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資本主義國家的恢複與發展
第一章 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戰後初期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範圍力量的對比。自資本主義興起以來一直處於中心地位的西歐被嚴重削弱,美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爬上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
大戰期間,美國由於有兩大洋作為天然屏障,戰爭遠離本土,生產能力沒有受到破壞。不僅如此,美國經濟由於受到世界範圍內大量軍火和糧食需求的刺激而急劇地增長。1941年3月至1945年12月,美國作為"民主陣營的兵工廠",通過"租借法案",向英、蘇等國供應了約491億美元的軍用物資和糧食。這一方麵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另一方麵也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1940-1944年,工業增長速度每年平均達16.9%。1945年同1939年相比,美國工業生產能力擴大了約40%。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939年的886億美元上升到1945年的1350億美元。
戰後初期,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一半以上、出口的1/3、黃金儲備的3/4、穀物收獲量的1/3;它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大大加強。與此同時,其主要競爭對手則嚴重削弱,不得不仰仗於美國的援助。1947年6月,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感慨道:美國"今天正處在拿破侖戰爭結束時英國的地位。拿破侖戰爭結束後,英國掌握了全世界財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國則掌握了大約50%。"
美國作為二次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憑借強大的經濟後盾,軍事實力也急劇膨脹。1939年,美國武裝部隊總人數隻有33.5萬人,國防預算不過10億美元,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這兩個數字分別上升到1212萬人和800億美元以上。美國擁有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1200多艘戰艦和5萬多艘供應、登陸船隻,它的海軍艦艇噸位達380萬噸,大大超過英國的150萬噸,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強國。美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它的15000架遠程飛機幾乎壟斷了整個洲際空中運輸。戰後初期,美國在56個國家駐有軍隊,在國外建立了484個軍事基地,還壟斷了原子武器。美國已成為全球性軍事強國,它的軍事力量不僅在資本主義世界,而且和蘇聯相比也處於明顯優勢。
在科學技術方麵,美國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二次大戰期間,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從事科學研究,1941-1945年間,受雇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從8.7萬人增加到19.9萬人。同時,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大批世界第一流科學家流亡美國,從而使美國擁有了空前的智力優勢。代號為"曼哈頓計劃"的原子彈研製工程就是來自各國的科學家通力合作的產物。1945年7月16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標誌人類大規模利用原子能時代的開始。
1945年底,美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標誌著世界應用電子計算機的開端。戰爭期間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戰後美國作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率先興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國家。
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客觀上把美國推上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心的位置,確立了它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它憑借比其他國家強大得多的經濟、軍事實力,公開追逐世界霸權。1945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致國會的谘文中說:"勝利已使美國人民有經常而迫切的必要來領導世界了"。
