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動物攝影

在廣闊的土地上受保護的外國動物

作者最近經常奔赴海外各地尋求野生動物進行拍攝,在多次出國中體會到,在外國能見到動物機會之多是日本不可相比的。

在海外所去之處是動物保護區及國立公園。作者本人不太喜歡"公園"這種稱呼。理由很簡單,公園這一名詞的本身就使人想象為街道附近的一個小地方。與其相比,莫不如將對動物及一切自然加以保護的區域稱作"保護區","聖域",更能強調其環境氣氛。實際上,外國的國立公園,麵積最小的也有幾萬平方公裏,麵積大的地方也有包括日本一個縣的。在國立公園內,禁止人類狩獵。這是一個動物間經常進行弱肉強食的世界。這種外國國立公園,一般人極易理解為擴大了的遊樂常實際上,在其廣大的自然環境中生息著野生的動物群。

在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都受到保護(動物不是由人飼養,隻指禁止狩獵而言)。動物可以在廣闊的天地裏自由行動,因此進入保護區也不一定能見到動物的身影。

特別是身體龐大的肉食性動物,為確保維持自身生存所需的食物,需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該勢力範圍極大,因此在麵積有限的保護區裏,動物的絕對數不是很多。從該角度可以說能否見到動物也要碰運氣。

雖說如此,但由於保護區的存在,可以見到動物的機會並不算少,相反,在保護區以外的區域是基本上看不到動物的身影。動物本身也有區別安全地帶及危險地帶的本能。

在動物生息絕對數大的外國,也隻能在有限的保護區內看到動物的身影,因此如同日本,幾乎所有野生動物都為狩獵對象的國家,說能看到自然野生動物的機會基本不存在,也是當然的。

被認為是未開發的後進印度,也自10年前開始的所謂"護虎"的保護孟加拉虎運動階段起,對虎、自然環境以至虎作為食物而被獵取的動物進行保護。

在印度,隻有生息眾多的野豬、羚羊為可狩獵的動物,此外全部為保護對象。盡管有種類、數量繁多的動物,並且麵積較日本大得懸殊,而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政策的印度,雖在某種意義上說尚未開發,但根據本人的觀點,可以認為印度是超過日本的先進國。

日本除了對棕熊、喉部為白色的熊加以保護,以防絕種外,也應對其生活環境進行保護。因環境不好,熊為了尋找食物出沒於村落人家之間而受到射殺。這種事實,令人無可奈何。

日本的動物

也許上文有些離題,但在日本能見到野生動物的機會確實很少,其原因不僅在於生息數量少,而且由於野生動物不斷受到傷害,幸存者看見到人就立刻逃之夭夭。此外也有夜行性動物多,使人不易看到的原因。

赴實地可見到的自然動物有野猿公園的猴和奈良公園對人已適應的鹿。在日本斑羚生息地,能看到日本斑羚的機會也很多。總之,狩獵對象以外受到保護的動物,有一定數量,能看到的可能性大。

雖然動物如此難逢,不易拍攝,但作為以動物攝影為職業的作者,沒有一定種類動物的攝影作品,工作性質就不能成立,因此憑借各種情報(電視、報紙、傳聞),奔赴有拍攝可能的實地。

動物攝影法

對夜行性動物攝影,有放置誘餌利用自動攝影裝置進行拍攝的方法。自動攝影裝置有許多種類,最常用的是使用光電管裝置。這種裝置的原理就是,動物隻要從發光管和受光管間通過,裝置的開關馬上動作,啟動快門。

最簡單的裝置就是利用細線拴一塊肉片,動物一吃肉片,快門立刻啟動的裝置,這種裝置隻限於拍攝肉食性動物,而光電管裝置也可拍攝草食性動物。

無論哪種自動攝影裝置,都是采用將照相機、閃光燈和自動攝影裝置連接設置在動物可能出沒之處,使動物自己啟動快門的攝影方法。

這種利用自動攝影裝置攝影的方法,在懼人的動物攝影中不僅可發揮無人攝影的威力,而且還可使動物自動出現在攝影者認為合適的攝影場所。利用自動攝影裝置攝影的缺點就是,衝洗膠片前不知已拍攝的是否為被攝體。對各種動物熟悉後,通過足跡等就可判斷進入攝影域的動物。

由於自動攝影裝置有上述缺點,所以最近作者想要以自己的雙眼確認被攝體和攝影瞬間進行攝影,幾乎不再利用自動攝影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