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西方軍事概覽(續)

第一章 特拉法爾加戰役

戰爭重起時,英國所處的是自從1781年以來最弱的地位。它現在不僅麵臨著法國和荷蘭的聯合艦隊,而且還必須對付法西兩國保持著的同盟關係----也就是說從提克斯克直到熱那亞的所有港口都可以供拿破侖使用,以擔負造船和避難的任務。另外,他也的確有入侵英格蘭的明顯意圖,因為在所有法國港口中都可以聽到造船工場的敲擊聲。他那個逐漸建立大海軍的計劃----目標為法國戰艦130艘,西班牙60艘,荷蘭20艘,熱那亞15艘----也並非空談。因為從1805年起,盡管連年征戰,可是到了1815年,法國艦隊的實力還是增強到戰艦103艘、巡洋艦55艘。(注:到1814年,英國海軍共有戰艦240艘、巡洋艦317艘和其他小船611艘。)

所以英國海軍現在不僅要應付在英吉利海峽中的聯合艦隊,而且還要阻止聯軍方麵的船隻----包括已經有的和尚在建造中的----離開港口出現在公海上。換句話說,在這種封鎖下,即使有一個支隊漏網逃走了,也決不會因此引起連鎖反應----就是不會再有第二個支隊又隨之逃走。特別是當1804年12月12日西班牙向英國宣戰之後,這個問題就變得更加難以解決了。

聯軍方麵的戰艦分布在以下地域:土倫11艘,卡塔赫納5艘,卡迪茲10艘,維羅爾9艘,羅徹福特3艘,布列斯特21艘,提克斯爾6艘。前兩個地方被納爾遜用12艘戰艦加以封鎖,第三個地方被奧德爵士的五艘戰艦封鎖,第四、第五和第六個地方由傑維斯和他的部下負責,一共用三十七艘戰艦在烏桑特和比斯開灣中進行封鎖,第七個地方則由凱茲勳爵的九艘戰艦,在北海方麵加以監視。此外在英國港口中還有5艘戰艦,在東西印度還另有12艘。所以在歐洲水域,英國海軍在數量上所占的優勢其實極其有限。

雖然實力並不充足,但因為英國海軍部遵守英國的傳統海軍政策,把重兵集中於海峽西麵,所以對於這個弱點多少有所補益。隻要烏桑特的岸邊有一支強大艦隊存在,同時麵對位於北海沿岸的凱茲支隊時,任何用平底船團入侵英國的企圖都是不現實的。所以英國海軍部製定了一條不可更改的原則:如果對方的被封鎖支隊逃出了港口,而負責封鎖的艦隊又無法迫使它接受會戰予以殲滅,就應該立即集中到烏桑特的附近,以增強那裏的艦隊實力。所以烏桑特乃是英國海軍防禦戰略的重心,因此在所有艦隊中,傑維斯的艦隊居於重要地位。如果他被擊敗,那麼凱茲就失去了掩護;進一步說,如果凱茲也被擊敗了,那麼除了氣候以外,再沒有任何東西足以阻止法國船團從布魯日渡海攻擊英國。拿破侖對於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雖然他並不太了解海軍戰術,而且也不太注意風向和潮流,不過作為一個海軍戰略家,他並不需要學習什麼新東西,因為戰略原理本身就是互通的。

雖然這個以特拉法爾加會戰為頂點的戰役,始於1805年3月2日拿破侖給在布列斯特的坎特曼中將和在土倫的維倫紐夫中將的命令。不過為了清楚地說明整個戰役的來龍去脈,就應該回溯到1804年12月12日,即西班牙對英國宣戰之日。

在那一天,拿破侖命令維倫紐夫突出土倫港,駛往西印度群島,並在馬丁尼克與梅塞斯會合,後者應從羅徹福特突出以與他會合。以後,在六十天後之內他應盡量使英國領地遭受損害,維倫紐夫則應駛往維羅爾,救出被封鎖在那裏的支隊,是由科頓上校所指揮的五艘戰列艦和兩艘巡洋艦。然後再進向羅徹福特。

