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十九世紀中期的資產階級改革與革命(1 / 3)

第五卷 十九世紀中期的資產階級改革與革命

第一章 英國的自由主義改革

一、自由黨的執政

繼30-40年代國會選舉製度改革以及廢除穀物法和航海條例等項改革之後,英國在自由貿易政策的推動下經濟更得到長足進展,取得了在世界上的工業壟斷地位。

19世紀50-60年代執行自由貿易政策的主要是自由黨。在這20年中自由黨執政15年以上,保守黨隻執政4年多。自由黨主要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它的上層領導人物又多是同資產階級集團有密切聯係的貴族。他們中有很多人原屬托利黨,後因支持自由貿易政策而轉入輝格黨,如這一時期英國政治舞台上最著名的人物帕麥斯頓和格拉斯頓就是如此。他們是貴族代表,卻又轉入自由黨執政。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到19世紀中期以後,當政的工業資產階級仍然把君主製、上院、貴族的閑職厚祿以及國教教會等都保存下來。

英國資產階級在實行經濟上的自由貿易政策的同時,在政治上也實行了"自由主義"統治。當時英國政權的真正中心,不是女王維多利亞,也不是內閣,而是國會。資產階級通過國會使內閣執行自己的意誌。國會權力很大,地方和各郡也享有一定自治權,國內不存在龐大的軍事官僚機器,這是與大陸各國不同的。英國在政治生活中容許有較多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工人團體及民主團體可以合法存在,賦與外國革命流亡者以避難的權利等。從1849年秋天起,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住在英國。1864-1872年倫敦是第一國際總委員會所在地。1858年取消了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製。英國的自由主義政治是國內階級矛盾緩和的產物。它的"世界工廠"的地位和占有廣大殖民地,不僅使資產階級取得驚人的利潤,而且也使英國工人得到了較高的工資,生活狀況有一定改善。這就使階級矛盾緩和,社會秩序穩定,資產階級的統治很少受到威脅。事實證明,當工業革命完成,大機器生產的工業資本主義發展起來後,為適應經濟基礎的這一變化,政治上層建築日益呈現出自由主義的傾向是必然的。隻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資產階級實現穩定的統治秩序,為經濟發展創造安定的環境。這是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中的一般規律,英國體現得最早,也最典型。

二、第二次國會改革

經濟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給英國帶來了發展和繁榮。而發展又提出了更進一步改革的要求。1832年的國會選舉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取得了選舉權,但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鄉村廣大勞動人民則還沒有得到這種權利。30-40年代開展的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就是工人階級為爭取普選權而進行的鬥爭,結果失敗了。但是,廣大群眾要求改革選舉製度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工人階級和中小資產階級的廣大階層都參加了資產階級激進派領導的爭取國會選舉改革的鬥爭。到60年代中葉,這一運動更加具有了廣泛的群眾性。如此廣泛的群眾參加爭取改革選舉製度的鬥爭,說明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後,一般群眾的公民意識和對政治的參與意識大為提高了。

1865年,資產階級激進派領袖科布登和布萊特領導建立了"全國改革聯盟"。馬克思和第一國際總委員會積極支持英國工人參加爭取國會改革的鬥爭。為爭取工人代表進入國會,1866年產生了"倫敦工人協會",英國工聯領袖、第一國際領導人奧哲爾、克裏默等在協會中起著領導作用。

在全國改革聯盟的領導下,1866年爭取國會選舉改革的運動在全國蓬勃展開。迫於群眾運動的壓力,約翰·羅素的自由黨內閣在當年8月向國會提出了一項改革法案。這個法案雖然隻增加40萬選民,還是遭到保守黨議員的堅決反對,被下院否決了。這更引起了廣大群眾特別是工人的憤怒,各大城市發生了大規模的群眾集會和示威遊行。根據全國改革聯盟的號召,1866年7月23日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了約20萬人參加的群眾大會。政府下令軍警阻攔,但群眾衝進了公園。9月24日曼徹斯特有10萬人參加集會示威,大部分是工人。10月16日格拉斯哥15萬人集會,並舉行了示威遊行。1867年4月22日伯明翰舉行了15萬人參加的群眾示威集會。

