中好些沒有確實出處,隻推測是世高在河西和江南旅途中隨順因緣從大部譯出。後來《開元錄》加以刪除,還剩九十五部,而缺本幾乎占一半,是非辨別,自然很難說。現在仍以道安目錄所記載的為最可信。

安世高的漢譯佛典,可算是一種創作,內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就內容說,他很純粹地譯述出他所專精的一切。譬如,譯籍的範圍始終不出聲聞乘,而又有目的地從大部《阿含經》中選擇一些經典,且都是和止觀法門有聯係的。至於譯文形式,因為安世高通曉華語,能將原本意義比較正確地傳達出來,所以僧祐稱讚它說理明白,措辭恰當,不鋪張,不粗俗,恰到好處。但總的說來,究竟便於直譯。有些地方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