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1 / 3)

第二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侵略者的"還擊"

德國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以後,又轉向波蘭開刀了。波蘭位於歐洲大陸的東部,東接蘇聯,南界捷克,北臨波羅的海。占領了波蘭,德國就消除了它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又可作為將來進攻蘇聯的基地。波蘭的煤礦很豐富,冶金、化學、機器、造船等工業也相當發達。掠奪波蘭的人力物力和資源,能加強德國法西斯的戰爭能力。

本來,希特勒還想采取威脅訛詐的手段吞並波蘭。可是,沒有達到目的,隻好訴諸武力了。

1939年8月31日晚上,德國一百五十萬大軍已經進入靠近波蘭的邊境的前沿陣地,隻等第二天佛曉出擊了。

但是,希特勒總得耍弄一些花招,向德國人民和世界輿論交代一下:這場德國進長皮幸的侵略是怎樣突然發生的。在他的造謠專家、宣傳部長戈培爾和秘密警察頭子希姆萊的幫助下,希特勒早已精通此道了。在進攻的前一個星期,希特勒對他的將軍說:"提出發動戰爭的宣傳上的理由,不必管它說不說得通。"他得意地告訴手下:"勝利者在事後是沒有人問他當初說的是不是實話。發動戰爭和進行戰爭,是非問題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勝利。"

所以,希特勒在他下令出擊的前一天,還在電台上廣播了他對波蘭的和平建議,說得娓娓動聽。

到了8月31日晚上,一個黨衛軍的頭目早已等在靠近波蘭邊境的格萊維茨,作好準備。當晚八點,他接到行動的"密令",讓一支德國的黨衛軍官兵,穿上波蘭陸軍的製服,化裝成波蘭軍隊,向德國的邊境的格萊維茨電台,發動了一場"進攻"。為了使現場有戰鬥激烈的氣氛,他們還讓一個從集中營被弄來的囚犯穿上德軍製服,把他當場擊斃。然後,這支"波蘭陸軍"還用波蘭語在電台廣播了向德國"挑戰"的聲明。其實,這一切"侵略戰爭"都是根據希特勒的指示進行的,目的是要蒙蔽各國人民,好象戰爭是由波蘭引起的。

果然,緊接著,柏林電台就廣播了波蘭"進攻"德國的消息。第二天,九月一日早晨四時四十五分,按照早已計劃好的"白色方案",德國以六千門大炮,兩千架飛機,兩千八百輛坦克為先導,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

然而,這套騙人的把戲就連德國人自己也不相信。將近十點鍾的時候,希特勒從總理府坐車到國會發表演說,一路上冷冷清清,並無一人向他歡呼。當希特勒厚著臉皮在國會中說:"昨天夜間,波蘭正規軍向我們領土發起第一次進攻。我們已開始還擊"的時候,就連那些由他指定的傀儡議員們,也隻是報以稀稀拉拉的掌聲。

德國進攻波蘭以後,由於英法與波蘭訂有同盟條約,被逼得無路可走,才在9月3日先後對德國"宣戰"。人們一般把德國進攻波蘭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戰爭開始以後,英法實際上是宣而不戰,既不顧在危急中的波蘭頻頻呼救,不給援助,又在西線按兵不動,發明了舉世傳為笑柄的"靜坐戰"。當時,德國在西線隻有二十三個師,而在它的對麵,僅法國就有一百多個師,可是他們卻躲在鋼筋混凝土的工事裏,無所事事。

德軍突破波蘭防線以後,每天以五六十公裏的速度向前推進,很快就逼近波蘭首都華沙。九月十六日,波蘭政府逃之夭夭,流亡到倫敦去了。不屈的華沙守軍與民眾拒絕向德軍投降,他們英勇頑強地抵抗了二十多天,直到9月28日,華沙才告淪陷。幾天以後,波蘭全軍覆沒,它成了西方帝國主義綏靖政策又一個犧牲品。

"法國的事業沒有失敗"

德國攻占波蘭以後,又連續占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然後,在1940年5月,他們繞過了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攻入了法國。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在任期間修築的一條在法國東部邊境的防禦陣地體係。1929年開工,1934年完工。防線內堡壘林立,地下築有堅固工事,還有地下鐵道,隧道公路和各種生活設備。法國政府以為有了這道防線,就可以安然無事了。所以當德軍突然打進來的時候,全國上下一片混亂。政府官員更是驚恐萬狀。