1866年7月德爾比上台組成保守黨內閣。在德爾比內閣裏起主要作用的是擔任財政大臣的本傑明·狄斯累利。他是19世紀下半期英國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認為,改革已勢在必行。於是就把他曾反對過的自由黨格拉斯頓的改革方案接過來加以修改,在1867年向國會提出一項新的改革法案。該方案經國會討論通過後,於1867年8月15日由維多利亞女王簽署批準,成為正式法律。法案要點包括:取消46個"衰敗城鎮"在下院的席位,將其轉給工業城市;降低選民財產資格,鄉村選民資格由年收入15鎊降為12鎊;城市中一切房東和每年交房租滿10鎊,能繳納濟貧稅並在某一選區住滿一年的房客,都有選舉權。這一法案使選民人數從1866年的135.9萬人,擴大到1868年的245.5萬人。城鎮選區的公民,除寄宿的工人外都取得了選舉權,但農業工人和不住在城鎮選區的產業工人,包括絕大部分礦工,都沒有選舉權。這就是英國曆史上的第二次國會選舉製度改革。到1885年,英國才把選舉權普及到城鎮選區和各郡的男性居民。

1867年德爾比-狄斯累利內閣還實行了一項關於工廠立法的改革,把工廠立法條例普及到有50名工人以上的企業,過去隻在少數最大的工廠裏實行。

1867年改革雖然還與普選製度有很大距離,但它擴大了選民範圍,進一步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英國還實行了文官製度的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更加得到加強。

19世紀中葉以前,英國的官吏任用存在嚴重混亂和舞弊現象。反映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的自由主義者極力主張改革。1848年財政大臣格拉斯頓組織專人就文官製度問題對財政部、海軍部等部門作了詳細調查,1853年底寫出了《關於建立常任文官製度的報告》。報告尖銳批評了當時文官製度中存在的弊端,對文官的錄用、考試、晉升、分級等提出了一整套建議,建議的中心是要求確立公開競爭的考試製度,擇優錄用。這個報告雖然在提出不久就在1855年2月被國會否決,但是它的內容則成為50-70年代英國文官製度改革的基本依據。1855年英國政府對文官製度進行了初步改革,要求在任命文官時要從被推薦的候選人中進行考試後錄用,而且隻限於以往充任低級職務的年輕人。

1868年上台的格拉斯頓自由黨內閣,曾力爭用公開競爭的考試製度任用文官。1870年6月,以樞密院名義頒布了關於文官製度改革的命令,規定以公開競爭考試來錄用文官,但外交部和內務部除外,某些高級文官仍可不經考試直接由大臣任命。從此建立了公開競爭考試的原則。後來經過不斷的補充修正,使文官任用製度逐漸完備起來。

文官製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員的素質,保證了一定的效率;而且他們一般任期較長,不隨內閣更迭而更換,有利於政策的連續性和政局的穩定。這些都是有利於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

第二章 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改革

一、穩定局T麵的形成

拿破侖三世統治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共存在18年,於1870年滅亡。但是就在這短短的18年內,法國得到了迅速發展,完成了工業革命。這是與第二帝國建立所形成的政治局勢和帝國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分不開的。

政局的穩定從來都是經濟發展的必需條件之一。帝國的建立提供了這樣的條件。如同第一帝國建立時以強製手段克服當時的混亂與動蕩一樣,第二帝國建立後也使用了強製性的手段實現政局的穩定。帝國在政治上取消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解散了國民自衛軍,停止了政治俱樂部的活動,集會結社也要經過當局的批準。在政府官員和議會議員中,嚴格執行"服從憲法和效忠皇帝"的宣誓,凡屬反對皇帝和危害國家罪,均由最高特別法庭審理,而且是終審判決,不得上訴。在地方上,實行省長專權的製度,省長有權不經法律程序而宣布某些決定,包括封閉報刊。按規定,省長需在65歲時退休、不稱職者要撤換。在1858年1月巴黎發生企圖謀殺皇帝的爆炸案後,拿破侖三世於2月頒布《治安法》,規定對反對皇帝、政府者,破壞社會安寧者和從事謀殺活動者嚴厲懲處。大批人被監禁,驅逐出國,流放海外或處死。對官員隊伍也進行了清洗。幾個月內被免除職務者包括了內政大臣、巴黎警察局長、4名省長等高級官員在內的很多人。地方行政的軍事色彩加強了,全國被分為5個大軍區,各由1名元帥管轄。1854年又實行起老拿破侖在1803年曾實行過的"工人手冊"製度,控製工人運動。在教育上則借助天主教勢力,世俗的師範學校被封閉,公立中學有很多被耶穌會學校所代替。