二、1945-1969年美國經濟的發展
從二戰結束到60年代末期,美國經濟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1)1947-1953年的初期繁榮階段。戰後,美國經濟迅速完成了從戰爭時期經濟到和平時期經濟的轉變。1947-195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遞增3.9%,工業生產總值年均遞增6.6%。雖然在1948-1949年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但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經濟又出現了"戰爭景氣"。1950年,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增長率分別達到8.7%和15.7%,均創戰後最高紀錄。戰後初期美國經濟之所以出現繁榮,是由於存在著刺激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居民在戰時受到壓抑的對住宅建築和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急需得到滿足;戰時被迫減少或暫時停下來的固定資本更新需要大規模進行;軍工技術轉入民用;西方世界為重建本國經濟需要美國援助;朝鮮戰爭的刺激。
(2)1954-1960年的經濟低速增長階段。其間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隻有2.5%和2.7%。之所以出現這種低速增長局麵,主要是因為:第一,戰後初期刺激美國經濟發展的一些有利因素逐漸消失;第二,這一時期美國遭到了三次經濟危機的打擊。這三次危機分別發生在1953年9月-1954年4月,1957年3月-1958年4月和1960年2月-1961年2月。由於多次發生危機,因此美國經濟在此期間升升降降,低速增長。
(3)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從1961年2月到1969年10月,美國經濟持續上升了104個月。這樣長時期的持續增長,在美國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其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4.3%和5.9%。1960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分別為5037億美元和1883美元,到1970年分別上升到9741億美元和2579美元。60年代,美國農業幾乎全部實現了電氣化,在經營管理上則實現了專業化、社會化。1947-1970年間,美國農業人口減少了2/3,從占人口比例的1/6降至1/20,但美國衣畜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穀物輸出國。
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是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動。從美國首先興起的這次科技革命促進了新工藝、新產品與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和發展,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技術改造。據統計,1953-1973年,美國取得了65項突破性發明創造,其中絕大部分是在60年代研製成功的。1970年美國的技術出口占美、英、法、德、日5國總和的71.1%。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第二,美國政府擴大對國民經濟的幹預和調節,加緊推行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措施,刺激投資和消費,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經濟發展。
第三,依賴國民經濟軍事化和對外侵略擴張的刺激。60年代,美國發動和擴大印度支那戰爭,使國家長期保持高額的軍事開支,刺激了經濟、特別是刺激了與軍事有關的工業的增長。美國的軍火輸出1953年為1.9億美元,1970年達到14.8億美元。
第四,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廉價原料和燃料。美國對外投資從1946年的187億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55億美元。1960-1970年,美國從直接投資一項中就獲得623億美元的利潤。1950-1970年,美國跨國公司從第三世界掠走的利潤達1400億美元,為美國跨國公司海外掠資的4.8倍。1946-1970年,美國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出超,曆年累計超過1006億美元。1949-1970年,美國從廉價石油(當時每桶石油為1.5美元)得到好處。
