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和舊國際格局的瓦解
第一章 舊國際格局的動搖與美蘇爭霸態勢的演變
一、美蘇戰略地位的變化
世界經曆了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的動蕩、分化,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舞台上各種力量的對比關係已顯著不同於戰後初期。
作為超級大國之一的美國,二戰後長期推行全球擴張政策。特別是自60年代初就開始深陷侵越戰爭。1961年上台的肯尼迪總統認為,印度支那是"遏製"與戰勝共產主義的試驗場,因而積極推行侵越政策。美國先是以派遣軍事顧問為名進行所謂"特種戰爭",繼而於1964年8月製造"東京灣事件",開始對越南北方的狂轟濫炸,並且自1965年3月起開始實現戰爭"美國化",將"特種戰爭"升級為"有限戰爭"。到1967年底侵越美軍超過50萬大關。到1970年美國在越南投擲的炸彈數量超過了人類曆史上使用的炸彈數量的總和,耗資達3000億美元。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且越戰越敗。美國國內民怨沸騰,矛盾尖銳。美國在越南的失敗構成了美國霸權的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挫折。美國國力的鼎盛時期到60年代末終於告一段落,而所麵臨的是內外交困的嚴重局麵。巨額的戰爭費用,使財政赤字逐年增大,到1968年已累計達605億美元,對外貿易狀況也開始顯露出由盛而衰的跡象。西歐、日本商品大量湧入美國,美國對日本、西德、加拿大的貿易已由出超轉為入超。美元危機頻頻發生,地位一落千丈。
西方陣營中原來依賴美國援助和扶持的法國、西德、日本等國,經濟發展速度均高於美國。到1970年共同市場6國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蘇聯,進而追趕美國。60年代下半期的日本,正處在以急劇擴大商品和資本輸出為特征的階段。相比之下,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則由1948年的54.6%降為1970年的37.8%,下降了16.8個百分點。在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美國、西歐、日本三個中心。西歐、日本與美國展開了日益劇烈的貿易戰和貨幣戰,政治方麵的獨立自主性日益增強。
在美國國力相對削弱的過程中,蘇聯加緊發展自己的實力。蘇聯的經濟力量,由1950年相當於美國的30%上升到1970年的60%左右,在軍事方麵,美蘇力量對比開始出現明顯變化。1969年年中,蘇聯洲際導彈增至1060枚,趕上了美國。蘇聯還在60年代末開始發展和部署反彈道導彈係統,走到了美國前麵。長期處於核優勢的美國第一次麵臨美蘇戰略力量接近均衡的局麵。不僅如此,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還建成了一支能對美國造成威脅的遠洋海軍。這一切,使美國日益感到蘇聯已成為"非常強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競爭者"。美國遇到了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那種挑戰。
與此同時,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亞、非、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組成了占世界人口近3/4,占世界麵積近2/3的第三世界。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戰略資源,控製著戰略要地,占據著聯合國3/4的席位。他們對國際事務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影響,並成為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主力軍。
麵對整個國際格局及美蘇爭霸戰略地位前所未有的變化,各大國都在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
二、尼克鬆主義的提出
1969年1月尼克鬆入主白宮。鑒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美國霸權地位的相對衰落,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權地位,美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對外政策方針。
1969年7月25日,尼克鬆在關島談到了美國對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政策。他說:"在我們同所有亞洲友邦的關係方麵,現在是著重強調下列兩點的時候了:第一,我們將恪守我們的條約義務......;第二,在國內安全問題上,在軍事防務問題上,除非受到一個大國的帶有核武器的威脅外,美國將鼓勵並有權期望逐漸由亞洲國家本身來處理,逐漸由亞洲國家本身來負責。"