所有這些帶專製色彩的製度和政策,都有第一帝國時代的影子,是一種倒退的表現。但是,它們在特定曆史時期裏則既符合實現穩定的時代需求,又迎合了大多數法國人要求安定的心理以及對以往"榮譽"的回憶或想象。因此,在50年代的"專製帝國"時期,社會上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反抗運動,政局是相當平穩的。

正是穩定的政局給工業革命的發展造成了適合的環境。同樣十分重要的是,第二帝國的經濟立法對工業革命起了促進作用。它促進大股份公司的發展,公布商標法,降低重要產業部門的稅收,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推行發展農業的措施,使工業革命在60年代得以完成。

從工業發展和金融界發生變化,出現一批投資工商業的新型銀行的情況來看,可以說明第二帝國既不同於金融資產階級獨占統治的七月王朝,也不同於工業資產階級共和派單獨執政的第二共和國。它是比較適合法國國情的金融界和工業界上層聯合掌權的國家。它除去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適合的環境和推行了相應的政策之外,對外推行的波拿巴主義的擴張政策,也在一段時期裏擴大了法國商品的海外市場,而且滿足了法蘭西民族主義的"揚威"傾向。自老拿破侖失敗後,複辟王朝受製於維也納體係,七月王朝"不為榮譽花一文錢",第二共和國內部混亂自顧不暇,在國際舞台上法國已有多年失去了強國的地位。拿破侖三世的擴張野心一度喚起了法國人對第一帝國時期法國雄踞歐洲的"光榮"回憶。第二帝國的擴張活動已越出歐洲,將觸角伸向世界各地。它遠征墨西哥、奴役阿爾及利亞、征服塞內加爾、與英國一起發動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入侵印度支那等等。

二、轉向自由帝國

到60年代來臨時,一方麵,持續多年的穩定局勢使帝國的統治秩序已相當鞏固,而且通過在克裏木戰爭和對奧戰爭中的勝利使帝國在歐洲的地位大為提高。另一方麵,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各社會利益群體對政治民主化的願望和要求也加強了。這就出現了從"專製帝國"向"自由帝國"轉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859年8月實行的大赦政治犯、允許被流放者回國的法令,可視為向"自由帝國"轉化開始的標誌。

在60年代的10年裏,政治體製有所改變,議會政治得到加強,公民自由權利有一定提高,社會生活較為活躍。在"專製帝國"時期,議會每年開會之日,皇帝都要去發表演說,宣布其施政方針。議會一般都必須服從並且據此去立法。1860年11月拿破侖三世發布敕令,宣布今後議員們在皇帝演說之後,有權提出陳述書,對施政方針發表自己的意見,供皇帝參考。議會開會的記錄,一律於次日在政府的公報上公布,向全社會公開。而在這之前,議會是秘密開會的。盡管這些新規定還沒有達到真正議會民主製的應有高度,但是它畢竟朝著代議製民主前進了一步。議會討論的公開化為輿論監督和公民參與提供了方便。1867年1月又規定,議員可享有對政府的質詢權。從而向責任內閣製進了一步。60年代競選議員的活動加強了,工人代表也參加了競選。議會中反對派的席位在逐漸增加。

1861年12月進行了議會在財政問題上提高決策權的改革。根據過去的規定,議會對國家的財政預算隻能進行整體表決,不能修改。改革後,可以分開表決,讚成某些部分而否決另外的部分,使政府財政開支受到一定限製。這一改革使赤字減少,得到資產階級擁護。