第五,這一時期美國工業生產的增長,同壟斷資本利潤迅速增長、投資日益擴大有密切關係。美國公司納稅後的利潤1947年為201.9億美元,1972年達546.2億美元。利潤的膨脹引起了投資的擴大。美國私人企業固定資本投資按1972年價格計算,1951-1960年為597億美元,1961-1970年達928億美元。投資增加使再生產擴大。
上述促進美國經濟發展的諸因素,在資本主義製度下也含有深刻的內在矛盾性。用凱恩斯主義辦法擴大需求,必然引起通貨膨脹;通過國民經濟軍事化來刺激經濟,必然削弱工業進一步增長的基礎。60年代美國發動和擴大印度支那戰爭曾一度推遲了危機的爆發,但危機終於在印度支那戰爭高潮的1969年10月爆發,結束了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三、1945-1969年美國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總統逝世後,杜魯門繼任總統;1948年又競選連任總統獲勝。杜魯門政府推行稱之為"公平施政"的社會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
第一,製定充分就業的立法。1946年2月,國會通過了《1946年就業法》。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必須負責協調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計劃、職能和資源,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業機會;授權總統設立經濟顧問委員會,製訂出旨在防止經濟衰退、保持充分就業的財政金融政策。《就業法》把促進最大限度就業置於聯邦政府的肩上,這是美國曆史上的首創,因而是一項重要的立法。
第二,實行廉價民用住宅建造計劃。1946年國會通過兩年內為退伍軍人建造270萬套住房的緊急住房法案。1949年國會通過《全國住宅法》,授權總統在6年內為低收入家庭建造81萬套廉價住房,並為城市清理貧民窟和改善農村住宅提供大筆貸款和援助。
第三,擴大社會保險範圍,提高最低工資限額。1950年1月,杜魯門提出的公平勞動標準法(即工資工時法)修正案生效,工人的最低工資由每小時40美分提高到75美分。同年8月,國會通過了社會保險法的幾項修正案。據此大約增加了100萬新受益人,退休工人養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將養老金增加12.5%。到1953年受聯邦老年和遺屬等保險的有4500萬人,受聯邦和州政府合辦的失業保險的有3500萬人。
第四,扶植農業。1949年10月國會通過農業法,規定到1950年底,農產品價格維持在平價的90%的水平。
此外,杜魯門還提出了關於實行國民健康保險等法案,但未被國會通過。
"公平施政"基本上是羅斯福新政這種社會經濟改革在戰後初期條件下的繼續,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它取得的成就非常有限,遠遠遜色於新政。這是由於在經濟繁榮時期,壟斷資產階級不願輕易向勞工作出大幅度讓步;同時,杜魯門政治上的反共反民主傾向以及對外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不能不對他的"公平施政"起製約作用。從根本上說,壟斷資產階級統治的美國不可能對各階級"公平施政",也不可能對國民收入進行"公平分配"。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這是共和黨人在民主黨執政20年後入主白宮。1956年艾森豪威爾又連選連任。艾森豪威爾政府並沒有回到共和黨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的老路,而是改行一條介乎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和新政式的國家幹預之間的"中間道路",即所謂"現代共和黨主義"。一方麵,針對杜魯門政府遺留的通貨膨脹等問題,試圖用共和黨的保守主義原則辦事,削減開支,平衡預算,降低國債,減少政府幹預經濟,把一些屬於聯邦政府的工廠賣給私人公司。到1954年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侵朝戰爭中移交給聯邦經濟總署的154個工廠中,有101個被出售,36個被出租。另一方麵,又基本上沿襲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在某些方麵還有所擴大。例如,1954和1956年,艾森豪威爾政府兩度擴大社會保險範圍,1958年又提高救濟金額,放寬退休年齡。到1960年,得到社會保險法保護的人達到5800萬。社會福利開支由1955年的326億美元上升到1960年的522.9億美元,占政府全部開支的38.4%。1955年修改公平勞動標準法,將最低工資從每小時75美分提高到1美元。盡管國會兩次拒絕總統關於聯邦參與全國健康保險計劃的要求,但聯邦在公共衛生、醫學研究、醫院建築等項目的開支還是從1954年的2.9億美元增加到1961年的近10億美元。在資助教育事業上艾森豪威爾政府非常吝嗇,隻是在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美國人震驚不已時,國會才在輿論的壓力下於1958年9月通過了國防教育法。該法規定對大學生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如貸款學生畢業後到中小學任教5年,貸款可減半償還。艾森豪威爾政府實行有條件的支持農業價格政策。根據1958年8月簽署的農業法,對主要農產品的價格補貼到1961-1962年度下降至維持平價的65%。鑒於戰後黑人民權運動蓬勃發展,1957年通過了民權法,成立了民權委員會,調查各種阻撓黑人投票的訴訟。同年秋,政府還派軍隊到阿肯色州小石城,製止阻攔黑人學生入學的不法行為。
