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設計未來低燏"時空"(1 / 3)

第二十六章 設計未來低燏“時空“

20世紀是建築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活躍時期。由於快速發展演變,許多建築現象顯示得比較清楚,過程比較完整,由此改變了人們先前的許多認識。21世紀作為大轉折的世紀,人類更要多幾分警覺。如城市化、工業文明給人帶來的不僅是光明的普羅米修斯,還有燒毀神廟的"惡魔"海洛斯特拉特。它既帶給人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卻也帶來了一係列嚴重的問題:一方麵通過先進的技術,人們無節製地向自然界索取,引起能源枯竭、地力衰退、溫室效應、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另一方麵工業文明的異化勞動從心靈內部對人進行了摧殘和扭曲,專業化把人當成沒有思想、沒有靈魂、隻知道刻板工作的機器人;千百年來勞動中所體現的美感以及勞動過程帶給人的享受和快感喪失殆盡。

自然的危機和人類情感上的危機,迫使人們醒悟和反思,逐漸認識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人們開始改變生活方式,從浪費型向節約型轉變,從貪婪地追求物質享受到追求精神的豐富與環境質量的優化,這就是低燏生活的內容與要求。

燏,是熱力學的概念,指無效的能量。按燏的定律,物質與能量隻能沿著一個方向轉換,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從有秩序到無秩序。推演到社會,則是指宇宙萬物從一定的價值與結構開始,不可挽回地向著混亂與荒廢發展。按此定律,曆史實際是從發展到衰亡的過程,能量將消失殆盡,世界最終走向"熱寂"。

"低燏"是一種新的世界觀,它要求減緩燏值的增加,延遲世界走向"熱寂"的速度。作為建築師及規劃師,不僅設計著產品,也設計著人的生存環境與生活方式。在設計中應以"低燏"為思想導向,把握"低摘"的特征,按低燏的世界觀進行規劃及思考,具體可從如下幾方麵作出努力。

生態工藝:用生態工藝代替傳統工藝進行無廢料生產,以閉路循環形式,在生產過程保持生態學上的潔淨。生態工藝的目的是整體最優化。它把生產中的剩餘物作為另一生產用的原料進行多級使用,直到最終剩餘物對生物無毒無害或能為生物吸引利用。生態工藝要求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不僅要考慮產品的結構、外形及功能性,還應該注意產品能否在生態係統中參加物質循環,能否服從整體和最優化原則,盡可能減少或避免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汙染,以此來降低墒值的增加。

生活藝術化:表現在人們不再滿足於被動地欣賞藝術和享受工藝品帶來的美感,而是積極地參與和投入,以便使自己身心的各種潛能被激活,以求得更大的心理滿足和精神愉悅。生活的藝術化也表現在強調個人對日常事物的直接感覺和感受,井以感受過程為樂,以發掘出事物的不同場所、不同條件與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意味。自製手工藝品,即使粗糙,卻也樂在其中;自己動手布置房間,並非要當室內設計師,隻是想感受這種勞動過程以及欣賞自己的佳作。

回歸自然:人與自然應協調一致,相互依存。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回歸自然蔚然成風。在飲食方麵,綠色食品、家鄉菜、野菜、特色菜受到青睞;在穿著上,天然棉麻土布、臘染、手工編織、刺繡等已進入時髦一族;休閑服的舒適、隨意、輕鬆,即使是在正式場合,也大行其道;在室內裝飾方麵,人們喜歡用綠色植物、鮮花、編織品、陶瓷品具作為室內飾物;喜歡以溫馨、舒適,富有個性和藝術品味取代以往的豪華、闊氣與物質感;在建築上,追求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喜歡將諸如光、風機、地等自然要素提取還原到原始的形態,將人類引入到混沌洪荒的原始生活方式,體現對自然的崇敬及新追求。

掌握"低燏社會"的特點,順應並推動一種節製性的生活及創造方式,既是設計師的責任,也是21世紀對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園藝師、環保工作者的新要求。或許這也是寫就本書作為新世紀獻辭的主要用意。

附錄:世紀的紀念

--20世紀中國已故著名建築師

20世紀是建築業飛速發展的時代,建築流派異彩紛呈,各路名家競顯才能。在這繽紛的世界裏,建築師如璀璨的群星,為建設人類美好家園貢獻出各自的智慧與才能。

建築師肩負著時代的責任,他們為時代勾畫出美麗的畫卷,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構築巢穴和空間。

建築師同樣還負有曆史的責任,他們在為人類發展記錄下昨天的輝煌與衰敗的同時,還要創造出未來的美麗與發展。

我們所介紹的建築師是這些璀璨群星中的優秀代表,他們給後輩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與紀念,但他們沒能享受到新世紀的美好與幸福,相繼離我們而去。