這就是尼克鬆的"新亞洲政策",後來很快被稱為"關島主義"或"尼克鬆主義"。
為了進一步澄清尼克鬆主義的含義,1970年2月18日,尼克鬆在向國會提出的美國對外政策的長篇報告中說:"尼克鬆主義"的"中心主題是:美國將參加各盟國和朋友的防務和發展活動,但是美國不能而且也不會製訂全部方案,擬訂全部計劃,執行全部決定,負起保衛世界自由國家的全部責任。隻有在我們的幫助真正起作用,而且被認為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時候,我們才會給以幫助。"這樣,尼克鬆實際上把對亞洲政策的原則推廣為美國的全球政策。他還提出"夥伴關係,實力和談判"作為"新的和平戰略"的三大支柱,進一步擴展了尼克鬆主義的內容,使之成為不僅規定美國的海外義務及其與盟友的關係,而且規定對蘇對華政策的指導原則。1971年7月6日,尼克鬆又在堪薩斯發表講話,進一步說明了他對國際形勢的基本看法和政策考慮。
尼克鬆在講話中承認國際戰略格局已發生變化,不再僅僅有兩個超級大國,而是有美國、西歐、蘇聯、中國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國的地位與二戰結束的初期相比,已不再處於十分突出或完全占支配的地位。美國要在國際事務中保持"領導地位",就必須對對外政策作出重大調整。
根據尼克鬆主義的戰略構想,尼克鬆政府首先急於在保全美國麵子的情況下從越南脫身。在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越南化"計劃失敗後,終於在1973年1月27日同越南民主共和國簽訂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複和平的協定》,同年3月19日,美軍全部撤出越南。其次,主動采取行動,謀求同中國對話,拿同中國接近這張牌壓莫斯科,並使中蘇都不得不向美國作出讓步與妥協。第三,對蘇聯推行"緩和"外交。在保持同蘇聯激烈爭奪的同時,采取較為靈活的態度謀求與蘇"對話",試圖用軍控協議限製蘇聯擴充軍備,用滿足蘇聯某些要求的經濟協議,換取蘇聯克製擴張行動。第四,重新調整與西歐、日本的關係,1974年6月,同北約盟國共同發表《大西洋關係宣言》,強調經濟合作和美國不再對西歐"共同市場"抱反對態度,強調西方防務不可分割,美國也不再反對英、法獨立的核力量,使美歐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對日本,則於1969年11月簽訂美日《歸還衝繩協議》,從而開始了被尼克鬆吹噓的美日關係的"新紀元"。
三、蘇聯的全球積極進攻戰略
在美國對外戰略態勢由攻轉守的同時,蘇聯則恰恰相反,由守勢轉為攻勢。1964年上台執政的勃列日涅夫的主要戰略目標,已不再是赫魯曉夫所追求的美蘇合作主宰世界,而是逐漸形成為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雖然,70年代蘇聯經濟已開始出現"停滯現象",但蘇聯領導人盲目樂觀,我行我素。
勃列日涅夫的積極進攻戰略有兩根支柱,一是力爭軍事優勢的軍事戰略,二是麻痹西方的緩和戰略。
在軍事戰略方麵,其指導思想是,既準備打核戰爭,也準備打局部常規戰爭。強調"進攻性"和"先發製人"、"突然打擊"。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還大大增強了常規力量,並進一步加強全球性軍事部署,強化華約組織,設立遠東戰區司令部。在第三世界搶占戰略要地和攫取軍事基地使用權。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亞、非、拉共攫取20多個海空軍基地的使用權。
在推行"緩和戰略"方麵,勃列日涅夫比赫魯曉夫有過之而無不及。1971年,他在蘇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六點"和平綱領",宣稱要把緩和放在70年代蘇聯外交政策的首位。他發動和平攻勢,竭力軟化西方的對蘇立場,調動和擴大美國與西歐的矛盾,最後把美國勢力排擠出西歐;同時通過緩和,解決戰後歐洲的一些遺留問題,打破德國和西柏林問題的僵局,導致西方對戰後東歐現狀的承認;此外,利用緩和,引進西方資金技術,獲取經濟實惠。
70年代,蘇聯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由於西線歐洲處於一時難以有重大改變的對峙狀態,東線押在越南身上的賭注一時也難以收效,蘇聯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南線,特別是以"歐洲的軟腹部"中東和非洲地區作為主要擴張方向,同時進一步打入連結東西兩個地區的中心環節--南亞次大陸,控製南下印度洋的戰略通道。蘇聯對外擴張主要采取的手法有:通過軍援、經援進行滲透,通過簽訂各種"友好"、"合作"條約進行控製;通過扶持代理人乃至直接出兵進行侵略。先是重點經營埃及,1971年5月簽訂蘇埃友好合作條約,提供50億美元經濟、軍事援助,派遣軍事專家顧問達18000多人。繼而又把敘利亞選作立足點。在南亞地區,把阿富汗和印度作為其亞太戰略和南下戰略的兩根支柱。1979年入侵阿富汗。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激化後,蘇乘機加緊向印度輸出軍火,至1980年,蘇聯提供的武器已占印進口武器的66%。