1868年以後,改革有了較大進展。頒布了報刊出版自由的新聞法,政治性與宗教性以外的自由集會法。1869年9月規定,議會下院(立法團)可與皇帝共同享有立法創議權;上院(元老院)享有對內閣大臣起訴權。

最重要的是1870年5月由拿破侖三世批準的元老院關於明確帝國憲法原則的法令。這個包括45項條款的法令實際上等於帝國的新憲法。它規定,皇帝與議會共享立法創議權;皇帝的敕令需由參政院先擬成議案,提交議會通過;皇帝對全體公民負責,隨時可舉行公民投票;元老院改為一般的上院,不再擁有憲法解釋者和保護者的權力;立法團享有一般下院的權力,稅收法案需先經立法團討論;各部大臣對議會有從屬性,等等。憲法重申了"承認、堅信並保證1789年宣布的各項偉大原則,這些原則是法國人公共權利的基礎"。這些規定已比較接近完全的議會政治了。

然而,1869-1870年采取的這些自由主義的措施顯得為時已晚了。帝國的自由主義改革速度慢,步子小,很不適應工業革命完成時的經濟與社會狀況。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發展而重新組合的各社會利益集團,包括工業界、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等等,都要求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隻有走政治民主的道路才可能協調各種矛盾。然而,帝製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礙。雖然有自由主義的改革,但法國皇帝是掌握實權的國家元首,不象英國的"虛君製",國王沒有實權。另外,第二帝國的窮兵黷武已不得人心。它耗資巨大,損傷國力,極大地加重了國內納稅人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反對帝製的共和主義運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以及要求進一步加強代議製民主的自由主義反對派運動,都高漲起來。這是帝國的那些自由主義改革平息不了的。

以甘必大為首的共和派贏得了越來越高的威信,在議會選舉中得票數逐次增長。共和派於1869年提出了貝爾維爾綱領,公開反對帝製,要求公民的自由民主權利,主張實行政教分離和免費初等義務教育,得到群眾的支持。

工人運動在經曆了50年代的低潮時期後,又重新高漲起來。1864年蒲魯東主義的工人代表托蘭等,組織起來參加議會競選,發表了《六十人宣言》,要求社會平等、提高工資、集會自由等等。1865年建立了以蒲魯東主義者為主要成員的第一國際巴黎局。布朗基派也加強了鬥爭,1870年8月發動過武裝起義。

梯也爾為首的自由派以議會和輿論為陣地進行鬥爭,要求人身自由、新聞自由、政府尊重公眾輿論、確立完全的議會體製等。

這些社會運動說明,第二帝國後期國內的矛盾已相當尖銳。專製主義的帝國是在法國急需克服動蕩、實現穩定的曆史條件下建立的,並不是資本主義正常發展中的必經階段。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帝國的使命也完成了。需要更民主化的政體去適應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到來的新社會結構。於是,當拿破侖三世與普魯士的俾斯麥共同挑起普法戰爭的時候,法國的社會矛盾也急劇尖銳化起來。法國在軍事上的失敗和拿破侖三世在色當投降並成為普魯士的俘虜,也就很自然地引發了1870年9月4日的巴黎革命,第二帝國遭到了覆滅的下場。

第三章 美國內戰

一、南北方發展中的矛盾與衝突

獨立後,美國經濟的發展依地區不同形成3種各異的類型:東北部的工業化,西部自由農民土地所有製的發展和南部棉花種植園的膨脹。前兩種都是以資本主義的自由勞動為基礎的,而後一種則是以奴隸製為基礎的。

18世紀南方種植園生產的商品作物是煙草、稻米和藍靛。獨立戰爭後,這些農產品的價格曾劇烈下跌,種植園經濟一度衰落。由於英國棉紡織業蓬勃發展和美國北部工業革命的興起,國內外市場對棉花的需求量激增;1793年美國人伊萊·惠特尼發明的軋棉機極大地提高了清除棉籽的效率,降低了棉花生產的成本;種植棉花需要長年而簡單的勞動,大量地役使奴隸非常有利可圖。這就使地處亞熱帶的美國南方奴隸製種植園經濟迅速地發展和擴大起來。