1月11日,梅塞斯率領五艘戰艦和四艘巡洋艦,從羅徹福特潛逃出來向馬丁尼克駛去。一個星期之後,當納爾遜率領他的支隊前往波裏西歐海峽中的馬達裏拉群島時,維倫紐夫率領十一艘戰艦和九艘巡洋艦,駛出土倫港。聽到維倫紐夫逃走的消息後,納爾遜不考慮其他的可能性,認為維倫紐夫一定會駛往馬耳他或埃及,於是立即先向東趕去,於2月7日到達亞曆山大港。當他發現並無敵蹤時,又趕往馬耳他,在那裏才知道由於遇到了風暴,維倫紐夫已經被迫返回土倫。因為仍然相信維倫紐夫的目的地為埃及,所以在3月26日,為了攔截他的艦隊,納爾遜就讓他的支隊停駐在撒丁島以南的海麵上。四天以後,他才聽說維倫紐夫已經再次出海,不過納爾遜當然不知道維倫紐夫是在執行拿破侖3月2日的訓令。

這個訓令的目的是想在馬丁尼克集中一支擁有40艘以上戰艦的艦隊,主要部隊為坎特曼的布列斯特支隊,共有21艘戰艦和6艘巡洋艦;以及維倫紐夫的土倫支隊,共有11艘戰艦和6艘巡洋艦。在航行途中,前者應救出被封鎖在維羅爾的科頓支隊,共有四艘戰艦和兩艘巡洋艦;後者應救出在卡迪茲的西班牙支隊,這是由格拉維拉所率領的7艘戰列艦。在馬丁尼克,梅塞斯也要率領5艘戰列艦和4艘巡洋艦加入進來,等到全部兵力集中之後,就由坎特曼任總司令,指揮這個聯合艦隊向烏桑特進發,攻擊那裏的英國艦隊,並繼續向布魯日前進。維倫紐夫所奉的命令,是要在坎特曼之前先達到馬丁尼克,在那裏等候四十天,如果四十天之後坎特曼還未來到,就駛往卡迪茲,在那裏另有新的命令等候他。

為了方便起見,在沒有說到以下的作戰過程之前,首先分析一下這兩位主將----維倫紐夫和納爾遜的性格。

維倫紐夫要比納爾遜小五歲,一個生於1763年,另一個生於1758年。他是一個法國貴族出身的海軍軍官,在大革命中屬於少數未被清算的幸運兒,並且升官極快。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一個飽學之士,若在海軍部中工作似乎十分適當,但並不適於擔任指揮工作。雖然他並不缺乏個人勇氣,但本質上卻是一個失敗主義者。他不相信拿破侖的侵英計劃,他對於他的部下和盟友都缺乏信心,更糟糕的是對他自己也缺乏信心。在尼羅河口的戰鬥中,他所指揮的艦隻是兩艘逃走的法國戰艦中的一艘。從此以後,他對於納爾遜總是心存畏懼。

納爾遜的個性完全不同。他是一個果敢而富有想象力的戰術家,具有獨立的眼光,有野心,對於自己的名譽非常敏感,有時甚至向慕虛榮,而且常常侮辱他不喜歡的人。他的精神勇氣十分罕見,比如在聖文森特海戰中,他單獨脫離戰線去突擊西班牙前衛艦隊的行動所表現的那樣。格林菲爾在納爾遜的傳記中說:"這種個人的主動精神,超人的英勇行為,都是海軍史上史無前例的。"他在尼羅河口、哥本哈根和特拉法爾加等各次戰役中,所表現的英勇都是很少有人能夠匹敵的。雖然如此,他卻是一個平庸的戰略家,因為他從未認清戰略學是一種科學,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科學,但它至少是以事實而不是以直覺為基礎的。在1804年和1805年之間,最重要的戰略性的事實就是拿破侖的海軍對英格蘭的威脅,可是在這一時期納爾遜的信件中,總共隻有一次提到"侵入"的字樣,而且最巧合的是,這還是當拿破侖已經放棄了侵英企圖之後的事情。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地中海方麵,即使是並不聰明的維倫紐夫,在鬥智方麵都可以占他的上風。納爾遜所未能認識到的是,在這個時候,戰略重心是在英吉利海峽而不是撒丁島的海岸和尼羅河口。不過盡管有這些缺點,他依然是英國有史以來的最偉大海軍將領。