在非洲地區,70年代中、後期,在安哥拉民族解放組織間製造分裂,支持"人運"以反對"安盟"和"解陣",並把大批古巴軍隊運進安哥拉,擴大安哥拉內戰。在非洲之角,大力支持埃塞俄比亞,1978年兩國簽訂友好合作條約,蘇在埃的軍事專家顧問達2000多人。及至70年代末,以蘇聯出兵阿富汗及支持越南侵柬為標誌,蘇聯的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峰。而這恰恰成了蘇聯進一步陷入內外困境的標誌。
四、70年代東西方關係的緩和與歐安會的召開
由於美國的尼克鬆及其後繼者和蘇聯的勃列日涅夫都在尋求緩和,這就導致了60年代末到70年代東西方緩和局麵的出現。經過美蘇兩國首腦的頻頻互訪和舉行會談,特別是歐安會的召開達到高潮。談判中包含對抗,緩和中不忘爭奪,乃是美蘇"緩和"外交的特色。到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緩和"告一段落。這在美蘇關係史上被稱為"第一次緩和"。
從1969年11月起,美蘇開始就限製戰略武器問題進行會談。1972年5月22日到30日,尼克鬆到蘇聯進行正式訪問,並同勃列日涅夫舉行會談。這是戰後第一個美國總統對蘇聯的訪問。會談結果,雙方簽署了《美蘇相互關係原則》等9個文件。雙方保證盡力避免軍事衝突,防止核戰爭,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會談中,雙方最關心的是限製戰略核武器問題。最後簽訂了《美蘇關於限製反導彈係統協定》和《美蘇關於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的臨時協定》,雙方戰略核力量保持了大體的均衡。同年10月,美蘇簽訂了貿易協定。
尼克鬆和勃列日涅夫這次會談,標誌著東西方關係進入緩和高潮。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與尼克鬆又在美國舉行第二次會談。雙方簽訂了《關於進一步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談判的基本原則》、《美蘇關於防止核戰爭協定》、《美蘇農業協定》等13個文件。《基本原則》規定,雙方進攻性核武器可以"現代化和更新",給雙方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核武器留下很大餘地。
1974年6-7月間,尼克鬆再次訪蘇,同勃列日涅夫舉行第三次會談。雙方簽署了《美蘇限製地下核武器試驗條約》、《美蘇關於限製反彈道導彈係統條約議定書》、《美蘇促進經濟、工業、技術合作長期協定》等文件。這次會談後不久,尼克鬆因水門事件辭職,福特繼任總統。
福特政府基本上繼承了"尼克鬆主義",仍把"緩和"作為對蘇政策的首要問題。1974年11月,福特在海參崴與勃列日涅夫進行"工作會談"。雙方發表了美蘇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共同宣言。1975年,美蘇就蘇聯購買美國穀物的交易達成協議。第二年又達成美國向蘇聯進口石油協議,美蘇"緩和"的經濟色彩逐漸加強。據統計,1969-1976年美蘇貿易額增加了10倍。
卡特政府對蘇聯推行的仍是"緩和戰略",但其策略又有所發展變化。他上台伊始,在就職演說中就為人權外交定下了基調。他曾多次提出"人權已經成為我國外交政策的中心主題","尊重人權是自由、民主國家在為擴大影響而進行的和平鬥爭中最重要的優勢。"可見,他是企圖在遵循緩和路線的同時給這種外交添加上"人權"這一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新成分,由被動轉為主動。
在美蘇兩國"緩和"外交的推動下,1972年11月,33個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的大使在赫爾辛基開始舉行"歐安會"籌備會,以後又開了多次會議,最後於1975年7月3日-8月1日,35國首腦在赫爾辛基舉行正式會議,簽署了《最後文件》,又稱《赫爾辛基宣言》。歐洲大陸一度吹起了"緩和"之風。
五、從僵硬對抗到第二次緩和
羅納德·裏根於1981年擔任美國總統,1985年連選連任執政至1988年。裏根上台後,在對外政策方麵提出一套"以實力求和平"的新的"遏製"政策。
裏根一再強調,麵對蘇聯"實現統治世界"的戰略目標,"西方文明"進入了"最危險的10年",美國在抵禦蘇聯擴張方麵是"唯一能夠擔任領導的國家",因此要進一步增加軍事開支,重新奪取軍事優勢,使美國具備同蘇聯打各種形式和各種規模戰爭的能力。他製定了大規模擴充軍備的計劃,並於1983年3月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SDI)即所謂星球大戰計劃。他企圖憑借美國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通過這一計劃達到一箭三雕的目的:既大大提高核威懾力量,又帶動美國科技經濟的發展,還可造成對蘇聯的技術和經濟上的壓力,從而拖垮蘇聯。