這怪得了誰呢?在這次大戰以前,法國政府和英國一起,對希特勒的軍事擴張一再妥協退讓,使捷克和波蘭很快被德國占領了,大大助長了希特勒的擴張野心。德軍很快又占領了北歐和西歐的小國,打破了"西線無戰事"的平靜,順利繞過了法國自以為萬無一失的"馬奇諾防線",深入法國境內。戰爭是無情的,毫無警惕的法軍一觸即潰,巴黎危在旦夕。那幫隻知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政府官僚和豪紳、將軍們倉皇出逃。1940年6月20日,法國貝當政府宣布投降,乖乖地把法國奉送給希特勒。

6月21日,在巴黎以北四十五英裏的貢比涅森林的一片空地上,法國政府代表向德國法西斯簽字投降。六月,是法國最可愛的月份,而如今卻陷入了恐怖不安之中。下午三點多,希特勒坐著汽車來了,跟著他的還有其他高級官員和將領。

希特勒所以選中貢比涅森林作為接受法國投降的地方,是為了增強他報仇雪恥的甜美滋味。二十二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正是在這個地方簽字投降的。1919年11月11日,在那個寒冷的早晨,五點鍾的時候,法國元帥福煦在停在這裏的一節火車車廂,命令德國使節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當時,希特勒還是德軍中一名默默無聞的下士。今天,就是他,在仍然是當年那節生了鏽的古裏古怪的車廂中,坐在當年福煦元帥坐過的那張椅子上,命令法國代表俯首投降。停戰的條款是非常苛刻的,不容討價和拖延。第二天(6月22日)下午,法國政府代表簽了字。

當代表們離開的時候,開始下起霏霏細雨。一群德軍工兵正起勁地開始移動那節具有曆史意義的車廂。

"運到哪裏去?"一個美國記者問。

"到柏林去!"

法國完了嗎?法蘭西獨立自由的精神完了嗎?不!這裏先講一個小故事吧。當法國貝當政府逃到南方波爾多,還沒有簽字投降的時候,有一天傍晚,在一家咖啡館裏,前任總理賴伐爾還在對四座高談闊倫"大局"。他說:"我一向主張法國應和希特勒與墨索裏尼合作。"他向聽眾擔保,如果政府聽他的話,法國一定是個和平快樂的國家。突然間,一位身穿黑禮服的年老紳士打斷了他的話問題:"你是總理大人賴伐爾先生嗎?"賴伐爾還未及回答,這位老先生伸出手來,對準賴伐爾的臉上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在眾人嘩然紛亂之中,老先生不見了。事後聽說,這位老先生的兒子是一個飛行員,在對德國的戰爭中已經殉國了。一個紳士尚且如此,具有鬥爭傳統的法國人民當然不會甘心屈服了。

在法國軍隊當中,有個剛剛被任命為國防部次長的人,名叫夏爾·戴高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個上尉,在凡爾登戰役,身負重傷,被關在德國俘虜營中,戰後才回國。第二次大戰爆發後,他針對德國閃電戰襲擊波蘭的教訓,一再提出以機械化部隊對抗機械化進攻的建議,但是都被當時法國陸軍的元老們一一否定了。他是個堅決主張抵抗德國侵略的人,可是在當時的法國政府中,他是孤立的。

在法國準備向德國投降後,戴高樂在機場上送別英國斯皮爾斯將軍,在飛機起飛前的一刹那,戴高樂猛地縱身跳上弦梯,進入那架小飛機的機艙內,"砰"地關上了機門,同英國將軍一起飛到了英國。因為他反對投降,他決定在國外繼續抗擊德國侵略者。

不久,戴高樂在倫敦電台發表了《告法國人民書》,表示決心為維護法國的自由和獨立而戰鬥。他向法國人民和全世界莊嚴宣布:

"法國的事業沒有失敗......法國並沒有被孤立。......無論發生什麼事,法國的抵抗火焰都不能熄滅,也決不會熄滅。"

戴高樂的聲音震撼著三千萬法國人民的心靈。在他的旗幟下,集中了來自各方的法國自由戰士,在戰敗德法西斯的鬥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德軍占領下的法國國內,各地人民成立了許多地下抗德組織。很多工人都投奔了"馬基"(是法國科西嘉島語"叢林"的意思)。從此,"馬基"在法語詞彙中,成為"遊擊隊"的稱呼。他們組織示威遊行,破壞敵人軍火庫,破壞鐵路,襲擊敵人。在1943年一年中,遊擊隊在鐵道上就進行了二千零九次出擊和破壞活動,使德軍防不勝防,疲於奔命。1944年6月6日,在法國共產黨領導和組織下,千百萬法國人民奮起戰鬥,武裝起義奪取了巴黎,配合同盟軍作戰,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英吉利海峽的空中戰

法國投降了,那麼英國呢?