3月10日,納爾遜率領他的支隊,還停留在撒丁島西南角上的帕爾馬灣,當他聽說維倫紐夫正在裝載部隊的消息,他立即揚帆往土倫。他在那裏發現一切的征候,都表示維倫紐夫是準備出海了,但他仍然堅持原來的看法,認為維倫紐夫最可能的目的地還是埃及。所以他又回到帕爾馬灣,因為從那裏他可以掩護納普爾斯和西西裏,封鎖通往埃及的主要海路,如果維倫紐夫的目的是出大西洋,那麼這個位置也便於向西迎擊。3月30日,維倫紐夫按照拿破侖的訓令,從土倫出發向卡迪茲前進以會合格拉維拉的支隊,然後再駛往西印度。

納爾遜於4月4日才第一次獲得維倫紐夫離去的消息。3月31日,他的一艘巡洋艦在土倫西南60哩的海麵上,發現了維倫紐夫的艦隊----在帕爾馬以西約300哩。這個消息使納爾遜向海軍部報告說:"我將向埃及推進。"他的視線仍注意著埃及,相信維倫紐夫是先向卡利塔島進發,然後再繞過非洲海岸以達亞曆山大港,所以他把他的兵力置於撒丁島和卡利塔之間。但是他在這樣布署之後,又擔心維倫紐夫會繞道撒丁島北麵,於是又把他的艦隊移到巴勒莫以北50哩的烏斯提卡島,並於4月7日到達該地。

同一天,維倫紐夫也到了卡塔赫納海外,此時奉命封鎖格拉維拉的奧德爵士已經接到了斯特拉漢爵士的警告,後者奉納爾遜的命令,正護送返回英國的運輸船隻經過阿爾吉西拉斯,他於4月8日看到維倫紐夫從海峽中駛出。因為奧德手中隻有四艘戰列艦,這個消息使他左右為難。他是應該原地等候納爾遜呢,還是應該向烏桑特集中呢?當斯特拉漢告訴他納爾遜正在封鎖通住埃及的海路時,他就作了最後的決定----奧德留下他的巡洋艦與維倫紐夫保持接觸,自己在發了一個通信給海軍部之後,就開始向北進發。

他的通信是非常高明的,盡管納爾遜對他極為不滿,甚至對他進行辱罵,可是從這個文件上可以看出來,他對於戰略情況的了解要比納爾遜清楚。這個文件的內容如下:

"我相信敵人在卡迪茲不會停留太久,其向西進發的可能性最大,因為這樣可以突然集中幾個支隊的兵力。拿破侖可能希望在海峽中獲得一個暫時性的優勢,使他可以對我們進行一次致命的打擊。"

這的確是拿破侖的意圖。在猜透了敵人的計劃之後,奧德就出發去增強戰略重心----烏桑特。

4月9日,維倫紐夫在卡迪茲港口下錨,用訊號通知格拉維拉出來。但是他卻非常擔心納爾遜會尾隨而來,到下午一時,他不再等候格拉維拉,而是起錨開船,讓西班牙人跟在他後麵蹣跚前進。

不久,因為維倫紐夫並未在提爾亨尼亞海出現,納爾遜就將他的部隊從烏斯提卡移到托羅,這是靠近帕爾馬灣的一個小島。4月18日,他聽說維倫紐夫的艦隊,已於4月8日在直布羅陀海外被發現時,他向英國海軍部報告說,因為他的森嚴戒備,敵人發現已不可能向地中海進犯了。第二天,他又發出另一個報告說他感到滿意,因為已維倫紐夫不再向西印度群島進發,而好像是以愛爾蘭和布列斯特為目標,他則正在西西裏島的附近。雖然時間已經遲了,但卻是絕對依照海軍部早已確定的原則。

由於惡劣天氣的延誤,納爾遜直到5月6日才到達直布羅陀。在那裏他碰到正在葡萄牙的坎貝爾少將,他告訴納爾遜,維倫紐夫正在駛往西印度的途中。納爾遜一向是容易衝動而且血氣言剛,馬上就下了決心,於5月10日,率領10艘戰艦和3艘巡洋艦橫渡大西洋。