19世紀初,奴隸貿易被歐洲各國廢止。1808年後,隻有5.4萬黑奴從非洲偷運進美國。但是,在美國南方的國內奴隸貿易卻日益興盛。種植園成為奴隸的"生產"與出售單位。南方黑奴人數從1790年的70萬增加到1860年的395.4萬,其中60%在棉花種植園裏勞動。

黑奴的地位與古代奴隸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在手執皮鞭的工頭監督下勞動,勞動產品和人身完全由奴隸主支配。主人可以任意懲罰、買賣甚至殺死他們。

南方種植園經濟是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而生產的,因而構成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整個南方停留在傳統農業社會的發展水平,幾乎沒有工廠,大城市很少,大多數州的道路都很原始。美國東北部幾乎人人都能讀寫,而南方20%以上的白人是文盲。

受到非人待遇的黑奴不斷進行反抗壓迫和爭取自由的鬥爭。1822年、1831年都發生過規模較大的奴隸起義。

在北部和西部,各州禁止奴隸製度。少數先進政治家和人道主義者在竭力喚醒白人的良知,反對奴隸製度。19世紀初,一些人道主義者發起遣送黑人返回非洲的事業。1817年成立的"美國殖民協會"在西非購置了幾片土地。1847年,被遣送到那裏定居的幾千名黑人建立了利比裏亞共和國。但是,由於遣送花費甚巨。這項事業難以擴大。

到19世紀30年代,一些堅決主張廢除奴隸製度的人(廢奴主義者)展開鬥爭,形成廢奴運動。1832年,"新英格蘭反奴隸製協會"成立。翌年,全國性的"美國反奴隸製協會"(又稱廢奴社)成立。到1837年,北方共有廢奴組織2000個。1840年時,參加"廢奴社"的人數約有15-25萬人,包括工人、農民、黑人和婦女。其中起領導作用的是知識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在廢奴運動的高潮中,女作家哈裏特·比徹·斯托夫人發表了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舊譯《黑奴籲天錄》)。小說生動地展示了黑奴的悲慘生活,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小說出版後風行歐美,在它的感召下,英國有50萬婦女在聲討美國奴隸製宣言上簽名。

廢奴派還組織了幫助南方黑奴逃亡的"地下鐵道"。北方的"乘務員"將南方的"乘客"(黑奴),經過一個個"車站"(廢奴派的住所),秘密轉送到北方或加拿大。據估計,參加這項工作的有3萬多人。被稱為地下鐵道主席的利維·科芬在1826-1860年幫助3.3萬名黑奴獲得自由。著名的黑奴女英雄哈麗特·諾布曼隻身潛入南方19次,先後救生300名黑奴。

北方的資本主義自由勞動製度與南方的奴隸製度在本質上是互相對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北方和南方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

在關稅問題上,北方資產階級要求提高關稅,保護本國年輕的工業。政府在1816年製定保護關稅法,1828年又提高關稅45%。但是南方的棉花主要輸往英國,換取英國廉價工業品。南方種植園主發起反對"可憎的稅率"的抗議運動,並提出"否認原則",即否認聯邦政府有權幹涉各州重大事務。南卡羅來納州甚至以脫離聯邦相威脅。1832年,政府隻得取消一些進口商品的高稅率。

西部新開發領土的建州問題引起南北雙方更大的衝突。南方種植園主極力擴張種植園經濟,因此要使新建州成為蓄奴州。北方資產階級和農民則要發展白人自由勞動製度,在新建州內禁止奴隸製度。新建州是作為自由州還是蓄奴州加入聯邦還關係到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誰能控製參議院的問題,因為在參議院中各州的議員都是兩名。

1819年密蘇裏地區建州,申請加入聯邦,南北雙方經過激烈爭執,於1820年通過《密蘇裏妥協案》,確定密蘇裏州為蓄奴州,同時從馬薩諸塞州劃出一個新州--緬因州作為自由州;還規定北緯36°30′以北永遠禁止奴隸製。矛盾暫時得到緩和。