除軍事實力外,裏根的"以實力求和平"的戰略還包括政治、外交、經濟和情報等各種手段的應用。裏根主張同蘇聯對話、談判,但談判原則是從實力地位出發,通過談判不斷對蘇聯施加壓力。裏根當局還特別強調對外政策中的意識形態因素。1982年6月,裏根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說稱,"我現在要敘述的長期計劃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進,將使馬克思-列寧主義棄置在曆史的灰燼之中,正如它曾經將其他壓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現自我的暴政棄置一樣。"裏根發表演說後,美國國務院舉辦了一次所謂研討共產黨國家民主化運動的會議。國務卿舒爾茨應邀在會上發表演說,說支持民主不僅是美國政府的政策,也是美國曆史和世界觀的根本所在,公開把希望寄托在蘇聯等"共產國家內"的"和平演變"上。
"裏根的第一屆任期,是美蘇關係20年來的穀底。"美蘇雙方唇槍舌戰,關係十分緊張。
但是及至1985年裏根第二任期開始,特別是1987年以後,美蘇關係有了很大改善,被認為是進入了一個新的即第二次緩和時期。美蘇關係由以軍事競賽和對抗為主進入了以綜合國力較量和對話為主的新時期。
美蘇關係的這一調整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也有其政治思想背景。
蘇聯由於其與美國的全球爭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自70年代中期起,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和陷於停滯,在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上,同美國的差距出現重新拉大的趨勢。特別是1979年底蘇聯發動的侵阿戰爭,到1987年,累計傷亡人數達3.5萬,耗資達400億美元之巨。麵對嚴峻的現實,1985年3月上台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出了以軍控為中心的全球緩和戰略。這一戰略的主旨是要為蘇聯的"加速發展戰略"創造和保持一個寬鬆的外部條件,主要內容體現在他的對外戰略的"新思維"上。他強調在核對抗時代必須用"新的政治思維"來取代"過時的"傳統觀念。他提出核時代"人類生存高於一切";核戰爭"不會有勝者",主張"和平共處在今後,特別是在核時代,已經成為全人類生存的條件","不把任何一個國家和任何一國人民當作敵人來對待"等等。盡管他提出拋棄勃列日涅夫、否定有限主權論和"革命輸出論"等,在實踐上為改變過去霸權主義做法和為爭取實現緩和做了努力,但從總體上看,他在一係列國際問題上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這恰恰迎合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需要。
從美國方麵來說,80年代初裏根提出"重整國威"後,大規模擴充軍備,同蘇聯緊張對抗。為此也背上了軍費開支負擔的沉重包袱。從1981到1987年的7年裏,美國共花去軍費2萬億美元,聯邦政府的財政收支連年出現巨額赤字,要繼續同蘇聯對抗和擴充軍備,顯得力不從心。正如美國專欄作家哈施所說,同蘇聯一樣,美國也"處於需要從冷戰的代價和緊張中緩口氣的境地"。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戈爾巴喬夫的全球緩和戰略和"新思維"與美國的需要一拍即合。
美蘇關係的新的緩和時期具體表現是,第一,1987年以後,美國明確表示支持戈爾巴喬夫進行改革;第二,由不願同蘇聯達成重大裁軍協議,不給蘇聯喘息時機,變為願意作重大裁軍交易。1985年11月和1986年10月,裏根和戈爾巴喬夫先後在日內瓦和冰島的雷克雅未克就軍備控製問題舉行了兩次會晤。1987年12月8日,裏根和戈爾巴喬夫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簽署了全部銷毀兩國中程和短程核導彈條約即"中導條約"。盡管這個經過兩國6年多艱難談判而簽署的條約,隻占美蘇兩家核武庫的4%左右,但它終究是自出現核武器以來達成的第一個削減核軍備的協議,並且是美蘇之間第一次就銷除整個一種類型的導彈達成協議。兩國還就戰略武器削減50%舉行了多次會議。第三,美國改變了用阿富汗和柬埔寨兩場戰爭消耗和孤立蘇聯的做法。不斷聲稱,美國無意將蘇聯拖在阿富汗,願意與蘇聯尋找"共同點",政治解決阿、柬這兩個"熱點"問題。從85到88年的3年裏,美蘇兩國在擴大雙邊接觸、交流與合作方麵取得了進展,簽訂了43個雙邊協議。總之,1987年以來,美蘇關係以中導協議為契機,進入一個有限緩和時期。
美國和西方國家利用"緩和"也加強了"和平"與人權攻勢。1986年3月,裏根在對外政策谘文中露骨地表示,美國的目標是"促進世界的民主革命","按照美國的理想去影響事態的發展"。1987年美國等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發表《關於東西方關係》的聲明,強調"我們有義務探索一個更加自由、更加民主和更加尊重人權的社會。"大批美國和西歐的政客文人則大肆宣揚資產階級價值觀,預示1999年資本主義的"不戰而勝"。更有的向美國當局獻計獻策,鼓吹美國要利用緩和的條件,抓住機會影響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