對於這一點,格林菲爾上校作了如下評述:

"納爾遜立即向西印度進發的決定是否合理,似乎頗有疑問。當拿破侖的"英格蘭軍團"在布魯日的準備如火如荼的時候,維倫紐夫的行動與運輸這支兵力越過海峽,似乎無可避免的具有關連。不管維倫紐夫已經到那裏去了,他卻已經比納爾遜早了一個月,所以一個比較合理而謹慎的假定就是認為法蘭西艦隊是在進行誘敵行動,以引誘英國海軍離開海峽地區。而且當這支誘敵艦隊已經在西方和南方失蹤時,不久就可能掉轉頭來,向最後和具有決定性的目標進發。所以當維倫紐夫已經失蹤很久之後,再向西印度群島進發,這實在相當冒險。從全麵戰略的觀點來看,納爾遜應該向布列斯特前進。在這種捉摸不定危機四伏的情形中,這似乎最安全的辦法。"

格林菲爾上校也指出根據另一個理由,納爾遜也應該與傑維斯會合在一起。英國海軍部在5月10日,應該已經接到他在4月19日發出的通信。該部隊對於維倫紐夫的行動真象必已早有所知,所以應該自有安排,對維倫紐夫進行追擊。在這種環境下,如果納爾遜也向西印度進發,那麼追擊的就不隻一個支隊而有兩個支隊了。事實上也的確幾乎如此。當海軍部從奧德(4月30日)和間諜方麵得知維倫紐夫已向西印度群島進發的消息,海軍部長巴爾漢勳爵立即命令科林伍德中將,率領11艘戰列艦出發追擊。當科林伍德已在追擊途中時,僅僅是出於偶然,他才知道納爾遜早已在追擊中。如果這個偶然事件沒有發生,那麼就會有21艘戰艦去參加這個"追逐野鵝"的行動。(注:在直布羅陀,納爾遜曾經派貝克頓爵士去掩護克萊奇將軍通過馬耳他。其次,海軍部命令貝克頓增強在維羅爾的卡爾德。5月17日,貝克頓駛向北方,10天後他接近芬尼斯特裏,與科林伍德相遇,後者告訴他納爾遜已經率領10艘戰艦,早已在追擊之中。)

6月4日,在迅速航行之後,納爾遜進入了巴爾巴多斯,柯齊拉尼少將在那裏率領兩艘戰艦加入進來。在那裏他獲得了一個錯誤的情報,說有人看到法國艦隊在聖路西亞的上風方麵出現,結果他錯過了他的敵人。5月14日,維倫紐夫到達馬丁尼克時,發現梅塞斯已經返回羅徹福特,而坎特曼還沒有到達。後者仍被封鎖在布列斯特港中,拿破侖已經不想拖延下去,已於4月29日,派馬哥農少將率領兩艘戰艦,把一個命令送給維倫紐夫,命令他在西印度群島停留35天,如果坎特曼還是不能與他會合,就駛往維羅爾,接出封鎖在那裏的15艘船,接著再救出困在布列斯特港中的21艘船,最後集中兵力進入英吉利海峽,出現在布魯日的前方。

馬哥農於6月4日到達,在6月7日又接獲了納爾遜已到西印度群島的消息。這個消息使維倫紐夫的神經大為緊張,於是竟不顧新命令,於6月10日匆匆返回歐洲。兩天之後,納爾遜到了安提瓜,他猜到維倫紐夫正在返回歐洲的途中,不是到卡迪茲就是土倫,更加可靠的是後者,因為他在這時曾經寫信說:"他們可能幻想以為可以直達埃及,而不受到任何的阻礙。"----所以他決定返回直布羅陀。(注:拿破侖似乎十分明了納爾遜的固執想法。4月20日他寫信給狄克裏斯說:"納爾遜可能又會向埃及作第二次的航行。"23日,他又命令在荷蘭報紙上發表法軍一萬人在埃及登陸的消息以欺騙納爾遜。)出發之前,納爾遜派了比時斯華爾茲上校指揮的寇裏克斯號雙桅船去通知海軍部說他已經回來了----這艘船在回國途中,於6月14日看見法國艦隊正沿地中海航向以北行進。這就適足以證明維倫紐夫是駛往比斯開灣,而並不是象納爾遜料想的那樣向直布羅陀海峽前進。7月7日,寇裏克斯達到了樸茨茅斯,而7月19日,納爾遜也在直布羅陀海峽拋錨。