現代共和黨主義是傳統的共和黨主義和羅斯福新政的折衷,是在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問題上進行折衷調和。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本身發展矛盾的產物,適應了美國50年代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1960年民主黨人肯尼迪擊敗共和黨候選人尼克鬆,當選總統。60年代初的美國正處在戰後科技發展的顛峰時期,但同時又麵臨著蘇聯在空間技術上的挑戰以及西歐和日本在世界市場上同美國進行的激烈競爭。於是肯尼迪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開拓"新邊疆"的口號,宣稱要探索"未知的科學和空間領域",征服"尚未征服的無知與偏見的孤立地帶",解答"尚未解答的貧困與過剩的課題",解決"和平與戰爭問題"。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對外是爭奪世界霸權,對內是實行社會經濟改革。他的國內"新邊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由聯邦提供經費來刺激經濟發展、減少失業、提高最低工資、穩定物價、改建城市貧民窟、改善老人醫療、援助教育事業和農場主、開發和保護國家資源、發展空間技術、改善社會保險、結束種族歧視等。但是,肯尼迪提出的援助教育法案、醫療保健法案以及民權法案等一係列法案都被國會所否決。肯尼迪在爭取立法方麵取得的主要成就有:(1)1961年通過新住房法,授權總統以49億美元實施為期4年的地方城市更新計劃;(2)將最低工資在兩年內由每小時1美元提高到1.25美元;(3)1962年國會通過了貿易擴大法以及加速折舊、延期納稅和投資稅優惠等一係列刺激經濟的法案。聯邦政府還製定了工資-物價指導線,規定工資和物價的增長不得超過全國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3%。肯尼迪政府製定了發展空間技術計劃,開始實施規模巨大的阿波羅工程。肯尼迪執政前的兩任民主黨總統羅斯福和杜魯門都曾努力避免不平衡預算和赤字財政,赤字開支隻是權宜之計,一旦經濟複蘇,政府即削減開支,實行平衡預算,依靠市場自由調節。肯尼迪政府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狀況,在經濟正常時,也推行赤字財政政策,把它作為刺激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的重要手段。長期赤字財政政策標誌著國家對經濟生活幹預的進一步加強。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繼任,次年又競選連任獲勝。約翰遜一上台就宣稱要繼續肯尼迪開始的事業,積極推動國會通過未完成的"新邊疆"的主要立法。1964年5月22日,約翰遜在密歇根大學發表演說,聲稱"美國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社會和強有力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一個偉大社會"。從此,"偉大社會"就成了約翰遜內政的標簽。在約翰遜任內,國會通過了435項法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立法成就,主要內容有:
第一,調整征收所得稅的幅度。1964年通過的稅收法規定,將最低收入階層的所得稅從20%降為14%,最高收入階層所得稅從90%降為77%。
第二,擴大聯邦政府對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的幹預。在教育方麵,國會先後通過了60多項法案,大大增加了聯邦政府的教育開支,促進了美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改善了黑人和窮人的教育狀況。其中1965年中小學教育法,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由聯邦政府對中、小學普遍進行援助的法律。同年通過的高等教育法,在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向貧困大學生提供獎學金和低利貸款,至少使100萬貧困大學生得以繼續深造。在醫療衛生方麵,國會通過了40多個法案。其中醫療照顧法規定,凡符合參加社會保障製度和鐵路職工退體製度條件的65歲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資格享受醫療保險。此外,醫療援助法規定,對低收入家庭和無力承擔醫療費用的一般家庭提供醫療補助。約翰遜在教育和醫療立法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得意地自詡為"衛生和教育總統"。
