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拉祜族

拉祜族現有41.1萬多人。拉祜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瀾滄江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雙江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思茅、臨滄地區及西雙版納等地。

拉祜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1957年在原有文字基礎上製定了統一標準的拚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遠在西漢時代,遊牧於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18世紀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現在所分布的地區。

拉祜族傳統的住房稱為掌樓,掌樓一般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穩固,生活安定。掌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分為寢室和客房,客房中央有火塘,塘中的火終年不息;下層不築圍牆,用來堆放雜物、圈牛養雞。樓外設一陽台,用來晾曬穀物或納涼。

拉祜族以黑為美。傳統女服為右衽大襟黑布長袍,長及腳麵,兩側開衩,高及腰部,在領口、盤肩、衣袖及衩沿鑲紅、白、藍三色幾何紋布條,具有北方遊牧民族服飾的特點,有人認為它就是旗袍的前身;下身為黑布長褲,褲腳有紋飾;頭纏一丈多長的黑布包頭,一端由背垂至腰際,頭帕兩端綴有彩穗;赤足,裹綁腿。男裝上身為右衽大襟圓領或對襟黑布短衫,下身穿褲管肥大的黑布長褲,頭纏黑布包頭或戴無簷黑布小圓帽。

拉祜族習慣於用竹筒燒飯菜,用竹筒燒出的飯菜不僅保持了原料的風味,又有青竹的清香,十分可口。拉祜族人還用竹筒製茶,竹筒茶製作方法是:將新采的茶葉揉炒之後,放入青嫩竹筒內壓實,然後放到火塘邊烤幹,再剖開竹筒,取出茶葉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濃鬱的竹香,是拉祜族別具風味的飲料。

拉祜族有豐富的口頭文學,詩歌中有一種叫做"陀普科"(謎語),深為群眾所喜愛。拉祜族的音樂、舞蹈都具有獨特風格。傳統樂器有蘆笙、三弦等。拉祜族長篇史詩《牡帕密帕》中記載拉祜族的祖先是從葫蘆裏孕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蘆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蘆做成的蘆笙是拉祜族最喜愛的樂器,電影《蘆笙戀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據拉祜族的蘆笙曲調創作的。

"擴紮"是拉祜族最重要的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擇吉日舉行。"擴紮"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為第一段,稱作"擴路媽",即大年。大年初一搶新水是"擴紮"最富情趣的活動:隨著雄雞破曉的第一聲啼鳴,男女青年爭先恐後衝出家門,搶先來到泉邊搶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純潔與幸福的象征。第一個搶到新水的人被認為能在新的一年裏交好運。初三這天人們帶上食品走親訪友,還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為第二段,稱"九黃會",又稱"男人節"。十三到十四日為第三段,稱"小紮",村村寨寨都要蕩秋千。

第一章 拉祜族--民族建築

居住雙斜麵木樓房,與漢、彝族雜居或毗鄰地區,通常住漢式土牆平房,以茅草或木板蓋頂。

第二章 拉祜族--民族服飾

男子穿無領右開襟上衣、褲管寬大的長褲,包黑頭巾。婦女穿開岔很高的長袍,裹長頭巾,末端垂及腰際。同漢、傣族雜居的地方,也喜穿漢、傣式服裝。

第三章 拉祜族--民族禁忌

拉祜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南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兩個地區。人口雖少但也有其獨特的禁忌。

(1)宗教信仰禁忌。送火神鬼的晚上,忌外人進村寨;送房子鬼時,忌客人在家借宿。平日客人借宿,禁止走近神龕或在神龕前睡覺,禁止觸弄神龕上的東西或將物品放於神龕上。寨子西麵掛一對篾籮,忌外人用手觸摸,尤忌放物於內。路遇叫魂和叫穀魂(或魂時間不定,叫穀魂為農曆六月二十四和九、十月間穀子收割完之日)者,忌與之說話。

(2)飲食禁忌。忌食狗肉,亦忌殺狗。相傳族祖紮笛、娜笛出世後無奶吃,按天神旨意吃狗奶而長大。後世為報狗恩而禁食狗肉。還忌吃狗肉者進家門,須3天後,更的衣服方可入。清晨或吃飯前忌彈弦琴,吹口哨。信仰大乘佛教的瓣祜族在婚宴或其他喜宴上,忌見血,忌食,否則認為不吉。

(3)其他禁忌。在神龕前睡覺時應頭朝向神龕。忌夫妻賓客借宿時同住一屋。忌在門坎上砍物。忌婦女上樓或爬到牛圈上。常以雞肉稀粥待客,但忌用白雞,以白雞煮稀飯待客,意為與客絕交。訂婚聘禮忌無茶,俗語雲:"沒有茶就不能算結婚。"產婦分娩後3日內忌出門,亦忌外人入其室。忌公雞向西打鳴,認為西邊是陰曹地府而忌之。犯忌之雞,立即宰殺,以禳不祥。

第四章 拉祜族--民族葬俗

行土葬和傳統火葬。

第五章 拉祜族--婚戀習俗

為一夫一妻的父係小家庭製,不與他族通婚,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包辦婚姻較少,婚後男子長住女家,血緣關係按母係計算。早年有"偷婚"、"轉房"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