7月18日在斯巴特角岸邊時,納爾遜曾與科林伍德通信,後者正在擔負封鎖卡迪茲的任務,他給與納爾遜的回信,足以使對方認清當前的戰略情況。科林伍德的見解是:他相信拿破侖的目的在於愛爾蘭,維倫紐夫的艦隊現在會首先接出維羅爾支隊,繞著比斯開灣走,再救出羅徹福特的兵力,於是就有可能集中34艘艦船,出現於烏桑特前方,在那裏可能再加入20多艘船隻。他補充說:"當法國政府眼睛盯著大目標時,就決不會再留心細微末節。他們逃向西印度是為了躲避我方海軍,這是他們行動的最大障礙。這個夏天一定會有大事發生"。

7月20日,納爾遜在直布羅陀上岸,這是自從1803年6月16日以來第一次。在同一天他寫信給巴爾漢勳爵說,除非俄國的巡洋艦能夠代替現在正從地中海北部撤出的科林伍德的兵力,否則法國人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運送陸軍前往沙西尼亞、西西裏、莫裏亞或埃及。為了這個任務,他一再要求增派巡洋艦和單桅船前來。從他列舉的地名上,就可以發現他雖然已收到7月18日科林伍德的來信,納爾遜還是沒有改變其舊有觀念。8月3日,納爾遜才奉命駛往烏桑特以與傑維斯會合在一起。

正當此時,又發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使拿破侖的計劃受到巨大影響。1804年5月12日,皮特再度執政,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另一個同盟。他的計劃一部分是以1804年杜莫裏茲的《論英格蘭的防禦》一文為根據。同盟的構成預定為英格蘭、俄羅斯、奧地利、瑞典和納普爾斯。經過一年談判,1805年4月11日,英俄兩國簽訂了一個條約,接著在8月9日,俄奧兩國之間又簽定了另一個條約。他們也曾征求普魯士參加,但遭到拒絕。這些條約規定俄國應出兵18萬,奧國30.5萬,瑞典1.2萬。英國對於每10萬兵額,每年支付輔助費120萬鎊,但總兵力以40萬為限,用來對法西兩國作戰。

當寇裏克斯號到達樸茨茅斯之後,比特斯華爾茲上校前往倫敦,並於8月9日向巴爾漢勳爵報告。後者立即認識到了比特斯華爾茲報告的重要性,於是立即通知傑維斯,要他命令斯特爾林少將解除羅徹福特的封鎖,去增援在維羅爾港外的卡爾德爵士。此外,傑維斯也應命令卡爾德,一旦獲得了增援之後就應該立即向華尼斯特裏角進行,從那裏再向西巡航,在六七天之間行走三四十裏格的距離。因此,到1805年7月,拿破侖的戰略目標已經完成了一大半。除了布列斯特與卡迪茲以外,所有其他的法西兩國的港口都已經解除了封鎖。

維倫紐夫於7月2日已經通過了阿左裏斯海,7月22日在濃霧之中,接近芬尼斯特裏。如果濃霧不散,那麼他可以駛過卡爾德的十五艘船隻而不被發現,於是就可以與在布列斯特的坎特曼會合了。但是正午時候,霧幕升起了,卡爾德的一艘前哨巡洋艦報告發現了法國艦隊。下午五時,雙方進行了一次並非決定性的交戰,有兩艦法國軍艦下旗投降。雖然7月23日雙方艦隊仍在接觸中,但並未再戰,次日卡爾德向北進發去會合傑維斯,維倫紐夫也張著滿帆向維哥灣前進,於7月28日到達。從那裏再駛向維羅爾,並於8月1日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