第三,改善和發展城鎮居民住宅,保護環境。1965年通過的住房和城市發展法規定:建造低租金公共住房24萬套,聯邦撥款29億美元用於為期4年的城市改造。次年通過的《補充法》又規定提供資金補貼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房租。在環境保護方麵通過了一係列法案,包括保護水質,控製汙染;製訂大氣質量標準,推行控製廢氣計劃,以及保護和美化自然環境等。
第四,提出了一係列反貧困計劃。內容包括:給失學、失業的城市青年進行職業培訓;組織"街道青年服務隊",為失學、失業青年提供工作機會;給貧苦學生提供臨時工作機會,使他們能夠通過勤工儉學來支付大學學費等。此外,約翰遜政府還把改善貧困地區的狀況作為向貧困宣戰的重要內容。1965年通過的阿巴拉契亞地區發展法與公共工程和經濟發展法,是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以來最大的開發落後地區的計劃,大大加強了聯邦政府協調和發展地方經濟的作用。
第五,保障黑人民權,緩和日益尖銳的種族矛盾。60年代中期,美國黑人爭取自由平等和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由非暴力的和平示威發展為武力抗暴。麵對黑人如火如荼的鬥爭,約翰遜政府不得不對黑人的要求作出讓步,先後促使國會通過了三個民權法案:(1)1964年民權法,規定黑人可以同白人一樣享用旅館、飯店、娛樂休息等公共場所,禁止在公共場所實行種族隔離;(2)1965年《選民登記法》,禁止在選民登記時采取文化考查和其他歧視性措施;(3)1968年民權法(又稱《開放住房法》),禁止在出售、出租住房時實行種族歧視。
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是一次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社會改革。它是在美國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的新條件下,加強美國政府對國民經濟生活的幹預和調節,企圖通過國家的力量適當調整各個階級和民族之間的利益衝突,從政治上緩和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從經濟上適應科技革命對勞動力再生產提出的新要求,從環境上解決工業化社會日益嚴重的汙染問題,從而實現美國資本主義製度的"長治久安"。"新邊疆"和"偉大社會"把新政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以推行長期赤字財政為核心的"新邊疆"和"偉大社會",固然在一個時期內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了60年代中期後美國曆史上持續的通貨膨脹,結果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時,"新邊疆"和"偉大社會"這種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社會改革是在對外不斷擴大侵越戰爭的條件下推行的。在肯尼迪-約翰遜執政期間,軍費占聯邦政府支出的60.2%。浩大的軍費開支不僅加劇了通貨膨脹,而且迫使約翰遜在60年代中期後縮小"偉大社會"計劃的實施。麵對重重危機,約翰遜在1968年無可奈何地宣布退出競選連任總統。執政8年的民主黨又離開白宮讓位於共和黨。
四、1945-1969年美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財團勢力進一步發展,它們不僅支配著美國社會經濟,而且進一步加強了同國家政權的結合和對社會政治生活的控製。企業界、政界、軍界的相互交錯和滲透是戰後美國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特點。杜魯門是摩根財團的政客,並與西部財團有密切聯係,有50個大資本家在他的政府中擔任要職。艾森豪威爾上台是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財團爭奪和妥協的結果,他的政府是有名的"富豪內閣"。《新共和》雜誌說它是"8個百萬富翁加1個管子工"(管子工指勞工部長、管子工和汽車裝配工會主席馬丁·德爾金)。肯尼迪上台是洛克菲勒財團實力增強的反映。在他的政府中,國務卿臘斯克是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是福特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財政部長狄龍是狄龍-裏德公司董事會董事長。約翰遜入主白宮,其背景是南部和西部財團的崛起。曆屆政府的部長和高級官員,不是資本家就是與壟斷資本有密切關係的人。壟斷組織與政府機構人員的互換達到很大的規模。從1967年7月-1971年12月,有232名軍工壟斷組織領導人進入國防部,同時有1101名中、高級軍官轉入私人軍工企業任職。總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的結合更趨緊密,國家政權愈益成為"總資本家"。
戰後初期,在美國政治史上是一個極其反動和黑暗的時期,其突出表現就是所謂"忠誠調查"和麥卡錫主義。
1947年3月,杜魯門發布第9835號行政命令,即忠誠調查令。根據這項法令,聯邦調查局和文官委員會對聯邦公務員進行"忠誠調查",結果有2000多人被解雇或被迫辭職。他們大多數人不過是發表了不同的政見。