回顧曆史,人們不應忘記他們;展望未來,後代更應該銘記他們的英名。新世紀到來之時,表達對他們的懷戀,可說是對過去世紀永久的紀念。

莊俊(1888~1990)

莊俊先生1888年6月6日生於上海,他於1910年考取清華學校庚款留學生第二屆預備班,同年赴美國伊利諾大學建築工程係學習,獲建築工程學士學位。1914年畢業後被清華聘為講師和駐校建築師。1923年秋,受清華委托,他率領百餘名學生赴美留學,本人也於1923~1924年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進修,並到美國各地及歐洲考察建築。1925年,莊俊在上海創辦建築師事務所。1949年以後,先後在交通部華北建築工程公司、建工部中央設計院和華東工業建築設計院任總工程師,直至1958年退休。

1927年,他與其他建築師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建築師公會(1931年改稱中國建築師學會),當選為首任會長,以後又多次被選為會長。

莊俊早年配合美國建築師墨菲(HenryMurphy)做清華學校校園規劃及清華一些早期建築的設計,其完成的主要設計項目有:上海金城銀行,濟南、哈爾濱、大連、上海、青島、徐州等地的交通銀行,漢口大陸銀行,南京鹽業銀行,中國科學院上海理化試驗所,上海大陸商場,上海孫克基婦產科醫院以及住宅、別墅等。

莊俊先生於1990年4月25日病逝於上海。

沈理源(1890~1951)

沈理源先生1890年7月11日生於浙江,他於1909年考入意大利拿波裏奧工業大學,攻讀土木和水利工程。1915年回國,就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工程師;不久,即轉向建築工程設計工作。初期,在北京與別人合作設計了前門外勸業場和電影院。此後,在天津建立華信工程司,在京津一帶從事建築師業務。

1928~1934年,他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建築係教授,1938~1951年任國立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係教授和天津工商學院及津沽大學建築係主任、教授。在大學教學中,除擔任建築設計課的教學任務之外,他還向學生們講授西洋建築史。

1949年後曾兼任紡織工業部總工程師及天津市建設委員會總工程師。

他的主要設計作品有杭州浙江興業銀行,清華大學體育館擴建工程,清華大學電氣館、機械館、航空試驗館和教工住宅,北京大學沙灘圖書館,天津浙江興業銀行,天津鹽業銀行,天津新華信托銀行。此外,他還設計了不少商業建築和私人宅邸等。

沈理源先生於1951年11月21日病逝於北京。

關頌聲(1892~1960)

關頌聲,字校聲,廣東番高人,1892年8月29日生於天津,他曾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14年去美國留學,人麻省理工學院學習,1917年獲建築學學士學位。1919年回國後先後任天津警察廳工程顧問、北寧路常年建築工程師,並助理監造北平協和醫院。1920年他創辦了天津基泰工程司,主要負責組織和對外聯係業務。他還曾擔任南京首都建設委員會工程組委員。1928年曾參加全國大學工學院分係科目表的起草和審查工作。他曾經是中國營造學社社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關頌聲因拒絕任偽滿洲國工程部長而遭監禁,後經營救脫險返回上海。

1949年後去台灣。他在台灣的建築設計作品有香港萬宣大樓。邵氏大樓、台灣人造纖維公司、台北綜合運動場、台中省立體育場等。在台期間,曾擔任台灣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對社會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也做出過貢獻。

1949年以前,基泰工程司的業務曾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重慶、廣州、沈陽、香港等地,它在近代中國建築師開辦的建築師事務所中是最負盛名的。

關頌聲先生於1960年11月27日病逝於台北。

呂彥直(1894~1929)

呂彥直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894年生於天津。他8歲喪父,9歲隨姐姐僑居法國巴黎。回國後入北京五城學堂,1911年改入清華學校,1913年畢業後去美國康奈爾大學,初學電學,後改為建築,1918年畢業。他曾作為美國建築師墨菲(HenryMurphy)的助手,參與金陵女子大學和燕京大學校園規劃設計。回國後,先在上海與別人合作東南建築公司,從事建築設計,主要設計有上海香港路銀行公會大樓。不久,又在上海改辦彥記建築事務所。

1925年9月,他榮獲孫中山陵墓設計首獎,並被聘為陵墓建築師。1927年5月由他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和紀念碑再度奪魁。

呂彥直於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病逝。

劉敦楨(1897~1968)