1849年加利福尼亞建州,製定了禁止奴隸製的州憲法。南方種植園主不顧他們一貫堅持的每個州有權處理內部事務的原則,拒絕加州加入聯邦,並再次以南北分離相威脅。在國會中,南北雙方代表再次發生激烈爭論,達成《1850年妥協案》,確定加州作為自由州加入聯邦,但規定國會要製定一部嚴峻的《逃亡奴隸法》,允許在全國緝捕逃亡奴隸,懲辦拯救和收藏逃亡奴隸者。

1854年,為在密蘇裏河以西的"處女地"修建鐵路和吸收移民,國會決定在這一地區建立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這一地區位於北緯36°30′以北,按規定不準蓄奴。但是在奴隸主的壓力下,國會通過了《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規定新州的奴隸製問題由當地居民"自決"。這實際上等於取消了《密蘇裏妥協案》對奴隸製擴展所作的地域限製。這項法案使南北雙方的矛盾更激化了。

為了爭奪這塊處女地,奴隸主們紛紛越過密蘇裏河來到堪薩斯。北部的普通勞動者也競相遷居到這裏。1855年3月舉行了立法議會的選舉。南方組織數千人湧入堪薩斯,把大疊選票塞入投票箱。選出的議會立即製定了維護奴隸製的法律。10月,自由民代表另行召開議會,製定了反對奴隸製的法律。堪薩斯出現了兩個對立的政權。1856年5月,奴隸主襲擊了自由移民的一個定居點。自由移民開始武裝起來,同奴隸主展開戰鬥。武裝衝突持續了半年之久,是為"堪薩斯內戰"。它是美國內戰的序幕。

在堪薩斯內戰中因率先進行武裝鬥爭而聞名全國的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準備用武裝起義摧毀奴隸製,在阿巴拉契亞山區建立一個廢奴主義共和國。1859年10月16日夜,布朗帶領16名白人(包括他的3個兒子)和5名黑人在弗吉尼亞的哈普斯渡口舉行起義,占領了一座軍火庫,拘捕了一批奴隸主,並開始發動黑奴。第二天,當地民團和海軍陸戰隊陸續開來,展開激戰。布朗的兩個兒子先後犧牲,布朗負了重傷。18日下午起義失敗,布朗等6人被俘。12月2日布朗及戰友被處以絞刑。布朗的殉難激起北方廣大群眾的悲憤,也推動了原來持非暴力觀點的廢奴派領袖們的思想轉變。他們宣布,反奴隸製鬥爭"經過30年'思想起義'階段,現在已進入'武裝起義'的新階段。......哈普斯渡口便是今天的列克星頓。"

二、林肯當選總統和內戰爆發

在《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通過後,國內政治力量進一步分化和改組,形成民主黨和共和黨對壘的局麵。

美國全國性政黨起源於18世紀末。1796年大選時出現了兩個競選的政黨。一個是由漢密爾頓和約翰·亞當斯領導的聯邦黨,一個是由傑弗遜領導的民主共和黨。聯邦黨在1800年大選失敗後,逐漸衰落,1816年瓦解。1828年,民主共和黨分裂,一部分組成民主黨,另一部分以後演變成輝格黨。除1840年和1848年選出的總統出自輝格黨外,民主黨一直把持著總統職位。民主黨越來越受南方奴隸主的支配。

共和黨於1854年成立,以反對奴隸製擴張為宗旨。它逐漸包容了大多數原輝格黨人、一部分分裂出來的民主黨人以及其他反對奴隸製的人。

1860年大選時,共和黨在競選綱領中提出"不再讓給奴隸製一寸新的土地",保護關稅等主張,並許諾實行"宅地法",給每個移民免費分配小塊公共土地。共和黨推出的總統候選人是林肯。阿伯拉罕·林肯出生於肯塔基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參加勞動,當過雇農、船工、店員、鄉村郵務員以及土地測量員的助手。他刻苦自學,鑽研法律,後來當上律師。他4次當選為伊利諾斯州的議員,當選過國會眾議院議員。他對美國的民主製度抱有信心,並竭力維護聯邦的統一。他主張限製奴隸製的擴張,認為這樣會使奴隸製逐漸萎縮、消亡。