第二章 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麵的形成
一、西歐獨立自主傾向的日益加強
西歐6國共同體的出現順應了曆史發展的潮流,並日益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經濟實體。1973年1月1日,英國、丹麥、愛爾蘭正式成為共同體的新成員國,共同體由6國擴大為9國。其成員包括了所有西歐大國。繼而,1981年1月1日希臘、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共同體正式成員,共同體增至12國,擁有260萬平方公裏土地和3億以上的人口。1986年共同體的年國民生產總值高達2.6萬億美元,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1/4,近與美國相等,大大超過蘇聯和日本。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額的40%左右,每年出口總值約6350億美元,進口總值年均6730億美元,均為美國的3倍多,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實體。
隨著歐洲共同體在世界上經濟地位的增強和政治一體化的不斷進展,它要求在國際上發揮更大作用的呼聲日益高漲。1981年10月,共同體10國外長倫敦會議認為,共同體國家在國際上不但要使別人聽到共同體成員國的聲音,而且要積極幹預事態的發展。1983年6月,斯圖加特共同體首腦會議通過《關於歐洲聯盟的莊嚴宣言》,表示將加強外交政策合作,在外交上力爭用一個聲音說話。宣言表示要繼續為建立一個"歐洲聯盟"而努力。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已經明白,歐洲已不再隻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歐洲共同體代表西歐,已成為西方世界美、歐、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並有希望發展成為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西歐對美國政策的基本出發點是,在維護美歐聯盟的前提下,增強西歐的獨立自主。通過北約,通過美國在西歐的駐軍和核武器來"保護"西歐安全,40多年來成為西歐根深蒂固的安全觀念。在這方麵,西歐十分不願意看到歐美"脫鉤"局麵的出現。但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卻越來越強烈。1974年6月26日由共同體8國(愛爾蘭除外)和美國在內的北約15國首腦簽署了《北大西洋關係宣言》。除美國重申對保衛北大西洋地區的義務外,宣言強調了"友好平等和團結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這是共同體國家同美國開始建立"平等夥伴關係"的主要標誌。在經濟領域,雙方既相互依存又激烈競爭,且後者變得越來越突出。1973年9月,由美國總統尼克鬆發起在東京開始的關稅貿易總協定第7次關稅減讓談判(又稱"尼克鬆回合"或"東京回合"),由於各方分歧很大,到1979年4月才達成協議。1987年《歐洲一體化文件》正式生效後,美國明確表示這"對美國構成了威脅",認為這將是"拒美國商品於國門之外的歐洲堡壘"。美國商務部副部長莫爾說:"如果歐洲共同體的計劃成為保護主義的產物,美國最大的海外市場將危在旦夕。"目前歐美一些人士已在談論戰後美歐關係正出現新的局麵。這不僅可能加劇美歐之間由來已久的貿易摩擦,甚至可能對美歐之間的政治和戰略關係產生某種影響。
共同體在處理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係上有別於美國。西歐堅持認為,同蘇聯相處,不能長期依靠軍事力量進行對抗,而是要發揮西歐技術資金的優勢,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員交流維持和平局麵,減少戰爭危險。此外,西歐通過與蘇聯關係的改善,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他們從70年代"緩和"政策中嚐到了"甜頭"。對蘇聯、東歐國家的出口占西歐全部出口的7%,而美國隻占2%,西歐有200多萬個工作崗位與對蘇聯、東歐的出口有關。西歐對蘇戰略,一句話,就是"防務加緩和(包括經濟合作)",而更側重緩和。當然,由於西歐與美國在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等方麵基本一致,又有聯合對付蘇聯,特別是對蘇聯東歐各國施加壓力、影響的共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