德軍進攻西歐各國的消息傳到倫敦,人們立刻緊張起來。議員們齊聲譴責首相張伯倫。正是他的錯誤政策使德國為所欲為的。張伯倫被迫辭職下台,幾個月以後,他就死了。接替張伯倫擔任首相的是原海軍大臣丘吉爾。他組成了保守黨、工黨和自由黨的聯合政府。丘吉爾在下院發表的一篇著名的演說中說:

"我沒有別的,我隻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大家。......我們的政策就是全力在海上、陸地和空中進行戰爭。......我們的目的,就是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

但是,當時的局勢是非常嚴重的。德軍幾乎占領了整個西歐,隻剩下一個隔海相望的英國了。

希特勒本想渡海進攻英國本土,但他自知德國的海軍不如英國,於是決定依靠空軍,發動空中的閃電戰,想先奪取製空權,來為德軍登陸掃清道路。這個任務落到那個掌握空軍大權的帝國元帥戈林的身上。他為此製定了"鷹計劃",從8月12日開始,就有計劃地襲擊英國空軍的雷達站和機場。但是,當英國空軍奮起反擊以後,德國受到了很大的損失。於是戈林決定集中摧毀英國的戰鬥機群。從8月24日到9月6日,戈林每天派出一千多架飛機,以數量的優勢在英國上空與英國空軍進行空戰,並轟炸它的基地和指揮係統。英國的駕駛員一個月內每天要起飛好幾次,雖然很英勇,但也很疲勞了。南部的五個戰鬥機場遭到巨大破壞。七個關鍵性的指揮係統,有六個受到猛烈的轟炸。有四百四十六架戰鬥機被打毀打傷,有四分之一的駕駛員犧牲或受重傷。正如丘吉爾後來說的:"如果這種情況再繼續幾個星期,英國在天空中就沒有有組織的防禦力量。入侵幾乎肯定是會成功的。"

可是戈林指揮的空軍,從9月7日起把它的目標突然改為大規模夜襲倫敦等城市去了。這使得英國空軍大大地緩了一口氣。

為什麼發生這麼大的轉折和改變呢?原來在8月23日晚上,有十二名德國轟炸機駕駛員奉命對倫敦郊外的飛機工場和油庫進行轟炸,但由於航向錯誤,把炸彈扔到倫敦市中心去了,炸毀了很多住房,傷了很多老百姓。為了報複,英國空軍第二天晚上也派了八十一架飛機轟炸了柏林。那天晚上,柏林上空濃雲密布,英國空軍隻有半數找到了目標,柏林的損失並不大。可這件事對德國的士氣影響卻很大。因為柏林第一次受到轟炸,也是戰爭開始以後,第一次在德國首都打死了德國人。早在大戰之前,戈林就曾經吹噓德國的防空能力,說:"一顆炸彈也扔不到魯爾(德國的工業區)來。要是有一架敵機到達魯爾的話,我的名字就不叫赫爾曼·戈林,你們叫我什麼都行。"現在英國的炸彈竟落到了首都柏林來了。英國空軍還撒下了許多傳單,上麵寫著:"希特勒要打多久就打多久!"而德軍居然連一架英軍飛機也沒給打下來。戈林的牛皮吹破了!

於是希特勒和戈林改變了對英國空襲的目標。從9月7日到11月3日,倫敦連續五十七個夜晚,遭到德國空軍的恐怖襲擊,每天平均有兩百架轟炸機狂轟濫炸,先是重磅炸彈和燃燒彈,炸得倫敦市區到處起火,硝煙彌漫。接著是延時炸彈,使大段大段的鐵路線、交通樞紐和重要道路多次中斷。在這頭三個月的空襲裏,德國空軍投下了一萬多噸炸彈,炸死居民一萬二幹六百多人,受傷和無家可歸的不計其數。但是英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他們仇恨法西斯暴政,沉著應戰。起初,人們遇到空襲就進入防空壕,地下鐵道。後來,到了大轟炸的嚴重階段,他們反都不害怕了,不再進入地下,而是登上屋頂,手拿望遠鏡和步話機,組織對空監視網,有的報告敵機的動向,配合飛行員作戰;有的報告火警的所在;有的組織搶救火災;有的組成拆卸延時炸彈的信管的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