共和黨的競選綱領和林肯的出身、品德贏得廣大工人、農民、廢奴派和資產階級的支持。林肯於1860年11月當選為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當選意味著共和黨反奴隸製擴張的綱領勢在必行。南方各州不願受製於北方,立即采取了分裂行動。從12月起,南卡羅來納等7個蓄奴州相繼宣布退出聯邦。1861年2月,7州代表開會,宣布成立"美利堅聯眾國"即"南部同盟",製定了憲法,選舉了"總統"。

3月,林肯在白宮就職。4月,南部軍隊炮擊和占領了聯邦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林肯遂下令征募誌願兵,號召保衛聯邦政府。內戰開始了。內戰爆發不久,又有4個蓄奴州加入南部同盟。南部同盟將首都設在弗吉尼亞的裏士滿。

三、內戰的進程

從南北力量的對比看,北方占有優勢。它占有3/4的領土,擁有2200萬人口,工業產值在1860年占全國的92%。南方隻占有1/4的領土,人口900萬,其中黑奴占350萬,工業產值很低。但是,內戰初期,南方占有軍事優勢。南方在戰略上處於防禦地位,且有維護奴隸製的共同目標,因此投入了全部物力和人力;南方早就醞釀分裂,戰備比較充分;南方奴隸主為了防範奴隸暴動,平時都有軍事方麵的訓練,聯邦軍隊中許多幹練的將領是南方人,林肯當選總統後,他們紛紛南下,參加叛亂。這些條件使南方得勢於一時。

林肯政府最初對戰爭的艱巨性估計不足。4月、5月兩次征兵,服役期限僅為3個月。7月,匆忙組織起來的聯邦軍在進攻中遭到慘敗。林肯政府開始清醒。國會授權林肯征召50萬誌願軍,服役期為3年或整個戰爭期間。

聯邦政府為消除叛亂,維護國家統一,采取了進攻性戰略。聯邦軍一方麵實行"長蛇計劃",力圖從海上到密西西比河將南方封鎖起來,另一方麵,"進軍裏士滿",攻占南部同盟的首都。這樣,除海上封鎖外,在陸地上主要形成了以波托馬克河流域和弗吉尼亞州為中心的東戰場和以密西西比河與田納西河為中心的西戰場。東戰場是主戰場。

在東戰場上,到1862年底,羅伯特·李指揮的南部同盟軍多次挫敗聯邦軍。

在西戰場上,格蘭特率領的聯邦軍以及其他聯邦軍接連取得勝利。到1862年底,除維克斯堡和哈得遜港以外,密西西比河已處於聯邦軍控製之下。

美國內戰受到歐洲的關注。英、法都想借機幹涉。1861年,英國表示承認南部同盟為交戰一方,並準備對北方開戰。但是,英國工人在全國各地召開群眾大會,反對幹涉。英國政府挑起戰爭的企圖未能得逞。

林肯政府在戰爭開始後奉行的基本政策是反對分裂,維護聯邦的統一。這一戰爭的目標鼓起了北方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贏得了北方部分民主黨人的支持,並使得西南邊境上的4個蓄奴州繼續留在聯邦之內。林肯政府堅持"根據憲法原則"進行戰爭,回避南方各州奴隸製的存廢問題,拒絕黑人參加聯邦軍作戰。這在當時是正確的,有利於維護聯邦的統一。

共和黨中以史蒂文斯和薩姆納為首的激進派支持林肯政府進行的戰爭,而且要求擴大戰爭目標,馬上宣布廢除奴隸製以及采取革命措施,包括武裝黑人、鎮壓反戰活動、撤換貽誤戰機的將領和采取堅決的軍事行動等。各地群眾也紛紛集會、遊行,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解放奴隸。

為了爭取戰爭的勝利,林肯審時度勢,果斷地采取了一係列革命民主措施。1862年5月,他頒布了北部廣大勞動者渴望已久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記費,即可在西部領取160英畝土地,耕種5年後就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這個法案鼓舞了廣大勞動者參戰的熱情。他們知道,戰爭的勝利是實現《宅地法》的先決條件。1862年7月,林肯簽署《沒收法案》,規定沒收叛亂分子的全部財產,解放他們的奴隸。