劉敦楨,字士能,1897年9月19日生於湖南省新寧縣,1913年留學日本,1921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1922年回國後,在上海與柳士英等人共同創辦華海公司建築部。1925年任教於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建築科,1927年該校與東南大學合並,1928年改稱中央大學。1931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1932年任學社文獻部主任。1943年任中央大學教授,1944年起任建築係主任,同時兼任重慶大學教授。1946年起,任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學建築係教授,1952~1968年任南京工學院教授,其間在1960~1968年間還任建築係主任。1953年,創辦中國建築研究室。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劉敦楨先生對北京、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四川、雲南等地的古建築和園林均做過實地考察,並寫下了數十篇調查報告,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從1959年起,由他主持編著《中國古代建築史》,曆時七載,八易其稿,於"文革"後出版。

他的重要學術著作有《中國住宅概說》、《蘇州古典園林》以及《劉敦幀文集1~4卷》。

劉敦楨先生於1968年4月30日在南京逝世。

趙深(1898~1978)

趙深先生1898年8月15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1911年考入清華學校,1920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留學,1923年獲碩士學位。他曾參加芝加哥大學摩天教學大樓的設計。1926年與楊延寶同赴歐洲考察建築。1927年3月回國,在上海青年會建築處任建築師。1930年冬自設趙深建築事務所。1931年2月與陳植合辦趙深陳植建築師事務所,1931年冬童囗加入,1932年改名為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抗戰期間,他常駐昆明,主持華蓋分部工作。1950-1952年聯合另5家事務所的建築師和工程師組織"聯合建築師工程師事務所"。1952年擔任華東建築設計公司總工程師,1953-1955年任建工部中央設計院總工程師,1956年回華東建築設計院任副院長兼總建築師。

他早期的主要設計作品有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大樓、上海南京大戲院、南京鐵道部辦公樓。在華蓋期間,其合作設計的項目主要有南京外交部大樓、大上海大戲院、上海浙江興業銀行等。他本人負責設計的有八仙橋青年會大樓(合作者:李錦沛、範文明)、無錫茂新麵粉廠、無錫申新紡織三廠、昆明聚興城銀行、無錫江南大學等。解放後,他指導設計的主要工程項目有杭州西泠飯店、蘇州飯店、福州大學。泉州華僑大學、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讚比亞聯合民族獨立黨黨部大樓等。

趙深先生認為,建築有其共性,但更應注意和突出其個性;在功能要求的基礎上,建築造型要多樣化、現代化。

趙深先生於1978年10月16日在上海病逝。

楊銀謬(1899~1978)

楊錫謬先生,江蘇吳縣人,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科學士。1924~1929年在黃元吉開辦的凱泰建築公司任建築師。1930年在上海自辦楊錫謬建築師事務所,並任《中國建築》雜誌發行人。1934年任上海《申報》建築專刊主編。1948年複入凱泰建築公司。1949年與顧鵬程等人合辦聯合建築師事務所。1951年入北京建築設計院,任總建築師兼三室主任。1964年調人市規劃局,後又回到市建院。

他的主要建築設計作品有:上海中法報台、上海特區法院、百樂門舞廳、國立上海商學院、南京飯店、大都會花園餐廳、北京太陽宮體育館、網球館、北京工人體育館、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陶然亭遊泳場、北京紅領巾湖室外遊泳場等項目。

楊錫謬先生曾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建築學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

楊錫謬先生於1978年在北京逝世。

林克明(1900~1999)

林克明先生1900年7月生於廣東東莞市,曾在法國學習,1926年畢業於法國裏昂建築工程學院。

1926年回國後,在汕頭市工務科負責道路工程及城市規劃方案。1929年為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兼職教授,1930年受聘為廣州中山紀念堂建設工程顧問。1932年他創辦了國內最早的幾個建築工程係之一的襄勤大學建築係,並任教授兼係主任。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築設計事務所。1945年任中山大學工學院建築係教授。

1949年後,林克明先後在黃埔建築管理局、廣州市市政建設計劃委員會、市建築工程局、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市設計院等部門任領導,負責技術領導工作。1972年任廣州市設計院副院長,1975年調任廣州市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1979年起兼任華南工學院建築係教授及該校設計研究院院長。

林克明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廣州市政協副主席。1992年獲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廣州市優秀專家學者"稱號。1990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53~1978年任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由他設計或負責主持的工程主要有:原中山圖書館(現改名為中山文獻館)、廣州中山紀念堂(任工程顧問)、廣州市政府全署(現市政府辦公大樓,該方案獲方案競賽第一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牌樓、襄勤大學工學院師範學院教學樓、蘇聯展覽館(中蘇友好大廈)、廣東科技館、羊城賓館(現東方賓館舊樓)等建築。