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係列反共反勞工的立法,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947年6月通過的《塔夫脫-哈特萊法》(即《勞資關係法》)和1950年9月通過的《麥卡倫法》(即《國內安全法》)。《勞資關係法》規定:禁止全國性同行業工人集體談判;禁止工會與資方訂立隻許雇用工會會員的合同;禁止舉行政治罷工、同情罷工和工人的糾察活動;罷工前要有60天"冷卻期",法院有權頒布80天內不準罷工的命令;工會得向政府機關報告有關會員人數、領導人及工會會費使用情況,禁止將工會基金用於政治目的;禁止在工會中容納共產黨人。這一法律從根本上修改了1935年的《華格納法》,取消了工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爭得的工會權利。《麥卡倫法》規定:共產黨或所謂"共產主義外圍組織"必須向司法部登記,並提供有關財務和組織的全部情況;禁止共產黨員在政府機關和國防企業工作;禁止發出國護照給共產黨員;禁止共產黨人或任何屬於"極權主義組織"的外國人移居美國。
在上述這種反動政治氣氛下,麥卡錫主義便應運而生。
1950年2月9日,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在西弗吉尼亞州費林城發表煽動演說,虛構"共產主義威脅"和"共產黨的滲透"活動,聲稱有205名共產黨的"顛覆分子"鑽進了國務院及其他政府機構,要求進行清洗。麥卡錫的演說得到一些財團、反共組織和社會右翼勢力的支持;共和黨人也曾把麥卡錫作為黨派鬥爭的工具,對杜魯門的民主黨政府發起攻擊。從此,在美國社會中掀起了一股極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潮流。麥卡錫利用參議院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主席和政府工作委員會主席的職權,在朝野上下搜集黑名單,製造恐怖輿論,進行非法審訊,采取各種法西斯手段誹謗、攻擊、迫害民主進步力量和無辜人士,造成指控歐文·拉鐵摩爾等人的"共產黨間諜"案和迫害"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案,清洗國務院中對中國共產黨持較客觀態度的"中國通"費正清、謝偉思、範宣德、柯樂博等人。他大肆攻擊民主黨政府的對外政策,稱民主黨執政的20年是"叛賣的20年"。1953年艾森豪威爾上台後,麥卡錫自恃為共和黨上台效力有功,從此居功自傲,更加飛揚跋扈,變本加厲地幹預政府和軍方內部事務。麥卡錫的猖狂活動不僅激起各界人士的義憤,也引起了統治集團的恐懼。1954年4-6月,麥卡錫在陸軍聽證辯論中被擊敗。1954年12月2日,美國參議院以67票對22票通過了譴責麥卡錫的決議案。麥卡錫主義從此完全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在美國仍然極其猖獗,占美國人口11%的黑人仍然生活在美國社會的最底層。直到50年代,還有13個州在交通、公共場所和學校實行種族隔離;到60年代初,南部的幾個州和首都旁邊的弗吉尼亞仍然保留以征收入頭稅作為參加選舉條件的法律。據調查,1950年黑人的失業數是白人的兩倍;1952年黑人的工資隻及白人的1/2。從50年代中期起,美國黑人掀起了大規模的反對種族歧視、爭取民主權利的運動。1955-1956年,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領導了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抵製公共汽車公司種族歧視的罷乘運動,迫使地方法院作出了不準在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隔離的判決,最高法院於1956年確認了這一判決。1960年,黑人群眾舉行靜坐示威,抗議在商店、餐館等公共場所的種族隔離。1961年春,美國民權組織發起"自由乘客"運動,迫使南部諸州取消州際公共汽車乘坐上的種族隔離製。1963年3月,金牧師等人在伯明翰組織抗議種族隔離的示威遊行,遭到殘酷鎮壓。伯明翰事件後,民權運動隊伍迅速擴大。1963年8月舉行了有25萬人(其中1/4為白人)參加的向華盛頓進軍,要求就業,要求自由、平等。金牧師發表了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向華盛頓進軍將戰後黑人民權運動推向高峰。另外,有些城市黑人還開展了以暴力抗擊暴力的鬥爭。1968年3月,金牧師組織"貧民進軍"(亦稱"窮人運動"),4月4日途經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時被種族主義分子刺殺。這一事件激起了黑人更大規模的抗暴鬥爭,抗暴運動迅速席卷了全國172個城市。波瀾壯闊的黑人民權運動,迫使美國國會和政府在60年代通過和頒布了一係列有關消除種族歧視的法律和法令。
60年代中期美國不斷擴大印度支那戰爭後,美國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戰運動。反戰運動和民權運動彙合在一起,給美國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以猛烈的衝擊。
第二章 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及其走向經濟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