1862年9月,林肯發表了震動世界的預告性的《解放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亂各州種植園主的奴隸應當被視為自由人;賦予這些黑人在陸海軍服役的權利。1863年1月1日,正式的《解放宣言》發表。宣言明確了內戰的真正性質,公開提出了戰爭的第二個目標:消滅奴隸製。這標誌著"根據憲法進行戰爭"階段的結束,內戰進入第二階段。

林肯還發布了嚴厲鎮壓反戰通敵活動的公告。據此,先後逮捕了1.3萬多人,對於安定後方起了重要的作用。1863年3月,國會通過《征兵法》,取消由各州政府召募誌願兵的製度,改為由聯邦政府直接征兵,凡20-45歲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新征兵法使聯邦軍隊的數量從1862年的55.6萬人增加到1863年的91.8萬人。國會於1862年還製定了征收累進所得稅法案。這樣就使富人負擔了較多的戰爭費用。

林肯政府的這些措施深得民心,對戰局的轉變產生了積極影響。工人、農民和黑人積極參加聯邦軍作戰。1863年7月初,東戰場上南北兩軍在葛底斯堡會戰。這是內戰中最大的一次戰役。聯邦軍殲滅了敵軍主攻部隊。同時,在西戰場上,雅克斯堡和哈得遜港的南方守軍被迫投降。聯邦軍完全控製了密西西比河。戰爭形勢扭轉了。

1864年林肯任命戰功卓著的格蘭特將軍為聯邦軍總司令,西線由謝爾曼指揮。謝爾曼從田納西州揮師挺進,奪取了佐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隨後開始"向海洋進軍",橫越佐治亞中部,一路掃蕩,留下一條長300英裏,寬60英裏的焦土地帶,在年底占領了濱海的薩凡納。在東戰場上,格蘭特率領大軍南下,與羅伯特·李角逐,幾經苦戰,起到了牽製敵人主力,支援謝爾曼的作用。1865年初,謝爾曼揮師北上,與格蘭特會合,完成了對南部同盟心髒地區的包圍。4月初,麵對優勢的聯邦軍,羅伯特·李被迫放棄裏士滿,但退路已被截斷。4月9日,羅伯特·李率殘部3萬餘人向格蘭特投降。不久,各地南方軍隊相繼放下武器,曆時4年之久的內戰結束了。

四、重建南方

內戰結束後,南方麵臨著建立各州新政權以領導政治改革和社會複興的工作。這也關係到消除南北對立的根源。早在1863年底,林肯就向國會提出一份《大赦重建宣言》。《宣言》規定,一切參加叛亂的人,隻要宣誓效忠聯邦、承認廢除奴隸製,都可以得到赦免;隻要有10%的選民舉行效忠宣誓,就可以舉行選舉,成立新的州政府;剝奪少數南部同盟高級軍政官員的選舉權和擔任官職的權利,但恢複其除奴隸之外的財產權。這個方案堅持了維護聯邦統一和廢除奴隸製這兩個原則,對南方叛亂者極其寬大,但沒有給被解放的奴隸以選舉權。

1864年底北方進行大選,林肯再次當選總統。1865年4月11日,即羅伯特·李投降後兩天,林肯發表公開演講,闡述其重建南方的方針。私下裏,他開始考慮讓有知識的和參加過內戰的黑人享有選舉權。

4月14日,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看戲時,被暗殺致死。林肯的猝亡引起美國千百萬人的哀痛。各國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也為失去這位偉大的"奴隸解放者"而感到痛惜。馬克思在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起草的吊唁信中寫道:"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著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致隻有在他成為殉難者倒下去以後,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

林肯去世後,副總統安德魯·約翰遜依法繼任為總統。他在1865年5月公布了一個與林肯的重建方案相似的《大赦宣言》。《宣言》還規定,原南部同盟的高級軍政官員可以申請特赦。結果,絕大多數申請者都獲得特赦。

南方各州重新建立了州議會和州政府,其中多數或全部成員都是前叛亂分子,包括不少前南部同盟的高級軍政官員。他們製定了一些壓迫黑人的法律,總稱《黑人法典》。還有一些白人組織了三K黨等恐怖團體,秘密或公開地虐殺黑人和進步白人。在這種情況下,約翰遜竟然建議國會承認南方重建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